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宋怡南
Sung, Yi-Nan
論文名稱: 高級華語課程之需求分析與理念探究
The Exploration of Conceptual Frameworks and Needs Analysis for the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at an Advanced Level
指導教授: 信世昌
Hsin, Shih-Chang
曾金金
Tseng, Chin-Chin
口試委員: 孟柱億
Maeng, Joo-Oeck
許長謨
Hsu, Chang-Mo
顧百里
Cornelius C. Kubler
陳純音
Chen, Chun-Yin
信世昌
Hsin, Shih-Chang
曾金金
Tseng, Chin-Chin
口試日期: 2023/07/22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0
中文關鍵詞: 高級程度需求分析課程設計課程框架對外華語教學
英文關鍵詞: Advanced level, Needs Analysis, Course Design, Course Framework,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CFL)
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內容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11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6下載:4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從多角度進行需求分析並重塑高級華語課程概念,同時以此為基,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高級華語課程設計框架與規劃。此課程設計具備縱向的語言技能階梯式提升與橫向的情境主題多元化開展條件,於華語為母語與非母語環境中收集高級學習需求,調查國內外開設之高級華語課程與出版之高級華語教材類型,收集第一手經驗和回饋為課程設計佐證。研究結果可用於建立或檢視整體語言課程架構,特別是高級課程之總體課程架構及獨立課程規劃設計,以及高級程度能力分級與個人學習歷程規劃。
    此論文採用調查研究法與內容分析法,釐清與建構高級華語需求與課程設計總體面向。透過「『學生端』與『教師端』之需求分析」和「『課程開設』與『教材出版』主題與架構」四方面,對高級學習者與具高級教學經驗之教師專家發放問卷並進行一對一訪談;調查收集國內外開設之高級華語課程與出版之高級華語教材,從中取得實證資料加以探究得出高級華語課程「多樣性」與「多變性」需求。其次,重整高級華語課程「等級劃分」和「範圍界定」概念,釐清對高級程度之誤解,建立「加深」與「加廣」理念,在現有語言能力架構和語言課程設置基礎上,完成多層次漏斗形的「以需求為導向之課程設計框架」,與現有高級課程架構與單一課程設計套用及對比,初步驗證框架之可行性。最後,根據不同需求,制定總體課程與單一課程層次之高級課程設計原則與範例,實現本研究之高級華語課程規劃與設計框架。本研究之成果可補足目前高級程度總體課程設計研究之空缺,釐清對高級程度能力需求與養成之誤解,同時提供總體課程、主題課程群組與單一課程設計之原則與套用模式,滿足學習需求並達成學習目標。

    This research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needs analysis and redefines the concept of an advanced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The aim is to create a needs-oriented curriculum framework and plan for designing advanced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This curriculum design encompasses both vertical language skill progression and horizontal contextual theme diversification. The research gathers data on advanced learning needs in both native and non-native Chinese language environments, as well as information on the varieties of advanced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available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including teaching materials. Firsthand experiences, feedback, and information are collected to support the curriculum design framework effectively.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can be applied to establish or review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language curricula, particularly concerning advanced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and individual course planning and design. Additionally, the research contributes to proficiency level classification and individual learning path planning.
    To achieve this, the thesis employs survey research an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s to clarify and construct the overall aspects of advanced Chinese language needs and curriculum design. The study looks into four perspectives: "student-side needs analysis," "teacher-side needs observation," "course themes and structures," and "textbook themes and structures." Questionnaires and one-on-one interviews are conducted with advanced learners and experienced teachers proficient in teaching advanced Chinese in both native and non-native language environments. The research also investigates the diversity and variability demands of advanced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offered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Furthermore, the study reorganizes the concepts of "level classification" and "scope definition" for advanced Chinese language, addressing and clarifying misconceptions about advanced proficiency. It establishes the design concepts of "deepening" and "expanding" advanced courses, thereby creating a multi-level funnel-shaped "needs-oriented curriculum design framework" based on the existing language proficiency framework and language course setting. The feasibility of the framework is validated through its application and comparison with existing advanced course structures and individual course designs.
    Lastly, the research establishes principles and practical course examples for overall curriculum levels and individual course levels in advanced Chinese language course design,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t needs in native and non-native language environments. The outcomes of this research bridge the gap in current research on overall curriculum design for advanced proficiency, clarify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demands and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proficiency, and provide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models for overall curriculum, thematic course groups, and individual course designs, effectively meeting learning needs and achieving learning goal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釋義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高級華語程度定義與內涵 15 第二節 高級華語教學所遭遇的困難 23 第三節 高級華語課程開設需求與研究現況 28 第四節 專門用途華語課程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7 第一節 研究取向 47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8 第三節 研究流程 51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2 第四章 高級華語課程需求分析與評估 55 第一節 高級華語學習者之需求分析與評估 55 第二節 高級華語教師專家之需求觀察與分析 78 第三節 高級華語課程開設之分析與評估 94 第四節 高級華語教材之調查與分析 112 第五章 高級華語概念重整與課程規劃 123 第一節 高級華語的概念重整 123 第二節 高級華語課程之規劃理念 148 第三節 高級華語教學設計之原則與模式 161 第六章 高級華語課程教學實施與探討 171 第一節 總體課程中之高級課程設計與範例 172 第二節 單一課程層次之高級課程設計與範例 182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97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197 第二節 研究限制 209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210

    于天昱(2017)。任務型高級漢語綜合課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184,28-35。
    于婧陽(2019)。新時期國際漢語高級人才特色化培養模式研究。現代交際,23,190-191。
    王志剛、倪傳斌、王際平、姜孟(2004)。外國留學生漢語學習目的的研究。世界漢語教學,69,67-78。
    王業奇(2016)。略論來華預科生科技漢語詞彙教學策略。華文教學與研究,2016(2),
    王業奇、馬遂蓮(2018)。來華預科教育中的專門用途漢語教學探析。漢字文化,2018(16),135-137。
    王靜(2005)。基於” 需要分析”的特殊目標漢語教學設計。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5),55-59。
    王曉澎、倪明亮(1991)。高級階段漢語教學散論。語言教學與研究,1991(2),42-56。
    井茁(2013)。從中介語發展分析到高級漢語課程設置——內容依托型教學研究的啟示。世界漢語教學,27,105-114。
    孔子學院總部(編)(2014)。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修訂版)。北京市: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白巧燕(2020)。專門用途漢語發展趨勢研究——基於國內主要期刊研究內容的調查分析。大眾標準化,2020(4),81-83。
    白樂桑、張麗(2008)。《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新理念對漢語教學的啟與推動─處於抉擇關頭的漢語教學。世界漢語教學,2008(3),58-73。
    朱志平、江麗莉、馬思宇(2008)。1998-2008十年對外漢語教材述評。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9,131-137。
    朱志平、江麗莉、馬思宇 (2008)。1998-2008十年對外漢語教材述評。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9期,131-136。
    朱琳(2009)。話題選擇與口語語法教學的選擇均衡——高級漢語口語教學發展探析。安順學院學報,11(4),57-58, 96。
    朱黎航(2003)。商務漢語的特點及其教學。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頁55-60。
    全素賢(2013)。任務型教學法在高級漢語綜合課中的應用——以課文《「新風」勁吹的節日消費》為例。華東師範大學對外漢語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系碩士論文。
    杜厚文(1986)。關於外國留學生科技漢語教學體制和教材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1986(4),36-43。
    李更新,程相文,譚敬訓,劉希明,王碧霞(1983)。編寫《高級漢語》的指導思想和原則。語言教學與研究,1983(4),68-78。
    李春紅(2011)。基於漢語國際推廣的高級精讀教材綜述與展望。宜賓學院學報,11(4),87-95。
    李泉(2011)。論專門用途漢語教學。語言文字應用,2011(3),110-117。
    李泉(2020)。新時代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取向與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2020(1),1-10。
    李楊(1992)。論現代漢語專業課程體系。世界漢語教學,1992(3),217-222。
    李燕(2017)。漢語做為第二語言學習需求研究述評。海外華文教育,89,857-864。
    肖珊、廖雅璐、徐成慧(2020)。” 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留學生專門用途漢語能力需求分析模型及發展策略探討。漢語應用語言學研究,2020(1),128-139。
    肖揚(2020)。對外漢語中高級閱讀教材選文研究。山東師範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學位論文。
    肖瀟(2015)。對外漢語高級綜合教材課文話題研究。廣西師範大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
    呂必松(1993a)。關於中高級漢語教學的幾個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1993(1),20-33。
    呂必松(1993b)。對外華語教學概論(講義)。世界漢語教學,1993(3),206-219。
    吳日霞(2018)。對外漢語綜合課各階段的教學對比分析。教育教學論壇,47,181-182。
    吳佳、吳中偉(2016)。2004~2014年對外漢語教材出版情況述評。雲南師範大學學報,14(2),59-66。
    吳金珠(2009)。關於英語專業「高級英語」課程的思考。教育與職業,628,133-134。
    林宜樺(2009)。外籍留學生學位預備華語課程設計。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金紅蓮(2006)。非學歷生高級階段漢語教材的建設。漢語學習,2006(1),66-69。
    周中天、張莉萍(2007)。華語文能力分級指標之建立。「東亞教育評鑑論壇:新興議題及挑戰」國際會議。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周延松(2021)。”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專門用途漢語教學。漢字文化,2021(13),148-151。
    周質平(2018)。漢語教學的理念、內容與方法之我見。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18(2),8-14。
    姚道中、張光天(2010),美國漢語教學歷史回顧與現況。載於張海惠(主編)。北美中國學:研究概述與文獻資源。北京:中華書局。773-784。
    胡玉馨、劉雪芹(2021)。專門用途漢語(CSP)教師研究。大眾文藝,2021(17),213-217。
    胡曉慧(2007)。在漢語熱中走出去——近年來國內對外漢語教材出版評述。中國出版,2007(12),31-33。
    信世昌(2019)。依情境與主題的漢語詞彙處理——兼論漢語教學之分級。德語區漢語教學協會第21屆漢語教學研討會專題演講投影片。
    信世昌、鄧守信、李明懿(編)(2010)。華語基礎詞庫 1.0 版。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美國外語教學委員會ACTFL (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2012)。ACTFL語文能力大綱2012版:中文。取自https://www.actfl.org/resources/actfl-proficiency-guidelines-2012/chinese。
    秦秀白(2003)。ESP的性質、範疇和教學原則。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79-83。
    耿澤雨(2018)。對外漢語高級綜合課教學研究。漢語研究,2018(1),174-175。
    徐微(2012)。外語教學中的需求分析研究綜述。中國ESP研究,3(1),131-139。
    高彥德、李國強、郭旭(1993)。外國人學習與使用漢語情況調查研究報告。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高增霞(2010)。高級漢語教材編寫中的選文問題。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9(8),96-102。
    高增霞(2012)。「高級漢語」教材「高」在哪裡?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5(5),129-134。
    陳冰冰(2009)。国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41(2),125-130。
    陳晨(2016)。對外漢語三部高級教材的選文對比研究。安徽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論文。
    曹莉(2015)。淺析對外漢語高級班精讀課教學。科技教育,2015(15),191-192。
    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2008)。華語文能力指標。取自https://www.sc-top.org.tw/。
    國家教育研究院(2020)。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取自https://coct.naer.edu.tw/TBCL/ 。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語水平考試部(1992),漢語水平詞彙與漢字等級大綱。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2007)。國際漢語能力標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梁焱(2010)。新疆高校中亞留學生漢語學習需求調查研究——以新疆大學為例。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138-14。
    張亞茹(2020)。關於高級階段留學生漢語語言能力的調查研究,漢語國際教育學報,2020(7),184-197。
    張新生(2016)。歐洲漢語能力標準再探。國際漢語教 學研究,2016(3),50-59。
    張黎(2006)。商務漢語教學需求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3),55-60。
    張黎(2013)。現代專門用途漢語教學的形成。漢語國際教育,2013(2),99-107。
    張黎(2014)。商務漢語教學認識誤區。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14(4),31-36。
    單韵鳴、安然(2009)。專門用途漢語課程設置探析——以《科技漢語》課程為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8),258-263。
    舒兆民(2012)。以修讀學位為目的之外籍生華語文養成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國立臺灣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曾晨剛(2021)。全球專門用途中文教材出版狀況調查研究(1990~2020)。雲南師範大學學報,19(5),24-31。
    楊小彬(2011)。我國對外漢語教材編寫的成就與問題。湖北大學學報,38(4),31-34。
    溫曉虹(2011)。美國中文教學面臨的挑戰與對應策略。世界漢語教學,2011(4),538-552。
    溫曉虹(2017)。美國漢語國際傳播:學生、課程、教師。漢語國際傳播研究。2017(1),11-25。
    趙金銘(2009)。教學環境與漢語教材。世界漢語教學,23,201-223。
    蔣冕華(2020)美國外語教學的五大目標與高年級漢語教學。漢語國際教育學報,2020(7),46-59。
    劉弘、蔣內利(2015)。近十年對外漢語教材研究特點與趨勢分析。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15(1),55-62。
    劉英林(1996)。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劉紅(2015)。近十年對外漢語教材研究特點與趨勢分析。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15(1),55-62。
    劉珣(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章才(2014)。試論耶穌會士在澳門的漢語學習。RC文化雜誌,92,167-172。
    劉駿、傅榮(主譯)(2008)。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北京:外研社。
    劉豔(2020)。高級漢語課程革新:以一門美國大學的跨文化跨學科漢語課程為例。漢語國際教育學報,2020(7),77-94。
    韓寶成(2006)。國外語言能力量表述評。外語教學與研究,38(6),443-450。
    韓寶成、常海潮(2011)。中外外語能力標準對比研究。中國外語,42,39-54。
    韓寶成、黃永亮(2018)。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研製——語用能力的界定與描述。現代外語,2018(1),91-100。
    謝金青(2014)。社會科學研究法——論文寫作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威仕曼文化事業。
    羅青松(1995)。談高級漢語課程設置與教材使用──兼評英國杜倫大學東亞系的高級漢語課程。漢語學習,1995(3),56-60。
    羅春英(2010)。美國漢語教材現狀綜述。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2010(5),71-77,124。
    羅蓮(2017)。漢語分級測試與CEFR等級的連接研究。語言文字應用,
    顧百里 (Kubler, Cornelius C.). 2007. 高級漢語口語語法與詞彙的訓練:對漢語非其母語學生的教學法研討(Teaching Advanced-level Spoken Chinese Grammar and Vocabulary to Non-native Learners) in Chinese Language Pedagogy: Interaction and Mutual Complementation in China and Overseas), ed. by Cui Xiliang, The Commercial Press, Beijing, pp. 169-184.
    顧百里 (Kubler, Cornelius C.). 2009. 劃分中文的等級: 何者為 “難”, 何者為 “易”? (How to Decide on Difficulty Levels in Chinese: “Hard” vs. “Easy”) in 語言學與華語二語教學 (Linguistics and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ed. By Weiping Wu and Zhaolin Li,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Hong Kong, pp. 41-51.
    顧百里 (Kubler, Cornelius C.). (尚未發表)。臺灣最早的華語教學機構探究-記美國在台協會華語學校。
    Council of Europe. (2001).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unningham, William J. (2011). “Legends of San Kuan Miao: How 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s Chinese Language Training Program Began”. Southwester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4.1, pp. 73-106.
    Jiang, Song. (2017). The Impacts of Theme-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 A Case Study of an Advanced Chinese Intensive Program.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Less Commonly Taught Languages. 2017;21, 167-208.
    Kubler, Cornelius C. 1987. “Training for High level Language Skills”,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March 1987, pp. 125 136.
    Kubler, Cornelius C. 2005. “The Handwriting Is On the Wall, But Can We Read It? Training Superior-to-Distinguished-Level Learners in the Recognition of Cursive Handwriting”, Journal for Distinguished Language Studies, vol. 3, pp. 27-40.
    Li, Shi (2010). Chinese Curriculum Design and Motivation of Chinese Background Students in Australian Tertiary Education, Asian Social Science, 6 (3), p. 3-1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