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青龍
Shieh Ching-Long
論文名稱: 科學態度、倫理傾向、與道德判斷對科學學習成就之相關性研究
Approach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attitude, ethical tendency, moral judgment, and achievement of sciential learning
指導教授: 趙金祁
Chao, Chin-Chi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科學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8
中文關鍵詞: 科學態度倫理傾向道德判斷
英文關鍵詞: scientific attitude, ethical tendency, moral judg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9下載: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建立在三個主要的內容:一是回顧科學態度的研究,得知科學態度與科學學習成就有相當高的正相關;二是釐出倫理學中的各項倫理主張,並將這些倫理主張與科學態度的各項內涵比較,並透過專家評判二者之間的關係;三亦經由專家評判結果,顯示道德判斷能力與倫理傾向的相依關係。
    因此,本研究利用道德判斷能力測驗的實施,並透過各種變項的操弄,探討工專二年級男性學生,在道德判斷能力與科學學習成績之相關。施測結果發現:科學學習成績高分組的學生雖有階段六的高道德傾向,但亦有階段四的中層次道德傾向,而低分組的學生雖多集中於階段二的低層次傾向,但亦有部分學生散佈於中層次道德,至於中分組則大致分佈均勻,散見於低、中、高等各層次的道德判斷能力。
    依此,本研究推論科學學習成績與倫理傾向的關係:科學成績高分組的學生較傾向於規範論、效益論、與德行論;中分組則傾向於自然論、德行論、先天論、與規範論;低分組的學生傾向於直覺論、利己論、與快樂論。
    綜合本研究對工專二年級男性學生在道德判斷能力、倫理傾向與其科學學習成績的相關性研究,可知倫理傾向與科學學習成績有關。

    This research has three foundations. At first, there is high correlativity between scientific attitude and achievement of sciential learning from the studies based beforetime scientific attitude. Secondly, to classify the ethical views, and compare with the contents of scientific attitude from professional jury. Thirdly, 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judgment and ethical tendency from professional jury.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judgment and achievement of sciential learning among the students in junior college. Study results show: the students who have high achievement of sciential learning te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sixth and fourth stage; the students who have low achievement of sciential learning te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second stage; the students who have middle achievement of sciential learning te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all over stages.
    To inf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ical tendency and achievement of sciential learning among the students in junior college. We know: the students with high achievement of sciential learning tend normative theory, utilitarianism, and aretaics; the students with middle achievement of sciential learning tend naturalism, aretaics, apriorism, and normative theory; the students with low achievement of sciential learning tend intuitionalism, egoism, and hedonism.
    To sum up, this research displays the correlativity between achievement of sciential learning and ethical tendenc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程序 6 第三節 研究假說 9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科學態度的發展變遷 14 第二節 從科學態度到倫理傾向 31 第三節 從倫理傾向到道德判斷 5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9 第一節 研究理念 69 一、 科學態度與倫理傾向之相關 71 二、 倫理傾向與道德判斷之相關 77 第二節 研究工具 83 一、 基本資料問卷 84 二、 道德判斷能力測驗及其信度 88 三、 道德判斷能力測驗與研究主題相關效度之專家評估 91 第三節 實施步驟 96 一、 研究樣本 96 二、 施測 97 三、 資料處理 9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102 第一節 基本統計結果 104 第二節 宗教虔誠度背景 108 第三節 父母親教育程度背景 113 第四節 父母親職業類別背景 117 第五節 家庭社經地位背景 122 第六節 小結 126 第五章 結論 133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33 第二節 研究檢討 139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44 參考文獻 149 附錄A 科學態度與倫理傾向評定 177 附錄B 道德判斷與倫理傾向評定 183 附錄C 基本資料問卷 189 附錄D 道德判斷測驗試題分析 190 附錄E 道德判斷測驗信度分析 193 附錄F 道德判斷能力測驗 194 附錄G 作答卷 1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民80),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臺北市:五南圖書有限公司,民83年11月3版2刷。
    毛怡紅(1995),海德格爾的「原始倫理學」及其當代影響,哲學雜誌,12,72-85。
    田宜芳(1995),道德判斷的客觀性,哲學與文化,22(12),1097-1111。
    甘紹平(1998),德國應用倫理學的興起,哲學雜誌,23,224-235。
    牟宗三譯註(民71),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81年9月二版三刷。
    朱謙之、任繼愈(民74),老子釋譯──附馬王堆老子甲乙本與今本之對勘,台北市:里仁書局,民74年3月。
    朱建民(1996),專業倫理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通識教育季刊,3(2),33-56。
    朱建民(1998),應用倫理學、專業倫理學、專題倫理學,應用倫理研究通訊,5,1-3。
    吳裕益(民71),認知發展與道德判斷、角色取替能力、創造力及人格的關係,高雄師範教育學院教育學刊,4,212-243。
    李金泉(民82),SPSS/PC+實務與應用統計分析,臺北市:松崗,1997年7月初版9刷。
    李國偉(民81),科技需要倫理來復明嗎﹖科技報導,130。
    李國秀(民84),科學與倫理價值,哲學與文化,22(11),1043-1055。
    沈六(民70),道德認知發展與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70年,未初版。
    沈清松(民81),科技發展的倫理問題,科技報導,129。
    沈清松(民86),論複製人的倫理問題,哲學雜誌,21,232-254。
    沈清松(1997),卡納普的建構方案與建構實在論,哲學雜誌,22,24-45。
    沈清松(1996),倫理學理論與專業倫理教育,通識教育季刊,3(2),1-17。
    沈清松(1998),非哲學專長教師講授專業倫理學的倫理認知,哲學與文化,25(8),690-705。
    沈清松(2000),世紀之交的科學哲──「第十一屆國際邏輯、方法學與科學哲學大會」述評,哲學與文化,27(1),87-101。
    汪履維(民70),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價值觀念及其對學校疏離傾向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0年6月,未出版。
    林火旺(民88),倫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民88年10月初版1刷。
    林清山(1993),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臺灣東華,1992年3月初版,1993年4月初版3刷。
    林煌(民80),道德判斷與道德價值取向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0年6月,未出版。
    邱仁宗(1988),生死之間──道德難題與生命倫理,台北市:台灣中華,初版。
    苑舉正(1997),複製科技的潘朵拉盒子──桃莉震撼下的倫理反省,當代,119/1,58-65。
    韋政通(民75),中國思想史(上)(下),臺北市:水牛圖書公司,民82年7月11版4刷。
    孫效智(1995a),道德論證問題在基本倫學上的發展──目的論與義務論之爭,哲學與文化,22(4),317-331。
    孫效智(1996),道倫理學之內涵與教學,哲學與文化,23(12),2248-2254。
    孫效智(1995b),從倫理學行為理論談結果主義,哲學雜誌,12,86-113。
    孫效智(1997),安樂死的倫理省思,哲學雜誌,19,86-118。
    孫效智(民85),兩種道德判斷──論「道德善惡」與「道德正誤」的區分,臺大哲學論評,19期,223-253。
    郭慶藩輯(清),莊子集釋──附馬夷初莊子天下篇述義及莊子年表,台北市:華正書局,民78年8月初版。
    郭生玉(民82),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市:精華書局,民82年3月七版。
    郭奕玲、沈慧君(民83),物理通史,台北縣:凡異。
    陳鼓應編(1967),存在主義,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6月增訂2版2刷。
    陳明珠(民86),道德推理與同理心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6年6月,未出版。
    陳若幸(民82),青少年利社會道德推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2年6月,未出版。
    陳嵩(民84),學生對企業倫理困境決策之態度研究──以崑山工商專科學校為例,商業職業教育,60,59-66。
    陳英豪、吳裕益(1995), 測驗的編製與應用,高雄市:復文,1995年3月二版1刷。
    陳英豪(民80),國小學生科學態度量表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4,1-26。
    陳英豪(民80),國小學生科學態度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年刊,38,125-136。
    陳英豪、吳裕益(民69),道德判斷與道德行為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教育學院教育研究所專案研究。
    陳英豪(民68),討論與角色取替對道德認知發展之影響,高雄師範學院教育學刊,1,334-361。
    陳英豪(民67),我國青少年道德判斷的發展及其影響的因素,高雄師院學報,6,93-159。
    陳聰文(民70),角色取替、同儕互動與道德判斷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學院教育學刊,3,49-100。
    陳曉郁(1996),自然法與基本人權,哲學與文化,23(3),1413-1421。
    許榮富、趙金祁、吳永吉(民75),國中學生科學態度成就分析,中華民國七十四年度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彙,185-219。
    莊嘉坤(民80a),科學態度的評量,國教天地,94,76-86。
    莊嘉坤(民80b),李克式對化學的科學態度量表的編製與分析之研究,初等教育研究,3,309-327。
    張慶熊(1997),生活世界是人類主體間交流的基礎,哲學雜誌,20,116-135。
    張淑慧、夏允中、陳政漳(1996),中原大學教師對「專業倫理」教學之意見調查,通識教育季刊,3(2),57-67。
    張雪珠(1996),康德在倫理自律與形上學第一原理之間的斡旋,哲學與文化,23(6),1663-1676。
    張海仁主編(1992),西方倫理學家辭典,北京市:中國廣播電影電視出版社,1992年12月1版1刷。
    傅偉勳(民77),西洋哲學史,台北市:三民書局,民77年8月10版。
    舒煒光、邱仁宗主編(民79),當代西方科學哲學述評,台北市:水牛出版社,民79年5月初版。
    黃慧英(民77),後設倫理學之基本問題,台北市:東大出版,三民總經銷,民77年12月初版。
    黃藿(1997),應用倫理學的基本課題與方法論──以「倫理委員會探討法」為例,中大社會文化學報,4,45-65。
    黃光國(1996),專業倫理教育的基本理念,通識教育季刊,3(2),19-32。
    單文經(民69),道德判斷發展與家庭影響因素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9年,未出版。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民8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市:東華書局,民82年4月,13版4刷。
    楊冠政(民84),尊重自然──泰勒的環境倫理學說及其應用,環境教育季刊,25,1-18。
    楊銀興(民76),國小學生場地獨立性、內外控信念與道德判斷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6年,未出版。
    鄔昆如(1996a),倫理學是什麼──基本概念,哲學與文化,23(7),1748-1763。
    鄔昆如(1996b),倫理學的各種學說,哲學與文化,23(10),3044-3055。
    趙金祁(民86),科學教育與心靈改革-通識化科學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應達成的目標,科學教育月刊,199,2-16。
    趙天賜(民72),道德判斷與認知發展暨自我概念之關係,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2年,未出版。
    劉大椿(1996),與天地參:當代環境倫理的重構,哲學與文化,23(2),1320-1331。
    劉放桐等編著(1990),現代西方哲學(上)(下),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2版。
    潘正安(民73),台北市國中學生科學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欽銘、路君約、宗亮東(民66),科學性向與科學態度的分析研究報告,科學教育月刊,6,24-31。
    謝青龍(民85),通識教育的整體哲學觀,通識教育季刊,3(4),97-116。
    鍾秀景(民68),我國中等學校學生科學態度評量研究,教育學院學報,4,326-349。
    顏厥安(1998),生命的意義不必然在繼續活下去──由彼德辛格的觀點談安樂死,當代,126,86-96。
    簡妙娟(民86),郭爾堡之道德發展論對我國當前道德教育之啟示,訓育研究,32(2),13-22。
    羅秉祥(民85),權利為本的道德理論之限制與價值,臺大哲學論評,19,255-283。
    譚家哲(1997),西方倫理之根源:古希臘與希臘,哲學雜誌,21,28-67。
    蘇清守(民61),我國學童道德判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