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勝宏
Su, Sheng-Hung
論文名稱: 化育奧運跆拳道華人男子第一金—忠武道館營運策略之研究
The Study on Cultivating Chinese First Olympic Men’s Taekwondo Gold Medal- Zonhwu Taekwondo Training Center’s Strategy
指導教授: 李建興
Lee, Chien-S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3
中文關鍵詞: 國家代表隊聽障奧運青年奧運全中運
英文關鍵詞: National Team, Deaflympics, Youth Olympic Games, National High School Sports Tournament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5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化育奧運跆拳道華人男子第一金-忠武道館營運策略之研究
    研究生:蘇勝宏
    摘要 指導教授:李建興博士

    忠武跆拳道館1989年創立, 1998年起道館選手開始在國際賽事嶄露頭角,榮獲眾多佳績,奧運一金一銅的殊榮,2009年聽障奧運、2013年青年奧運也分別奪金;回歸基層執教,平鎮高中2015年完成全中運高女四連霸,更輔導學生開設道館,在少子化的時刻,忠武體系分館逆勢擴展至11家,學員總人數將近400人。研究者本身參與跆拳道運動二十餘年,感佩忠武道館成功發展;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忠武跆拳道館競技發展與基層普及的成功關鍵,研究課題著重於道館的經營策略與訓練模式,透過文獻彙整、參與觀察與深入訪談,發現忠武體系道館統一採購器材服裝、聯合測驗,有效降低成本與提高品牌價值,高額軟硬體投資、多元器材運用與課程設計、奧運金牌的口碑是道館經營成功的關鍵;訓練方面,重視選手身體能力的全面發展,透過多元運動參與達到訓練目的,主動壓制、積極進攻的打法造就奧運金牌,引領世界跆拳道技戰術發展;綜合研究結果,了解到:一、信任與無私的支持,成就開枝散葉的忠武道館體系,二、創新戰術與訓練,樹立跨領域奧運奪金的佳績。

    The Study on Cultivating Chinese First Olympic Men’s Taekwondo Gold Medal- Zonhwu Taekwondo Training Center’s Strategy
    Student:Su, Sheng-Hung
    Adviser:Lee, Chien-Shing
    Abstract
    Zongwu Taekwondo was founded in 1989. The players of it have emerged at international events since 1998. They won numerous medals, especially one Olympic Gold Medal and one Olympic Bronze Medal. They also won the gold medals in 2009 Deaflympics and 2013 Youth Olympic Games. Returning to coach the grassroots, Pingzhen High School won four straight in National High School Sports Tournaments. They guide their students to set up Taekwondo Gymnasiums. In the era of low birth rate, Zongwu system expands to 11 branches. The total number of students is nearly 400. The researcher has involved in Taekwondo for 20 years and admires Coach Qiu sacrifices his health and family to achieve the glory of international events again and again. At the time of achieving the peak of academic, its business is also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Thus, the researcher does the study of Zongwu Taekwondo Gymnasium by participating, observing, interviewing and aggregating literatures. We discover that they adopt unified purchasing and unified testing. Thus, the cost can be lower with the quality becoming higher. The keys of being successful are large investment on soft wares and hard wares, multi-adoptions of equipments, course designs and the reputation of gainning gold medals. Besides, concerning the aspect of training, Zongwu Taekwondo takes regard on physical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participating various sports items and achieving the goal of trainging, Zongwu Taekwondo attacks actively and is able to gain the gold medals. They are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aekwondo of the world. Thus, we gets the points: 1. The support of trust and selfless achieves the flourishing of Zongwu system. 2. The innovative strategy and training establish the myth of Olympic Gold Medal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課題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3 第五節 研究的重要性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我國跆拳道發展 ……………………………………………………6 第二節 跆拳道館經營策略 ………………………………………………10 第三節 跆拳道訓練法與教練領導哲學……………………………………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33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信效度…………………………………………………34 第三節 訪談對象與訪談大綱………………………………………………40 第四節 研究者立場…………………………………………………………44 第四章 道館營運模式 …………………………………………………45 第一節 道館發展……………………………………………………………45 第二節 課程設計……………………………………………………………58 第三節 運作方式……………………………………………………………70 第四節 本章小結……………………………………………………………82 第五章 道館訓練模式 …………………………………………………83 第一節 選手選材……………………………………………………………89 第二節 體能與心智訓練 …………………………………………………93 第三節 技戰術訓練 ……………………………………………………108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1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20 第一節 結論 ………………………………………………………………120 第二節 建議 ………………………………………………………………122 第三節 研究者反思 ………………………………………………………122 參考文獻……………………………………………………………………124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134 附錄二 訪談大綱…………………………………………………………135 附錄三 觀察紀錄表………………………………………………………141 附錄四 訪談逐字搞………………………………………………………142 附錄五 人體各項特質與遺傳的關係表…………………………………162 表次 ………………………………………………………………………VIII 圖次……………………………………………………………………………X 表 次 表2-1 我國跆拳道歷屆亞洲運動會得獎紀錄……………………………8 表2-2 我國跆拳道歷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得獎紀錄………………………9 表2-3 跆拳道館經營管理量化相關研究 ………………………………10 表2-4 跆拳道館經營管理質化相關研究 ………………………………13 表2-5 跆拳道運動生理學相關研究 ……………………………………15 表2-6 跆拳道運動心理學相關研究 ……………………………………18 表2-7 跆拳道運動力學相關研究 ………………………………………20 表2-8 跆拳道運動技戰術相關研究 ……………………………………23 表2-9 跆拳道教練哲學思想相關研究 …………………………………29 表3-1 道館訓練、教學日誌表 …………………………………………39 表3-2 受訪對象表 ………………………………………………………40 表3-3 研究議題與訪談綱要 ……………………………………………42 表4-1 忠武道館國際賽成績表 …………………………………………49 表4-2 菁英選手朱木炎歷年國際賽成績 ………………………………51 表4-3 菁英選手吳燕妮歷年國際賽成績 ………………………………51 表4-4 亞運培訓隊教練薪資表(2010年前) ……………………………52 表4-5 奧運培訓隊教練薪資表(2010年前) ……………………………53 表4-6 外籍教練薪資表……………………………………………………54 表4-7 各分館的發展與負責人……………………………………………70 表4-8 道館收費標準(以平鎮總館為例)…………………………………72 表4-9 道館場地水電支出(以平鎮總館為例)……………………………74 表4-10 2014年忠武平鎮總館參加賽事統計 ……………………………80 表5-1 平鎮高中104年度培訓計畫 ………………………………………84 表5-2 2004年雅典奧運跆拳道男子組第一量級名單……………………93 表5-3 重量訓練週期及其目的與訓練要領 ………………………………96 表5-4 重量訓練長期週期化之建議 ………………………………………96 表5-5 跆拳道競賽量級區分表……………………………………………103 表5-6 年度訓練計畫期程畫分……………………………………………105 表5-7 季訓練計畫期程畫分………………………………………………105 圖 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 ……………………………………………………………33 圖3-2 研究流程圖 ……………………………………………………………36 圖4-1 巧拼地板協助品勢方位建立 …………………………………………64 圖4-2 太極一章動線圖 ………………………………………………………64 圖4-3 小欄架練習 ……………………………………………………………65 圖4-4 拉近與學生距離的指導 ………………………………………………65 圖4-5 坐姿前踢練習 …………………………………………………………68 圖4-6 輔助側踢練習 …………………………………………………………68 圖4-7 道館慶生會 ……………………………………………………………78 圖4-8 道館年終摸彩 …………………………………………………………78 圖4-9 平鎮區新勢公園足球活動.……………………………………………78 圖4-10 平鎮運動公園體能活動 ………………………………………………78 圖4-11 2014年平鎮分局愛護家園活動 ………………………………………79 圖4-12 平鎮分局反毒大使圖 …………………………………………………79 圖5-2 成就選手關係圖 ………………………………………………………90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1996)。中華民國跆拳道手冊。臺北市

    文崇一、楊國樞(2000)。訪問調查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臺北:東華。

    毛彥明(2006)。跆拳道選手血管收縮素轉化酶基因型分類對體能訓練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王時帆(2007)。跆拳道變換踢擊間歇訓練對體循環與新陳代謝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古惠津(2010)。運用精實思維模式導入跆拳道館經營管理(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修平技術學院,臺中市。

    司徒達賢(1995)。策略管理。遠流出版社,臺北市。

    朱木炎(2009)。跆拳道優秀與次優秀選手慣用腳與非慣用腳、雙腳連續旋踢探討比較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吳坤瑤(2008)。南投縣跆拳道館學員參與動機、體驗程度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臺中市。

    吳奇霖(2006)。急速減重對跆拳道選手專項體能與腎功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吳珊慧(2006)。奧運跆拳道第二量級男子優秀選手體能與不同時間踢擊運動負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吳燕妮(2008)。跆拳道運動教練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吳靜儀(2010)。跆拳道不同步法下壓踢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呂文玲(2007)。大專院校跆拳道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宋玉麒(2005)。2005東亞運跆拳道比賽三強技術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宋茂玄(2005)。跆拳道館學員參與行為、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談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宋景宏(2004)。配對假設的放鬆訓練處方對跆拳道精英選手的狀態焦慮與技能表現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李奕揚(2007)。2007世界跆拳道錦標賽女子金牌技術分析-吳靜鈺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李建興(2005)。不同急速減重計畫對高中男子跆拳道選手血液電解質與運動表現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李建興、李佳融(2010)。永遠忠誠的陸戰隊精神-我國三位跆拳道九段者的敘說研究。大專跆拳道學刊,2010,118-141 。

    李後坤(2008)。2006杜哈亞運跆拳道比賽男子第二量級技術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李政霖(2006)。跆拳道三百六十度跳後踢擊破動作之生物力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柳汶(2002)。大學院校跆拳道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周英嬌(2009)。應用身心動作教育提升跆拳道學童身體覺察及核心肌群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周桂民(1995)。跆拳道攻擊動作之反應及動力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林德昭(2005)。連續高強度跆拳道訓練對選手白血球吞噬功能與自然殺手細胞活性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林巧怡、邱共鉦(2009)。2009聽障奧運中華台北跆拳道代表隊運動傷害防護工作之實務探討(J)。2010大專跆拳道學刊。2010,(2),37~53

    邱共鉦(2005)。2004年奧運會跆拳道金牌選手技術分析- 朱木炎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邱共鉦、蔡明志、陳淑貞、相子元(2004)。2003年世界大學運動會男女國手與非國手身高、體重、體脂肪之探討。大專體育學刊,2004(1):89-96頁。

    邱共鉦(2011)。臺灣優秀跆拳道選手的選材與育才模式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上海體育學院,上海。

    邱共鉦(2011)。空中兩腳旋踢。跆拳道,教育部體育大辭典。台北,教育部。

    邱共鉦(2011)。下壓。跆拳道,教育部體育大辭典。台北,教育部。

    邱共鉦、蔡明志、吳燕妮(2008)。伊郎選手Behzad Khodadad Kanjobeh個案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2008(7):122~136。

    邱盟仁(2008)。跆拳道攻擊得分動作及區域之研究–以2008年第五屆總統盃跆拳道錦標賽女子組前8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臺中市。

    邱于真(2015)。電子報,No.84。國立台灣大學術學發展中心。

    柯玉貞(2000)。跆拳道後旋踢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子晴(2010)。臺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輔導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文英(2009)。焊鑄鐵漢:一位國家級跆拳道教練的教練經驗與哲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秀蘭(2003)。我國跆拳道選手上端攻擊得分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洪佳君(2001)。2000年雪梨奧運女子跆拳道49公斤以下級比賽之技戰術分析與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洪俊安(2007)。優秀跆拳道選手滑步旋踢的慣用腳與非慣用腳動作之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洪瑞宏(2010)。98年大專盃跆拳道公開男子組前二量級比賽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彰岑(1996)。跆拳道後踢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胡博綱(2010)。優秀跆拳道選手旋踢攻擊表現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合譯(Ranjit Kumar原著)(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臺北:學富文化。

    侯緯星、蔡明志(2008)。跆拳道隊參賽報告。中華台北奧運代表團參加第29屆北京奧運會報告書。台北市,忠華奧林匹克運動會。2008:197~212。

    范巧雯(2008)。2007年世界大學運動會女子跆拳道中華隊與韓國隊比賽技術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范帥寧(2010)。基隆地區跆拳道館經營現況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基隆市。
    徐玉蘭(2007)。血管張力素轉化酶及α-輔肌動蛋白基因對跆拳道訓練後基本技能與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徐溢志(2007)。補充刺五加能量棒對於跆拳道運動員血液生化值及運動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桃園縣體育會跆拳道委員會(2013)。桃園縣體育會第十六屆跆拳道委員會會刊。桃園縣。

    秦玉芳(1996)。跆拳道運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翁仁禮(2008)。臺灣跆拳道道館經營理念、困難因素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馬鈺龍(2004)。雅典奧運中華跆拳道隊隊奪金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高銘鍵(2009)。2009年香港東亞運男子跆拳道金牌選手比賽技術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高霈詠(2008)。2008年北京奧運女子跆拳道49公斤級技術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婁自德(2008)。跆拳道假動作對比賽得分之研究-以2008年總統盃跆拳道錦標賽男子組前四量級前八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臺中市。

    張玉佩(2005)。免疫乳漿蛋白增補對跆拳道選手之T淋巴細胞的活化效果及踢擊能力表現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張家豪(2009)。2009跆拳道新規則改變與電子計分系統使用對比賽攻擊內容之分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張展瑋(2006)。跆拳道旋踢攻擊之被動攻擊技術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庭語(2001)。跆拳道選手目標取向、知覺動機氣候與運動自信心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能翔(2009)。教練知識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張婉貞(2003)。不同外在回饋訊息對跆拳道技能學習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張添煜(2008)。跆拳道選手急速減重後補充運動飲料對專項運動能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張榮三(1996)。跆拳道旋踢攻擊動作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維剛(2007)。不同性別跆拳道選手空中兩腳旋踢支撐腳著地期間之膝關節三維動力學與肌電活化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維哲(2010)。新店地區跆拳道館學員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莊閎棋(2008)。增補共軛亞麻油酸對跆拳道運動員身體組成、血液生化及生理值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許子庭(2011)。臺北縣中等學校跆拳道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許如雅(2003)。我國跆拳道優秀選手對教練領導行為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許芷菱(2007)。2006杜哈亞運女子跆拳道金牌選手比賽技術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許峰池(2001)。世界跆拳道錦標賽中韓女子選手比賽主動攻擊被動攻擊及得分動作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連恆欣(2007)。臺灣跆拳道、文化與意識形態:歷史社會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郭立仁(2010)。身體構圖融入跆拳道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正浩(2008)。2008年北京奧運會男子跆拳道第二量級得牌選手比賽技術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明蕙(2009)。苗栗地區跆拳道館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陳淑貞(2006)。跆拳道對打比賽攻擊技術型態之研究-以2006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高中女子組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陳瑋傑(2011)。解鎖與探索:優秀跆拳道教練實踐知識之解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瑞嘉(2001)。跆拳道訓練對不同水準運動員最大攝氧量及尿液生化值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陳廖霞(2009)。我國中等學校跆拳道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滿意度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陳福進(2008)。2008年北京奧運跆拳道選手動作技術分析-男子第二量級宋玉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彭賢旭(2004)。我國國家級跆拳道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彭鈞渝、劉昭晴(2002)。2002年跆拳道規則修訂與發展之探討(J)。大專體育,2002,(96):142~146。
    曾傳真(2007)。臺北市跆拳道館學員消費動機與消費行為及滿意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湯惠雯(2000)。跆拳道五種不同類型旋踢攻擊動作之運動學與動力學分析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程俊堅(2001)。雲林縣跆拳道館學員參與性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黃任彣(2010)。影響國民小學與跆拳道社團合作之因素-以中壢地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桃園縣。

    黃志雄(2001)。2000年雪梨奧運男子跆拳道第一量級之技戰術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黃秋琴(2006)。跆拳道兩種360°旋轉動作之運動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詩涵(2010)。跆拳道教練領導行為對選手參與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黃慶豐(2005)。2004雅典奧運男子組第一量級跆拳道之技戰術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黃靜美(2005)。高中男子跆拳道選手急速減重及恢復期高醣攝取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薰萱(2010)。六週增強式輔助訓練對跆拳道選手下肢等速肌力、爆發力與平衡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楊治賢(2006)。彰化縣跆拳道館學員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楊淑君(2009)。臺灣跆拳道運動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葉霽翔 (2000)。跆拳道運動在臺灣發展過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詹元碩(2007)。跆拳道變換踢擊間歇訓練對體循環與新陳代謝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廖家興(2007)。2006年杜哈亞運跆拳道男子組第六量級比賽技戰術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廖運正(1993)。跆拳道館業者經營重要因素與行銷策略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廖聰傑(2008)。非營利運動組織營運模式創新之研究-以全國性單項運動協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劉慶文(2011)。電子護具對跆拳道踢擊技術及奪牌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劉慶文、蔡明志(2005)。跆拳道隊參賽報告。中華台北奧運代表團參加第28屆雅典奧運會報告書。台北,中華奧林匹克運動會,2004:371~388頁。

    歐陽弘(2006)。聖經與老子之道:論跆拳道之道與文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潘佳秀(2011)。新北市高中職跆拳道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蔡友文(2008)。97年全中運國女組跆拳道前三量級技戰術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明志(1997)。世界跆拳道錦標賽女子得牌選手攻擊動作型態之攻擊率,得分率及成功率 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蔡明志、邱共鉦、張榮三(2004)。雅典奧運賽前臺灣男子跆拳道第一量級選手與主要假想對手比賽技術分析研究(A)。2004年運動訓練學國際論壇專刊,台南,長榮大學,2004:123~137。

    蔡葉榮(1998)。跆拳道下壓踢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葉榮(2007)。跆拳道兩種預備站姿跳後踢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燕雙(2009)。臺北縣跆拳道館學員運動樂趣與學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鄧宷縈(2005)。跆拳道館學員參與行為與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鄭稼棋(2007)。 「球場?還是我的家?」:女性教練角色衝突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黎新豪(2009)。運動心理技能訓練對跆拳道選手心理能力與運動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蕭志達(2005)。四週乳漿蛋白增補對跆拳道訓練誘發之氧化壓力與抗氧化能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蕭婉恬(2009)。2009世界盃跆拳道賽女子62公斤級韓國選手林秀貞技術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蕭淑萍(2003)。跆拳道兩種空中兩腳旋踢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蕭景琪(2008)。跆拳道優秀與次優秀選手連續旋踢下肢運動學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賴佳翎(2009)。跆拳道館國小學員之家長支持動機、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以中部五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臺中市。

    賴綉雯(2007)。跆拳道旋踢動作表現與膝關節屈、伸肌肌力比率相關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賴慶忠(2010)。跆拳道教練領導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賴韻宇(1994)。不同的減重計劃對於跆拳道運動員身體組成、運動表現及生理功能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鍾宜真(2007)。大學跆拳道選手賽季間生理及生化變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簡澤民(2007)。跆拳道館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俊豪(2010)。國內培育跆拳道奧運選手道館之個案研究-以臺北縣雄麒道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泰源(2006)。優秀跆拳道選手主動與被動空中兩腳旋踢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