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莊子儀 Chuang, Tzu-Yi |
---|---|
論文名稱: |
元、明時代回鶻文文獻與漢語近代音比較研究 |
指導教授: | 吳聖雄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4 |
中文關鍵詞: | 漢回對音 、近代音 、華夷譯語 、對音研究 、回鶻文 |
英文關鍵詞: | Uyghur-Chinese transliteration, Early Mandarin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31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0 下載:2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比較元、明時期的回鶻文文獻的漢語對音及漢語近代音,以歷史語言比較法研究漢語及回鶻語當中的語音現象。本文強調分類材料性質、檢視翻譯語與被翻譯語、分析對音層次等概念的重要性,並據此探析了元代的回鶻佛教文獻、契約類文獻、碑銘類文獻,以及明代的回鶻譯語類文獻。
本文發現,文獻會因其性質的不同,影響其對音的表現。回鶻佛教類文獻反映的語音現象,明顯較同時代其他類型的文獻來得保守,並表現更多唐、五代西北方言的特色;相對而言,元代回鶻契約類、碑銘類文獻所反映的語音現象,則更接近《中原音韻》的格局。而佛教類文獻的內部,亦可進一步劃分出佛教注音及漢語借詞兩種類型的對音,這二者的語音表現亦存在若干差異,而佛教注音的語音現象最為保守、存古,包括大批鼻音聲母塞化、宕梗攝韻尾的丟失、唐陽韻開口字以圓唇元音來注音,以及保留入聲韻尾等。
明代回鶻文獻,則反映了若干漢語語音現象,包括:1)聲母顎化;2)聲母捲舌音化;3)山攝唇音字異化;4)-m韻尾消變,且會與-n、-ŋ混淆;5)「昆」、「哈」等字讀音的改變。
本文並指出,元代以降的回鶻文文獻中,存在回鶻語「t>d/詞間」的音變規律;這個規律不僅出現在回鶻語內部,亦影響了漢回對音的表現。
This study uses the historical language comparison method to study the phonetic phenomena in Early Mandarin and Uyghur literature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The study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lassifying the nature of the material, examining the translated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analyzing the phonetic evolution layers. Based on this, it analyzes the Uyghur Buddhist literatures, contract literatures, inscription literatures of the Yuan Dynasty, and The Uyghur translated language literatures of the Ming Dynasty.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literature will affect its phonetic phenomenon due to its different nature. The phonetic phenomenon reflected in Uyghur Buddhist literatures is obviously more conservative than other types of literatures of the same period, and shows more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western dialects in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In contrast, the phonetic phenomenon in Uyghur contracts and inscriptions in the Yuan Dynasty is closer to the pattern of "Zhongyuan Yinyun(《中原音韻》)". In Buddhist literature, two types of phonetic transliteration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Buddhist phonetic annotation and Chinese loanwords. There are also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phonetic performance of the two. In these literatures, the phonetic phenomenon of Buddhist phonetic annotation is the most conservative, such as the initials denasalizated, the loss of syllable codas in 宕、梗rhymes, 唐、陽rhymes that with unrounded vowels are translated into round vowels, and the entering rhyme codas are retained.
The Uyghur literature in the Ming Dynasty reflected a number of Chinese phonetic phenomena, including: 1) palatalization of initial consonants; 2) retroflexion of initial consonants; 3) the labial dissimilation occurs in 山rhymes; 4) the coda -m could be mixed with -n, -ŋ; 5) The pronunciation of 坤 and 哈 are changed.
This study also finds a Uyghur language sound law of "t>d/between words" in the Uyghur literature after the Yuan Dynasty; this law also affects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Uyghur and Chinese.
工具書:
(元)脫脫等撰,《宋史》,中華書局,1977。
(北宋)歐陽脩、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
(明)宋濂等,楊家駱主編,《元史》,鼎文書局,1997。
(明)宋濂等撰,《元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明)李東陽等著,《大明會典》,新文豐出版社,1976。
(明)茅伯符,《華夷譯語》,台北:珪庭出版社,1979。
(後晉)劉昫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5。
(唐)李延壽,《北史》,中華書局,1974。
(唐)魏徵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
(清)劉統勛等著,《欽定皇輿西域圖志》,《文津閣四庫全書》第500冊,商務印書館,2005。
中國國家圖書館,2009,《中華再造善本:高昌館課》全四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陸爾奎等人編校,1915,《辭源》(上),上海:商務印書館。
專書:
(土耳其)Şinasi Tekin, 1980, Buddhisticshe Uigurica Aus Der Yüan-Zeit, Akademiai Kiado
(日)山田信夫,1993,《ウイグル文契約文書集成》共三冊,大阪大學出版會。
(日)平山久雄,2005,《平山久雄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
(日)平山久雄,2012,《漢語語音史探索》,北京大學出版社。
(日)庄垣內正弘,2003,《ロシア所藏ゥィゥル語文獻の研究》,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
(日)橋本萬太郎,1985,《語言地理類型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匈牙利)B. Csongor, 1952, Chinese In The Uighur Script Of The T'ang-Period, 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 1952, Vol. 2, No. 1
(法)J.R.哈密頓著,耿昇、穆根來譯,1986,《五代回鶻史料》,新疆人民出版社。
(波蘭)W. 科特維奇著,哈斯譯,2004,《阿爾泰諸語言研究》,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芬蘭)G.J.蘭司鐵著,周建奇譯,2004,《阿爾泰語言學導論》,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美)Marcel Erdal, 2004, A Grammar Of Old Turkic, BRILL
(美)N.N.Poppe, 1965, Introduction to Altaic Linguistics , Harrasowitz, Wiesbaden
(德)A.馮‧加班著,耿世民譯,2004,《古代突厥語語法》,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蘇聯)H.A.巴斯卡科夫著,陳偉、周建奇譯,2004,《阿爾泰語系語言及其研究》,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丁邦新主編,2016,《漢語研究的新貌:方言、語法與文獻》,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牛汝極,1997,《維吾爾文字古文獻導論》,新疆人民出版社。
王 力,1958,《漢語史稿》,中華書局。
王 素,1997,《吐魯番出土高昌文獻編年》,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
朱國祥、張鐵山,2016,《回鶻文佛教文獻中的漢語借詞研究》,甘肅文化出版社。
何大安,1988,《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李 兵,2013,《阿爾泰語言元音和諧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新魁,1983,《中原音韻音系研究》,中州書畫社。
李經緯,1996,《吐魯番回鶻文社會經濟文書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
邵榮芬,1997,《邵榮芬音韻學論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阿依達爾‧米爾卡馬力,2015,《回鶻文詩體注疏和新發現敦煌本韻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侯精一,2002,《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教育出版社。
侯精一、溫端政主編,1993,《山西方言調查研究報告》,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洪 波主編,2015《梅祖麟教授八秩壽慶學術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胡振華、黃潤華,1981,《明代文獻高昌館課》,新疆人民出版社。
迪拉娜‧伊斯拉非爾,2014,《吐魯番發現回鶻文佛教新文獻研究》,民族出版社。
耿世民,1994,《敦煌突厥回鶻文書導論》,新文豐出版社。
耿世民,2003,《耿世民新疆文史論集續集》,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耿世民,2006,《回鶻文社會經濟文書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高田時雄著,鍾翀譯,2005,《敦煌•民族•語言》,北京:中華書局。
張光宇,2019,《漢語語音發展史》,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定京、阿不都熱西提‧亞庫甫主編,2009,《突厥語文學研究──耿世民教授八十華誕紀念文集》,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張鐵山,2005,《回鶻文獻語言的結構與特點》,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章金彰主編,2011,《郭煌莫高窟北區石窟研究》(上、下),甘肅教育出版社。
陳 彬,1929,《元朝祕史》,商務印書館。
陳曉強,2012,《敦煌契約文書語言研究》,人民出版社。
陸志韋,1988,《陸志韋近代漢語音韻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譯,2002,《突厥語大詞典(中文版)》共三冊,民族出版社。
買提熱依木.沙依提,2004,《突厥語言學導論》,民族出版社。
楊耐思,1981,《中原音韻音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楊富學,1998,《回鶻之佛教》,新疆人民出版社。
楊富學,2003,《回鶻文獻與回鶻文化》,民族出版社。
楊富學,2018,《回鶻文佛教文獻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楊富學、牛汝極,1995,《沙州回鶻及其文獻》,甘肅文化出版社。
照那斯圖,楊耐思編著,1987,《蒙古字韵校本》,民族出版社。
葛瑪麗著,耿世民譯,2004,《古代突厥語語法》,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董同龢,2007,《漢語音韻學》,文史哲出版社。
寧繼福,1985,《中原音韻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
劉戈,2000,《回鶻文契約文書初探》,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劉戈,2006,《回鶻文買賣契約譯注》,中華書局。
劉戈,2016,《回鶻文契約斷代研究》,中華書局。
劉迎勝,2013,《華言與蕃音:中古時代后期東西交流的語言橋梁》,上海古籍出版社。
劉迎勝,2014,《絲綢之路》,江蘇人民出版社。
潘重規編著,1984,《敦煌變文集新書》下冊,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敦煌學研究會。
鄧 浩、楊富學,2002,《西域敦煌回鶻文獻語言硏究》,蘭州市:甘肅文化出版社。
鍾進文,2009,《西部裕固語描寫研究》,民族出版社。
羅常培,1933,《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譚其驤主編,1982,《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六冊(宋、遼、金時期),中國地圖出版社。
饒宗頤主編,1999,《敦煌文藪》(上),新文豐出版社。
期刊論文
(日)庄垣內正弘,1987.3,〈ウイグル文献に導入された漢語に関する研究〉,神戶市外国語大學外國學研究,頁17-156。
(日)高田時雄,1988.9,〈中國語史の研究と敦煌學〉,創文,頁7-10。
(日)高田時雄,1999.4,〈回鶻文《慈恩傳》中的漢語詞和河西方言──兼論回鶻字音的歷史變遷〉,敦煌文藪(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頁61-83。
(日)高田時雄,2006.6,〈敦煌遺書與漢語史研究〉,敦煌研究,頁136-138。
(日)高田時雄;梁海星譯,1990.6,〈九~十世紀河西地區漢語方言考〉,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研究通訊,頁45-50。
(日)梅村坦,1977.3,〈違約罰納官文言のあるウィグル文書:とくにその作成地域と年代の決定について〉,東洋學報,第五十八卷,頁1-40。
(日)梅村坦,2002.9,〈ペテルブルグ所蔵ウイグル文書 SI 4bKr. 71 の一解釈─人身売買および銀借用にかかわる文書─〉,内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頁203-221。
(日)森安孝夫,1983,〈元代ウィグル仏教徒の一書簡──敦煌出土ウィグル語文献補遺──〉,内陸アジア・西アジアの社会と文化,東京:山川出版社,頁209-231。
(日)森安孝夫,楊富學、黃建華譯,1991.2,〈敦煌出土元代回鶻佛教徒書簡〉,敦煌研究,頁37-48。
(日)森安孝夫著,梁曉鵬譯,2000.12,〈沙州回鶻及西回鶻國〉,敦煌學輯刊,2000年第2期,頁136-146。
(美)CLARK, LARRY VERNON, Introduction to the Uyghur Civil Documents of East Turkestan (13TH-14TH CC.), Indiana University, ProQuest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 1975.
(德)Von Klaus Röhrcorn, Gießen, Osman Sertkaya, 1980, Die alltürkische Inschrift am Tor-Stūpa von Chü-yung-kuan, Zeitschrift der Deutschen Morgenlandischen Gesellschaft(德國東方學會雜誌), p.304-339
(德)茨默、楊富學,2000.2,〈1970年以來吐魯番敦煌回鶻文宗教文獻的整理與研究〉,敦煌研究,2000年第2期,頁168-178。
Yong-Sŏng LI(李容成),2015,HUÁ-YÍ-YÌ-YǓ’DAKİ UYGURCA MALZEME VE SORUNLARI(《華夷譯語》的材料與問題),《BELLETEN》,頁27-29。
Yong-Sŏng LI, 2016, The Uighur Word Materials In A Manuscript Of Huá-Yí-Yì-Yǔ In The Library Of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II), Belleten
Yong-Sŏng LI, 2018.04.27, HUÁ-YÍ-YÌ-YǓ’DAKİ UYGURCA MALZEME VE SORUNLARI, Türk Dili Araştırmaları Yıllığı - Belleten, p23-36
YONG-SŎNG LI, 2019.2, The Uighur Word Materials in a Manuscript of Huá-yí-yì-yǔ (華夷譯語) in the Library of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V) — 天文門tianwenmen ‘the category of astronomy’ —,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29(2), p310.
乜小紅,2016,〈試論回鶻文契約的前後期之分〉,西域研究,2016年第三期,頁24-29。
萬獻初,2012第2期,〈近古百種韻書-m韻尾消變的歷時進程〉,勵耘學刊:語言卷,頁70-97。
王紅梅,2008.4,〈元代畏兀兒翻譯家安藏考〉,敦煌學輯刊,2008年第4期,頁75-83。
王紅梅,2012.6,〈蒙元時期回鶻文的使用概況〉,黑龍江民族叢刊,頁92-97。
王紅梅,2013,〈回鶻文佛教文獻斷代考析〉,佛教研究,2013年第3期,頁118-123。
王紅梅,2013.5,〈元代畏兀兒北斗信仰探析──以回鶻文《佛說北斗七星延命經》為例〉,民族論壇,頁76-81。
王恩春,2011.9,〈北庭畏兀兒歷史名人在元朝的影響〉,黑龍江史志,頁3-5。
王海宇,2018.7,〈《大元肅州路也可達魯花赤世襲之碑》芻議〉,文物博論,頁22-23。
王遠新,1994,〈突厥語的分類與歷史分期問題〉,滿語研究,1994年第2期,頁112-121。
卡哈爾‧巴拉提,1986,〈回鶻文《慧遠傳》殘頁〉,文物,1986年第5期,頁92-93。
田衛疆,1984,〈明《高昌館課》諸函文年代考釋〉,西北史地,1984年4期,頁73-81。
白玉冬,2014.9,〈有關高昌回鶻的一篇回鶻文文獻──xj222-0661.9文書的歷史學考釋〉,中國邊疆史地研究,頁134-146。
吐送江·依明,2020.1,〈吐峪溝出土回鶻文《土都木薩里修寺碑》研究〉,河西學院學報,第36卷第1期,頁1-5。
米熱古力•黑力力、阿普拉江•玉蘇普,2017.9,〈《高昌館來文》及其翻譯簡論〉,民族翻譯,頁15-24。
何金蘭,2012.2,〈元《亦都護高昌王世勛碑》瑣談〉,河西學院學報,頁31-35。
李保民,2017.4,〈三生三世吐峪溝〉,《新疆人文地理》,頁51-59。
李星瓊,2002.2,〈元初西域少數民族翻譯家的主要活動及其貢獻〉,西域研究,頁29-31。
李惠綿,2014.5,〈《中原音韻》「正語」理論之建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八十期,頁43-80。
李經緯,1992,〈五件敦煌回鶻文遺書譯注〉,西北民族研究,頁1-16。
李樹輝,2002.9,〈古代突厥語方言研究(上)──烏古斯和回鶻研究系列之七〉,喀什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5期,頁40-46。
李樹輝,2007,〈甘州回鶻史考辨(一)〉,喀什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1期,頁38-44。
李樹輝,2007,〈甘州回鶻史考辨(二)〉,喀什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頁40-46。
李樹輝,2008,〈甘州回鶻史考辨(三)〉,喀什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5期,頁40-46。
李樹輝,2014,〈突厥語文獻的紀年形式和斷代方法〉,語言與翻譯,頁28-40。
李樹輝,2015.4,〈ujʁur一詞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含義和指謂〉,青海民族研究,第26卷第2期,頁121-125。
求芝蓉、馬曉林,2016.2,〈安藏家族人名考──兼論13世紀回鶻佛教徒的漢文化修養〉,西域研究,頁82-88。
沈衛榮,2007,〈《大乘要道密集》與西夏、元朝所傳西藏密法〉,中華佛學學報,第二十期,頁286-288。
孤 島,2015.5,〈一千七百年的回響──吐峪溝〉,新疆人文地理,頁10-21。
阿依達爾.米爾卡馬力,2006.3,〈回鶻文文獻研究的新成果──《俄羅斯藏回鶻語文獻研究》介紹〉,西域研究,頁111-114。
阿依達爾•米爾卡馬力,2009.2,〈敦煌莫高窟北區新出回鶻文文獻綜述〉,敦煌學輯刊,頁81-88。
阿依達爾•米爾卡馬力,2013.3,〈安藏與回鶻文《華嚴經》〉,西域研究,頁74-86。
阿依達爾•米爾卡馬力、楊富學,2012.3.〈敦煌莫高窟464回鶻文榜題研究〉,民族語文,頁78-81。
姜學科,2018.3,〈元世祖朝翰林國史院蒙古、色目詞臣考論〉,民族文學研究,頁134-143。
胡 蓉、楊富學,2016.10,〈元代畏兀兒雙語作家考屑〉,民族文學研究,頁5-14。
胡方,2005.2,〈論廈門話[mb、ŋg、nd]聲母的聲學特性及其他〉,方言,2005年第1期,頁9-17。
孫建元,1990,〈中古影、喻、疑、微諸紐在北京音系裡全面合流的年代〉,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頁6-14。
烏雲高娃,〈日本學者對明「四夷館」及《華夷譯語》的研究狀況〉,中國史研究動態,2002年6期,頁6-14。
烏 蘭,2012,〈《元朝秘史》版本流傳考〉,民族研究,2012年第一期,頁61-70。
耿世民,〈甘肅省博物館藏回鶻文《八十華嚴》殘經研究(二)〉,民族語文,頁84-89。
耿世民,1980.10,〈回鶻文亦都護高昌王世勛碑研究〉,考古學報,1980年第4期,頁515-529。
耿世民,1986,〈回鶻文《八十華嚴》殘經研究〉,民族語文,頁59-65。
耿世民,1990,〈回鶻文《聖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贊經》殘卷研究〉,民族語文,1990年第3期,頁26-32。
耿世民,2002.1,〈各國收藏的回鶻文文書概況〉,語言與翻譯,69期,頁18-19。
耿世民、張寶璽,1986.4,〈元回鶻文《重修文殊寺碑》初釋〉,考古學報,1986年第2期,頁253-264。
張巧云,2018.2,〈回鶻文漢譯佛典中語氣詞的翻譯及其特徵和功能〉,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頁122-129。
張光宇,2006,〈漢語方言合口介音消失的階段性〉,中國語文,2006年第第4期,頁346-358。
張淑萍,〈顎化作用在國語中的例外演變〉,興大人文學報,2010年6月。
張曉東、張秋霞,2012.6,〈《有元重修文殊寺碑銘》考釋〉,史料研究,頁47-49。
張鐵山,1997.1,〈回鶻文佛教文獻中夾寫漢字的分類和讀法〉,西域研究,頁99-104。
張鐵山,2002,〈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敦煌本回鶻文《雜阿含經》殘葉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頁108-112。
張鐵山,2003.1,〈敦煌莫高窟北區出土回鶻文文獻過眼記〉,敦煌研究,頁94-99。
張鐵山,2003.4,〈莫高窟北區B128窟出土回鶻文《八十華嚴》殘頁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頁112-115。
張鐵山,2011.2,〈吐魯番柏孜克里克出土回鶻文刻本《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殘頁研究〉,敦煌學輯刊,頁28-34。
張鐵山,2017.3〈雲南大理發現回鶻文墓碑考釋〉,民族語文,頁83-86。
張鐵山、皮特•茨默,2012.4,〈兩頁回鶻文《華嚴經•光明覺品》寫本殘卷研究〉,民族語文,頁73-80。
張鐵山、彭金章、皮特•茨默,2018.3,〈敦煌莫高窟北區B464窟回鶻文題記研究報告〉,敦煌研究,頁44-54。
莊子儀,2019.3,〈《高昌館雜字》研究的幾個問題〉,〈한국어사 연구〉제5권,頁393-404。
莊子儀,2019.10,〈高昌館課中的漢回對音〉,聲韻論叢,第二十一期,頁103-139。
陳宗振,2003,〈關於《高昌館雜字》標音問題的探討〉,民族語文,2003年第1期,頁34-45。
陳高華,〈元代奎章閣的兩個畏兀兒人〉,中國文化,頁24-34。
陳慶隆,1969.11,〈「和卓」考釋──語源與語義的分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40,頁825-838。
馮家昇,〈刻本回鶻文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研究──兼論回鶻人對於大藏經的貢獻〉,考古學報,頁183-192。
黃文弼,1964.3,〈亦都護高昌王世勳碑復原并校記〉,文物,1964年第2期,頁34-40。
楊富學,1989.2,〈回鶻文文書中所見兀代畏兀兒租佃契約關係研究〉,西北民族研究,頁161-172。
楊富學,1995.4,〈西域、敦煌文獻所見回鶻之佛經翻譯〉,敦煌研究,頁1-23。
楊富學,2003.4,〈居庸關回鶻文功德記uday考〉,民族語文,2003年第2期,頁62-64。
楊富學,2017.9,〈海外元代畏兀兒人研究述評〉,中國邊疆史地研究,頁152-161。
楊富學、王朝陽,2006.12,〈回鶻佛教徒禮懺文研究〉,覺群佛學,宗教文化出版社,頁395-414。
楊富學、阿依達爾•米爾卡馬力,2007.2,〈回鶻文《華嚴經•十無盡藏品》寫本殘卷研究〉,敦煌研究,頁74-81。
劉元春,1996.1,〈《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辨析──兼談高昌回鶻佛教的社會文化意蘊〉,西域研究,頁50-59。
劉戈、艾則孜.玉素甫,1997.2,〈回鶻文書研究與漢語譯音問題〉,西域研究,頁75-81。
蔣宏軍,2011.3,〈試論元代西域的多語狀況及其演變〉,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頁135-139。
盧一萍,2005.8,〈吐峪溝記〉,吐魯番,頁38-39。
霍存福、章 燕,2004.11,〈吐魯番回鶻文借貸契約研究〉,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頁95-106。
鍾 焓,2010.11,〈從「海內汗」到轉輪王──回鶻文《大元肅州路也可達魯花赤世襲之碑》中的元朝皇帝稱銜考釋〉,民族研究,2010年第6期,頁75-82。
韓康信,〈塞、烏孫、匈奴和突厥之種族人類學特徵〉,西域研究,1992年第2期,頁3-23。
薩仁高娃、楊富學,2010.1,〈敦煌本回鶻文《阿毗達磨俱舍論實義疏》研究〉,敦煌研究第119期,頁117-124。
顧紅艷、王志銀,2008.6,〈傑出維吾爾族翻譯家安藏〉,時代人物,頁21。
會議論文
Peter Zieme, 1995, Old Turkish Versions of the 'Scripture on the Ten Kings', Proceedings of the 38th Permanent International Altaistic Conference. Kawasaki, Japan: August 7-12, 1995, ed. by Giovannni Stary, Wiesbaden, 1996, p403.
朱冬芝,2012.12,〈16世紀日本譯語的出版及傳抄〉,書寫中國翻譯史:第五屆中國譯學新芽研討會會議論文。
陳秀琪,2005,〈知莊章聲母的捲舌音——舌化的前化運動〉,第九屆國際暨廿三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羅福騰,2017,〈「打」字讀音考〉,第三屆漢字漢語文化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November 3-5, 2017,Tufts University (Medford campus), Boston, MA, USA
學位論文
L.V.Clark, 1975, Introduction To The Uyghur Civil Documents of East Turkestan (13th-14th cc.), Indiana University, Ph.D.
古麗加娜提•塞塔爾,2011.5,《〈烏古斯可汗傳說〉的詞匯與文化學研究》,新疆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林巽培,2012,《回鶻文慈恩傳轉寫與漢字音研究》,上海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阿依達爾•米爾卡馬力,2007.6,《從敦煌出土回鶻文佛教文獻看漢語對回鶻文佛典語言的影響》,新疆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張鐵山,2002,《回鶻文獻語言的結構與特點》,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莊子儀,2011,《回鶻文金光明經所反映的語音現象》,臺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陳彥君,2018,《漢語鼻音韻尾變異類型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蔣建設,2008.5.,《回鶻──漢對音及宋元回鶻地區漢語方音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