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映汝 |
---|---|
論文名稱: |
協餉與清廷的新疆治理(1759-1884) |
指導教授: | 林滿紅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0 |
中文關鍵詞: | 協餉 、撥解 、新疆 、陜甘新回變 、西北史地學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2 下載:4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從協餉的角度探討清廷對新疆治理政策的轉變。由於新疆位處西北國防上的重要位置,所以清廷把新疆納入版圖後,不得不派大軍駐守,實施以伊犁將軍為首的軍府統治政策,同時對當地人民採取「因俗而治」的管理方式。惟新疆當地的稅收不足,每年都需要從內地協濟兵餉,故協餉對新疆而言實有軍事國防上的重要意義。但是隨著太平天國的爆發,內地各省在自顧不暇或是道路受到梗阻之下,欠解協餉的情形日益嚴重,至同治初年甚至出現分毫不解的情況,而協餉的無法到達,終於成為新疆回變爆發的原因之ㄧ。後來還是靠著向華商和洋商借款,使餉源能大量而及時的解到,再加上內地局勢的逐漸恢復穩定,清廷才有機會再度征服新疆。針對新疆長期需要協餉的情況,朝野官員學者曾多所討論,他們的意見大致可分成兩個不同立場,其中一派認為新疆耗餉,又無益於中國,故應該讓其自治,採取羈縻的統治方式即可;另外一派則認為新疆並不耗餉,而且土地豐美,只要加強開發,需餉問題就可獲得解決,後者的立場通過嘉道年間西北史地學研究的興起,累積成豐富的學術資源,並且在最後形成以左宗棠為代表的建省主張,同時得到落實。
一、檔案資料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史料》。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嘉慶朝奏摺》,未出版。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宮中檔咸豐朝奏摺》,未出版。。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軍機處.月摺包》。
故宮博物院文獻館,《史料旬刊》,台北:國風出版社,1963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硃批奏摺財政類-經費》。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1998。
二、官書典籍
《仁宗睿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文宗顯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七十一,《西域總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于敏中等纂,《欽定戶部則例(乾隆朝)》,香港:蝠池書院出版有限公司,2004。
允祿等監修,《大清會典(雍正朝)》,台北:文海出版社,1995。
王延熙、王樹敏輯,《皇清道咸同光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王雲五編,《道咸同光四朝奏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
王慶雲,《石渠餘紀》,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
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台北:廣文書局,1962。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
托津等奉敕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
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台北:文海出版社,2006。
何紹基,《東洲草堂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沈垚,《落帆樓文遺稿二卷》,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
汪琬,《堯峯文鈔》,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李雲麟,《西陲事略》,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和寧,《回疆通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
承啟等纂,《欽定戶部則例(同治朝)》,香港:蝠池書院出版有限公司,2004。
祁韻士原著、松筠纂定,《西陲總統事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
奕訢,《欽定平定陜甘新疆回(匪)方略》,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徐松原著、松筠纂定,《欽定新疆識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
馬大正、吳豐培主編,《清代新疆稀見史料匯輯》,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1990。
馬大正、吳豐培主編,《清代新疆稀見奏牘匯編.道光卷》,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馬大正、吳豐培主編,《清代新疆稀見奏牘匯編.同治、光緒、宣統朝卷》,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崑岡修,《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台北:啟文出版社,1963。
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張集馨,《道咸宦海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
曹振鏞等纂,《欽定平定回疆剿擒逆匪方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賀長齡輯,《皇朝經世文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新疆社會科學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編著,《新疆簡史》,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
楊岳斌,《楊勇慤公(厚菴)遺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葛士濬輯,《皇朝經世文續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國史館校註,《清史稿校註》,台北:國史館印行,1986。
蘇爾德,《新疆回部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劉蓉,《劉中丞奏疏》,臺北:文海,1972。
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台北:大通書局,1987。
劉璈,《巡台退思錄》,台灣文獻叢刊第二十一種,台北:台灣銀行,1958。
劉錦棠,《劉襄勤(毅齋)公奏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1963。
錢鼎銘,《錢敏肅公奏疏》,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魏光燾,《戡定新疆記》,臺北:台灣文華出版社,1968。
魏源,《聖武記》,台北:世界書局,1962。
羅正鈞,《左文襄公年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
鐵保總纂,《欽定八旗通志》,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台北:河洛出版社,1975。
三、專書著作
王志宏,《左宗棠平西北回亂糧餉之籌劃與轉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72。
王家儉,《魏源年譜》,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7。
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一)》,台北:稻香出版社,2003。
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著、唐家龍等譯、吳模信校,《飛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何平,《清代賦稅政策研究:1644-184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何烈,《厘金制度新探》,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2。
何烈,《清咸、同時期的財政》,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1。
李鵬年、劉子揚、陳鏘儀編著,《清代六部成語詞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周志初,《晚清財政經濟》,濟南:齊魯書社,2002。
周育民,《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李信成,《楊增新在新疆》,台北:國史館,1993。
林永匡、王熹,《清代西北民族貿易史》,北京:中央民族學院,1991。
林恩顯,《清潮在新疆的回漢隔離政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林滿紅,《茶、糖、樟腦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
阿拉騰奧其爾,《清代伊犁將軍論稿》,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
芮瑪麗(Mary Clabaugh Wright)著;房德鄰等譯,《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1862-187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侯德仁,《清代西北邊疆史地學》,北京:群言出版社,2006。
柯文(Paul A. Cohen)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北京:中華書局,2005重印。
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
馬大正等,《新疆史鑑》,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張中復,《清代西北回民事變-社會文化適應與民族認同的省思》,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
張家藝,《清代新疆社會經濟史綱》,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張德澤,《清代國家機關考略》,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郭麗萍,《絕域與絕學-清代中葉西北史地學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陳鋒,《清代軍費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陳鋒,《清代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彭明輝,《晚清的經世史學》,台北:麥田出版,2002。
曾小萍(Zelin, Madeleine)著、董建中譯,《州縣官的銀兩-18世紀中國的合理化財政改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5年。
曾問吾,《中國經營西域史》,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
華立,《清代新疆農業開發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4。
費正清(Fairbank, John King)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3。
黃仁宇著、阿風等譯,《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
黃鑒暉,《山西票號史》,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2。
董繼斌、景占魁主編,《晉商與中國近代金融》,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2。
新疆科學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編著,《新疆簡史》,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
管守新,《清代新疆軍府制度研究》,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2002。
翟玉樹,《清代新疆駐防兵制的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1976。
劉翠溶,《順治康熙年間的財政平衡問題》,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
劉廣京,《經世思想與新興企業》,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稻葉君山著、但燾譯訂,《清朝全史》,上海:中華書局,1914。
賴建誠,《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家財政危機,1531-1602》,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聯經,2008。
羅玉東,《中國釐金史》,台北:學海出版社,1970。
羅運治,《清高宗統治新疆政策的探討》,台北:里仁書局,1983。
Lin, Man-houng(林滿紅). China Upside Down:Currency, Society, and Ideologies,1808-1856,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Millward, James A. Beyond the Pass:Economy, Ethnicity, and Empire in Qing Central Asia, 1759-1864.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alifornia, 1998.
Perdue, Peter C. China Marches West: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olachek, James M. The Inner Opium War. Cambridge, Mass.: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Waley-Cohen , Joanna. Exile in Mid-Qing China:banishment to Xinjiang 1758-1820.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1.
Wang , Yeh-chien(王業鍵). Land Taxation in Imperial China, 1750-1911.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四、期刊論文
王業鍵,〈清雍正時期(1723-35)的財政改革〉,收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2本(1961),頁47-75。
百瀨弘著,鄭永昌譯,〈清朝的財政經濟政策〉,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經濟史組編,《財政與近代歷史論文集》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頁745-842。
何瑜,〈晚清中央集權體制變化原因再析〉,《清史研究》,1992年第1期,頁68-77。
何漢威,〈從清末剛毅、鐵良南巡看中央和地方的財政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1(1997),頁55-115。
何漢威,〈晚清四川財政狀況的轉變〉,《新亞學報》14(1984),頁199-348。
何漢威,〈清季中央與各省財政關係的反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3(2001),597-698。
吳元豐,〈清乾隆年間新疆普爾錢的鑄造流通及其作用〉,《西域研究》,1997年第1期,頁39-49。
呂文利,〈1839年:張穆學術人生轉折若干問題〉,《清史研究》,2007年第1期,頁75-85。
呂世朋,〈清代的理藩院〉,《東海大學歷史學報》1期(1977),頁61-98。
李國祁,〈左宗棠與台灣〉,收入李國祁主編,《郭廷以先生百歲冥誕紀念史學論文集》,台北:台灣商務,2005。
沈松僑,〈江山如此多嬌—1930年代的西北旅行書寫與國族想像〉,《臺大歷史學報》37期(2006.06),頁145-216。
林恩顯,〈清代新疆札斯克制度研究〉,《中國地方文獻學會年刊》民66.12,頁34-39。
林恩顯,〈清代新疆州縣制度之研究〉,《人文學報》2期(1976.07),頁34-39。
林恩顯,〈清代新疆伯克制度研究〉,收入姜占魁等,《慶祝朱建民先生七十華誕論文集》(台北:正中書局,1978),頁609-643。
林恩顯,〈清代新疆換防兵制之研究〉,《政大邊政研究所年報》8期(1977.05),頁159-214。
林滿紅,〈與岸本教授論清乾隆年間的經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8期(1998.12),頁235-252。
林滿紅,〈晚清的鴉片稅,1858-1906〉,《思與言》16:5(1979.01),頁427-476。
徐泓,〈序〉,收入賴建誠,《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家財政危機,1531-1602》,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聯經,2008。
徐磊、桂全民,〈清政府「協餉」政策對治理新疆的歷史作用評析〉,《伊犁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頁40-43。
張朋園,〈落後地區的資本形成-雲貴的協餉與鴉片〉,《貴州文史叢刊》1990年第2期,頁50-74。
郭太風,〈解協餉制度演化對清朝統治機制的影響〉,《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3期,頁29-34。
陳國棟,〈林爽文、莊大田之役清廷籌措軍費的看法—清代一個非常時期財政措施的個例〉,《台灣風物》31:3(1981),頁5-16。
陳國棟,〈清代前期(1644-1842)海洋貿易的形成〉,《大陸雜誌》64:2(1982.2),頁21-35。
陳鋒,〈清代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的調整〉,《歷史研究》,1997年5期,頁100-114。
彭雨新,〈清代田賦起運存留制度的演進-讀梁方仲「田賦史上起運存留的劃分與道路遠近的關係」一文書後〉,《中國經濟史研究》,1992年第4期,頁
124-133。
彭雨新,〈清末中央與各省財政關係〉,收入李定一、包遵彭、吳相湘編纂《中國近代史論叢》第二輯第五冊(台北:正中書局,1963年),頁3-46。
華立,〈清代新疆屯墾方式重心的轉移及其意義〉,《西域研究》,1991年第4期,頁42-53。
賈寧,〈美國史學界關於清代早期邊疆研究的新發展〉,《清史研究》1995年第2期,頁104-108。
齊清順,〈清代新疆的協餉供應和財政危機〉,《新疆社會科學》,1987年第3期,頁74-85。
齊清順,〈清代新疆的協餉和專餉〉,《新疆歷史研究》,1985年第1期,頁60-71。
齊清順,〈清代新疆餉銀的來源、使用和欠額〉,《新疆歷史研究》,1985年第3期,頁77-84。
齊清順,〈論清代新疆的稅收〉,《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4期,頁65-71。
劉增合,〈光緒前期戶部整頓財政中的規復舊制及其限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2(2008.06),頁235-299。
劉增合,〈西方預算制度與清季財政改制〉,《歷史研究》,2009年第2期,頁82-105。
厲聲,〈乾隆年間新將協餉撥解及相關問題〉,《清史研究》,1998年2期,頁51-65。
歐立德(Mark C.Elliott),〈滿文檔案與新清史〉,《故宮學術季刊》24:2(2006.12),頁2-15。
鄭永昌,〈政軍基礎的延續力量-論清代乾隆年間對新疆與西藏實施的貨幣政
策〉,《故宮學術季刊》21:1(2003.秋),頁135-180。
鄭永昌,〈清代乾隆年間榷關管理與稅收變化分析〉,《兩岸發展史研究》5期(2008.06),頁121-168。
鄭永昌,〈清代前期台灣貨幣流通的發展與演變(1684-1800)〉,《故宮學術季刊》19:1(2001.秋),頁227-261。
鄧孔昭,〈台灣建省初期的福建協餉〉,《台灣研究集刊》,1994年第4期,頁59-66。
蕭之興,〈清代的幾個新疆〉,《歷史研究》1979年8期,頁81-84。
賴惠敏,〈從高樸案看乾隆朝的內務府與商人〉,《新史學》13:1(2001.03),頁71-133。
羅運治,〈清代道光年間屯墾回疆之研究〉,《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9期
(1987.07),頁271-287。
吳政台,〈清順治朝軍費的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95學年度碩士論文。
宋惠中,〈票商與晚清的官僚體系(1862--1911)〉,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83學年度碩士論文。
Lin, Man-houng “China’s ‘Dual Economy’in International Trade Relations, 1842-1949”, in Kaoru Sugihara ed., Japan, China, and the Growth of the Asian International Economy, 1850-1949.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p. 179-198.
Newby, L. J.“The Chinese Lierary Conquest of Xinjiang,”Modern China 25.4(1999), pp. 451-474.
Rawski, Evelyn S.“Reenvisioning the Qing:The Significance of Q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5.4(1996), pp. 829-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