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明雄 ZHANG, MING-XIONG |
---|---|
論文名稱: |
有勝溪台灣纓口鰍(CROSSOSTOMA LACUSTRE) 之生態學研究 |
指導教授: |
呂光洋
Lue, Kuang-Y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生命科學系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
畢業學年度: | 7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3 |
中文關鍵詞: | 有勝溪--台灣 、台灣纓口鰍 、生態學 、族群結構 、異速成長 、GSI 值 、剪鰭法 、背鰭穿刺法 |
英文關鍵詞: | CROSSOSTOMA-LACUSTRE, ALLOMETRIC-GROWTH, GONADOSOMATIC-INDEX, FIN-CLIPPING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民國77年1月至78年4月,每月在有勝溪流域以電魚法及蝦籠捕捉台灣纓口鰍
(CROSSOSTOMA LACUSTRE),收集纓口鰍的體長--重量關係、雌雄比例、生殖週期
、族群結構與生長。並測量有勝溪的物理及化學棲地因子,以了解台灣纓口鰍的族群
與環境因子的關係。
由纓口鰍的體長及重量關係顯示纓口鰍為異速成長(ALLOMETRIC GROWTH ),由其G
SI值(GONADOSOMATIC INDEX )與卵徑分布顯示其生殖季是在4月至7月,其中4
月及5月為生殖高峰。雄魚長至50mm長已關始成熟,雌魚則長至70mm才關始成熟
。在所捕獲的1043隻魚中,雄魚580隻,雌魚463隻;X2 test(P<0.
05)顯示雌雄比例與1:1有顯著差異。體長在50-90mm區間雄魚較多。體長
在90mm以上則多為雌魚。
在三個長50公尺的樣區捕獲的魚數冬季最少,以夏季最多。研究期間以剪鰭法(FI
N CLIPPING)及背鰭穿刺法共標放1204隻體長大於70mm的台灣纓口鰍。在樣區
內捕獲106隻,樣區外共捕獲72隻;纓口鰍的活動範圍為450公尺。在樣區上
游1000公尺仍可捕獲標放的魚隻。
每月的體長--頻度分佈圖顯示台灣纓口鰍的族群可分為四個年齡群:0+, I+
II+, 及III+ 以上,以0+ 群及I+ 群為族群的主要組成。由每月0+ 與I+
的平均體長變化可知生長最快的季節在7月至11月。
在所測量的棲地因子包括溪寬、溪深、流速、底石組成與罩蓋度。溪深、沙粒及石礫
與魚群數目有負相關,流速及大型底石則與魚群數目有正相關。由複迴歸分析顯示台
灣纓口鰍偏好流速快及較大型的底質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