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志傑 |
---|---|
論文名稱: |
魏晉時期周易玄學化研究 |
指導教授: | 莊耀郎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22 |
中文關鍵詞: | 魏晉時期 、周易 、玄學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4 下載:8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古典文獻(以時代順序為據)
【晉】王弼,《老子註》,台北:華正書局,民85年3月
【晉】阮籍,《阮嗣宗集》,台北:華正書局,民68年3月
【晉】郭象,《莊子》,台北:藝文印書館 民76年6月4版
《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69年2月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12月
【宋】程頤‧朱熹,《易程傳‧易本義》,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4月
【宋】朱熹,《周易本義》,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7月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1周易》,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出版社,民63年9月
【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四川:巴蜀書社,1998年4月
【清】張惠言,《易義別錄》收入嚴靈峰《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台北:成文書局,民65
【清】孫堂,《漢魏二十一家易注》收入嚴靈峰《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台北:成文書局,民65
【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收入嚴靈峰《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台北:成文書局,民65
【清】黃奭,《漢學堂叢書》收入嚴靈峰《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台北:成文書局,民65
【清】吳承仕,《經典釋文序錄疏證》,台北:崧高書社,民74年4月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民83年8月
【清】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民83年8月
二、近人專著(以姓氏筆劃為據)
于省吾,《易經新證》,台北:藝文印書館,民64年9月
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7年9月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72年9月
王葆玹,《玄學通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85年4月
王新華,《周易繫辭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4月
王祥齡,《中國古代崇祖敬天思想》,台北:學生書局,民81年2月
王博,《易傳通論》,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8月
孔繁,《魏晉玄談》,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2月
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民89年11月
皮錫瑞,《經學通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8年10月
甘鵬雲,《經學源流考》,台北:廣文書局,民66年1月
牟宗三譯,《名理論》,台北:學生書局,民76年8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書局,民74年4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民72年10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台北:正中書局,民57年5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民52年6月
牟宗三等著,《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兩漢─唐篇】,台北:牧童出版社,民67年3月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4月
牟宗三主講 盧雪崑錄音整理,《周易哲學演講錄》,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7月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第一卷,台北:藍燈出版社,民80年9月
朱伯崑主編,《易學漫步》,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11月
朱伯崑主編,《周易知識通覽》,山東:齊魯書社,1993年12月
朱伯崑主編,《易學基礎教程》,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2月
朱維煥,《周易經傳象義闡釋》第一卷,台北:學生書局,2000年9月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
任俊華,《易學與儒學》,北京:中國書店,2001年3月
成中英主編,《本體與詮釋:中西比較》(第三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7月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台北:學生書局,民79年6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4月
沈清松編,《詮釋與創造》,台北:聯經出版社,民84年1月
李幼蒸,《哲學符號學》,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2月
李明輝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台北:喜馬拉亞研究發展基金會,民91年2月
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台北:喜馬拉亞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年7月
李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67年11月
李建盛,《理解事件與文本意義─文學詮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3月
李周龍,《易學窺餘》,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0年8月
李周龍,《易學拾遺》,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1年3月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0月
李建中,《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李建中、高華平,《玄學與魏晉社會》,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辛旗,《阮籍》,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85年6月
辛旗,《中國歷代思想史 參‧魏晉南北朝隋唐卷》,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2年12月
里克爾著 林宏濤譯,《詮釋的衝突》,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5月
林尹等著,《易經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73年10月
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民91年10月
林登順,《魏晉南北朝儒學流變之省察》,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5年4月
林佳驪,《新譯阮籍詩文集》,台北:三民書局,民90年2月
林麗真,《王弼及其易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民66年2月
林麗真,《王弼》,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77年7月
周紹賢,《魏晉清談述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6年2月
周紹賢、劉貴傑,《魏晉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85年7月
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民73年5月
吳雁南等著,《中國經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吳康,《周易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41年10月
吳怡,《易經繫辭傳解義》,台北:三民書局,民80年4月
范良光,《易傳道德的形上學》,台北:商務印書館,民79年4月
姜廣輝主編,《經學今詮初編》,瀋陽:遼寧出版社,2000年6月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二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
南懷瑾、徐芹庭註譯,《周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8月
夏傳才,《十三經概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85年6月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台北:學生書局,民71年5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1月
徐芹庭,《魏晉七家易學之研究》,台北:成文書局,1977年
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台北:里仁書局,民84年10月
徐志銳,《周易陰陽八卦說解》,台北:里仁書局,民83年11月
徐斌,《魏晉玄學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民82年7月
孫劍秋,《易理新研》,台北:學生書局,2000年9月
孫再生,《周易原義新證釋》,台北:正中書局,民70年7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 原性篇》,台北:學生書局,民78年11月
唐翼明,《魏晉清談》,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81年10月
唐明邦,《當代易學與時代精神》,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9月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0年9月
高懷民,《先秦易學史》,民79年6月
高齡芬,《王弼老學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1年1月
高晨陽,《阮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5月
高晨陽,《儒道會通與正始玄學》,山東:齊魯書社,2000年1月
高華平,《魏晉玄學人格美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8月
莊耀郎,《郭象玄學》,台北:里仁書局,民88年9月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9月
陳鼓應,《道家易學建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輯(「玄學與重玄學」專號),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6月
許杭生,《魏晉玄學史》,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2月
章權才,《兩漢經學史》,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84年5月
章啟群,《意義的本體論─哲學詮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3月
章啟群,《論魏晉自然觀─中國藝術自覺的哲學考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
郭建勳注譯,《易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民85年1月
郭梨華,《王弼之自然與名教》,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4年12月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輯】,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2年11月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輯】,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6年9月
陶建國,《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民79年3月
張蓓蓓,《魏晉學術人物新研》,台北:大安出版社,民2001年12月
張立文,《周易帛書今注今譯》,台北:學生書局,民80年9月
張立文,《周易與儒道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80年11月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85年7月
張立文,《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月
張善文,《象數與義理》,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1月
張海明,《玄妙之境》,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
張昱,《從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5月
湯用彤等著,《魏晉思想》乙編三種,台北:里仁書局,民84年8月
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台北:喜馬拉亞研究發展基金會,民91年6月
黃沛榮編,《易學論著選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3月
黃慶萱,《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64年11月
黃慶萱,《周易縱橫談》,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84年3月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月
曾春海,《易經的哲學原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3月
賀昌群等著,《魏晉思想》甲編三種,台北:里仁書局,民84年8月
趙建偉,《出土簡帛《周易》疏證》,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89年1月
程石泉,《易辭新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88年5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二)》,台北:三民書局,民82年2月
彭自強,《佛教與儒道的衝突與融合─以漢魏兩晉時期為中心》,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8月
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民85年11月
楊儒賓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三)文學與道家經典篇》,台北:喜馬拉亞研究發展基金會,民91年3月
楊祖漢《當代儒學思辨錄》,台北:鵝湖出版社,民87年11月
葛晉榮,《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民82年4月
鄔昆如,《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2年3月
熊十力,《讀經示要》,台北:明文書局,民88年9月
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7年11月
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山東:齊魯書社,2001年8月
寧稼雨,《魏晉士人人格精神》,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學生書局,民84年8月
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7月
劉大鈞主編,《象數易學研究》(第三輯),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3月
劉大鈞主編,《大易集說》,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6月
潘雨廷,《易與佛教 易與老莊》,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潘雨廷,《易學史發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潘雨廷,《讀易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8月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台北:學生書局,民66年10月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學生書局,民77年8月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台北:文津出版社,民79年7月
蔡忠道,《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6月
蔡振豐,《魏晉名士與玄學清談》,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86年8月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民82年12月
盧建榮,《魏晉自然思想》,台北:聯鳴文化有限公司,民69年7月
盧雪崑,《儒家的心性學與道德形上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0年8月
歐崇敬,《中國哲學史─兩漢魏晉南北朝卷》,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3月
錢基博,《周易解題及其讀法》,高雄: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5月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6月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民91年3月
戴君仁,《談易》,台北:台灣開明書店,民84年3月
戴燕,《玄意幽遠─魏晉玄學風度》,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
韓強,《王弼與中國文化》,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簡博賢,《今存三國兩晉經學遺籍考》,台北:三民書局,民75年2月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1年11月
蘇東天,《易老子與王弼注辨義》,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3月
嚴正,《五經哲學及其文化學的闡釋》,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8月
三、期刊及學位論文
(一)單篇論文
簡博賢,〈王弼易學研究〉,《孔孟學報》37期,1979年6月
徐芹庭,〈三國時代之易學〉,《孔孟學報》38期,1979年9月
牟宗三,〈中國文化發展中義理開創的十大諍辯〉。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五期,1987年
周慶華,〈「格義」學的歷史意義與現代意義〉。《國際佛學研究年刊》第二期,1992年
白恩姬,〈王弼與歐陽建的言意之辨研究〉,《鵝湖月刊》18卷7期,民82年1月
林麗真,〈王弼「性其情」說析論〉,《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1993年6月
莊耀郎,〈魏晉玄學家的聖人觀〉,《國文學報》22期,1993年6月
蔡仁厚,〈心性理與才情氣─儒家生命觀之省察〉,《鵝湖學誌》11期,1993年12月
岑溢成,〈魏晉「言意之辨」的兩個層面〉,《鵝湖學誌》11期,1993年12月
吳曉青,〈王弼言意觀初探〉,《中華學苑》43期,民83年2月
莊耀郎,〈魏晉儒道會通理論的省察〉,《中國學術年刊》23期,民83年6月
莊耀郎,〈王弼儒道會通理論的省察〉,《國文學報》23期,民83年6月
曾守正,〈韓康伯〈繫辭傳〉注的玄理思想〉,《孔孟月刊》33卷5期,民84年1月
曾春海,〈《易》、《老》哲學理趣之異同〉,《哲學雜誌》第16期,1996年4月
林聰舜,〈王弼思想的一個面向:玄學式的體制合理化論述〉,《清華學報》新28卷1期,民87年3月
曾春海,〈魏晉玄學及台灣近五十年來研究之回顧與展望〉,《哲學雜誌》第25期,1998年8月
周大興,〈何晏玄學新論〉,《鵝湖學誌》22期,1999年6月
陳榮灼,〈王弼解釋學思想之特質〉,《臺大文史哲學報》55期,2001年11月
謝君直,〈王弼的「動」「靜」觀─從《老子注》及《周易注》論其儒道態度〉,《鵝湖》27卷11期,2002年5月
鄔昆如,〈中國形上學的三個向度〉,《哲學與文化》30卷2期,2003年2月
莊耀郎,〈言意之辨與玄學〉,《哲學與文化》30卷4期,2003年4月
江淑君,〈王弼易注玄學思想探述〉,《鵝湖》22卷3期,2003年4月
楊自平,〈熊十力體用不二之《易》外王思想〉,《哲學與文化》30卷5期,2003年5月
牟宗三,〈老子《道德經》講演錄〉(一)~(十),《鵝湖》28卷10期至29卷7期,2003年4~2004年1月
(二)學位論文
林麗真,《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67年6月
莊耀郎,《王弼玄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80年6月
江淑君,《魏晉論語學之玄學化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87年6月
林宴寬,《阮籍自然與名教思想析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7年6月
李瑋如,《魏晉易學「生生」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9年5月
崔世崙,《魏晉玄言文學思潮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9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