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韓桂英 |
---|---|
論文名稱: |
國民中學學習領域召集人領導教學團隊之經驗歷程研究 |
指導教授: |
王秀玲
Wang, Hsiu-L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48 |
中文關鍵詞: | 學習領域召集人 、教學團隊 、經驗歷程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26 下載:3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學習領域召集人應具備的特質與能力、觀念與態度、角色與任務;並實際瞭解召集人領導教學團隊的經驗歷程,分析學校主管提供各學習領域的行政配套措施。期能提供有心推動學習領域小組優質發展之學校校長、主任,及有機會擔任學習領域召集人的教師,未來領導教學團隊時的參考。
為達成研究目的,研究者以臺北市國民中學包括語文(含國文、英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社會、綜合活動、藝術與人文、健康與體育七大領域八大科目中,具有優異專業表現能力,並具備課程領導知能的學習領域召集人代表共八人,進行個別訪談或實際參與觀察;同時邀請八位教師學校主管進行焦點團體訪談。經訪談、觀察資料整理、分析及討論後,提出結論及建議。
本研究發現:
一、學習領域召集人如能陶育良好的人格特質,培養正向的觀念,並善盡自己的角色任務,帶領教學團隊時自然能夠獲得成員的信服。
二、教師樂於扮演領域召集人的工作角色,嘗試經驗豐富、多元的課程領導歷程,即可為學習領域開拓新的發展契機。
三、為建構優質教學團隊,學校主管應提供有利於領域運作的行政配套措施,協助推動課程與教學革新,並發展教師專業評鑑。
四、領域召集人領導教學團隊能否成功,校園文化氛圍、個人特質及動力、資源提供情形、人員配合程度、制度建置執行等皆影響因素。
基於以上結論,提出下列建議供學習領域召集人、學校主管、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及未來從事研究者參考:
一、對學習領域召集人之建議
(一)與學習領域成員組成合作學習小組,加強夥伴互助分工的關係,形成教學成長團體。
(二)擴增個人課程與教學專業知能,拓展服務他人的視野及機會,陶養領導者的風範及特質。
二、對學校主管之建議
(一)學校主管形塑人性化的領導風格,以建構有利於各學習領域課程發展、教學革新之學校情境。
(二)學校主管能尊重教學團隊的專業經驗,以具體行動支持「教師彰權賦能」理念,並提供教學相關資源。
三、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之建議
(一)提供有利於學習領域召集人領導教學團隊之相關培訓及研習制度,以增進校際間的經驗交流,提升承擔領域事務的使命感。
(二)為領導教學團隊具有成效的學習領域召集人規劃「學校教師課程領導專業證照」,期能給予有志於學習領域整合工作的教師更多實質的鼓勵。
(三)檢討並修正學習領域召集人運作教學團隊相關的規章制度,如制定擔任學習召集人合理的授課時數;制定獎勵學習領域研發創新課程的實施要點;制定激勵教師參加專業評鑑的相關規定等。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d on exploring personal attributes and abilities including role func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study-field organizers, gaining prac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experiences from the teaching team of organizers, and analyzing accommodations provided by the school administrators in each study area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ine years compulsory education policy. The implication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provide the principles, directors, and teachers with the potential to be study-field organizers from high performance schools interested in promoting study-field teaching teams with major references for their future work.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tudy goals, the researcher selected a sample of eight-subject organizers belonging to seven fields that have demonstrated professional capabilities and curriculum skills in the areas of language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mathematics, natural and life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xtra curriculum activities, arts and humanity,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the Taipei municipal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had them subjected to intensive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A focus group interview consisting of the administrators from the organizers’ schools was conducted at the same time. After the data gathered from the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were recorded, analyzed, and discussed,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were drawn.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conclusions are presented as follows:
1. If the study field organizers were able to cultivate good personal character, develop positive orientation, and do to the best of their capabilities in fulfilling their role expecta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they will gain confidence from their members naturally when they lead the team.
2. Teachers who are willfully to play the role as organizers and are interested in experimenting multiple curriculum approaches will be more able to create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the study areas.
3. In order to built high performance teaching team, the school administrators must provide accommodations that are conducive to the study areas operations, assist in promoting innovations in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and develop professional assessment for teachers.
4. In sum, the success of the teaching teams and the study-field organizers is contingent upon the atmosphere of the campus culture, personal attributes and momentum, accessibility to resources, and institutional policies and implementations.
Derived from the conclusions aforementioned are suggestions to the study-field organizers, school administrators, and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as references in their future studies.
1. Suggestions to the Study-field Organizers
a. Form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s among members in each study field, and enhance division of labor and mutual dependency among the peers to help the learning team grow.
b. Expand professional cognitive skills in personal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broaden ones vision and opportunities in helping others, and cultivate leadership style and character.
2. Suggestions to the School Administrators
a. Promote humanistic leadership character among school administrators and create a campus atmosphere that is conductive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he study areas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ve teaching.
b. Respect professional experiences of the teaching team, support and empower the teachers through concrete actions, and provide resources pertinent to teaching.
3. Suggestions to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a. Sponsor trainings and institutional seminars for members of the teaching team to increase opportunities of exchange in experiences among the schools and elevate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mission.
b. Establish certification standard and procedures for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in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for School Teachers to provide tangible rewards and encouragement to those committed to the integrative approach in area studies.
c. Evaluate and revise the institutional regulations for the study-field organizers in the teaching team through publication of The Manual of Leadership in Study Fields, establishment of standard teaching hours for the participating study-field organizers, general guidelines for reward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innovative curriculum in the study areas, and guidelines for encouraging teacher participation in professional assessment.
Key Words: Study Field Organizer, Teaching Team, Working Experiences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譯(1999)。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第四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巧媛(2003)。國民中學推動學校本位課程評鑑之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永進(2002)。學校領域教學研究會的運作及其功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佑中(2004)。團隊虛擬化程度、團隊內互動與團隊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王瓊珠(2002)。對話在小學教師同儕課程領導的應用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朱錦繡(2004)。學校本位課程評鑑之研究─以穎源國小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江文雄(1997)。學校領導的訣竅。臺北市:雨虹文化。
池榮尉(2004)。國民小學教師團隊發展歷程之研究—以啄木鳥教師團隊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何文政(2005)。國小教師同儕課程領導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弘暉(1997)。高績效團隊管理的理論基礎---團隊理論模型綜述。中國行政評論,6(4),87。
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李園會(1999)。協同教學法。臺北市:心理。
李錫津(2001)。知識經濟時代的教學研究會完全功能。教師天地,114,4。
呂美女、吳國禎(譯)(1999)。界屋太一著。組織的盛衰。(The Rise and Fall of Organization)。臺北市:麥田。
吳思華(1998)。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臺北:臉譜文化事業。
吳茵慧(2002)。國民小學數學學習領域召集人角色實踐與角色期望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清山(1997)。學習型組織理論及其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國教月刊,43,1-7。
吳清基(2003)。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施政報告書(臺北市議會第九屆第四會期)。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林文展(2003)。國民中學校長課程領導行為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天祐(1997)。學校經營與教育品質。教育資料與研究,19,28-32。
林江河(2003)。高雄市國中教師對教師專業評鑑相關議題之調查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建昌(2002)。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願景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春慧(2003)。國民小學團隊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清江(1999)。與教師在一起進行教育改革。教育資料與研究,26,2-3。
林偉人(1998)。學校本位組織發展整合模式之研究:以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如美(譯)(2004)。Patrick Lencioni著。團隊領導的五大障礙(The Five Dysfunctions of A Team)。臺北市,天下文化。
洪雪卿(2003)。優質學校營造之研究--以教師效能為主。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星雲法師(2006,6月18日)。做人處事十二法則。人間福報,4版。
姚欣宜(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學校支持創新經營與學校創新氣氛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麗棻(2004)。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孫維新(2003,11月)。典範再度破滅?科學人雜誌月刊。2006年8月12日,取自https://www.ylib.com/scientific/Order/Order.asp
高希均(2001)。知識經濟之路。臺北市:天下遠見。
高新建(1999)。營造學校本位課程的有利情境。教師天地,101,25-31。
高新建、單文經、游家政、蔡清田、王麗雲、張明輝(譯)(2000)。Glatthorn著。革新的課程領導。(The principal as curriculum leader)。臺北市:學富文化。
高新建(2002)。學校課程領導與課程管理。教學創新理論篇研習手冊,35-37。
康文炳(主編)(2006)。職場第一競爭力—團隊力。30雜誌,3月號,34-39。
莊明貞(2003)。課程領導的理念與實務。九十二年度校長專業發展研習—課程領導暨學校經營手冊。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教育部。
陳玉娟(2000)。團隊管理及其在國民中學運用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世修(2003)。學習領域召集人課程領導運作。教育研究月刊,113,64-74。
陳世修(2004)。國民小學學習領域召集人課程領導運作現況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仲庚、張雨新 (1998)。人格心理學。五南書局,臺北。
陳向明(2000)。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
陳美伶(2002)。教務主任的課程領導的研究--以一個國小教務主任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惠光(2003)。從召集人到成員的角色轉換看協同團隊之運作。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彭懷真〈1999)。團隊高績效。臺北市:希代。
黃子玲(1993)。人與組織的契合:組織價值觀的初步探討。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黃英發(2005)。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政傑(1997)。從課程角度看教師專業發展--輯於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市:漢文書局。
黃婉儀、馮施钰珩、陳壟、吳國志譯(2002)。Megan Crawford,Lesley Kydd,Colin Riches編著。教育管理:領導與團隊。(Leadership and Teams in Education Management)。香港:公開大學。
黃瑞琴(200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錫隆(2003)。台北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湯惠玲(2003)。教師作為建構主義課程領導者-一所國民小學實踐的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張明輝(1996)。學校組織的變革與領導學校教育革新專輯,頁22-38,臺北:國立臺灣師大。
張明輝(2002)。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前瞻、整合、學習與革新。臺北:學富。
張明輝(2004)。精緻學校經營的策略與執行措施。教師天地,128,13-14。
張翊祥(2003)。團隊成員人格特質組合對團隊效能影響之研究 — 以團隊互動過程為中介變項。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張志豪(2003)。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召集人角色與職責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煌熙(2001)。始於小,成其大。從教學研究會到教學專業化。教師天地,114,22-25。
張德銳(2002)。以教學檔案提升教師效能。教育研究集刊,104,25-31。
張慧倩(1998)。七個天才團隊的故事。臺北市:天下,58-59。
楊美惠(2004)。國民小學教師課程領導行為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賈春琦(1999)。國中運用團隊型組織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葉明華(2000)。國民小學運用團隊型組織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葉淑儀(2000)。教育領導—建構論的觀點。臺北市:桂冠。
鄒景平(2005)。由下往上推動知識分享文化。大塊文化,臺北。
甄曉蘭(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念與實務策略。臺北:學富。
甄曉蘭(2005)。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臺北市:高等教育。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4)。精緻教育:臺北市優質學校經營手冊。臺北市:作者。
臺北市教育局(2006)。臺北市優質學校評選作業要點。臺北市:教育局。
廖展彬(2003)。桃園縣國民小學課程領導現況及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趙嘉文(主編)(1999)。朗文十萬詞辭典。香港:培生教育。
齊若蘭譯(1999)。第五項修練--實踐篇〈下〉。(The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Strategies and Tools for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臺北市:天下。
鄭博真(2002)。協同教學—基本概念、實務和研究。高雄:復文。
劉仲文(2003)。團隊學習在學校教師行動研究之應用-以台中縣大明國民小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劉蔚之(2001)。新世紀教學團隊的新風貌--由幾個佳例談教學研究會之運作。教師天地,114,37-46。
蔡宗河(2005)。英國學科領導人標準對我國教師專業發展的啟示。教育研究集刊,51,105-109。
蔡敏玲(2001)。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臺北市:桂冠。
蔡進雄(2001)。新世紀學校行政的發展方向。台東師院學報,12(下集),1-18。
蔡進雄(2003)。授權亦或授權賦能?如何運用授權賦能領導。教育資料與研究,54,65-75。
蔡進雄(2006)。學校領導理論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正德 (1999 )。團體動力學。臺北:心理。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資料研究資訊,7(1),22。
歐自偉(2002)。國小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小組課程決定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歐素汝(譯)(2001)。David W.Stewart & Prem N. Shamdasani著。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 (Focus Groups:Theory and Practice)。臺北市:弘智。
盧佩秋(2003)。團隊領導對集體效能與團隊表現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閔稚(2004)。國小五年級學童洞察力、提示效率及其相關因素之
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顏惠君(2004)。學習領域課程小組課程決定之個案研究--以國中語文領域國文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蕭福生(2001)。由協同教學組織看教學研究會之功能與運作。教師天地,114,55。
譚為任(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課程領導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蘇裕清(2002)。新竹縣國民小學學校課程領導成效之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為背景。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蘇登呼(2004,7月11日)。「知識管理」外,更需要「心智模式管理」。電子商務時報。2006年8月13日,取自:http://www.ectimes.org.tw/readpaper.asp
二、西文部份
Belbin, R. M. (1991). Management teams. Oxford: Butter worth.Heinemann.
Blake, R. R., & Mouton, J. S.(1985)The managerial grid Ⅲ:The key to leadership excellence. London: Gulf pub.
Buckley, F. J. (2000). Team teaching: What, why, and how? Thousand Oaks: Sage.
Costa, P. T., Jr. & McCrae, R. R. (1992). NEO-PIR: Prpfessional manual,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Cramer, G., Hurst, B., & Wilson, C. (1996). Teacher study groups for development. Bloomington, Indiana: Phi Delta Kappa.
Cross, R., & Cross, S. (1983). Focus on team teaching. Michigan: Michigan Association of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Hackman, J. R., Lawler, E. E. & Porter, L. W.(1990).Perspectives on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2nded). N.Y. :McGraw-Hill.
Riches, C.(1993).Managing change in education, E326, Milton Keynes: The Open University
Scott, D. N.(1987, August 28).Good focus group session needs the touch of an artist. Marketing News. P.35.
Peter M.senge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Double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