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珍珍
論文名稱: 山水戀‧人間情─王珍珍水墨創作之心靈探索
指導教授: 梁秀中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6
中文關鍵詞: 中國書畫水墨畫心靈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9下載:3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書畫不同於西方的藝術,它不只追求形式的美感,更重視內在的精神,故畫家除技巧的磨練以外,內在學養足以提昇作品的深度與內涵。「畫如其人」正是此意。當西方文化因科學代替宗教以後,精神上頓失依怙,因此重心靈涵養的東方藝術對全人類就更為重要了。研究者為身兼數職的現代職業婦女,藝術創作變成最不具立即性與必要性的奢侈行徑,因此作品數量比較有限,卻因美術教學未與水墨創作脫節,易感的心靈,隨時不忘尋找創作題材而開闊了視野;當面對生命中的磨難與生活上的挫折時,靠著基督信仰而獲得心靈的解放與安適,並且在傾聽與協助他人時,得到自我的成長與生命的成熟。古人說:「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縱橫萬里之勢。」研究者自幼受東方孔孟、老莊、禪宗等中華文化的潛移默化,並追求西方聖經中基督信仰的真理,不但沒有衝突,反而對大自然的景物與萬物之靈的人類更加珍愛與顧惜。因而腕下能稍具「縱橫萬里之勢」,對水墨創造產生無形的助力。
    此篇創作論述以探索研究者水墨創作之心靈涵養的經過為主,進一步瞭解作品中所表現出對自然、對人生的關愛與情感。各章重點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就東西方社會與藝術的發展,瞭解人類內在心靈安頓的重要性,並介紹創作背景、動機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中國水墨畫之心靈探索〉試探索中國美學思想中,儒、道、釋各家思想對東方藝術情感的影響與塑造,而促成文人畫的產生。藉西方「創造心理學」的研究來證明中國水墨畫所要求人品、畫品、人格修養等精神面的重要性。
    第三章:〈個人水墨畫創作內在心靈修養之根源〉經過前兩章的探討後,進入個人心靈修養過程的回顧與理論根據。為人生而藝術的態度與老莊思想不謀而合,並與個人天生的性格、氣質相合。追求氣韻生動與形神皆備的創作內涵又與基督信仰中的聖靈運行相通,以淡泊、簡樸、愛與奉獻的生活態度並爭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機會而獲得心靈的成長、充實、解放與自由。
    第四章:〈創作實踐與作品解析〉第一節人間情部份乃創作論述之主軸,從生活中的感動擷取創作題材。有祖孫情、師生情、兒子的成長記錄、現代女性篇及老兵之心境等共十件作品。第二節山水戀部分,介紹研究者如何從山水畫而進入「水」的專題研究,又如何進入人物畫的主題。從作品的介紹,進而瞭解「人間情」主題作品的創作背景,研究所前共十四幅,研究所後所繪共六幅作品。
    第五章:〈結論〉
    以自己已過之經驗,勉勵那些必須為家庭、工作犧牲奉獻而無法專心創作的女性藝術工作者,努力工作、用心生活、忠於自己,只要不完全與創作脫節,終有一天能夠破繭而出飛向自由創作的天際。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疇 4 第二章 中國水墨畫之心靈探索 6 第一節 中國美學思想中情感之探源 6 一、情感之塑造──儒家 6 二、熾烈之深情──更深更高的儒家代表屈原 8 三、開闊之情感──道家 9 四、超越之情感──禪學 10 第二節 中國水墨畫與內在修養之關係 11 一、藝術家人格特質與內在修養之關係 12 二、書畫品鑑與心靈涵養之關係 14 (一) 品人 14 (二) 品畫 15 (三) 人品與畫品之統一 16 三、文人畫風格對人格修養之要求 18 第三章 個人水墨創作內在心靈修養之根源 20 第一節 中國藝術精神之融入與契合 21 一、為人生而藝術 21 二、氣韻生動 22 三、形神兼備 24 第二節 個人心靈生活之養成 26 一、淡泊、簡樸 26 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27 三、愛與奉獻 29 第四章 創作實踐與作品解析 32 第一節 人間情系列 33 一、祖孫情(一)—古鎮風情 34 二、祖孫情(二)—傳承 36 三、兒子的成長記錄(一)—兒子的世界 38 四、兒子的成長記錄(二)—歡樂童年 40 五、師生情緣(一)—稚子純情 42 六、師生情緣(二)—青春不留白 45 七、現代女性(一)—琴瑟共鳴 48 八、現代女性(二)—椰溢濃情 50 九、現代女性(三)—夫妻相持 52 十、老兵不死,獨向黃昏 54 第二節 山水戀系列 56 一、海之戀 57 二、溪之戀 58 三、瀑布戀 59 第五章 結 論 71 參考書目 73

    一、專書
    1. 于樸編著《中國畫論彙編》,台北:京華書局,民國61年。
    2. 孔新苗,《二十世紀中國繪畫美學》,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
    3. 王宏建主編,《藝術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
    4. 王秀雄,《台灣美術發展史論》,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84年。
    5.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創作、視覺與造型心理》,台北:三信出版社,民國64年。
    6.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南:嘉南書局,民國78年。
    7. 何懷碩,《苦澀的美感》,台北:大地出版社,民國63年三版。
    8. 李一,《中西美術批評比較》,河北:河北美術社,2000年。
    9. 李澤厚,《美的歷程(新校本》,台北:蒲公英出版社,民國75年。
    10. 李常受,《倪折聲-今時代神聖啟示的先見》,台北:台灣福音書房,民國88年五版
    11. 李澤厚,《華夏美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12.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術史》,台北:谷風出版社,民國76年。
    13. 辛世俊,《宗教古今談》,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14. 宗華白,《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刷。
    15. 林風眠,〈致全國藝術界書〉,《近代中國美術論集5》,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89年。
    16.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台南:文四書局,1994年。

    17. 范宜如、朱書萱合著,《風雅淵源–文人生活的美學》,台北:台灣書店,民國87年。
    18.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1998年十二次版。
    19. 秦宣夫,〈我們需要西洋畫嗎〉,《近代中國美術論集第四集》,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80年。
    20.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台北、北京:淑馨出版社、北京大學合作出版,1998年。
    21. 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
    22. 許仁圖發行,《中國畫論類編》,台北:河洛圖書,民國64年。
    23. 郭有遹編著,《創造心理學》,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4年二版。
    24. 陳池瑜,《中國現代美術學史》,黑龍江: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年。
    25. 陳鼓應編,《存在主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增訂二版三刷。
    26. 傅佩榮,《新世紀的心靈安頓》,台北:幼獅出版社,2000年。
    27. 傅抱石,《中國的人物畫和山水畫》,台北:華正書局,民國76年。
    28.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台北:三藝文化事業,2002年。
    29. 曾肅良,《當代藝術廣角鏡》,台北:三義文化,2002年。
    30. 黃光男,《台灣水墨畫作與環境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88年。
    31. 廖輝英,〈為愛重新定位〉,摘自《中國人的愛與苦》,台北:張老師出版社,民國80年。
    32. 漢寶德,《中國美術論集》,台北:南天書局,民國78年。
    33. 劉思量,《中國美術思想新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
    34. 劉紀成,《美麗的美學》,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35. 鮑少游,《鮑少游畫論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7年。
    36. 謄立平譯,Suzi Gablikm著,《現代主義失敗了?》,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
    37. 羅中峰,《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台北:洪葉文化,民國90年。
    38. 龔賢等著,《山水畫論》,台北:藝術圖書公司,民國64年。

    二、畫冊
    1. 何浩天發行《黃君璧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63年
    2. 李征,《寫意人物技巧》,遼寧:遼寧美術出版社,1999年。
    3. 許仁圖發行,《彩色中華名畫輯覽》,台北:河洛圖書,民國65年。

    三、期刊論文
    1. 《水墨新紀元》論文集,2002年水墨畫理論與創作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主辦。
    2. 黃淑滿,《深沉靜穆的意象》,台南:台南藝術學院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創作自述,民國90年。
    3. 董小蕙,《莊子思想之美學意義》,台北:台灣師大美研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
    4. 廖文蕙,《從莊子解衣般礡談藝術創作美學》,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民國89年。
    5. 蔡毓玲,《意識底層的追尋》,台中: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學位畢業製作論述,民國89年。
    四、聖經
    1. 李常受編譯,《新約聖經恢復本》,台北:台灣福音書房,1999年台灣十版。
    2. 和合本《聖經》,香港:聖經公會出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