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蕙菁
Yang, Hui-Jing
論文名稱: 一個失智症家庭的休閒經驗敘說
Narrative Study in the Leisure experience of Family leisure for Dementia family
指導教授: 林儷蓉
Lin, Li-J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4
中文關鍵詞: 失智症早發性失智症失智症家庭家庭休閒敘事學
英文關鍵詞: Dementia, Early-onset dementia, Dementia family, Family leisure, Narratology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GSLHM.002.2018.A0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92下載: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失智症案例逐年遞增,而失智症的出現對家庭產生重大的改變與影響。為維持家庭氣氛及家庭關係之互動,可透過參與家庭休閒來達到連結家庭關係之方式。本研究目的為了解失智症對於某失智症家庭所造成的影響與衝擊,以及其家庭休閒歷程之變化與意義。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為主,採立意取樣選擇某失智症家庭進行訪談,並以質性方法中之敘事方式呈現結果。研究期間自104年4月至105年11月止,研究者與該家庭進行每一到兩週一次之桌球課程,並且於此期間進行訪談及資料蒐集。研究結果發現失智症的出現對家庭產生的影響包括照顧工作與自由權的兩難、個人需求與經濟壓力的取捨及社交需求與社會眼光的矛盾;家庭休閒活動對其家庭關係具有正面作用,包括幫助減緩照顧者之照顧負荷、照顧責任的同理及家庭決策一致性。對失智症家庭而言,家庭休閒可幫助連結家庭互動,並有助於減緩主要照顧者之照顧負荷。在未來研究建議上,實務方面可培養專業人員投入相關工作;未來研究方向可朝此一研究主題深入探討,增加樣本數,以此證桌球運動參與對於相關族群之影響。

    Dementia cases have been reported increasing in recent years. The emergence of Dementia may bring huge impact to the family’s daily-life. In order to maintain a healthy atmosphere and relationship, participating leisure activities will help to bond stronger their relationship.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understand how Dementia affect in the household and the changing of family leisure history. The study will adopt used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 to collect purposive sampling from dementia patient’s family and u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publish the result. The study period is from April 2015 to November 2016, the researcher had carried out table tennis course once to twice a week with the family, also interviewed and collecting data during the time. According to the study, (1) family leisure is benefited to family relationship, including reduce the caregiver’s burden, to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and to make decisions consistently. (2) Due to the disease, the family relationship has affected by dementia in negative way, including the choices between care work and freedom, the select of personal desires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the contradiction of social activities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Family leisure can help to link the connec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the family members and help to reduce the burden of their caregiver.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training more professional person, continuous the study topic, and increase the number of samples to prove the influences of table tennis to the related groups.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3 第六節 名詞釋義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失智症 6 第二節 失智症家庭 11 第三節 家庭與家庭休閒 14 第四節 敘事學 17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1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方法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4 第三節 研究歷程 2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7 第五節 研究蒐集、整理與分析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4 第一節 序曲─研究者自序 34 第二節 百合老師的獨奏曲 35 第三節 勇伯與百合老師的圓舞曲 38 第四節 家庭休閒組曲 45 第五節 命運交響曲─失智症的出現 52 第六節 嶄新生活─練習曲 61 第伍章 結論、建議與反思 74 第一節 結論 74 第二節 建議 79 第三節 研究反思 81 引用文獻 84 附錄 92 表 次 表3-2-1 研究對象之基本資料 25 表3-5-1 訪談對象、時間、地點彙整表 30 表3-5-2 文本編碼規則 30 表3-5-3 文本分析之主題、面向與概念 32 表5-1-1 家庭事件年表 76 圖 次 圖3-2-1. 研究對象之家庭關係圖 25

    內政部社會司 (2005)。104年國民生活狀況意向調查摘要分析。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Survey/list.html
    孔繁鐘、孔繁錦 (譯) (2002)。DSM-IV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臺北市:合記圖書。(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9)
    王韻、陳秀足、謝清秀、洪煜程 (2013)。時尚產業工作者之工作特性、職家衝突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休閒參與的調節效果。紡織綜合研究期刊,23(2),51-63。
    臺灣失智症協會 (2017)。認識失智症。取自http://www.tada2002.org.tw/tada_know_02.html#05
    臺灣腦中風學會 (2017)。中風患者的成效測量─生活品質。取自http://www.stroke.org.tw/newpaper/Mar/paper_3.asp
    臺灣臨床失智症學會(TDS)全球資訊網 (2017)。簡易心智狀態量表。取自http://www.tds.org.tw/ap/download_view.aspx?bid=49&sn=f408bddb-303b-4081-92b2-447a7629e377
    李世代 (2000)。失智症治療與照顧的後續研究議題。應用心理研究,(8),11-19。
    李政育、王政結 (2011)。帕金森氏症候群中醫證治。北臺灣中醫醫學雜誌,3(1),1-12。
    杜孝捷 (2014)。達里歐船夫敘事結構。文化越界,1(11), 93-112。
    杜娟娟 (2008)。家庭休閒的性別教育。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5),45-86。
    吳佳綺 (2010)。質性資料的分析。新北市:韋伯。
    吳毓莉、傅雪晴 (2010)。中西方敘事比較-四個敘事例子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苗栗縣。
    汪慧玲、沈佳生 (2012)。學齡兒童家庭休閒活動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美和學報,33(1),259-276。
    何粵東 (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何韻仙 (2009)。運用敘事法將旅遊景點融入繪本創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沈妤貞 (2015)。大腸直腸癌手術後病患主要家屬照顧者的照顧負荷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科技大學,桃園市。
    林克能、王培寧、劉秀枝、陳榮基 (2012)。失智症倫理議題:患者、家屬與醫療人員的共同問題。應用心理研究,(55),101-113。
    林淑錦、白明奇 (2006)。失智症病患主要照顧者的壓力-以家庭生態觀點論之。長期照顧雜誌,10(4),412-425。
    林瑩昭、戴怡靜 (2012)高中新生家庭休閒活動與家庭氣氛相關因素之研究。休閒事業研究,10(4),44-63。
    周希諴 (2012)。失智症末期的安寧緩和醫療照顧。應用心理研究,(55),115-153。
    邱浩彰 (1995)。失智症(癡呆)的認識與頭腦的保健。臺北市:正中。
    邱逸榛、李怡濃、徐文俊、陳獻宗、李佳琳、王鵬智 (2010)。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睡眠障礙及其相關因素。護理雜誌,57(4),29-39。
    邱麗蓉、謝佳容、蔡欣玲(2007)。失智症病患主要照顧者的壓力源、評價和因應行為與健康之相關性探討。精神衛生護理雜誌,2(2),31-44。
    洪惠芬、胡志強、陳素秋 (譯) (2003)。家庭社會學。新北市:韋伯文化。(Muncie, J., Wetherell, M., Langan, M., Dallos, R., Cochrane, A., 1995)
    洪櫻慈、葉在庭 (2014)。額顳葉型失智症。臨床心理通訊,(58),13-16。
    高淑貴 (1991)。家庭社會學。臺北市:黎明文化。
    翁振盛、葉偉忠 (2010)。敘事學、風格學。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徐亞瑛 (2000)。支持團體對失智症家屬之助益。應用心理研究,(8),33-35。
    馬儷卿 (2014)。家庭閱讀活動對家庭凝聚力與休閒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惠姿、李孟芬 (2000)。臺灣失智者的照顧現況與展望。應用心理研究,(7),191-199。
    陳靖中、連恒裕、洪維憲、黃錦章、徐文俊、黃美涓 (2008)。比較輕微阿茲海默症及血管性失智症老年患者同時之動作表現。臺灣復健醫學雜誌,36(3),159-168。
    陳向明 (201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達夫、李明濱 (2011)。帕金森失智症治療新獻。臺灣醫界,54(2),66-68。
    陳欣怡、陳若琳 (2011)。幼兒父親的工作投入、家庭投入、工作-家庭衝突對生活滿意度影響之研究。輔仁民生學誌,17(2),103-120。
    陳昱名 (2013)。老年失智症病患家庭照顧者之照顧負荷。崇仁學報,(7),1-22。
    陳純寅 (2013)。桌球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休閒效益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寬裕、簡翊芬、顏良謀 (2013)。休閒調適策略於角色間衝突與幸福感關係的緩衝效果。人文社會科學研究,7(1),27-49。
    張凰婷 (2008)。傾聽生命之歌-儲備教師的生命敘說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張凱茗 (2013)。腦中風後血管型失智症發生率較高。彰基院訊,30(12),10-11。
    張怡祺 (2015)。父權社會影響下兩位選擇中性穿著成年女性之敘說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張若荃 (2015)。校園中的吉普賽人:流浪教師的灰色天空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梁家欣、詹鼎正、陳人豪 (2014)。失智症診斷標準的演進。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58(4),22-26。
    許榮隆、邱浩彰 (2001)。神經科:額顳葉失智症。臺灣醫學,5(1),101-104。
    郭玲娟 (2015)。呼吸器依賴病童主要照顧者的照顧負荷、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之探討─以社會支持為中介變項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傅元幟、林晏州 (2004)。從父母與子女觀點探討家庭休閒活動與家庭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7(3),1-18。
    傅元幟、林晏州 (2007)。家庭休閒滿意度對家庭生活滿意度之影響。休閒與遊憩研究,1(1),119-147。
    傅柏畯 (2014)。阿茲海默症個案主要照顧者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照顧負荷之相關性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新北市。
    黃宗正 (2012)。失智症藥物治療限制及倫理難題。應用心理研究,(56),4-6。
    黃美珠、陳美燕、陳靜慧 (2010)。參與多功能棒壘球打擊運動場休閒活動對家庭凝聚力影響之研究。休閒研究,1(3),1-17。
    黃惠玲、劉錦螢、徐亞瑛 (2006)。以家庭為基礎之社區失智症照顧模式簡介。長期照顧雜誌,10(4),333-342。
    黃楚雲、黃錦章 (2012)。巴金森失智症與路易氏體失智症。應用心理研究,(55),59-98。
    黃馥珍、卓紋君 (2009)。敘說研究的探索從三本敘說分析研究的比較說起。輔導季刊,45(3),49-64。
    曾愷怡 (2005)。聊齋誌異與閱微草堂筆記狐精故事之敘事藝術研究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
    曾雪鳳 (2014)。失智症家庭照顧者壓力、負荷與生活品質之探討。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湯麗玉、葉炳強、陳良娟、謝碧容 (2000)。失智症家屬支持團體成效初探。應用心理研究,(7),171-190。
    楊挽北 (2011)。「畫鐘測驗」與失智症篩檢。科學發展,461,78-79。
    廖韻馨 (2014)。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的調適與靈性經驗之探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新北市。
    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 (2017)。帕金森氏症失智症。取自http://vghtpe2015.hihost.com.tw/infors_view.php?minfoid=69&lmenuid=6&smenuid=16&pm=B02
    臺北市政府失智症服務網 (2017)。AD-8量表。取自http://dementia.health.gov.tw/TPH_PHC_WEB/App_Prog/AD8_Main.aspx
    社團法人臺灣失智症協會(2017)。失智症診療手冊。取自http://www.mohw.gov.tw/cp-189-207-1.html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 (2017)。記憶暨失智整合門診。取自http://www.taic.mohw.gov.tw/?aid=52&pid=105&page_name=detail&iid=183
    鄭于沛、黃馨慧 (2011)。從國小學童親子部落格網誌初探其家庭休閒生活。長庚科技學刊,(18),115-129。
    鄭媛容 (2009)。自傳書寫‧敘事歷史-露特.克呂葛的克服過往 (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 (2011)。失智症整合照顧。臺北市:華騰文化。
    蔡甫昌、許毓仁、黃宗正、陳晶瑩、邱銘章 (2015)。失智症患者治療與照顧之倫理議題。臺灣醫學,19(5),499-507。
    蔡佳容、蔡榮順、李佩怡 (2007)。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的內疚經驗。亞洲高齡健康休閒及教育學刊,1(1),59-79。
    劉娟如、曾勤媛、蔡麗珍、黃玉苹 (2013)。照顧一位早發性失智症患者的護理經驗。長庚護理,24(4),435-443。
    劉渼 (2008)。創意說故事後敘事模式的教學應用研究。臺北大學中文學報,(4),1-34。
    劉景寬、戴志達、林瑞泰、賴秋蓮 (2000)。臺灣失智症的流行病學。應用心理研究,(7),157-169。
    劉嘉逸、劉秀枝 (2000)。阿茲海默氏症之非認知症狀。應用心理研究,(7), 89-103。
    謝沛錡、林麗嬋 (2014)。失智症的機構照顧:由日間照顧到護理之家。應用心理研究,(60),85-113。
    謝秀絲 (2015)。王老師與他的直笛樂團之敘說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縣。
    戴台馨(2011)。生活品質與能力發展。輔仁社會研究,(1),29-49。
    蕭美玲 (2014)。中高齡婦女參與社區舞蹈運動之休閒效益、心流體驗與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瞿海源、劉長萱、畢恆達、楊國樞(2012)。新版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出版記。臺灣社會學會通訊,(74),49-53。
    羅彥宇 (2006)。額顳葉型失智症。慈濟醫學雜誌,18(5),29-33。
    羅國峰、戴湘玲、鄭惠美、陸瑞玲 (2015)。一位路易氏體失智症合併精神行為症狀病人之照顧經驗。榮總護理,32(2),136-144。
    羅大佑 (1983)。野百合也有春天。取自https://mojim.com/twy100468x2x1.htm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0).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Washington, DC: Author.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Washington, DC: Author.
    Camilla J. H., Ramon B. Z., Gilbert F., Sarah C., Neil R. L., Laura M. P., Randall D. D.. (20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a in the Home and Family Functioning in Context of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44(3), 285-307.
    Glozman, J.M. (2004). Quality of Life of Caregivers. Neuropsychology Review, 14(4), 183-196.
    Kathleen S. H., Sujuan G., Christine L. E., Adesola O. O., Owen M., Hugh C. H. (2000). Community Screening Interview For Dementia (CSI-D) Performance In Five Disparate Study Si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15, 521-531.
    Kelly, J. R. (2012). Leisure (4th ed). Urbana, IL: Sagamore Publishing LLC.
    Lau Y. K., Ma L. C., Po S. W., Wong K.Y., Lok Y. L.. (2012). Work-family conflicts, family leisure activities, and family functioning in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Employment Relations Review. 18(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Ag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who.int/en/
    Wang J. J., Feldt K., Cheng W.Y.. (2012). Characteristics and Underlying Meaning of Hoarding Behavior in Elders with Alzheimer's Dementia: Caregivers' Perspective. 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20(3), 189-19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