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馨儀 |
---|---|
論文名稱: |
論我國中小學教師管教權之合理界限 |
指導教授: | 莊懷義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0 |
畢業學年度: | 8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0 |
中文關鍵詞: | 管教 、管教權 、教師專業自主權 、學生權利 、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8 下載:3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我國中小學教師管教權之涵義與憲法基礎,及其與學生權利之關係,並進一步分析影響教師實施管教權之因素,最後根據目前中小學教師實施管教權之缺失,提出教師管教權之合理界限與改進之道。本研究要解決之問題如下:<br>
一、教師有管教權之來源為何?管教之性質究屬權利或義務?<br>
二、教師管教權與學生權利相衝突時應如何處置,亦即教師基於教育專業自主權所為之管教行為若侵犯到學生基本權利時,在法律上是否可免責?<br>
三、「社會」、「法制」、「師資」與「學生」等因素如何影響教師管教權之實施?<br>
四、教師管教權的範圍為何?教師管教學生的方法是否應有所限制,教師能否懲戒或體罰學生?<br>
五、如何改善目前教師實施管教權之缺失,其具體方案為何?<br>
透過資料之分析與比較,本文所獲之「研究發現」如下:<br>
一、中小學教師管教權為學術自由權之下位概念,其法位階屬於憲法所保障之基本權利。<br>
二、中小學教師管教權與學生權利在法律上屬於基本權利之衝突關係,此二者並無一定之優先保障順序,須視具體情況而定。<br>
三、影響我國中小學教師實施管教權之因素包括社會因素、法制因素、師資培育因素、學生家庭因素等,此四項因素交互影響教師管教權之行使,同時它們也是導致我國教師不甚重視學生權利之原因。<br>
四、為改善教師行使管教權不甚重視學生權利之情形,必須釐清合理的管教範圍與程序,以法律制度、教育政策為架構,配合各管教資源確實執行。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1.《牛津英漢百科大辭典》(New Oxford Illustrate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台北:百科文化,民國七十四年,初版。
2.人本教育基金會:《愛的手冊》,台北:人本教育基金會,民國八十六年,再版,
3.王連生:《教育輔導原理與技術》,台北:五南,民國七十四年,初版。
4.王澤鑑:《民法實例研習—民法總則》,台北:作者自刊,民國八十五年,初版。
5.朱敬先:《教學心理學》,台北:五南,民國八十四年,三版。
6.朱筱新:《中國古代禮儀制度》,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八十三年,初版。
7.江文雄等編:《中等學校教育實習實習教師手冊》,台北:教育部,民國八十八年,初版。
8.羊憶蓉:《教育與國家發展—臺灣經驗》,台北:桂冠,民國八十三年,初版。
9.吳 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民國八十八年,增訂五版。
10.吳 鼎:《輔導原理》,台北:五南,民國七十年,初版。
11.呂俊甫:《發展心理與教育》,台北:臺灣商務,民國八十年,初版。
12.李美枝:《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民國六十九年,修正版。
13.李園會:《兒童權利公約》,台中:作者自刊,民國八十五年,初版。
14.沈政主編:《法律心理學》,台北:五南,民國八十一年,初版。
15.周祝英、陳威任:《國中日常教學活動之生態研究》,教改叢書: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國八十五年。
16.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一)》,台北:大中國,民國八十二年,改訂五十六版。
17.林清江:《台北市教師職業聲望與專業形象之調查研究》,台北:出版者不詳,民國六十九年。
18.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文化,民國七十九年,第二版。
19.施啟揚:《民法總則》,台北:三民,民國七十六年,四版。
20.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台北:水牛,民國六十一年,初版。
21.韋政通:《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台北:水牛,民國六十三年,初版。
22.孫 哲:《新人權論》,台北:五南,民國八十四年,初版。
23.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輯組譯,Shirley F. Heck、C. Ray Williams著:《教師角色》,台北:桂冠,民國八十八年,初版。
2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實習手冊》,教育部:,民國八十六年。
25.張春興:《心理學》,台北:東華,民國六十五年,初版。
26.許宗力:《法與國家權力》,台北:月旦,民國八十二年,增訂二版。
27.郭為藩、高強華:《教育學新論》,台北:正中,民國七十六年,臺初版。
28.陳伯璋:《潛在課程研究》,台北:五南,民國七十四年,初版。
29.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民法親屬新論》,台北:三民,民國八十二年,四版。
30.陳新民:《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下)》,台北:作者自刊,民國八十五年,初版。
31.單文經:《班級經營策略研究》,台北:師大書苑,民國八十五年,初版。
32.程實定譯,杜加斯‧威次曼著:《當代社會心理學》,台北:結構群,民國七十九年,初版。
33.馮觀富:《輔導原理與實務》,台北:心理,民國八十六年,初版。
34.黃東熊:《日本之「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台北:中興法學,出版年次不詳。
35.董保城:《教育法與學術自由》,台北:月旦,民國八十六年,初版。
36.熊智銳:《開放型的班級經營》,台北:五南,民國八十三年,初版。
37.管 歐:《中華民國憲法論》,台北:三民,民國八十一年,初版。
38.管 歐:《法學緒論》,台北:作者自刊,民國七十一年,增訂四十七版。
39.劉安彥:《心理學》,台北:三民,民國七十八年,四版。
40.劉得寬:《法學入門》,台北:五南,民國七十五年,初版。
41.歐陽教:《德育原理》,台北:文景,民國七十四年,初版。
42.鄭玉波:《法學緒論》,台北:三民,民國六十七年,第六版。
43.盧嵐蘭譯,諾曼‧古德曼(Norman Goodman)著:《社會學導論》,台北:桂冠,民國八十五年,初版。
44.閻 韜:《孔子與儒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八十三年,初版。
45.薛化元等著:《教師地位與權利義務—以臺灣中小學教師為中心》,台北:業強,民國八十六年,初版。
46.薛曉華:《臺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與社會的分析》,台北:前衛,民國八十五年,初版。
47.謝瑞智:《教育法學》,台北:文笙,民國八十一年,初版。
48.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民國七十三年,初版。
49.顏厥安、周宏志、李建良:《教育法令之整理與檢討—法治國原則在我國教育法制中之理論與實踐》,台北: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國八十五年,初版。
50.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臺灣版第八卷,台北:東華,民國八十六年,初版。
51.饒見維:《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民國八十五年,初版。
(二)期刊論文
1.〈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三八二號解釋文〉,《監察院公報》:第二0九一期,民國八十六年,第235~236頁。
2.《人本教育札記》:第一一六期,民國八十七年,第67頁。
3.《人本教育札記》:第一二一期,民國八十八年,第88~89頁。
4.《人本教育札記》:第一二二期,民國八十八年,第88頁。
5.《人本教育札記》:第一二四期,民國八十八年,第85頁。
6.《人本教育札記》:第一二五期,民國八十八年,第81頁。
7.《人本教育札記》:第一二六期,民國八十八年,第81頁。
8.《人本教育札記》:第一二七期,民國八十八年,第101頁。
9.《人本教育札記》:第一二九期,民國八十八年,第101頁。
10.《人本教育札記》:第一三0期,民國八十八年,第100頁。
11.《人本教育札記》:第一三一期,民國八十九年,第106頁。
12.《人本教育札記》:第一三二期,民國八十九年,第106頁。
13.人本教育基金會:〈九二九再見體罰活動發起聲明〉,《人本教育札記》:第二十八期,民國八十年,第14~15頁。
14.人本教育基金會:〈國中小學校園體罰狀況問卷調查〉,《人本教育札記》:第一二三期,民國八十八年,第73~79頁。
15.人本教育基金會:〈準教師們的體罰態度問卷分析〉,《人本教育札記》:第八期,民國七十八年,第24~27頁。
16.毛連塭主持,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委託:《國民小學學生管教問題調查研究》,民國八十二年(未出版)。
17.史 英:〈我們為什麼籌組人本教育基金會〉,《人本教育札記》:試刊號,民國七十八年,第4~6頁。
18.白穗儀:《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
19.何進財:〈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學生輔導雙月刊》,第五十八期,民國八十七年,第5~17頁。
20.但昭偉:《我國國中學生權利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二年。
21.吳明燁:〈青少年初期父親與母親管教行為之比較〉,《東吳社會學報》:第七期,民國八十七年,第39~79頁。
22.吳武典、陳秀蓉:〈教師領導行為與學生的期待、學業成就及生活適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第十一期,民國六十七年,第87~104頁。
23.吳清山:〈教師管教權責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刊》:第五期,民國八十五年,第123~136頁。
24.吳清山:《台北市國民中學導師專業教育背景與管教態度對學生生活適應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六年。
25.吳清基:〈學生權利的主要內涵分析〉,《研習資訊》:第三十六期,民國七十六年,第3~4頁。
26.李天健:〈辦教育,不要辦小孩〉,《人本教育札記》:第八十三期,民國八十年,第36~41頁。
27.李英毅:〈父母教育權的確立〉,載於薛化元、周志宏編著:《國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際》,台北:稻鄉,民國八十三年,初版,第35~40頁。
28.李震山:〈基本權利之衝突〉,《月旦法學》:第一期,民國八十四年,第60~61頁。
29.李錫津:〈教師實習與檢定制度之省思〉,載於《師範教育的挑戰與展望》,台北:師大書苑,民國八十五年,初版,第125~134頁。
30.李鴻禧:〈保障基本人權思想之本質與變異之研究〉,載於《憲法與人權》: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民國八十年,初版,第245~255頁。
31.沈翠蓮:《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
32.周志宏:〈析論美國法上之學生懲戒制度〉,《法政學報》:第六期,民國八十五年,第19~39頁。
33.周志宏等:〈受教育之權利的性質與學習權之保障〉,載於薛化元、周志宏:《國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施》,台北:稻香,民國八十三年,初版,第27~ 30頁。
34.林文瑛:〈中國人的兒童教育觀初探—以體罰現象為基礎〉,《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二十一期,民國八十一年,第總81~120頁。
35.林文瑛:〈中國社會的體罰現象及其意涵〉,載於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文化、教化及病理篇(一九九二)》,台北:桂冠圖書,民國八十三年,初版,第271~320頁。
36.林文瑛:〈體罰實態、理論及心理因素之探討〉,《應用心理學報》:第一期,民國八十一年,第53~73頁。
37.林合民:〈校規性質與學生懲戒程序〉,《植根雜誌》:第四卷,第七期,民國七十七年,第277~281頁。
38.林孟皇:〈論教師的教育權與管教行為的合理界限〉,《師說》:第八期,民國八十四年,第9~23頁。
39.林金悔:〈我國國小教師體罰態度與其人格特質的關係〉,《教育研究所集刊》:第十九輯,民國六十六年,第總399~465頁。
40.林美伶:《國中教師對管教權的認知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
41.林淑華:〈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童父母管教態度與社會適應之比較研究〉,《台東師院學報》:第九期,民國八十七年,第307~345頁。
42.林靜淑:《臺灣有關體罰教育政令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
43.唐璽惠:〈「教、訓、輔三合一整合方案」的理念與作法〉,《臺灣教育》:第五八四期,民國八十九年,第2~5頁。
44.徐藝華:〈管教權從何而來—國立政治大學董保城總務長談管教權〉,《師友月刊》:第三三九期,民國八十四年,第12~14頁。
45.秦夢群:〈從美國法院判例看學校體罰與搜捕學生的政策〉,《教育資料文摘》:第二十四卷,第四期,民國七十八年,第36~44頁。
46.馬勝利:〈聯合國與國際人權〉,載於《世界人權縱橫》,北京:時事,民國八十二年,初版,第333~350頁。
47.張明輝:〈學校行政變革與學生管教〉,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春風化雨,點石成金—面對學生管教問題系列研討會論文集》,民國八十五年,第25~33頁。
48.張碧娟等撰:〈「管」與「教」之間—教師管教權座談會紀錄〉,《教育心》:第十期,民國八十四年,第4~18頁。
49.張德銳:〈體罰爭論何時休—淺談合理體罰的可行性〉,《國教世紀》:第二十七卷,第一期,民國八十年,第2~9頁。
50.張瓊瑩:〈終身學習與現代社會—從教育專業談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研習資訊》:第十三卷,第六期,民國八十五年。
51.梁滄郎、邱勝濱:〈中等學校師資培育課程現況之探討〉,《教育實習輔導季刊》:第五卷,第四期,民國八十九年,第52~58頁。
52.莊秀貞:〈班度拉的社會學習論〉,載於郭為藩主編:《人格心理學理論大綱》,台北:正中,民國七十三年,臺初版,第263~286頁。
53.莊繡霞:《論學生基本權之保障—若干教育法制之憲法問題》,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五年。
54.陳志全:〈教師懲戒權之探討〉,《法律評論》:第六十一卷,第十一、十二期合刊本,民國八十四年,第28~31頁。
55.陳怡凱:《基本權衝突之研究—以德國法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
56.陳皎眉:〈我國國民中學問題學生的家庭狀況調查〉、載於教育部訓委會:《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八十一年度專案研究論文集》,民國八十二年,第19~30頁。
57.陳榮華、林坤燦:〈國民中小學體罰問題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第三十六期,民國八十年,第65~116頁。
58.彭富源:《學校教師會與教師專業自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
59.游美惠:《體罰之法規範及其實證研究—以桃園縣中小學教師為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
60.黃拓榮:〈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利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第二三六期,民國八十六年,第114~134頁。
61.黃武雄:〈臺灣教育的現代性與人性化〉,《人本教育札記》:第五十七期,民國八十三年,第8~12頁。
62.黃政傑:〈中小學師資培育課程的重要課題〉,載於《師資教育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民國八十四年,第144~156頁。
63.黃嫣梨:〈中西法律思想的差異〉,載於林啟彥、黃嫣梨主編:《中國文化導論》,香港:香港教育圖書,民國八十四年,增訂版,第108~109頁。
64.楊守全、王偉正:〈教師體罰學生之刑事法律研究(一)〉,《師友》:第二七二期,民國七十九年,第53~55頁。
65.楊守全、王偉正:〈教師體罰學生之刑事法律研究(二)〉,《師友》:第二七三期,民國七十九年,第28~31頁。
66.楊國樞、余安邦、葉明華:〈中國人的個人傳統性與現代性〉,載於楊國樞、余安邦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一九八九)》,台北:桂冠,民國八十年,初版,241~300頁。
67.楊國樞:〈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載於楊國樞、余安邦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一九八九)》,台北:桂冠,民國八十年,初版,第87~142頁。
68.楊國樞:〈我為什麼不贊成教師體罰學生〉,《中國論壇》:第二六二期,民國七十五年,第55~56頁。
69.楊國樞:〈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能否同時並存?〉,載於楊國樞編:《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台北:桂冠,民國八十三年,初版,第65~120頁。
70.楊淑芬:《體罰的刑事責任》,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
71.董保城:〈輔導與法律〉,《學生輔導》:第五十六期,民國八十七年,第24~27頁。
72.廖飛筆:《國中在職教師與未來教師人權教育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
73.廖瑞銘:〈我國高中(職)問題學生的家庭狀況調查〉、載於教育部訓委會:《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八十一年度專案研究論文集》,民國八十二年,第185~196頁。
74.廖錦文:〈從特約實習合作學校落實施資培育法精神〉,《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四十四期,民國八十七年,第8~12頁。
75.管秋雄:〈從輔導的觀點談學校管教〉,《臺灣省中等學校輔導通訊》:第四十五期,民國八十五年,第17~23頁。
76.劉緬懷:〈從師生互動省察教師教學輔導策略〉,《國教月刊》:第四十三,第卷一、二期,民國八十五年,第64~65頁。
77.蔣治邦:〈影響國民小學問題學生家庭因素之研究〉,載於教育部訓委會:《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八十一年度專案研究論文集》,民國八十二年,第1~18頁。
78.鄭如安:〈高雄市小港區國小老師之權力型態與體罰態度之相關研究〉,《教育資料文摘》:第三十卷,第二期,民國八十一年,第88~114頁。
79.簡茂發:〈教育的心理學基礎〉,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民國七十九年,初版,第127~144頁。
(三)法院判決
1.八十一年度台上字第3571號(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2.八十三年度台上字第1716號(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3.八十五年度易字第1845號(臺灣嘉義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4.八十八年度上訴字第1592號(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刑事判決)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期刊論文
1.Davidson, Scott: Human Rights.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3.)
2.Dawson, R. E. & Prewitt, K.: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Boston: Brown and Co, 1969)
3.Follick, M. J., & Kuntson, J. F.: ‘Punishment of Irritable Abrasion.’ Aggressive Behavior, 4(1), 1978, pp.1-17.
4.Hargreaves, D. 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Education. (London; Boston: Routledge and Paul, 1972).
5.Huston, T. L.:’Power.’ In Kelly, H. H., E. Berscheid, A. Christensen, J. H. Harvey, T. L. Huston, G. Levinger, E. McClintock, L. A. Peplau, & D. R. Peterson (Eds.) Close Relationships. (NY: W. H. Freeman and Company,1983.) pp.
6.Lister, I.: Teaching and Learning about Human Rights. (Strasbourg: Council of Europ, 1984, 9DECS/ EGT(84)27. ED261924.)
7.M. M. Mapson, & T. C: Hunt, ‘The Supreme Court and Student Right: Evolution Emancipa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52(4),1981, pp.219~222.
8.Martha M. McCarthy & Nelda H. Cambron-Mccabe: Public School Law: Teachers’ and students’ Right. (Ally and Bacon, Inc 3ed., 1992)
9.McCarthy, M. M., & Carnborn-McCabe, N. H.: Public School Law: Teachers’ and Students’ Right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2.)
10.McDonaid, G. W: ‘Parental Identification by the Adolescent: A Social Power Approach.’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77)November: pp.705-719.
11.Nash, P: Authority and Freedom in Education. (London: John Wiley & Sons, 1966.)
12.Osler, A. & Starkey, H.:Teacher Education and Human Rights. (London: David Fulton, 1996.)
13.Pennsylvanic Stat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Guidelines for School Discipilne. (Harrisburg, De: Author, 1976)
14.Rey, Micheline: ‘Human Rights and Interculture Education,’ In Hugh Starky (ed.) The Challenge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 (London: Cassell, 1991,) p.135~151.
15.Robbins, S. P.: Organizational Behavior-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4 eds).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1989.)
16.Rollins, B. C. & D. L. Thomas: ‘Parental Support, Power and Control Techniques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In Burr, W. R. Hill, F. I.Nye, & L. Reiss (eds) Contemporary Theories about the Family. (N. Y.: Free Press, 1979) vol. 1, pp. 317-364.
17.Siberman, M: ‘Behavioral Expression of Teacher’s Attitude toward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69), pp.402-407.
18.Silver, P. 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Perspectives on Practice and Research. (N.Y. :Harper & Row, 1983.)
19.Thomas, B. A.: ‘A study of the Attitude of Educators Relative to the Use and Value of Corporal Punishment.’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34(6-A), 1973.
20.Weick, K. E.: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as Loosely Coupled System.’,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Quarterly, 21(1), 1976, pp.1-19.
21.White, P. A. ‘Socialization and Education’, In R. F. Deardon et al. (ed.) A Critique of Current Educational Aim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5), pp. 117-124.
22.William D. Valente with Christina M. Valente 4th ed: Law in the Schools.(Upper Saddle River, N. J.: Merrill,1987.)
23.Wynne, E. A: ‘Improving Pupil Discipline and Character.’ In O. C. Moles (ed), Student Discipline Strategie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
(二)法院判決
1.Bethel School District No.403 v. Fraser, 755 F.2d.1356 (1985), Rev’d by 478 U. S. 675 (1986).
2.Blackwell v. Issaquena County Broad of Education. 363 F.2d. 749.(1966).
3.Breen v. Kahl, 296 F.supp. 702 (1969).Aff’d 419 F. 2d. 1034(1970).
4.Fenton v. stear, 423 F. Supp. 767 (1976).
5.Ferrell v. Dallas Independent School District, 261 F. Supp. 545 (1966). Aff’d 392 F. 2d 679 (1968).
6.Frain v. Barron, ; 307 F. Supp. 27 (1969).
7.Freeman v. Flank, 320 F. Supp. 531 (1970). Aff’d 448 F.2d. 258 (1971).
8.Gebert v. Hoffman, 336 F. Supp. 694 (1972).
9.Hatter v. Los Angeles City High School District, 310 F. Supp. 1309 (1970) Rev’d by 452 F.2d.673 (1971).
10.Ingraham v. Wright, 430 U. S. 651, 51 L. Ed. 2d. 711 (1977).
11.Ingraham v. Wright, 430 U. S. 651, 51 L. Ed. 2d. 711 (1977).
12.Jones v. Latexo Independent School District, 499 F. Supp. 223 (1980).
13.M. v. board of education Ball-Chatham Community Unit School District No.5 Chatham. Illinois,429 F. Supp. 288 (1977).
14.New Jersy v. T. L. O. 469 U. S. 000.105 S Ct. 733 (1985); Doe v. Refrow, 475 F.Supp. 1012 (1979), 631F.2d 91 (1980).
15.Perris v. Lamarque Independent School District, 466 F. 2d 1054 (1972).
16.Picha v. Wielgos, 410 F. Supp. 1214 (1976).
17.Richards v. Thurston, 304 F.Supp. 449 (1969). Aff’d 432 F.2d 1259 (1970).
18.Sims v. Colfax Community School District, 307 F. Supp. 485 (1970).
19.Sullivan v. Houston Independent School District, 307 F. Supp. 1328 (1969)
20.Tinker v. Des Moines Community School District, 393 U. S. 503, 21 L. Ed (2d) 731,89 S.Ct. 733(1969).
21.Vought v. Van Buren Public Schools, 3206 F. Supp. 1388 (1969).
22.Waston v. Thompson, 321 F. Supp. 394 (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