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駱瑩縈
Lo, Ying-Ying
論文名稱: 華語教師在國際從業上的自我價值感研究
The Self-Worth Perceived by International Employed TCSL Teachers
指導教授: 洪榮昭
Hong, Jon-Cha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5
中文關鍵詞: 華語教師華語教學自我價值自尊
英文關鍵詞: TCSL, self-worth, self-esteem, TCSL teacher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CSL.021.2018.A0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5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我價值感的研究雖廣泛,然而,華語教師於近年來才成為較熱門的新興行業,目前較少針對華語教師進行的自我價值感研究,故本研究旨在探討目前在世界各國任教的華語教師的發展現況,以及在不同背景變項國際上的華語教師自我價值感之差異。為達研究目的,透過文獻探討方式,彙整有關自我價值感之意涵及其相關研究,續以隨機抽樣方式針對國際上的華語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共計發放200份問卷,回收問卷172份,有效問卷169份,有效回收問卷比率為98.83%。
    經由SPSS 23.0統計分析,透過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宗教信仰」、「教學服務年資」、「任教地區」、「擔任職務」、「薪資水平」與「是否具備華語教學專業背景」此七個變項對華語教師的自我價值感呈現顯著性差異;而影響華語教師整體自我價值感主要是受到「教學表現」的影響最強,「外在支持」的影響次之,最弱的影響則為「宗教信仰」。

    Alth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sense of self-worth is widespread, however, TCSL teachers have only become a hot new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At present, there is less research on the self-worth of TCSL teacher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CSL teachers’ self-worth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 literature review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relevant literature about self-worth.
    Subsequently, a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the TCSL teachers around the world by means of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 A total of 200 copies of the questionnaire were distributed, 172 copies return and 169 valid copies were retrieved with a recovery rate of 98.83%. The collected data was analyzed with SPSS 23.0.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TCSL teachers’ self-worth with different ages, religion, teaching seniority, teaching region, taking charge of job, salary, and the specialized field background of TCSL. The influence of TCSL teachers’ self-worth was mainly due to the teaching performance, the external support of the second, and the weakest was the god’s love.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 一、研究目的 3 二、研究問題及研究假設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一、華語教師 5 二、自我價值感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世界華語教學發展現況 8 一、世界華語教學發展概述 8 二、世界各地區華語教學概況分析 9 (一)亞洲地區 10 1. 東亞地區 10 2. 東南亞地區 12 3. 南亞地區 16 (二)北美地區 16 (三)拉丁美洲地區 17 (四)歐洲地區 18 (五)大洋洲地區 20 (六)非洲地區 20 第二節 自我價值感 21 一、自我價值(Self-worth)的相關概念 21 (一)自我(Self) 21 (二)自我概念(Self-concept) 21 (三)自我評價(Self-evaluation) 22 (四)自我接納(Self-acceptance) 23 (五)自尊(Self-esteem) 23 二、自我價值的定義 25 三、自我價值的相關研究 27 第三節 宗教信仰與教師自我價值感 29 第四節 教學年資與教師自我價值感 31 第五節 華語教學專業背景與教師自我價值感 33 第六節 薪資與教師自我價值感 35 一、初始階段:「生理需求」(Physical need)與「安全需求」(Safety need) 37 二、進階階段:「愛與歸屬需求」(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與「尊重需求」(Esteem need) 37 三、最高階段:「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 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0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40 一、文獻分析法 42 二、問卷調查法 4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9 第一節 華語教師背景變項分析 50 一、性別 50 二、年齡 51 三、宗教信仰 52 四、華語教學服務年資 53 五、華語教師任教地區 53 六、華語教師任教對象 54 七、華語教師擔任職務 55 八、華語教師薪資水平 55 九、教師華語專業背景 56 第二節 信度分析 57 第三節 整體性分析 60 第四節 t檢定分析 62 一、性別與自我價值感之t檢定分析 62 二、華語教學專業背景與自我價值感之t檢定分析 65 第五節 變異數分析 68 一、年齡與自我價值感之變異性分析 68 二、宗教信仰與自我價值感之變異性分析 70 三、教學服務年資與自我價值感之變異性分析 73 四、任教地區與自我價值感之變異性分析 75 五、任教對象與自我價值感之變異性分析 78 六、擔任職務與自我價值感之變異性分析 80 七、薪資水平與自我價值感之變異性分析 82 第六節 相關分析 85 一、自我價值感六大構面之相關分析 85 二、自我價值感與背景變項之相關分析 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7 第一節 結論 8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0 一、研究樣本 90 二、研究範圍 90 三、研究工具 90 參考資料 91 一、中文部分 91 二、外文部分 100 附錄 104

    一、中文部分
    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2018)。2018年4月5日,取自http://www.hanban.edu.cn/
    方麗娜(2013)。北美地區中文學校教學現況的調查與分析。高雄師大學報, 35,35-56。
    王信評(2005)。學習環境對學生自我價值與學習動機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康進(2016)。改變中的華文教育-沙巴華小多元族群的歷史發展與現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磊(2007)。自我價值感的權變性與自我調控:Logistic回歸分析。應用心理學13(4),341-346。
    朴雪豪(2014)。韓國大學華語教學的現狀及改善方向。中原華語文學報,14,1-13。
    竹中彩依子(2016)。針對日籍學習者的華語歌曲教材設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艾思特(2012)。母語非華語之華語教師教職調查研究-以美國華語教師為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何淑貞、張孝裕、陳立芬、舒兆民、蔡雅薰、賴明德合著(2009)。華語文教學導論。臺北市:三民書局。
    何雲峰、胡建(2007)。自我評價的功能和作用。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5,16-20。
    吳昭德(2014)。「職稱」與「薪水」哪個重要。udn專欄報,71。2018年6月20日,取自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32/258991/web/
    李希淑、曾晉誠、鄭兆原(譯)(2006)。三十個論講義案(原作者:정명석)。台北市:中華基督教新時代青年會(CCYA)台灣翻譯部。
    李秀芬(2013)。AP中文5C教學:理論、策略與實務。台北市:新學林出版社。
    李侑珊(2015)。全球漢語熱 高薪仍鬧教師荒。中時電子報(旺報)。2018年5月25日,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15000996-260301
    李其榮(2017)。政府在東南亞華文教育復興與發展中的作用——以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五國為例。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8,87-102。
    李德治、劉銀讚、洪麗美、毛格民(2016)。薪資滿意與工作壓力對組織氣候、組織承諾對離職傾向之交乘調節研究。弘光學報,78,223-252。
    沈淑琴、沈碩彬(2009年11月)。從宗教心理學談幼兒生命教育的實施。「幼兒生命教育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沈碩彬(2007)。國中教師宗教心理知覺、生命價值觀與生活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沈碩彬(2009年11月)。論靈性健康之意涵及其相關論文之評析。「全國教育系所研究生學術論壇」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沈碩彬、黃文三(2008年4月)。從宗教心理學看生命教育的實施。「健康促進與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沈學伍、王平(2005)。高校行政管理人員自我價值感及其提升策略。江蘇工業學院學報,6(4),59-61。
    阮黃英(2007)。越南漢語師資隊伍現況考察。台灣華語文教學,3,30-34。
    周美慧 、 蘇幸君(2014)。臺灣地區華語文教育研究近況。國民教育,54(3),3-19。
    林志忠 、 阮氏芳(2017)。當前越南華語教學現況分析與檢討。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8,63-86。
    林秀惠、方淑華(2005)。3E 談全球話浪潮下的華語教師專業使命。二十一世紀華語機構營運實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405-412。
    林明明(2011)。泰國清萊府之中學漢語教育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崇德(主編)(2003)。心理學大辭典。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林淑惠(2011)。自我價值與個人成就動機在網路霸凌知覺之研究--以高科技產業職場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清文(2005)。自我價值保護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33,137-138。
    邱凡芸、孫劍秋(2014)。臺灣各大學華語文教學機構現況分析與未來發展:以師資、課程、教材三層面論之。國民教育,54(3),20-28。
    信世昌、王如音、李佳倩、林容年、吳體如、陳韻竹(2005)。臺灣各華語中心教學環境及教師滿意度:五年來變化發展的問卷分析。2005臺灣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68-84 。
    信世昌、李希奇、方淑華、李郡庭、林珮君(2011)。臺灣華語教師之教學環境及滿意度調查:十年來之變化發展分析。臺灣華語教學研究,3,1-32。
    信世昌、黃雅鳳(2006)。在流失中找尋定位:信世昌教授談臺灣華語文教育的危機與轉機。師友,466,16-20。
    柯美全(2010)。發現你的價值。國家文官學院T&D 飛訊,99,1-18。
    胡宏駿(2018)。華語教育作為公眾外交實踐-以巴拿馬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胡惟喻、陳依婷、邱華凱、鄒家瑜(2017)。幼兒園教師情緒勞務、角色壓力及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中華科技大學學報 , 69, 57-79。
    范開泰(2011)。華語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教學理論修養。中原華語文學報,7,23-33。
    夏誠華(2013)。菲律賓華文教育的推動-以菲律賓華教中心為例。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2,11-74。
    夏誠華(2014)。柬埔寨華語文教育現況。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4,27-42。
    徐莉潔(2011)。以義大利高中生為對象之初級華語教材編寫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袁炳文、翟群(2004)。澳門中學生自我價值感發展特徵的調查研究。澳門理工學報,16,98-106。
    馬捷莎(2004)。對人的自我價值觀的辨誤。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6-20。
    高橋燁(2010)。針對日籍學習者之華語課堂教學媒介語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國際及兩岸教育司(2018)。2018年6月15日,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2500/News_Content.aspx?n=7EE69A276CA727DC&sms=3146F7AB2B7E0B2F&s=C9FB8C4E8088FD2A
    康力文、沈碩彬(2008年4月)。從宗教心理學談道德教育的實施。「2008年研究生教育學術論壇」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張子龍(2011)。需求層次、薪資滿意度、工作滿意度與組織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中原大學,桃園市。DOI:10.6840/CYCU.2011.00065
    張良民(2006)。全球華語學習熱潮與僑教發展。僑民教育,23(2),9-5。
    張明文、張忠興、游玉英、高曼婷、戴建耘(2016)。高職電機電子群教師教學信念、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6(3),45-65。
    張金蘭(2014)。法國漢字教學現況及其 對台灣華語文教學的啟示。中原華語文學報,13,29-52。
    張春興(1988)。知之歷程與教之歷程: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心理學報,21,17-38。
    張春興、林清山(1982)。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鳳圻(2011)。德國華人華文教育研究-以五所中文學校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梁朝雲(2014)。從年齡和年資差異初探大學學務組織學習對工作效能之影響。學生事務與輔導,53(3),18-33。
    許怡麗(2011)。紅鞋女孩的生命旅程:在失落中尋回自我價值之敘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許舒婷、陳志賢(2016)。中途學校少女性態度、自我價值感與愛情風格之相關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0(2),32-51。DOI: 10.6618/HSSRP.2016.10(2)3
    連倖誼、張雅筑(2017)。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0(1),75-103。
    郭生玉 (1972)。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集刊,15,451-534。
    郭為藩(1978)。自我心理學。台南市:開山書局。
    陳小梅、黃潔儀 (2004)。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看小一新生的適應情況。教育與課程改革:珠三角地區的適應與發展,191-198。
    陳品、謝忠安(2013)。從「台北學校」到「國際學校」「 泰國中華國際學校」跨文化交際華語文教學。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2,105-130。
    陳紅豔(2009)。從進化心理學角度探析自我接納。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6,99。
    陳偉之(2017)。菲律賓華文教育與新南向政策。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8,49-62。
    陳詠霖(2016)。薪資福利與發展可能性、成就動機影響跨國人才遷移意圖之研究-以社會氛圍、知覺風險、法規制度保障為干擾變項。致理學報 ,36, 127-161。
    陳德光(2001)。生命教育的宗教學基礎初探。教育資料集刊,26,59-80。
    傅佩榮(2003)。靈的世界:走向智慧的高峰。台北市:天下遠見。
    曾憲章(2000)。台灣產險公司薪資制度與業務人員激勵制度之探討。逢甲大學,台中市。
    舒兆民(2016)。華語文教學。台北市:新學林出版社。
    黃文三(2001)。宗教心理學研究。高雄市:黃文三個人研究室。
    黃文三、敬世龍(2003)。國中生的宗教心理及其在九年一貫的課程教學上的啟示。高雄師大學報,14,71-94。
    黃文柔(2014)。評析臺灣地區大學教授薪資水平對工作滿足之影響。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3(8),28-30。
    黃文柔(2014)。評論薪資待遇之於私立大學教師價值的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3(8),31-32。
    楊佩梅(2010)。全球華文熱下海外臺校在印尼雅加達及泗水之因應策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殿義(2018)。華語為第二外語的國小學童運用沉浸式學習之探究-以印尼泗水臺灣學校華裔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曉黎(2013)。世界漢語教學的新形勢與未來發展。世界漢語教學學會通訊。1,16。
    廖亭雅(2007)。國民中小學教師自我價值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翟群、鍾健輝(2005)。澳門中學生自我價值感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澳門理工學報,17,108-113。
    劉子任(2017)。從教育全球化分析海外僑校之轉型:以泰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芯吟(2015)。一貫道發一崇德宗教傳播與華語文教學之結合-以柬埔寨金邊師德佛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政宏(2003)。考試壓力、回饋方式對國小學生學習表現、自我價值及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麗(2016)。自我价值感.自尊需要.自尊自信人格的培养。江蘇師範大學學報,42(1),134-138。
    蔡青青、劉雪娥(1996)。自尊的概念。護理雜誌 ,43(1),90-94。
    蔡喬育(2016)。華語教師自評教學效能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2(1),105-146。DOI:10.3966/181665042016031201004
    蔡雅薰(2007)。華語教學相關學系實習課程規劃與校際資源整合之研究。2018年5月10日,取自http://140.122.100.145/ebook/eb95/h951-51.doc
    蔡銘津 、周俊良、李新民、謝青曇、熊淑蘭(2005)。幼兒教師專業自我概念與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樹德人文社會電子學報,1(1),1-22。
    謝章蓮、李東斌(2007)。論教師自我價值的實現。紅河學院學報,5(2),73-76。
    鍾榮富(2008)。新加坡華語的特色與文化在教學上的角色。華語文教學研究,5(1),1-28。
    簡若玶(2017)。能力導向框架下基礎進階級華語聽說教學研究-以德國漢學系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簡瑞錦(2005)。台灣企業領導人的宗教信仰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之探討-以基督教為例。中原大學,桃園市。
    魏美惠(2011)。幼兒教師幸福感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0(2),173-194。DOI: 10.6388/JES.201112.0173
    羅家玲(2010)。發現你的價值。國家文官學院T&D 飛訊,99,1-18。
    龔秀容(2017)。開拓屬於台灣華語教學的一片天—兼論邁向華語文教育產業輸出大國八年計畫。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8,37-48。

    二、外文部分
    Ashton, P. T., & Webb, R. B. (1986). Making a differenc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New York, NY: Longman.
    Beck, A. T. (1983). Cognitive therapy of depression: New perspectives. In P. J. Clayton, & J. E. Barett (Eds.),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Old controversies and new approaches (pp. 265-284). New York, NY: Raven Press.
    Burns, R. B. (1979). The self-concept: Theory, measurem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Cooley, C. H. (1902).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 NY: Schocken.
    Coopersmith, S. (1967). 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 San Francisco, CA: H. Freeman.
    Cotton, N.S. (1983). The development and self-esteem regulation. In J. E. Mack & S. L. Ablon (Eds). The development and sustenance of self-esteem in childhood (pp.145-148). New York, NY: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Crocker, J. (2002). Contingencies of self-worth: Implications for self-regulation and psychological vulnerability. Self and Identity, 1(2), 143-149.
    Crocker, J., & Luhtanen, R. K. (2003). Level of self-esteem and contingencies of self-worth: Unique effects on academic, social, and financial problems in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9, 701-712.
    Crystal, D. (1997).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P.
    Darling-Hammond, L. (2010). Evaluating teacher effectiveness: How teacher performance assessments can measure and improve teaching. Retrieved June 20, 2018 from https://cdn.americanprogress.org/wp-content/uploads/issues/2010/10/pdf/teacher_effectiveness.pdf
    Epstein, S. (1980). The self-concept: A review and the proposal of an integrated theory of personality. In E. Straub (Ed.), Personality: Basic aspects and current research (pp.82-132).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Giorgi, L., & Marsh, C. (1990). The protestant work ethic as a cultural phenomenon.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 499-517.
    Goddard, R. D., Hoy, W. K., & Hoy, A. W. (2000). Collective teacher efficacy: Its meaning, measure, and impact on student achievement.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7(2), 479-507.
    Graham, C., Cagiltay, K., Lim, B. R., Craner, J., & Duffy, T. M. (2001). S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teaching: A practical lens for evaluating online courses. Technology Source, Mar-Apr. Retrieved June 18, 2018 from http://technologysource.org/article/seven_principles_of_effective_teaching/
    Grieger, R. (1975). Self-concept, self-esteem and rational emotive theory: A brief perspective. Rational Living, 10(1), 13-17.
    Hoy, W. K., & Miskel, C. G. (20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6th ed.). Boston, MA: McGraw-Hill.
    James, W. (1890).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slow, A. H. (1962).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New York, NY: Van Nostrand.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NY: Harper &Row, Publisher, Inc.
    Ministry of National Education (France) (2017). Repères et références statistiques. Retrived June 25, 2018 from http://cache.media.education.gouv.fr/file/2017/85/0/depp-rers-2017-donnees-fiche-04-15_810850.xls
    Nave, B. (1990). Self-esteem: The key to student success. National Dropout Prevention Center. Clemson: South Carolina.
    Ololube, N. P. (2006). The impact of professional and non-professional teachers ICT competencies in secondary schools in Nigeria.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act (JITI), 6(2), 101-118.
    O'Neil, J. M. (1981). Patterns of gender role conflict and strain: Sexism and fear of femininity in men's lives.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0, 203-210.
    O'Neil, J. M. (2008). Summarizing 25 years of research on men's gender role conflict using the Gender Role Conflict Scale: New research para-dig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6, 358-445.
    Pittman, F. (1999). Grow up!: How taking responsibility can make you a happy adult. New York, NY: St. Martin's Griffin.
    Purkey, W.W. (1970) Self-concept and school achieve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obbins, S. P. (1978). Personnel: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ill.
    Rosenberg, M. (1965).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tanwyck, D. J. (1983). Self esteem through the life span. Family and Community Health, 6(2), 11-18.
    Tajeddin, Z., & Khodaverdi, N. (2011). EFL teachers’ efficacy beliefs: Impacts of gender,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Iran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JAL), 14(1), 159-182.
    Wuthnow, R. (1994). God and mammom in America. New York, NY: Free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