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佩萱
論文名稱: 明清家樂戲班及其表演藝術研究
指導教授: 蔡孟珍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5
中文關鍵詞: 家樂戲班家樂戲班表演藝術明清戲曲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0下載:9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明代中期到清代中葉活躍在戲曲舞台上,並且在戲曲表演的領域大放異彩的家樂戲班,由於有文士傾其資金及心力的苦心經營,締造出一種古典戲曲的特殊文化現象。從各類文士所留下的相關資料,不論僅是某次在廳堂氍毹之上觀賞一折戲、聆聽一支曲子的主觀感受,或是以自身豐富的觀劇、教習經驗歸納出一套獨門的品評標準,我們看到古典戲曲,尤其是崑劇,在這樣的不斷地細細琢磨之下,逐漸形塑出它獨有的,不同於其他花部聲腔的,較為「清柔婉折」的體局風範。從而奠定了崑劇在文士心目中屬於「雅正」的地位。
    家樂戲班雖然是到了明代中期以後才在表演藝術上出現飛躍的進步,但是在明代之前,像家樂戲班這樣的組織亦有其悠久的歷史傳統。本論文第一章,除概括家樂戲班的研究現況外,並按照時代先後順序,追溯家樂戲班的源流。原來早在先秦時期,諸多王公貴族就喜好以女樂侑酒,到了東漢,大儒學家馬融也擁有女樂,可見不只世家貴冑,文士也用這樣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聲色之好。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蓄樂的風氣更盛,唐代官府甚至主動給官員配置女樂,對蓄樂採取鼓勵的態度。南宋開始出現南曲聲腔,家樂戲班也發揮了改良聲腔的功能,元代、明初雖仍有家樂戲班的記錄,但未形成氣候,且明代中期之前的家樂戲班,表演內容多是純粹的歌舞或樂器演奏,尚未出現融合歌、舞、劇本為一體的戲曲演出。自然無法在所謂的演技、審美品味、曲論等方面有所提升了。
    論文第二章旨在探討明代家樂戲班興起的現象及其原因。本文的寫作是以戲曲發展的角度來討論家樂戲班,故以明代成化、弘治為分野,劃分為明代中葉前後。明代中葉之前由於國家才剛從兵馬倥傯中漸趨穩定,社會經濟尚在休養復興的階段,讀書人致力科舉,對一向被視為「小道」的戲曲較無心留意,而統治者既力圖恢復,自然不欲文士沉迷聲色,所以對於戲曲活動採取有意的壓制,使明初曲壇呈現一片寂寥。但是到了明代中葉,尤其是嘉靖以後,國家已歷經百年的恢復,帶動經濟發展,沿海新興城市也隨之崛起。國計民生富裕之後,對休閒娛樂的需求也因而提高,因此民間演劇活動達到空前的興旺,演劇更和民俗節日結合,使觀劇在此時幾乎成為全民運動。此外,明代中葉之後,統治者漸漸怠於政事,還有陽明心學、李贄童心說等人的思潮影響,將戲曲小說提升到和詩詞相同的高度,慢慢扭轉了文人士大夫過去賤視戲曲小說的陳腐觀念。統治者既疏於問政,導致政局的混亂,使得原先篤志要經世濟民的士大夫將生活的重心轉移到個人的享樂,於是競相用蓄養家樂戲班、彼此頻繁唱酬結社的方式來發發洩自己對政治的失望鬱結,滿足感官的審美需求,同時又能讓自己創作的劇本得到付之場上的演出機會,因此蓄養家樂戲班在明代的文人圈中形成了一股風潮。
    論文第三章則探討清代家樂的繼起與勃興。而清代為何在經過時代鼎革的巨變之後,家樂戲班竟能迅速地死灰復燃,重新在戲曲舞台上綻放光芒,就必須從明代末起談起。自明代萬曆以後,朝政每況愈下,士大夫更加無心於國計民生,沉溺在追逐聲色享樂,建築園林、鎮日飲酒、設宴作樂的生活中,以此麻痺自己。雖然此時已是外有強敵環伺,內有流寇作亂的局面,對崑曲的迷戀卻是有增無減。文人酷嗜戲曲,已經到了幾乎日日必觀劇的程度。對戲曲的狂熱癖好可說是無可救藥,文人蓄養家樂戲班的數量不但較明代中期更多,而且規模也更龐大。家樂伶人的功能除了供主人聲色之娛,也有藉以結納縉紳名流的目的。有這樣根深柢固的基礎,所以南方可以在經歷了戰亂兵燹的摧殘,很快地讓戲曲活動重現於舞台。豪門貴冑們也承襲了晚明文人奢靡的生活風氣,繼續蓄養家樂戲班。此時期的家樂戲班不僅演出質量俱有所提升,所享有的經濟條件也更加優渥,還值得一提的是,清代開始崛起於劇壇的花部聲腔,也受到部分家樂主人的青睞,出現在家樂戲班表演的場合。
    第四章是綜合明、清兩代家樂戲班的相關資料,從中觀察明清文人對於家樂戲班的主導情形。明清文人蓄養家樂戲班的目的,不完全只是為了感官方面的娛樂,還要把自己對戲曲的理念實踐在家樂戲班的演出。也就是說:家樂戲班之所以擁有不同於民間職業戲班的演出風格,都是由於家樂戲班是有大批的文人廁身其間,苦心孤詣的成果。他們貫徹自己的理想的方式,就是親自參與家樂戲班伶人的挑選和培訓,從演員資質的篩選,到唱念、咬字、音律、演技,乃至整體氣質的陶鑄,家樂主人無不是煞費苦心,每項技能必是細細琢磨,也在這樣的情況下,形成一套對演員獨特的品評美學。和元代《青樓集》一般只著重演員的色藝,明清家樂的主人多能論及演員形而上的精神氣度,是為表演美學領域上的一次深度開發。又家樂戲班多數是演唱崑曲,所以文人的喜好也就影響了崑劇表演的體局風範,從而確立了崑劇在我國古典戲曲諸腔紛陳的劇壇上,處於曲中正統的地位。
    第五章是藉由明、清家樂戲班留下的演出記錄,以及文人較有價值的觀劇評論探討明清家樂戲班在戲曲藝術上所作出的推進。這個時期有一很可注意的現象,就是觀劇詩不只數量大幅增加,觀劇詩的品質與思想層次也有顯著的提升。由以往泛論演員歌舞之妙,到能夠在精簡的數行詩句內一語道破演員表演的精髓,又能用詩歌的形式表達自己對於戲曲藝術的思考。而家樂戲班頻繁的演出,也提供文人一個彼此切磋曲藝、談論劇本的機會。有的劇作在創作之初原有格律、聲情,或結構上的瑕疵,經由文人共同觀賞演出,集思廣益,使劇本更適合場上演出。此外,在這個時期產生的大量曲論,也在演員的唱念聲律、演技、場面道具作出更細膩的評述,在曲論的層次上是一重大的開拓。文人審美標準的提高,自然帶動劇本創作的水準、舞台藝術的提高。而家樂戲班雖然多位在江南,以演唱崑腔為主,但是隨著家樂主人任官的移動、崑腔的流播,其他各省也出現演唱崑腔的家樂戲班;邁入清代之後,新興的花部聲腔也開始登上家樂戲班的演出舞台。因此由家樂戲班看戲曲聲腔的流播,可以發現:家樂戲班讓崑腔流播到江南以外的地區;花部聲腔則讓家樂戲班的表演內容更加多元化。雖然還有少部分家樂戲班演唱北曲,但北曲到明代已是明日黃花,再難仰賴家樂戲班重振其在元代的聲勢了。
    第六章介紹清代家樂戲班衰落的情形、衰落的原因及其對劇壇產生的影響。清代文人、士大夫雖承襲明末以來蓄養家樂戲班,並且亦有頻繁觀劇、藉此互相唱酬往來、指導演員等活動,但是進入清代,由於戲曲聲腔的流播發展、外在政治環境的變異、家樂主人的好尚等條件的轉變,清代家樂戲班亦開始漸漸地產生了質變,諸如:不再以唱崑劇為主流,演唱花部戲曲的情形愈形普遍、組成分子不再以文人為主,開始有富商、權貴附庸風雅,意味著家樂的演出也不再局限於私有性,開始邁向商業化的經營方式,這些現象除了構成和明代家樂戲班的差異之外,也約略可窺得崑劇呈現衰勢的端倪:清代花部戲曲的蓬勃發展造成花部聲腔大量進入家樂戲班;擁有家樂的一批新階層:商人、武將、皇帝貴胄等不似文人獨鍾清柔婉折的崑劇,崑劇在家樂戲班中的上演率自然大為降低。而由明入清的戰亂,包括清兵南下的鐵蹄以及太平天國之亂、江南奏銷案、皇帝的干涉更是家樂戲班發展的經濟、社會條件受到打擊的直接原因。
    家樂戲班衰落,對劇壇的影響,則是促使職業戲班蓬勃發展,一躍取代家樂戲班成為劇壇演出的主體、家樂戲班解散之後,演員進入職業戲班,透過交流及競爭,提高職業戲班的表演水準、職業戲班的管理人是商業經營者而非文人,文人的劇作因而缺乏即時演出的方便條件,導致雅部劇本創作脫離舞台實踐,最終步上案頭化的道路、領導劇壇風氣的主體由觀眾──文人階層轉移至表演者,連帶影響審美標準的落差,曲論淺薄化、演劇場地由私有廳堂轉移至商業化的劇場,文靜細膩的崑劇因而更難和熱鬧通俗的花部爭取觀眾,終至一蹶不振。

    明清家樂戲班及其表演藝術研究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家樂戲班的義界----------------------------1 第二節 明清家樂戲班的研究概況------------------------------2 第三節 明代中期之前的家樂戲班--------------------------------4 一、先秦~兩漢 二、魏晉南北朝~唐五代 三、宋代~明代前期 第二章 明代家樂之興起------------------------------------10 第一節 明代政治經濟及社會環境-----------------------------10 一、 明代初期:曲壇寂寥 二、 明代中葉以後:社會繁榮,曲運興隆 第二節 家樂如何在文人中形成風潮---------------------------19 一、 不滿政治,士風奢靡 二、 愛好崑曲,熱衷觀劇 三、 集會結社之風興起 四、 品賞家樂,激發創作 五、 新劇便於付於場上 六、 迷戀孌童 第三章 清代家樂之繼起與勃興----------------------------30 第一節 晚明社會風氣之遺響──────────────────30 一、 蓄樂成普遍風氣 二、 末世風流,延續對崑曲的狂熱 第二節 清代前、中期、花雅二部之消長----------------------35 一、民間仍痴迷崑曲,文士集會結社之風猶盛 二、家樂戲班恢復活動與花部之崛起 第四章 明清文人對家樂的主導----------------------------43 第一節 對家樂習曲授藝之挑選與培訓------------------------45 一、 對演員資質的挑選 二、 對度曲音律的教授 三、 對劇本的挑選及教授 四、 對演技的教授 五、 對藝術素質的開發與培養 六、 對整體氣質的重視 第二節 審美品格之確立-----------------------------------55 一、 演員素質論 二、 表演技巧論 三、 表演境界論 第三節 文人藉家樂型塑崑劇細膩精緻之體局風格----------------69 一、 以崑腔為正聲 二、 強調崑曲表演的意境品格 三、 重視傳奇劇本場上化的處理 四、 女樂比例的提高、以生旦戲為主 五、 觀眾藝術品味之提升 第五章 明清家樂對戲曲的推進------------------------------77 第一節 文人曲評、劇論對戲劇的提升-------------------------77 一、 觀劇詩境界的提升 二、 對劇本文學的提升 三、 對舞台表演的提升 四、 對曲論層次的開拓 第二節 家樂對戲曲聲腔流播的促進--------------------------85 一、 在吳中、江浙地區的流播 二、 在吳方言區以外的流播 三、 演唱其他聲腔的家樂 第三節 家班對劇藝水準的提升-------------------------------94 一、 對劇本創作質量的提升 二、對舞台藝術的提升 第六章 清代家樂的衰落及對劇壇的影響-----------------------98 第一節 曲運隆衰,花雅二部之消長---------------------------98 第二節 清代家樂和晚明家樂的差異---------------------------99 第三節 清代家樂沒落的原因-------------------------------103 第四節 清代家樂沒落對劇壇的影響--------------------------106 結論-----------------------------------------------------112 附錄一:明代家樂一覽表--------------------------------------115 參考書目------------------------------------------------148

    壹、專著
    (一)
    《太平御覽》,宋.李昉編,台北:新興書局
    《師友談記》,宋.李廌著,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六朝事蹟編類》,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浩然齋雅談》,宋.周密著,台北:藝文印書館,1969
    《後村集》,宋.劉克莊著,台北:廣文書局,1971
    《南村輟耕錄》,元.陶宗儀著,台北:木鐸出版社
    《樂郊私語》,元.姚桐壽著,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說郛》,明.陶宗儀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紫桃軒雜綴》,明.李日華著,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
    《震川先生集》,明.歸有光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王陽明全集》,明.王陽明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焚書》,明.李贄著,台北:河洛圖書公司
    《明會典》,明.申時行等編,《國學基本叢書》,王雲五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寓圃雜記》,明.王錡著,《四庫存目叢書》第185冊,山東:齊魯書社,1997
    《袁中郎尺牘》,明.袁宏道著,《有不為齋叢書》,時代出版公司,1934
    《袁宏道集》,明.袁宏道著、錢伯成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遊居柿錄》,明.袁中道著,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利瑪竇中國劄記》,明.利瑪竇、金尼閣著,何高濟、王遵仲、李申譯,北京:中華書局,1983
    《陶庵夢憶.西湖夢尋》,明.張岱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瑯嬛文集》,明.張岱著,岳麓書社,1985
    《雲間據目鈔》,明.范濂著,《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冊,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西園聞見錄》,明.范濂著,《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冊,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瑤台片玉甲種錄》,明.施紹莘著,《香艷叢書》第二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陳眉公小品》,明.陳繼儒著,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
    《松窗夢語》,明.張翰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春星堂詩集》,清.汪汝謙等著,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汪詩韓刻本
    《金陵覽古》,清.余賓碩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板橋雜記》,清.余懷著,《香艷叢書》第三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嗇庵隨筆》,清.陸文衡著,台北:廣文書局,1969
    《日知錄》,清.顧炎武著,《國學基本叢書》,王雲五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虎丘山志》,清.顧詒祿,《中國名山勝跡叢刊(四)》,文海出版社
    《巾箱說.不下帶編》,清.金埴著,北京:中華書局,1982
    《明史》,清.張廷玉編,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
    《元明事類鈔》,清.姚之駰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西堂雜俎》,清.尤侗著,台北:廣文書局:1970
    《在園雜志》,清.劉廷璣著,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列朝詩集小傳》,清.錢謙益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筆記小說大觀》,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紹興府志》,清.李亨特總裁,平恕修,台北:成文書局,1975
    《嘉慶增修宜興縣志》,清.李先榮等修纂,1797刻本
    《蘇州戲曲志》,蘇州:古吳軒出版社,1998
    《清朝野史大觀》,佚名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1
    (二)
    〈唱論〉,元.燕南芝庵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一)》,北京:中國戲劇
          出版社,1980
    《青樓集》,元.夏庭芝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二)》,北京:中國戲劇
          出版社,1980
    《南詞敘錄》,明.徐渭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二)》,北京:中國戲劇
          出版社,1980
    《四友齋叢說》,明.何良俊著,北京:中華書局,1959
    《李開先全集》,明.李開先著,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詞謔》,明.李開先著,《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
          出版社,1980
    《詞樂》,明.李開先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
          出版社,1980
    《湯顯祖集》,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上海:中華書局,1962
    《曲律》,明.王驥德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
          出版社,1980
    《曲藻》,明.王世貞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
          出版社,1980
    《顧曲雜言》,明,沈德符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
          出版社,1980
    《度曲須知》,明.沈寵綏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五)》,北京:中國戲劇
          出版社,1980
    《花當閣叢談》,明.徐復祚著,台北:廣文書局,1969
    《萬曆野獲編》,明.沈德符著,北京:中華書局:1959
    《潘之恆曲話》,明.潘之恆著,汪效倚輯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
    《遠山堂曲品》,明.祁彪佳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六)》,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
    《遠山堂劇品》,明.祁彪佳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五)》,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
    《馮夢龍全集.墨憨齋定本傳奇》,明.馮夢龍編著,俞為民校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客座贅語》,明.顧起元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揚州畫舫錄》,清.李斗著,北京:中華書局
    《閒情偶寄》,清.李漁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李漁全集》,清.李漁著,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劇說》,清.焦循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北京:中國戲劇
          出版社,1980
    《花部農譚》,清.焦循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北京:中國戲劇
          出版社,1980
    《容美記遊》,清.顧彩著,《小方壺齊輿地叢鈔》,清.王錫祺輯,上海:著易堂印行,1897
    《同人集》,清.冒襄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本,台南:莊嚴文化,1997
    《敬業堂詩集》,清.查慎行著,《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楝亭詩鈔》,清.曹寅著,《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本
    《雙佩齋文集》,清.王友亮著,清嘉慶刻本
    《丹午筆記》,清.顧公燮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林蕙堂全集》,清.吳綺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本,台南:莊嚴文化,1997
    《己畦詩集》,清.葉變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本,台南:莊嚴文化,1997
    《西河集》,清.毛奇齡著,《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敬業堂詩集》,清.查慎行著,《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孔尚任詩文集》,清.孔尚任著,北京:中華書局,1962
    《清稗類鈔》,清.徐珂編,北京:中華書局,1958
    《悔庵年譜》,清.尤侗著,清康熙間刊本
    《西堂樂府》,清.尤侗著,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湖海樓詩集》,清.陳其年著,1975浩然堂刻本
    《曲話》,清.梁廷柟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北京:中國戲劇
          出版社,1980
    《雨村詩話》,清.李雨村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北京:中國戲劇
          出版社,1980
    《燕蘭小譜》,清.吳長元著,收入張次溪編纂《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
    《梨園外史》,清.潘鏡芙、楊墨香合撰,張褚校點,北京:寶文堂,1989
    (三)
    《全元雜劇》初編、二編、三編、外編,楊家駱主編,台北:世界書局,1963
    《全元散曲》,明.隋樹森編,北京:中華書局,1964
    《元散曲選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元曲選》,明.臧懋循輯,台北:中華書局,1965
    《全明傳奇》,林侑蒔主編,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錢南揚校注,台北:華正書局,2003
    《桃花扇》,清.孔尚任著,台北:里仁書局,2000
    《金瓶梅》,明.笑笑生著,劉本棟校注,台北:三民書局,1999
    《彩畫本紅樓夢校注》,清.曹雪芹、高鶚著,馮其庸等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0
    《古柏堂戲曲集》,清.唐英撰,周育德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歧路燈》,清.李綠園著,欒星校注,洛陽:河南中州書畫社,1981
    《崑曲辭典》,吳新雷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曲學大辭典》,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主編,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中國音樂舞蹈戲曲人名詞典》,曹惆生編,台北:鼎文書局,1972
    《張岱詩文集》,明.張岱著,夏咸淳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笠翁曲話拔萃論釋》,董每戡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張次溪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王曉傳輯錄,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孔尚任年譜》,袁世碩著,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62
    《螾廬曲談》,王季烈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中國歷代劇論選注》,陳多、葉長海著,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
    《歷代詠劇詩歌選注》,趙山林選注,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匯編》,蔡毅著,濟南:齊魯書社,1989
    《晚明曲家年譜》,徐朔方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明清戲曲家考略》,鄭長風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宋元戲曲考及其他》,王國維著,台北:里仁書局,2000
    《元代雜劇藝術》,徐扶明著,台北:里仁書局,1997
    (四)
    《中國家樂戲班》,張發穎著,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中國戲班史》,張發穎著,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
    《明清家樂研究》,劉水雲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清代戲曲與崑劇》,陸萼庭著,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
    《戲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楊惠玲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崑劇發展史》,胡忌、劉致中著,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崑劇演出史稿》,陸萼庭著,台北:國家出版社,2002
    《中國戲曲通史》,張庚、郭漢城著,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1
    《清代戲曲史》,周妙中著,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崑劇史補論》,顧篤簧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中國近世戲曲史》,青木正兒著,王古魯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
    《中國戲曲史論》,吳新雷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中國古代劇場史》,廖奔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中國戲劇學史》,葉長海著,台北:駱駝出版社,2001
    《戲文概論》,錢南揚著,台北:里仁書局,2000
    《中國戲曲發展史》,廖奔、劉彥君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中國戲劇史長編》,周貽白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戲曲小說叢考》,葉德均著,北京:中華書局,2004
    《中國戲曲概論》,吳梅著,馮統一點校,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明代劇作家研究》,八木澤元著,羅錦堂譯,香港:龍門書店,1966
    《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王安祈著,台灣:學生書局,1986
    《近代曲學二家研究──吳梅、王季烈》,蔡師孟珍著,台灣:學生書局,1992
    《參軍戲與元雜劇》,曾永義著,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
    《明清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曾永義等著,台北:中央研究院,1998
    《明清傳奇綜錄》,郭英德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崑曲與明清社會》,周育德著,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
    《崑曲與明清樂伎》,王寧、任孝溫著,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
    《崑曲表演藝術論》,熊姝、賈志剛著,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
    《崑曲與民俗文化》,王廷信著,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
    《崑曲與文人文化》,劉楨、謝雍君著,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
    《崑曲的傳播流布》,宋波著,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
    《戲曲十論》,孫崇濤著,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
    《曲體研究》,俞為民著,北京:中華書局,2005
    《戲曲散論》,趙山林著,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
    《溫州南戲概論》,胡雪岡著,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
    《崑腔傳奇與南雜劇》,王永健著,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
    《二十世紀戲曲文物的發現與曲學研究》,車文明著,北京市: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貳、期刊論文
    〈《南戲瑣談》跋〉,舒煙,《戲曲藝術》,1968第一期
    〈明清崑山腔的表演藝術〉,郭亮,《戲曲研究》第一輯,1980年7月
    〈懂、美、感--關於戲曲表演的三層境界〉,周傳瑛,《藝術研究資料》,1983年12月
    〈珍貴的戲曲史料--《讀嘉慶丁巳、戊午觀劇日記》手稿〉,顏長珂,《戲曲研究》第九輯,1983年3月
    〈關於汪道昆的幾個問題〉,金寧芬,《文學遺產》1985第四期
    〈戲不離技,技不壓戲--戲曲表演程式的運用和改革漫談〉,徐沙,《藝術研究》第二輯,1985年12月
    〈魏長生論〉,周傳家,《戲曲研究》第二十一輯,1986年12月
    〈談談折子戲〉,顏長珂,《中華戲曲》第六輯,1988年12月
    〈談崑劇的雅與俗〉,《戲曲研究》第三十八輯,1991
    〈潘之恆表演藝術論分析〉,李惠綿,《一九九七年韓國中國戲曲研究會論文集》
    〈中國南方崑劇的表演藝術及其創造法則〉,李曉,同上
    〈晚明崑曲之入京〉,劉水雲,《戲曲藝術》2000第四期
    〈揚州崑班曲社考〉,吳新雷,《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2月
    〈試論明代家樂的勃興及其對戲劇發展的作用〉,齊森華,《社會科學戰線》2001
    〈色藝觀念、名角意識與人文情懷──論《青樓集》所體現的元曲時尚〉,杜桂萍,《文學遺產》2003第五期
    〈家樂騰踊-明清戲劇興盛的隱性背景〉,劉水雲,《文藝研究》,2003第一期
    〈簡論明清家樂對戲劇發展的影響〉,劉水雲,《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4第四期
    〈論家班主人對崑曲發展所做的貢獻〉,楊惠玲,《藝術百家》,2004年第三期
    〈明清時期家班及職業戲班演出《牡丹亭》概況〉,劉淑麗,《藝術晨家》2004年第一期
    〈論清代劇壇的雅俗之辨--以尤侗、李漁戲曲的不同毀譽為例〉,徐坤,《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5月
    〈現存之腔調與腔系〉,曾永義,台大中文研究所《明清戲曲專題研究》上課講義,200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