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施銘燦 |
---|---|
論文名稱: |
荀子通假文字考證 |
指導教授: | 華仲麐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畢業學年度: | 58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荀子 、古聲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0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本文所錄通假文字,以唐楊倞注荀子為主,酌取清儒近儒及今儒所舉出書為輔,計收五百三十二字。
二、本文所據說文及切語,以徐鉉本為主,參以段玉裁氏說文解字注,分別考其相互通假文字之古聲古韻,就其異同,分為聲韻俱同,聲異韻同,聲同韻異,聲韻俱異四類。若本為一字,則分為同字異體,正俗字。古今字三類。各於其條目之下注明之。
三、古聲之歸類,以蘄春黃氏古本聲十九紐為據,古韻之分部,則據段玉裁氏古十七部諧聲表。
四、通假文字,方其使用之時,必同語根,然今推諸古音,則有聲異韻異,甚或聲韻俱異者,或為聲變,或為韻變,或為所從得聲之聲母本身多音之故,今皆於各條之下,分別加以說明。
五、聲異之考訂,依章太炎光生國故論衡古雙聲說,並蘄春黃氏聲韻通例有關聲變條例為據,其有例外者,則分別引據加以考訂。
六、韻異之考訂,依章太炎先生成均圍勞轉對轉之說及段玉裁氏合韻之說為據,其有例外者,則分別引據加以考訂。
七、每條先列條目某央某通,具首字節即荀子正文中之通假字。若其互相通假,分見於數處者,則以先見之字為準,並於每條之下,分注其通假之類別。
八、每條於條目之後,列舉荀子本文原句,及諸儒之原注。同一通假字而散見於諸篇者,不論其多寡,西臚列之。
九、每條之考證,先考其聲韻之異同,據其音切,考切語上字於廣韻四十一聲類中屬其類者,即以其母稱之。其切語下字於廣韻二百六韻中屬縣韻,即以其韻目稱之。次推聲母屬古本聲十九紐何紐,古韻屬段氏股十七部諧聲表縣部,即以縣部稱之,說文末錄之字,則依據篇韻,以考其異同。最後舊典籍史傳箋注之中,列舉同音通假文字以為例證。其無直接證據者,則取旁證,則暫付闕如。
十、為檢索方便計,依筆畫之順序排列,其筆畫相同者,則依字典部居之先後排列之。並於本文之前,編列目次,以便查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