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慧怡
論文名稱: 國小資優生創造思考寫作教學方案成效研究
指導教授: 潘裕豐
Pan, Yu-F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0
中文關鍵詞: 創造思考寫作教學方案一般寫作教學法國小資優生寫作表現創造力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8下載:5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創造思考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資優生寫作表現與創造力之影響。研究設計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臺中市二所國小四年級資優生,其中一所為實驗組,另一所則為對照組。實驗組接受為期十週的「創造思考寫作教學方案」課程,對照組則實施一般寫作教學,無實驗處理。本研究主要的研究工具為「作文評定量表」及吳靜吉(1998)修訂之「新編創造思考測驗」,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進行考驗。另以學生課程回饋與心得紀錄、團體訪談資料與教師省思札記之內容進行內容分析,以更深入了解實驗組學生寫作表現與創造力改變的情形以及對本方案的感受。根據研究結果,主要發現如下:
    一、在寫作表現方面
    實驗組學生接受「創造思考寫作教學方案」的實驗處理後,在「作文評定量表」中基本技巧、文句使用、組織架構、內容思想、創造思考五個分量與總分的得分皆未達顯著差異。本研究所實施的創造思考寫作教學方案對於提升國小四年級資優生的寫作表現並無顯著的效果。
    二、在創造力方面
    實驗組學生接受「創造思考寫作教學方案」的實驗處理後,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的三個分量表得分中,流暢力的得分未達顯著差異,變通力與獨創力的得分則顯著高於對照組。本研究所實施的創造思考寫作教學方案對於提升國小四年級資優生的變通力與獨創力有顯著的教學成效。
    三、在方案感受方面
    實驗組學生接受「創造思考寫作教學方案」的實驗處理後,對於「創造思考寫作教學方案」多表喜愛與肯定,且大都能感受接受此課程訓練對於寫作表現與創造力方面的助益。
    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對未來教學及相關研究之建議。

    目 次 摘要 Ⅰ 目次 Ⅴ 表次 Ⅶ 圖次 Ⅸ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寫作教學的探討 11 第二節 創造力與創造思考教學 26 第三節 創造思考寫作教學的探討 5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6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70 第三節 「創造思考寫作教學方案」教學設計 7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4 第五節 研究程序 78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作文評定量表結果之分析 84 第二節 新編語文創造思考測驗結果之分析 95 第三節 質性資料之分析 100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1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24 第二節 建議 12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29 二、英文部分 136 附錄 附錄一:創造思考寫作教學方案教學簡案 139 附錄二:作文評定量表 173 附錄三:創造思考寫作教學回饋與心得紀錄 176 附錄四:實驗組學生訪談大綱 178 附錄五:創造思考寫作教學省思札記 179 附錄六:作文評定量表使用同意書 180 表 次 表2-1寫作專家與寫作生手的比較 14 表2-2提升寫作能力的方法一覽 18 表2-3寫作評量項目一覽表 23 表2-4創造力的各種理論與觀點 26 表2-5創造力定義一覽 31 表2-6創造思考教學原則一覽 35 表2-7創意寫作的十九種教學方法 61 表2-8國內有關創造思考寫作教學的研究 63 表3-1實驗設計 68 表3-2實驗組與對照組人數對照 70 表3-3創造思考寫作教學方案的內容摘要 73 表3-4作文評定量表之評分者信度 75 表3-5質性分析所使用的代號說明 83 表4-1兩組學生在作文評定量表前後測各項得分及總分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85 表4-2兩組學生在作文評定量表的各項得分之迴歸同質性考驗摘要 86 表4-3兩組學生在作文評定量表的各項得分及總分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 87 表4-4實驗組學生前後測作品字數統計 89 表4-5低分組學生前後測作品比較 91 表4-6中分組學生前後測作品比較 92 表4-7高分組學生前後測作品比較 93 表4-8兩組學生在新編語文創造思考測驗前後測各項得分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96 表4-9兩組學生在新編語文創造思考測驗各項得分之迴歸同質性考驗摘要 97 表4-10兩組學生在新編語文創造思考測驗各項得分之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 98 表4-11實驗組學生對創造思考寫作教學課程內容感受程度次數分配 101 表4-12實驗組學生對創造思考寫作教學課程喜歡的原因摘要 102 表4-13實驗組學生對創造思考寫作教學課程不喜歡的原因摘要 104 表4-14實驗組學生對創造思考寫作教學課程沒意見的原因摘要 105 表4-15實驗組學生寫作表現訪談摘要 109 表4-16實驗組學生創造力訪談摘要 111 表4-17實驗組學生寫作態度訪談摘要 113 圖 次 圖2-1寫作的認知歷程模式 13 圖2-2 Williams 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41 圖2-3 Guildford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42 圖2-4 Parnes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模式 43 圖2-5 Talor多種才能發展的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44 圖2-6陳龍安創造思考教學的三段模式 45 圖2-7陳龍安「ATDE」(愛的)教學模式 47 圖2-8創意寫作教學模式 48 圖3-1研究架構 67 圖3-2研究進度甘梯圖 80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仇惟善(2004)。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教學對國中資優學生之應用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 (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心理。
    王雨竫(2006)。一位國小教師實施創造思考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級學生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王秋月(2002)。增進國中生作文基本能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萬清(1994)。認知觀點之寫作歷程與寫作教學。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7,171-212。
    江之中(2003)。創造性兒童詩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創造力之影響—以臺中縣太平市一所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江美惠(2005)。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方案對國小資優學童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江惜美(1998)。國語文教學論集。臺北:萬卷樓。
    何三本(2001)。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吳怡靜(2007)。搶救被忽略的寫作力。天下雜誌,2007親子天下專刊,30-34。
    吳美慧(2002)。威廉斯創造思考教學模式教材設計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認知、情意及自然科學業之影響。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淑敏(1995)。創造性問題解決之心像教學方案對國小資優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創造力、自我概念及認知風格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錦釵(1997)。兒童寫作修改歷程與教學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靜吉(1983)。創造性教學研討會問題回答。創造性教學研討會紀錄(頁25)。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吳靜吉(1998)。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研究。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報告。臺北:教育部。
    吳靜吉(2002)。國際創造力教育發展的趨勢。資優教育研究,2,1-26。
    吳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劉士豪、陳玉樺(1999)。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研究。臺北:教育部訓委會。
    吳麗雪(2006)。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美術班學生創造力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創造力理論I。臺北:五南。(Sternberg, R. J., 1999)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創造力應用II。臺北:五南。(Sternberg, R. J., 1999)
    李德高(1990)。創造心理學。臺北:五南。
    李錫津(1987a)。創造思考教學研究。臺北:臺灣。
    李錫津(1987b)。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生創造力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文君(2002)。「多元知能統整-合作-反省思考」寫作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態度與寫作表現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文川(2002)。創造力與創造思考教學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亨泰、彭震球(1978)。創造性教學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宜龍(2003)。國小語文領域創造思考寫作作教學之研究-一個教學視導人員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幸台(2002)。創造力評量。載於毛連溫(主編),創造力研究(頁264-303) 臺北:心理。
    林幸台、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心理。
    林建平(1989)。創意的寫作教室。臺北:心理。
    林建平(1994)。創意的寫作教室(再版)。臺北:心理。
    林建平(1996)。創思作文。臺北:國語日報。
    林郁展(2003)。概念構圖在國小「過程導向」寫作教學的應用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淑英(2000a)。創意作文真好玩1。臺北:螢火蟲。
    林淑英(2000b)。創意作文真好玩2。臺北:螢火蟲。
    松山正一、 歐陽鍾仁(1986)。教師啟發兒童創造能力的方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柯志忠(2000)。社會互動寫作教學方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寫作品質及寫作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洪金英(1993)。文章結構的提示與主題知識對兒童說明文寫作表現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蘭(1993)。打造創造力之鑰。學前教育雜誌,26,11-14
    洪蘭(譯)(1999)。不同凡想-在一窩蜂文化中開拓創造力。臺北:遠流。(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5)
    胡錦蕉(1996)。靜坐訓練對國小資優兒童創造力、注意力、自我概念及焦慮反應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候秋玲(1998)。國語實驗教材實驗班與普通班學生寫作與修改表現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孫晴峰(1988)。炒一盤作文的好菜。臺北:東方。
    孫麗翎(1987)。國小兒童作文常犯錯誤分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令秋(1996)。歷程導向寫作教學法對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寫作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涂亞鳳(2006)。心智繪圖寫作教學法對國中生語文創造力及寫作表現影響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張世彗(1988)。創造性問題解決方案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創造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世彗(2003)。創造力-理論、技術/技法與培育。臺北:張世彗。
    張世彗(2004)。「鑑定與評量心智圖教學方案」的編擬及其實驗成效研究。臺南:久成。
    張玉成(1983)。教師發問技巧及其對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臺北: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
    張玉成(1993)。思考技巧與教學。臺北:心理。
    張修維(1999)。CoRT廣度思考教材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思考教學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高雄:復文。
    教育部(1999)。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實施辦法。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曹志隆(2004)。以科學創意遊戲教學訓練方案激發國小資優班學生創造力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許家芬(2004)。國小四年級學童寫作能力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連淑玲(2003)。電腦看圖故事寫作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寫作成效及寫作態度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有遹(1979)。發展問題解決能力的教學範型。臺灣教育,343,9-12。
    郭祖珮(2003)。高層思考寫作教學方案對國中生非傳統作文寫作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文琪(2001)。全語文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批判思考、寫作表現、和學習內發動機的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宜貞(2003)。「創造思考教學法」應用於國小六年級作文課程的教學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英豪、吳鐵雄、簡真真(1980)。創造思考與情意的教學。高雄:復文。
    陳淑娟(2004)。心智繪圖融入國小低年級寫作教學之行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榮德(2004)。網路化問題解決寫作教學對國中生批判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鳳如(1999)。閱讀與寫作整合的教與學。學生輔導,62,20-29。
    陳學志(2004)。從「哈哈」到「啊哈」-統整知、情、意、行的幽默課程對創造力培養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5,393-411。
    陳諭蓁(2005)。曼陀羅創造性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寫作表現、寫作態度、創造力的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龍安 (1997)。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五版)。臺北:心理。
    陳龍安 (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臺北:心理。
    陳龍安(1986)。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龍安(1989)。「問想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的建立與驗證--智能結構模式在創造思考教學上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龍安(2001)。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五版4刷)。臺北:心理。
    陳龍安(1998)。啟發孩子的創造力。臺北:師大書苑。
    彭震球(1991)。創造性教學之實踐。臺北:五南。
    游健弘(2003)。CoRT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學生語文創造力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尤君(1996)。臺灣地區國小作文教學觀念演變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黃正傑(1996)。國語科教學法。臺北:師大書苑。
    黃秀文(1999)。不同寫作程度學生在過程寫作教學中的發展情形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學報,5,1-27。
    黃春貴(2001)。寫作教學與思考訓練。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4),51-59。
    黃基博(2001)。小學作文教學活動設計。臺北:螢火蟲。
    黃雅卿(2007)。國中地理科心智繪圖教學方案對學生創造力、學業成就表現、學習歷程之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素花(2004)。國小六年級寫作教學運用創造思考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葉玉珠、吳靜吉、鄭英耀(2000)。影響創意發展的個人特質、家庭及學校因素量表之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整合型計畫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8-2519-S-004-001-C)
    詹志禹(2002)。創造力的定義與創造力的發展──兒童會創造嗎?教育研究,100,117-124。
    劉世南、郭誌光(2002)。創造力理論的發展:一個心理構念演進的省思。資優教育季刊,85,20-30。
    劉世劍(1995)。文章寫作學:基礎理論知識部分。高雄:麗文。
    劉佳玟(2007)。創造思考作文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在寫作動機及寫作表現上的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劉瑩(1995)。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作文能力之影響。載於第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東:國立臺東師範學院主編。
    歐瑞賢(2003)。整合性的寫作教學課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6),149-162。
    潘裕豐(2006)。為何及如何進行創造思考教學。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2),38-55。
    蔡佩欣(2003)。創思寫作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寫作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蔡雅泰(1995)。國小三年級創造性作文教學實施歷程與結果之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鄭博真(1996)。寫作修改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寫作修改表現、寫作修改能力、寫作品質和寫作態度之影響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盧金漳(2002)。創造性童詩寫作教學之探究-以國小五年級一班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美蓉(1991)。創造性英語教學策略對國小資優學生創造力和學業成績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鍾玄惠(2002)。國小教師實施創造性寫作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簡楚瑛、王萬清(1988)。同儕互動對國小學生寫作能力之影響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143-167。
    二、英文部分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Bereiter, C. (1980). Development in writing. In L. W. Gregg & E. R. Steinberg (Eds.), Cognitive process in writing. Hillsdale, NJ: Erlbaum.
    Davis, G. A. (1997). Identifying creative students and measuring creativity. In N. Colangelo & G. A. Davis (Eds.), Handbook of gifted education (2n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Flower, L. S., & Hayes, J. R. (1977).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and the writing process. College English, 39(4), 449-461.
    Flower, L. S., & Hayes, J. R. (1981). A cognitive process theory of writing.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2, 365-387.
    Gagn’e, E. D. (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Guilford, J. P. (1967)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NY : McGraw-Hill.
    Guilford, J. P. (1977). Way beyond the IQ. Buffalo, NY: 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
    Harris, K. R., & Graham, S.(1992). Self-regulated strategy development: A part of writing processes. In M. Pressley, K. R. Harris, & J. R. Guthrie (Eds.), Promoting academic competence and literacy in school (pp. 277-309).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Harris, R. A. (1959). Creativity in marketing. In P. Smith (Ed.), Creativity. New York: Hastings House.
    Hillocks, G. (1984).What works in teaching composition: A meta-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treatment studies.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9(3), 133-170.
    Hocevar, D., & Bchelor, P. (1989). A taxonomy and critique of measurement used in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In J. A.Glover, R. R. Rooning , & C. R. Reynolds (Eds.), Handbook of creativity. NY : Plenum Press .
    Kris, E. (1952). Psychoanalytic exploration in art . NY :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
    Langer, J. A. (1986). Children’s reading and writing: Structures and strategies. Norwood, NJ: Ablex.
    May, R. (1959).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In H. H. Anderson (Ed.), Creativity and its cultivation.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Parnes, S. J. (1967). 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N Y: Charles Scribner’s Sons. Prentice-Hall.
    Parnes, S. J. (1967). 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NY: Scribner’s.
    Ploya, G. (1957). How to solve it: A new aspect of mathematics method (2nd ed.). Princeton, N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ley, M., & McCormick, C. (1995). Cognition,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N Y: Harper Collins College.
    Rohman, D. G. (1965). Prewriting, the stage of discovery in the writing process.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16, 106-112.
    Rubin, D. L. (1988). Introduction: Four dimensions of social construction in communication. In B. A. Rafoth & D. L. Rubin (Ed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written communication (pp.1-33). Norwood, NJ: Ablex.
    Scardamalia, M., & Bereiter, C. (1986). Research on written composition.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pp.778-803). NY: Macmillan.
    Shallcross, D. (1981). Teaching creative behavior. NJ: Prentice-Hall.
    Smith, E. (1987). Writing is for reading : A creativity writing program in the primary school. G/C/T, July/August, 8.
    Sternberg, R. J., & O’hara, L. A.(1999). Creativity and intelligence. In R.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251-27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Torrance, E. P. (1964) . Education and creativity. In C. W. Taylor (Ed.), Creativity: Progress and potential. NY : McGraw-Hill.
    Turner, T. N. (1978). Creative activities resource book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Reston, Virginia: Rrentice-Hall.
    Wallas, G. (1926). The art of thought. NY: Harcour Brace and World.
    Williams, F. E. (1970). Classroom ideas for encouraging thinking and feeling (2nd ed.). NY: D.O.K..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