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芝萱
論文名稱: 勇闖學務專業路-一位資深優秀大學學務工作者的生命史研究
指導教授: 張雪梅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2
中文關鍵詞: 生命史敘說分析領導學生事務
英文關鍵詞: life history, narrative analysis, leadership, student affair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3下載:3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篇論文採質性方式研究,以史豔文教授(為匿名改稱史豔文)為研究對象,以敘說分析為研究方法,旨在瞭解史豔文-這位資深優秀的大學學生事務工作者,其任職於學生事務領域將近30年的經驗,歷經我國重要學務事件所產生的想法與信念,個人領導風格與特質以及創新突破的成就。藉由史豔文教授的生命故事,和在實務界豐沛的經驗交織之下,研究分析結果不僅可以提供給學務工作者作為學習的標竿,亦提供各校挑選學務長時所應具備條件如:領導及人格特質等的參考。
    本篇研究結論有三:
    一、成為優秀學務工作者取決於環境與人格特質
    史豔文教授先天受到家庭環境自由風氣的影響,崇尚公眾事務;後天身處充滿開放和尊重的學務工作環境,且遭逢動盪不安的時代背景,給予他刺激和突破困境的動力,而長官的信任與授權,更使其勇於任事和開創新途。又他本身具有真誠正直、勤勉努力及關懷堅毅的人格特質,認定學務工作為他一輩子志業,故不僅與中外學者所研究學務領導人之特質相符,更是足以稱為優秀的學務主管。
    二、成為優秀學務主管宜重視領導能力
    史豔文教授認為轉型領導是適合學務主管採取的方式,透過塑造願景、魅力影響、鼓舞激勵、才智啟發、個別關懷,可以幫助組織提升效能。他另提出類似默默領導的方式可以與轉型領導做搭配,亦能發揮良好功效。
    三、培養優秀學務領導人的重要方法與途徑
    (一)賦予自由與表現的機會:要授權給予自由的環境,才能展現創意與成就。
    (二)參加專業學務研習訓練:積極配合教育主管機關、學術機構及民間專業團體所開設之進修管道。
    (三)嫻熟政府、學校、組織的各項績效目標:長期接觸且具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方能有具體作為。
    本篇研究建議如下:
    一、學校要重視學務專業人才
    (一)重視學務領導人:學校應積極培養學務主管的專業,並給予專任職位。
    (二)重視學務工作者的培訓:學校要責無旁貸地提供專業研習的機會。
    (三)增加學務專業人才的誘因:學校應能提供相對實質的獎勵或升等機制。
    二、政府要積極建立學務進修多元管道
    教育主管機關對於學務人力的培訓可以藉由民間專業團體委辦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解決資源有限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培植專業團體的實力,進而協助推動相關政策。
    最後,研究者給予未來相關研究方向的建議,如以多人為主的研究對象,例如學務長,可以比較不同學校學務長的人格特質及領導風格;或者課外組組長,比較有具備專業證照如社團經營師的組長,與未取得相關專業認證的組長之間的差異等。另外,如以單人為主的質性研究,可針對具有資深經歷及卓越貢獻的各組代表性人物,相信可以對於各校該如何協助學務各組找到適合人選以及培訓優秀人員,提出建言。

    This thesis adopted a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with Prof. Shi Yan-Wen (usage of this name is to remain incognito)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With the narrative analysis method, it is our goal to understand Shi Yan-Wen, an outstanding senior worker in university student affairs, through his 30 years of experience in student affairs, his thoughts and beliefs after witnessing all the major student affair events in our nation, personal leadership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his break-through accomplishments.

    The results of narrative analysis on Prof. Shi Yan-Wen’s life story and his seasoned experience in actual events will not only set a criterion for other student affair workers, but also provide quality standards for schools when picking directors of student affairs such as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leadership and personality etc.

    This research reached 3 conclusions:
    1.To be an outstanding student affairs worker, it depend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personality features.
    Prof. Shi Yan-Wen was affected by the liberal atmosphere within his family environment and merged a great interest in public affairs. In a respected and liberal working environment of student affairs, plus the riotous era background of his time stimulated him with the strength to break through the predicament. The trust and authorization his superiors provided him made him vigorous with his job and opening new paths. He is also a man with attributes such as honesty, hard-working, fortitude, caring, and he recognized student affairs as his lifetime career. Therefore he not only has the same attributes of all student affair leaders studied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e is also an outstanding student affairs executive.
    2.To be an outstanding student affairs worker, leadership should be valued.
    Prof. Shi Yan-Wen believes that “transition leadership” is an appropriate method for student affairs executives. The efficiency of an organization could be advanced through vision construction, charisma affection, inspiring stimulation, talent inspiration, and individual care. He points out that using a similar approach of leading silently along with transition leadership could generate positive results as well.
    3.Crucial methods and paths for bringing up an outstanding student’s affair leader.
    A.Granting liberty and the chance to demonstrate themselves: creativity and accomplishments are developed through the permission of giving a liberal environment.
    B.Attend professional student affair research training: Actively cooperate with further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provided by competent education authorities, academic institutes, and professional civilian organizations.
    C.Familiar with the performance goals of the government, school, and organization: The people that can actually make differences are the ones with a strong sense of dedication, and long term interaction.

    This research suggests:
    1.Schools must put more effort in valuating professional student affair talents.
    A.Greatly value leaders of student affairs: Schools should actively train and cultivate professional student affairs executives.
    B.Greatly value the training of workers: It is the school’s responsibility to offer chances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C.Add incentives for professional student affair talents: Schools should be able to provide substantial rewards and promotion procedures.
    2.The government should actively set up multi-channels of further education towards student affairs.
    Competent education authorities could entrust the training of student affairs labor to professional public organizations to solve the limitation concerns about resources while also advancing the capabilities of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and finally promote related policies.
    At last, the suggestions that the researcher gives to related research courses in the future are: If there is more than one research subject, for instance, the director of student affairs, it is ideal to compare the personality features and leaderships of such position from different schools. Or for the director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t is ideal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rectors that have professional licenses and the ones who don’t. Furthermore, qualitative researches that focus on a single individual could target outstanding directors from different divisions with seasoned experience and tremendous contributions, they are surely capable of offering suggestions to school divisions about choosing ideal directors and training new tal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我國大學學務工作發展 15 第二節 領導風格相關理論 41 第三節 大學學務領導人特質 48 第四節 生命史研究 5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6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3 第二節 資料蒐集與整理方法 6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8 第四章 史豔文教授的生命故事 73 第一節 成長背景與求學時期 73 第二節 課外活動組時期 76 第三節 學生事務長時期 86 第五章 重要生命經驗分析 91 第一節 經歷重要學務工作歷史的體悟 91 第二節 秉持始終如一的學務理念 97 第三節 發展獨特的領導風格與見解 100 第四節 成為優秀學務領導人的關鍵要素 104 第五節 反思學務工作的專業訓練與未來發展 11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5 第一節 結論 115 第二節 建議 118 <後記>研究者的省思 122 參考文獻 125 附錄 131 一、研究者進行訪談與觀察時間一覽表 131 二、研究者訪談札記範例 132 三、研究者成長日誌範例 147 四、研究對象訪談同意書 148 五、研究對象資料檢核表 149 六、研究者訪談佐證資料 150

    王志中(2003)。高職取性校長領導特質、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王沂釗(2000)。婚姻衝突的敘說性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王勇智(2000)。一個青年男性的自我敘說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65-298)。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王延皊(2005)。學生事務人才經營:談學務主管的壓力與承諾。臺中:長海出版社。
    朱芝嫺(2003,12月23日)。東吳催生活動規劃師認證。青年日報,11版。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Patton, M. Q.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臺北:桂冠。
    吳芝儀(譯)(2008)。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著。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嘉義: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燕玲、謝蕙蓮(1994,4月20日)。蔡明峰指東吳打壓學運促裁撤訓委會。自由時報,6版。
    吳清山(1993)。學術行政領導的新取向。教育研究,32,13-17。
    吳進安(2002)。跨世紀學務工作的課題與挑戰。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二輯(頁410-416)。臺北:東吳大學。
    吳慎慎(2003)。教師專業認同與終身學習:生命史敘說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何進財(1988)。我國臺灣地區大學訓育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何福田、陳迺臣、蔡義雄、呂祖琛、何進財、劉佩雲、簡成熙(1990)。大專院校訓輔體制規劃之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委託專案報告。臺北:作者。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
    林至善(2002)。承受承擔承諾一位社團活動組組長的心路歷程。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二輯(頁438-450)。臺北:東吳大學。
    林至善(2004)。轉型領導對學生事務的應用啟示。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四輯(頁145-165)。臺北:東吳大學。
    林至善(2006)。我國大學校院學生事務長領導特質、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金福(2003)。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銘雄(2002)。學生社團團體氣氛週期圖初探與輔導策略。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二輯(頁210-224)。臺北:東吳大學。
    林碧真(1999)。高職導師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振春(1992)。人文領導理論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麗仙(2011)。教育人的典範:毛連塭博士生命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周慧洵(2001)。她們眼中的學校教育與文憑:不同口合高學歷女性的生命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出版社。
    施淑娟(2007)。自我超越的展現:慈惠法師生命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洪翠華(2011)。四位「口碑教師」的教師關注之生命史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翁淑秋(2005)。女性創辦人生命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79)。大專院校推展學生輔導工作注意事項。載於教育部訓委會(主編),訓輔法規選輯。臺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93)。訓輔法規選輯。臺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教育部(1998)。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成果總輯。臺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0)。推動校園社團發展方案。訓育研究39(1),61-62。
    教育部訓委會(2004)。高等教育學生事務工作發展願景目標與策略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訓委會。
    教育部(2008年12月)。第二期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取自http://www.edu.tw/userfiles/url/20120920144735/%E9%99%84%E4%BB%B6-2%E7%AC%AC%E4%BA%8C%E6%9C%9F%E7%8D%8E%E5%8B%B5%E5%A4%A7%E5%AD%B8%E6%95%99%E5%AD%B8%E5%8D%93%E8%B6%8A%E8%A8%88%E7%95%AB980312-.pdf
    教育部(2012年1月6日)。教育部推動友善校園計畫。取自http://www.edu.tw/userfiles/url/20120928114135/1010106%e6%95%99%e8%82%b2%e9%83%a8%e6%8e%a8%e5%8b%95%e5%8f%8b%e5%96%84%e6%a0%a1%e5%9c%92%e8%a8%88%e7%95%ab.doc
    梁福鎮(1999)。普通教育學研究的現況與展望。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教育學研究方法論文集。高雄:麗文。
    張雪梅(1997)。中美大學院校學生事務工作人力資源與出版研究之比較研究。訓育研究36(4),46-62。
    張雪梅(2003)。學生事務是個專業工作嗎?當前大學學生事務工作提昇的策略與展望。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頁38-54)。臺北:東吳大學。
    張慈莉(1999)。生命主題的敘說與理解(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菽萱(1998)。我國專科學校領導行為量表之建立及其應用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易書(2000)。國中校長轉型領導、教師開放型/封閉型人格與學習型組織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莊佩玲(1991,2月26日)。學校不再代收東吳大學學生會費巨幅減收。聯合報,臺北7版。
    秦夢群(2006)。教育行政:理論部份。臺北市:五南。
    孫德修(2002)。我國政府機關主管領導行為、向下影響策略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許傳德(1998)。一位國小校長的生命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市。
    粘淑芬(2003)。高職訓導主任領導權力、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向明(2004)。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紅葉。
    陳曼玲(1997,8月26日)。社團護照生活就業少不了。中央日報,16版。
    陳增芝(1990,12月14日)。校園聲援黃華聲浪一波波。自立早報,臺北3版。
    陳增芝(1991,4月19日)。要求停開臨時會九學生宣布絕食。自立早報,臺北1版。
    陳永祿(2004)。學務長領導風格與學務人員組織承諾之研究--以南部地區大學
    校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昆玉(2004)。衣帶漸寬終不悔:一位高專業承諾教師生命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美玲(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生命史研究:一位女性退休教師的生命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郭學理(1996)。高等學校行政人員的角色及專業發展。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5,4-1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2006,5月)。2006臺灣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言。發表於教育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聯合舉辦之「2006臺灣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傅木龍(2000)。跨世紀大學學生事務工作發展與輔導。載於曾建元(主編),大學社團人-社團學初論(頁55-94)。臺北:東吳大學。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玉(1996)。大學學生事務的角色與功能。公民訓育學報,5,167-192。
    黃玉(2001)。論中小學學生事務專業人才之培育。訓育研究,40:4,21-28。。
    楊極東、林淑玲(1991)。大專院校訓導人員職業倦怠研究摘要。訓育研究,30(3),69-74 。
    楊欣怡(2001,12月9日)。修服務學分大學生陪老人打麻將。中時晚報,臺北版。
    楊極東(2002)。專訪-致理技術學院楊極東校長。學生事務,41(2),7-8。
    楊昌裕(2002)。新世紀學生事務工作的任務、角色與領導。學生事務,41(2),17-32。
    楊仕裕(2000)。課外活動中輔導學生自治之探討與展望。訓育研究,39(3),14-27。
    楊一鳴(2012)。大學學生事務主管專業領導力及其發展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志賢(2004)。從當前學生事務工作的新職責一文談學生事務人員的角色扮演。載於「課外組評鑑指標與學生社團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5-13)。臺北市:東吳大學。
    劉鳳英(2000)。家庭、工作與女性主體:五位國小女性主任追尋自我的生命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7)。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訓育篇。臺中: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
    鄭石岩(1994)。訓輔工作的新猷-當前訓輔政策與工作展望,論文發表於教育部主辦「83年全國大學校院學生事務工作傳承研討會」,臺北市。
    撰兩岸校史賀校慶東吳不願插手(1988,10月23日)。民生報,15版。
    熊同鑫(2001)。窺、潰、饋:我與生命史研究相遇的心靈起伏。應用心理研究,12,頁107-131。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高等教育。
    潘士銓(2009)。一位校長生涯發展之生命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韓國棟(1992,4月22日)。學生運動轉向爭取權益至上。中時晚報,臺北版。
    蘇震泰(2009)。深耕教育半世紀杏壇人格者:林東瀛校長之生命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嚴曉培(1997,8月26日)。重視社團經驗護照作為升學依據。臺灣立報,11版。
    羅珮珊(2010)。一位優秀科學教師的生命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Appleton, J. R., Briggs, C. M., & Rhatigan, J. J. (1978). Pieces of eight. Portland, Oregon: NASPA.
    Barr, M. J., & Albright, R. L. (1990). Rethinking the organizational role of student affairs. In M. J. Barr, M. L. Upcraft, & Associates. (Eds.), New futures for student affairs: Building a vision for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and practice. (P.181-200).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ryman, A. (1992). Charisma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London: Sage.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2000). Narrative inquiry. Thousand Oaks, CA: Sage.
    Chen, C.K. (1988).A study of the perceptions of the role of deans of students at selected universitie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exas: North Texas State University.
    Denzin, N. K. (1989). Interpretive biography.Newbury Park, CA: Sage.
    Knowles, J. G. (1993). Life-history accounts as morror: A practical avenue for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refle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In J. Calderbead & P. Gates (Eds.), Conceptualizing reflection in teacher development. London: Falmer.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 (1998). 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Megginson, L. C., Mosley, D. C., & Pietri, Jr., P. H. (1989).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3r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Kreitner, R., & Kinicki, A. (1995).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rd ed.). Chicago, IL: Richard D. Irwin.
    Robbins, S. P. (199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7th ed.). New York: Prentice-Hall.
    Sandeen, A. (2001). Making a difference: Profiles of successful student affairs leaders.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ors. (NASPA).U. S. A.
    Tomac, J. D., & Grady, K. A. (2002). Reconciling life and work of the new student affairs professional. In M. J. Amey & L. M. Reesor & Associates(Eds.), Beginning your journey: A guide for new professionals in student affairs(p.97-118). Washington, D. C. :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ors.
    Wolcott, H. F. (1994). Transforming qualitative data: Descriptio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Thousand Oakas, CA: Sage.
    Yukl, G. A. (1989).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wsey: Prentice Hall.
    Yukl, G. A. (1994).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wsey: Prentice Hal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