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駱瑩縈 Lo, Ying-Ying |
---|---|
論文名稱: |
華語教師在國際從業上的自我價值感研究 The Self-Worth Perceived by International Employed TCSL Teachers |
指導教授: |
洪榮昭
Hong, Jon-Chao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5 |
中文關鍵詞: | 華語教師 、華語教學 、自我價值 、自尊 |
英文關鍵詞: | TCSL, self-worth, self-esteem, TCSL teachers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CSL.021.2018.A0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5 下載: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我價值感的研究雖廣泛,然而,華語教師於近年來才成為較熱門的新興行業,目前較少針對華語教師進行的自我價值感研究,故本研究旨在探討目前在世界各國任教的華語教師的發展現況,以及在不同背景變項國際上的華語教師自我價值感之差異。為達研究目的,透過文獻探討方式,彙整有關自我價值感之意涵及其相關研究,續以隨機抽樣方式針對國際上的華語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共計發放200份問卷,回收問卷172份,有效問卷169份,有效回收問卷比率為98.83%。
經由SPSS 23.0統計分析,透過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宗教信仰」、「教學服務年資」、「任教地區」、「擔任職務」、「薪資水平」與「是否具備華語教學專業背景」此七個變項對華語教師的自我價值感呈現顯著性差異;而影響華語教師整體自我價值感主要是受到「教學表現」的影響最強,「外在支持」的影響次之,最弱的影響則為「宗教信仰」。
Alth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sense of self-worth is widespread, however, TCSL teachers have only become a hot new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At present, there is less research on the self-worth of TCSL teacher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CSL teachers’ self-worth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 literature review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relevant literature about self-worth.
Subsequently, a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the TCSL teachers around the world by means of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 A total of 200 copies of the questionnaire were distributed, 172 copies return and 169 valid copies were retrieved with a recovery rate of 98.83%. The collected data was analyzed with SPSS 23.0.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TCSL teachers’ self-worth with different ages, religion, teaching seniority, teaching region, taking charge of job, salary, and the specialized field background of TCSL. The influence of TCSL teachers’ self-worth was mainly due to the teaching performance, the external support of the second, and the weakest was the god’s love.
一、中文部分
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2018)。2018年4月5日,取自http://www.hanban.edu.cn/
方麗娜(2013)。北美地區中文學校教學現況的調查與分析。高雄師大學報, 35,35-56。
王信評(2005)。學習環境對學生自我價值與學習動機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康進(2016)。改變中的華文教育-沙巴華小多元族群的歷史發展與現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磊(2007)。自我價值感的權變性與自我調控:Logistic回歸分析。應用心理學13(4),341-346。
朴雪豪(2014)。韓國大學華語教學的現狀及改善方向。中原華語文學報,14,1-13。
竹中彩依子(2016)。針對日籍學習者的華語歌曲教材設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艾思特(2012)。母語非華語之華語教師教職調查研究-以美國華語教師為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何淑貞、張孝裕、陳立芬、舒兆民、蔡雅薰、賴明德合著(2009)。華語文教學導論。臺北市:三民書局。
何雲峰、胡建(2007)。自我評價的功能和作用。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5,16-20。
吳昭德(2014)。「職稱」與「薪水」哪個重要。udn專欄報,71。2018年6月20日,取自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32/258991/web/
李希淑、曾晉誠、鄭兆原(譯)(2006)。三十個論講義案(原作者:정명석)。台北市:中華基督教新時代青年會(CCYA)台灣翻譯部。
李秀芬(2013)。AP中文5C教學:理論、策略與實務。台北市:新學林出版社。
李侑珊(2015)。全球漢語熱 高薪仍鬧教師荒。中時電子報(旺報)。2018年5月25日,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15000996-260301
李其榮(2017)。政府在東南亞華文教育復興與發展中的作用——以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五國為例。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8,87-102。
李德治、劉銀讚、洪麗美、毛格民(2016)。薪資滿意與工作壓力對組織氣候、組織承諾對離職傾向之交乘調節研究。弘光學報,78,223-252。
沈淑琴、沈碩彬(2009年11月)。從宗教心理學談幼兒生命教育的實施。「幼兒生命教育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沈碩彬(2007)。國中教師宗教心理知覺、生命價值觀與生活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沈碩彬(2009年11月)。論靈性健康之意涵及其相關論文之評析。「全國教育系所研究生學術論壇」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沈碩彬、黃文三(2008年4月)。從宗教心理學看生命教育的實施。「健康促進與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沈學伍、王平(2005)。高校行政管理人員自我價值感及其提升策略。江蘇工業學院學報,6(4),59-61。
阮黃英(2007)。越南漢語師資隊伍現況考察。台灣華語文教學,3,30-34。
周美慧 、 蘇幸君(2014)。臺灣地區華語文教育研究近況。國民教育,54(3),3-19。
林志忠 、 阮氏芳(2017)。當前越南華語教學現況分析與檢討。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8,63-86。
林秀惠、方淑華(2005)。3E 談全球話浪潮下的華語教師專業使命。二十一世紀華語機構營運實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405-412。
林明明(2011)。泰國清萊府之中學漢語教育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崇德(主編)(2003)。心理學大辭典。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林淑惠(2011)。自我價值與個人成就動機在網路霸凌知覺之研究--以高科技產業職場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清文(2005)。自我價值保護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33,137-138。
邱凡芸、孫劍秋(2014)。臺灣各大學華語文教學機構現況分析與未來發展:以師資、課程、教材三層面論之。國民教育,54(3),20-28。
信世昌、王如音、李佳倩、林容年、吳體如、陳韻竹(2005)。臺灣各華語中心教學環境及教師滿意度:五年來變化發展的問卷分析。2005臺灣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68-84 。
信世昌、李希奇、方淑華、李郡庭、林珮君(2011)。臺灣華語教師之教學環境及滿意度調查:十年來之變化發展分析。臺灣華語教學研究,3,1-32。
信世昌、黃雅鳳(2006)。在流失中找尋定位:信世昌教授談臺灣華語文教育的危機與轉機。師友,466,16-20。
柯美全(2010)。發現你的價值。國家文官學院T&D 飛訊,99,1-18。
胡宏駿(2018)。華語教育作為公眾外交實踐-以巴拿馬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胡惟喻、陳依婷、邱華凱、鄒家瑜(2017)。幼兒園教師情緒勞務、角色壓力及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中華科技大學學報 , 69, 57-79。
范開泰(2011)。華語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教學理論修養。中原華語文學報,7,23-33。
夏誠華(2013)。菲律賓華文教育的推動-以菲律賓華教中心為例。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2,11-74。
夏誠華(2014)。柬埔寨華語文教育現況。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4,27-42。
徐莉潔(2011)。以義大利高中生為對象之初級華語教材編寫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袁炳文、翟群(2004)。澳門中學生自我價值感發展特徵的調查研究。澳門理工學報,16,98-106。
馬捷莎(2004)。對人的自我價值觀的辨誤。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6-20。
高橋燁(2010)。針對日籍學習者之華語課堂教學媒介語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國際及兩岸教育司(2018)。2018年6月15日,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2500/News_Content.aspx?n=7EE69A276CA727DC&sms=3146F7AB2B7E0B2F&s=C9FB8C4E8088FD2A
康力文、沈碩彬(2008年4月)。從宗教心理學談道德教育的實施。「2008年研究生教育學術論壇」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張子龍(2011)。需求層次、薪資滿意度、工作滿意度與組織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中原大學,桃園市。DOI:10.6840/CYCU.2011.00065
張良民(2006)。全球華語學習熱潮與僑教發展。僑民教育,23(2),9-5。
張明文、張忠興、游玉英、高曼婷、戴建耘(2016)。高職電機電子群教師教學信念、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6(3),45-65。
張金蘭(2014)。法國漢字教學現況及其 對台灣華語文教學的啟示。中原華語文學報,13,29-52。
張春興(1988)。知之歷程與教之歷程: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心理學報,21,17-38。
張春興、林清山(1982)。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鳳圻(2011)。德國華人華文教育研究-以五所中文學校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梁朝雲(2014)。從年齡和年資差異初探大學學務組織學習對工作效能之影響。學生事務與輔導,53(3),18-33。
許怡麗(2011)。紅鞋女孩的生命旅程:在失落中尋回自我價值之敘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許舒婷、陳志賢(2016)。中途學校少女性態度、自我價值感與愛情風格之相關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0(2),32-51。DOI: 10.6618/HSSRP.2016.10(2)3
連倖誼、張雅筑(2017)。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0(1),75-103。
郭生玉 (1972)。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集刊,15,451-534。
郭為藩(1978)。自我心理學。台南市:開山書局。
陳小梅、黃潔儀 (2004)。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看小一新生的適應情況。教育與課程改革:珠三角地區的適應與發展,191-198。
陳品、謝忠安(2013)。從「台北學校」到「國際學校」「 泰國中華國際學校」跨文化交際華語文教學。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2,105-130。
陳紅豔(2009)。從進化心理學角度探析自我接納。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6,99。
陳偉之(2017)。菲律賓華文教育與新南向政策。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8,49-62。
陳詠霖(2016)。薪資福利與發展可能性、成就動機影響跨國人才遷移意圖之研究-以社會氛圍、知覺風險、法規制度保障為干擾變項。致理學報 ,36, 127-161。
陳德光(2001)。生命教育的宗教學基礎初探。教育資料集刊,26,59-80。
傅佩榮(2003)。靈的世界:走向智慧的高峰。台北市:天下遠見。
曾憲章(2000)。台灣產險公司薪資制度與業務人員激勵制度之探討。逢甲大學,台中市。
舒兆民(2016)。華語文教學。台北市:新學林出版社。
黃文三(2001)。宗教心理學研究。高雄市:黃文三個人研究室。
黃文三、敬世龍(2003)。國中生的宗教心理及其在九年一貫的課程教學上的啟示。高雄師大學報,14,71-94。
黃文柔(2014)。評析臺灣地區大學教授薪資水平對工作滿足之影響。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3(8),28-30。
黃文柔(2014)。評論薪資待遇之於私立大學教師價值的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3(8),31-32。
楊佩梅(2010)。全球華文熱下海外臺校在印尼雅加達及泗水之因應策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殿義(2018)。華語為第二外語的國小學童運用沉浸式學習之探究-以印尼泗水臺灣學校華裔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曉黎(2013)。世界漢語教學的新形勢與未來發展。世界漢語教學學會通訊。1,16。
廖亭雅(2007)。國民中小學教師自我價值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翟群、鍾健輝(2005)。澳門中學生自我價值感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澳門理工學報,17,108-113。
劉子任(2017)。從教育全球化分析海外僑校之轉型:以泰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芯吟(2015)。一貫道發一崇德宗教傳播與華語文教學之結合-以柬埔寨金邊師德佛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政宏(2003)。考試壓力、回饋方式對國小學生學習表現、自我價值及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麗(2016)。自我价值感.自尊需要.自尊自信人格的培养。江蘇師範大學學報,42(1),134-138。
蔡青青、劉雪娥(1996)。自尊的概念。護理雜誌 ,43(1),90-94。
蔡喬育(2016)。華語教師自評教學效能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2(1),105-146。DOI:10.3966/181665042016031201004
蔡雅薰(2007)。華語教學相關學系實習課程規劃與校際資源整合之研究。2018年5月10日,取自http://140.122.100.145/ebook/eb95/h951-51.doc
蔡銘津 、周俊良、李新民、謝青曇、熊淑蘭(2005)。幼兒教師專業自我概念與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樹德人文社會電子學報,1(1),1-22。
謝章蓮、李東斌(2007)。論教師自我價值的實現。紅河學院學報,5(2),73-76。
鍾榮富(2008)。新加坡華語的特色與文化在教學上的角色。華語文教學研究,5(1),1-28。
簡若玶(2017)。能力導向框架下基礎進階級華語聽說教學研究-以德國漢學系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簡瑞錦(2005)。台灣企業領導人的宗教信仰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之探討-以基督教為例。中原大學,桃園市。
魏美惠(2011)。幼兒教師幸福感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0(2),173-194。DOI: 10.6388/JES.201112.0173
羅家玲(2010)。發現你的價值。國家文官學院T&D 飛訊,99,1-18。
龔秀容(2017)。開拓屬於台灣華語教學的一片天—兼論邁向華語文教育產業輸出大國八年計畫。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8,37-48。
二、外文部分
Ashton, P. T., & Webb, R. B. (1986). Making a differenc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New York, NY: Longman.
Beck, A. T. (1983). Cognitive therapy of depression: New perspectives. In P. J. Clayton, & J. E. Barett (Eds.),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Old controversies and new approaches (pp. 265-284). New York, NY: Raven Press.
Burns, R. B. (1979). The self-concept: Theory, measurem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Cooley, C. H. (1902).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 NY: Schocken.
Coopersmith, S. (1967). 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 San Francisco, CA: H. Freeman.
Cotton, N.S. (1983). The development and self-esteem regulation. In J. E. Mack & S. L. Ablon (Eds). The development and sustenance of self-esteem in childhood (pp.145-148). New York, NY: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Crocker, J. (2002). Contingencies of self-worth: Implications for self-regulation and psychological vulnerability. Self and Identity, 1(2), 143-149.
Crocker, J., & Luhtanen, R. K. (2003). Level of self-esteem and contingencies of self-worth: Unique effects on academic, social, and financial problems in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9, 701-712.
Crystal, D. (1997).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P.
Darling-Hammond, L. (2010). Evaluating teacher effectiveness: How teacher performance assessments can measure and improve teaching. Retrieved June 20, 2018 from https://cdn.americanprogress.org/wp-content/uploads/issues/2010/10/pdf/teacher_effectiveness.pdf
Epstein, S. (1980). The self-concept: A review and the proposal of an integrated theory of personality. In E. Straub (Ed.), Personality: Basic aspects and current research (pp.82-132).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Giorgi, L., & Marsh, C. (1990). The protestant work ethic as a cultural phenomenon.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 499-517.
Goddard, R. D., Hoy, W. K., & Hoy, A. W. (2000). Collective teacher efficacy: Its meaning, measure, and impact on student achievement.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7(2), 479-507.
Graham, C., Cagiltay, K., Lim, B. R., Craner, J., & Duffy, T. M. (2001). S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teaching: A practical lens for evaluating online courses. Technology Source, Mar-Apr. Retrieved June 18, 2018 from http://technologysource.org/article/seven_principles_of_effective_teaching/
Grieger, R. (1975). Self-concept, self-esteem and rational emotive theory: A brief perspective. Rational Living, 10(1), 13-17.
Hoy, W. K., & Miskel, C. G. (20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6th ed.). Boston, MA: McGraw-Hill.
James, W. (1890).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slow, A. H. (1962).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New York, NY: Van Nostrand.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NY: Harper &Row, Publisher, Inc.
Ministry of National Education (France) (2017). Repères et références statistiques. Retrived June 25, 2018 from http://cache.media.education.gouv.fr/file/2017/85/0/depp-rers-2017-donnees-fiche-04-15_810850.xls
Nave, B. (1990). Self-esteem: The key to student success. National Dropout Prevention Center. Clemson: South Carolina.
Ololube, N. P. (2006). The impact of professional and non-professional teachers ICT competencies in secondary schools in Nigeria.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act (JITI), 6(2), 101-118.
O'Neil, J. M. (1981). Patterns of gender role conflict and strain: Sexism and fear of femininity in men's lives.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0, 203-210.
O'Neil, J. M. (2008). Summarizing 25 years of research on men's gender role conflict using the Gender Role Conflict Scale: New research para-dig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6, 358-445.
Pittman, F. (1999). Grow up!: How taking responsibility can make you a happy adult. New York, NY: St. Martin's Griffin.
Purkey, W.W. (1970) Self-concept and school achieve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obbins, S. P. (1978). Personnel: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ill.
Rosenberg, M. (1965).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tanwyck, D. J. (1983). Self esteem through the life span. Family and Community Health, 6(2), 11-18.
Tajeddin, Z., & Khodaverdi, N. (2011). EFL teachers’ efficacy beliefs: Impacts of gender,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Iran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JAL), 14(1), 159-182.
Wuthnow, R. (1994). God and mammom in America. New York, NY: Fre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