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周佐桑 Chou,Tso-Sang |
---|---|
論文名稱: |
大學生著作權認知及態度與著作權侵權相關性之研究-以北部一所醫學大學為例 |
指導教授: |
林安邦
Lin, An-P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53 |
中文關鍵詞: | 醫學大學學生 、著作權 、認知 、態度 、侵權行為 、合理使用 |
英文關鍵詞: | medicine university student, copyright, cognition, attitude, abuse of authority, fair us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17 下載:2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智慧財產權涉及龐大的經濟利益,是商場上的利器,爭訟事件層出不窮,向為各方所矚目。在所有的智慧財產權法中,與一般人日常生活關係最密切的法律,就是著作權法;保護範圍最廣,且處罰最為嚴格的法律,也是著作權法。然而,隨著網路及重製科技進步,著作權影響的層面,已不僅限於出版業者、著作人等人士,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創作者,亦可能變成為重製他人著作之侵權者。從2001年成大發生的「MP3 事件」,到在部落格上提供音樂,不只各年齡層的民眾缺乏尊重他人著作權的觀念,連最常接觸學術著作的大學生,對著作權的相關法令往往也一知半解,以致誤觸法網而不自覺。
研究者為探究大學生著作權認知及態度與著作權侵權之相關性,透過「文獻分析法」及「個別訪談法」,首先就著作權基本概念、著作合理使用與認知心理發展等文獻加以整理分析,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其次,研究者使用質性研究之「個別訪談法」,針對大學生對著作權認知及態度作深入訪談,訪談內容分為「著作權相關概念」、「著作權認知及態度」、「侵權行為與合理使用」、「政府著作權宣導及其評價」四個層面加以探討,希望透過深入的探討與研究,建立完整之論述。
經過深入訪談分析,研究者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受訪學生對著作權的認知普遍認為並不清楚,顯示大學生之法治觀念淡
薄,法治教育仍有待加強。
二、受訪同學對著作權之態度受社會氣氛之影響,並不認為侵犯著作權是嚴重
的違法行為。
三、受訪學生大致肯定著作權保護之觀念,認知上傾向認同政府推行之各項保
護措施,但對正版軟體及書籍價位太貴,態度上表示較不能接受。
四、受訪學生對著作權的侵權行為,雖然具有「此即犯罪」之認知,但是態度
上有貪圖方便與省錢之心態,及「不一定抓得到我」的僥倖心理,因此仍
會進行非法之網路下載行為。
五、受訪同學有無從事教科書之影印,因科系要求不同而有個別差異。
六、受訪同學從事音樂下載,部分原因是絕版唱片市面無販售,須以網路下載
方能取得。
七、受訪同學認為違反著作權被記過處罰太重,希望學校能先告知,針對累犯
者再做處分。
八、受訪學生對於政府著作權宣導方面,普遍認為政府及學校在著作權宣導
上,管道雖已較過去多元,但在主動性及出現頻率上,仍有不足之處。
研究者根據本論文之研究發現,提出以下結論:
ㄧ、大學生對著作權之認知仍需加強。
二、大學生不重視著作權觀念,係受社會氣氛影響。
三、大學生之著作權侵權,主因為貪圖方便與省錢。
四、受訪者認為政府宣導效果仍有不足之處。
研究者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壹、在學校方面:
一、大學智財權宣導單位應加強學生之法治教育,並應充分利用網際網路、
bbs等媒體主動告知學生相關法律常識,已提升大學生之著作權認知。
二、建議主管單位加強網路著作權之宣導,運用電視等傳媒廣為宣傳,以收成
效。
三、對學生之著作權侵權行為,建議增加口頭告知之程序,以免同學產生反向
情緒。
四、在教科書影印之侵權行為上,建議學校應開放二手書之交換平台,並積極
與國內外書商洽談,以團購等方式降低購書成本,以提高學生購買正版圖 書之意願。
貳、在政府主管機關方面:
一、建議著作權業管單位至各大專院校舉辦巡迴演講,針對學校老師加開研習
課程,並鼓勵學生參與研習,讓著作權觀念在校園生根發芽。
二、學生對於正版軟體或音樂影片之售價偏高一事感到失望,也影響其守法意
願。建議政府與業者溝通,提供更優惠價格給學校師生,以降低侵權之機
率。
三、針對學生之著作權侵權行為,建議政府於宣導時,加強提醒有關違反著作
權法之罰則,以建立大學生良好之守法觀念。
四、建議政府與業者,共商網路音樂及影片合法付費之下載機制,以製造消費
者與業者互蒙其利之雙贏局面。
關鍵字:大學生、著作權、認知、態度、合理使用、侵權行為。
The wisdom property rights involve the huge economic interest, is in the market sharp weapon, the prosecution event emerges one after another incessantly, to focuses attention on for all quarters.In all wisdom property rights law, relates the closest law with the average person daily life, is the copyright law. The extent of protection is broadest, also punishes the strictest law, also is the copyright law. However, along with the network and the replot advance in technology, the photogravure press, the video cassette recorder, the computer, MP3 enhance our convience at home , the copyright influence not only has been restricted in publishes public figures and so on entrepreneur, author, each people all possibly become the creator, also possibly changes into right infringement and replot other people work, but violates the copyright law.
To prevent student smattered to the copyright law so often ,the researcher relevance of for the inquisition medicine university student copyright cognition and the manner and the copyright infringement, the penetration “the literature analytic method” and “the individual interview law”, first on literature and so on copyright basic concept, use the cognition psychology development to reorganizes the result of analysis. Hoping the penetration thorough discussion and the research, establishes elaboration the integrity.
After the thorough interview analysis, the researcher the main discovery is as follows:
First, the copyright cognition of the visited students are generally not clear, the idea of law seems light,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uggle for the enhancemen of law education. Second, the social astomophere of the copyright influence the idea of college syudents , becouse of not think infringement copyright as serious illegal activity. Third, the students to affirm approximately idea of the copyright protection, the cognition up to approval government seems not so clear in each protective measures. Fourth, although the students has “this is the crime” the cognition to the copyright abuse , but the main manners are “seeking convenience” and “to save money” still firm.
The researcher proposes following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discovery:
First, the university student still had to strengthen to cognition of the copyright.
Second, the university student does not take the copyright idea, is the social atmosphere influence.
Third, of copyright infringement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he principal factor for seeks after the convenience with to economize.
Fourth, the participant thought government's guidance effect still had the deficiency.
The following act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discovery and the conclusion, proposed individual the suggestion is as follows:
First, the university wisdom property rights guidance unit should strengthen government by law of education the student, and should fully using media and so on Internet, bbs on own initiative inform the student related law general knowledge to promote copyright of cognition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econd, to enhance the copyright infringement behavior the student, before the punishment,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procedure of the oral impartation to avoid the reverse mood strictly to public. Thid, to avoid the abuse of authority, the authority of college should build the “exchange platform”to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bookmen to reduce the books costs, enhances the wishes of student to purchase books.
In government controlling organization aspect: First, conducts the copyright industry tube unit to various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institutes, puts on additional the thorough study curriculum in view of school teacher, and encourages the student to participate in the thorough study. Second, the student feels disappointed regarding the legal copy software or the music movie selling price of high incident, also affects it to obey the law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ntrepreneur should discuss together mechanism of the network music, the movie of legitimate payment downloading to makes the consumer and the entrepreneur hoodwinks their advantage mutually.
Key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copyright, fair Use, abuse of authority, cognition, attitude
中文論著
丁興祥、李美枝、陳皎眉(1991)。社會心理學。台北:空大。
王保進(1999)。。視窗版 SPSS 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
李美枝編著(2002)。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文笙。
李世忠譯,Sara Horton 著(2002 ) ,網路教學手冊。台北:五南。
李君儀(2004)。犯罪少年與非犯罪少年法律集體意識之比較研究。國立台北 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浩政著(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 析- 二版。台北:五南。
吳欽誠(2004)。點對點無線網路環境中適境化任務導向自我組織協同工作之研究。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明隆編著(2005 )。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 - 二
版。台北:知城。
施顯銓(1990)。認知與行為治療。台北:幼獅。
施威銘研究室(2004)。P2P 全能下載王。台北:旗標。
孫一男(2002)。高雄地區大專學生對智慧財產權保護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中 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李綢(1999)。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佑寰(2000)。著作技術保護措施之法規範-從分散式重製著作之多元管制
談起。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孟廷(2003),以Web Service 為基礎的行動協同商務之研究。大葉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幸潔(2003)。我國著作權仲介團體實務運作問題之探討-以法制面為中
心。銘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章忠信(2001)。著作權大哉問。台北:書泉出版社。
張春興(1987)。心理學概要。台北:東華。
張寶源(2004)。P2P 下載整理無所不包。台北:碁峰資訊。
黃秀壇 林瑞欽編譯(1991)。認知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天中 洪英正(1992 )。心理學。台北:桂冠。
黃怡騰(1995 )。著作權法上合理使用原則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
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騰衛(2001 )。台灣地區大學生使用網際網路關於著作權之法律問題分
析。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重新(1998)。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葉茂林(1999)。編採人員v.s著作權法。台北:永然文化出版。
彭聘齡 張必隱(2000)。認知心理學。台北:東華。
楊崇森(1979)。著作權之保護。台北:正中。
蔡明誠編(2003)。學林分科六法:智慧權法典。台北:學林文化。
劉江彬(2003)。智慧財產法律與管理案例評析(一)。台北:華泰文化。
劉穎貞(2006)。影響青少年使用數位音樂合法付費下載之相關因素探討。中
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雄淋(1989)。著作權法研究。台北市。
蕭雄淋(1996)。新著作權法逐條釋義(一)。台北,五南圖書。
蕭雄淋編(1996)。著作權裁判彙編(二)。台北,內政部 •
蕭雄淋(2001)。著作權法論。台北:五南。
蕭珮郁(2003)。學校教學相關著作權問題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
文。
謝銘洋等(2005)。著作權法解讀。台北:元照。
中文期刊
石俊彬,科技始於人性Peer To Peer 點對點之技術探討。通訊雜誌第101
期。
呂正雄(1994)。新著作權法與教育事業之相關探討,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 教育學系初等教育學報,3,頁91-106。
汪渡村(2004)。論網際網路時代著作權法因應之道一以合理使用制度為中
心。智慧財產權月刊,62,頁102-l03。
吳嘉生(1996)。探析著作權法中之公平使用原則。軍法專刊,42:11,頁 1-7。
李鴻亮(2000 )。數位媒體與教材教法的結合(上)。教學科技與媒體,
50,頁37-41。
吳耀宗(2001 )。網路上之複製行為與侵害著作權之擅自重製罪。法令月 刊,52:9,頁16-35。
林以文(2001)。國立編譯館著作授權利用初探,研考雙月刊,25 : 2,
69-74。
林安邦(2002)。法不入校門一淺談校園智慧財產權之保護。師友,423,
頁6-10。
林克寰、黃彥達、曾于修、呂珮榮、廖鵬文、盧康渝、陳佩宜、陳曉齡(2004)。P2P:大家在信仰什麼?數位主義,頁22。
金玉瑩(2004 )。教育活動中之著作權事項。教育資料與研究,58,38-
45 。
孫遠釗(2003)。美國智慧財產權法最新發展與評析。政大智慧財產評論,
1:1,頁143-214。
章忠信(1999)。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關於著作權法適用之淺述。律師雜 誌,243,頁46-62。
陳曉慧(1993 ),著作權法與教學媒體之創作、使用與推廣。教學科技與媒
體,10,頁9-15。
陳俊宏、呂豐足(2001 )。網路著作權的重製概念、型態及其展望。警大法 學論集,6,頁323-345。
陳麗玲 繆永承(2004)。2004 年數位時代圖書館及教育機構著作權 WIPO 區域性研討會紀要。國家圖書館館訊,3 : 3,頁8-9 。
馮達發(2004)。淺論著作權侵害要件。萬國法律,136,頁45-52。
馮達發(2004 )。著作權原創性要件之檢討。萬國法律,133,頁45-51。
馮震宇(1998)。無形的財產,有形的責任-侵害著作權之法律責任。法律與
你,54,頁65-73 。
馮震宇(1998 )。論新著作權法合理使用之規定。萬國法律,102,頁57- 85。
智慧財產局著作權組(2001)。從 MP3 下載與網路咖啡店看網路著作權問
題。智慧財產權,34,頁49-54。
曾勝珍(2005)。MP3 相關法律規範之探討。嶺東科技大學二○○五年兩岸
財務與資訊學術研討會,頁A-116。
雷葆華、楊明川(2005)。P2P 技術的組網模式與業務模式探討。
葉允斌(2004),P2P 概念及其社會實踐意義初探。國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
究所資訊社會研究期刊,第七期,頁223。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01)。校園著作權利用之相關問題。空大學訊,274,
頁141-143。
廖德琦(2005)線上音樂 網路殺手級應用必爭戰場。新臺灣新聞週刊第497
期。
蔡明誠(1997 )。 著作權的問題與探討。書苑,32,頁66-72。
蔡明誠(2003 )。數位時代著作權相關法律及管理問題之探討。國家政策季
刊2 : 1,頁131-150。
潘幸山(1997)。校園與著作權法。師友,364,頁77-80。
賴文智、劉承慶(2002 )。網路圖片搜尋服務與著作權-由美國
Kelly .v .Arriba案談起。網路資訊雜誌,125,頁106-110。
謝銘洋(1994)。教學媒體之製作與著作權法。視聽教育雙月刊,35:4,頁
29-34。
謝銘洋、吳麗琪、陳仁豪(2000)。輔助教材之著作權問題探討。月旦法學雜 誌。65,頁99-113 。
謝銘洋(2001)。成大 MP3 事件相關著作權問題探討。月且法學雜誌,74,
頁77-87。
羅明通(2003)。P2P 資源共享架構之傳輸及重製在著作權法上之評價-兼論 折衷式與無階式(NO-TIER)P2P 之技術差異。月旦法學雜誌,94,頁212。
中文網頁 報紙
NOWnews【資訊新聞】,2009.04.08。網路侵權3次ISP可終止服務!網頁
出處 http://www.nownews.com/2009/04/08/339-2434098.htm
尤九尚(2001.12.30)。十大生活新聞/成大MP3事件 風風雨雨一整年。東 森電子報網頁http://www.ettoday.com/2001/12/30/752-
1242859.html
台中縣教育網路中心。2006.12取自台中縣教育網路中心網頁
http://www.boe.tcc.edu.tw/school_query/%20show_nor.php?
m_unit_attr_id=&e du_local_id=&state_id%20=%20&u_kind=
自由電子報。2009年4月16日。FOXY涉侵權逾58億 負責人被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apr/16/today-
life4.htm
李科逸(2003.09.04),Napster VS.著作權 P2P 是下一個嗎?取自資策
會科技 法律中心網頁http://stlc.iii.org.tw/
何英煒(2003.12.09)。Kuro 飛行網、IFPI 槓上了。工商時報。網頁
http://bbs.music543.com/viewlist.php?l=2816
東吳大學電算中心。FTP常問集。2009.02取自東吳大學電算中心網頁
http://www.scu.edu.tw/cc/faq/ftpfaq/index.htm
胡毓忠(2005)。如何在對等式資訊系統下合法且公平共享及使用數位內容: 科技創新和版權保護的均衡點。取自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網頁
http://www.cs.nccu.edu.tw/~jong/pub/p2p-legal.doc
許聲胤(2002)。小四生複製網頁吃官司。聯合新聞網。2006. 12取自網頁http://www.cs.ccu.edu.tw/~hwc90u/disneyboard/messages/20.html
章忠信。著作權筆記。2006 .12 取自著作權筆記網頁
http://www.copyrightnote.org/stature/tw0046.html
黃以敏、許敏溶、劉力仁(2004.10.24) 影印書籍設限衝擊校園。自由時報,生活焦點,第 8 頁。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03)。網路著作權相關問題。 2009.02取自智慧財產局網頁http://www.tipo.gov.tw/copyright/copyright_book_15.asp
網頁更新日期:2008.11.11
賴文智、陳仲嶙、顏雅倫、劉承慶(2002)。益思科技法律,網路暨智慧財產權,網頁http://www.is-law.com/blog/4/page/3
歐盟的定義。 2009 . 04 取自Yahoo!奇摩知識網頁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305100418719
英文文獻
1.Ajzen, I. &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Control.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2.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 to Action: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Kuhkl, J. & Beckmann, J.(Eds.), Action Control Form Cognition to Behavior. New York:Springer Verlag
3.Artikov,I.,Hoffman,S.J.,Lynne,G.D.,Zillig,L.M.P.,Hu,Q.,
Tomkins,A.J.,Hubbard,K.G.,Hayes, M.J.,Waltman,W.
(2006).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Forecasts
on Farmer Decisions as Planned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45(9), 1-37.
4.Butler,R.P.(2003).Copyright law and organizing the
internet. Academic Research Liberary, 52(2), 307-317.
5.Collins, S. E., & Carey, K. B. (2007).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s a Model of Heavy Episodic Drink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y of Addictive
Behaviors, 21(4), 498-507.
6.Culpan, T. (2004). 15 territories flunk U.S. copyright
rules.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116(24), 54.
7.John V. Martin (2002). Copyright: current issues and
laws. Hauppauge, New York : Nova Science Publisher.
8.Martin, J. J., & Kulinna, P. H. (2004). Self-Efficacy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eaching
Physically Active.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75(3), 288-297.
9.Matthew Rimmer (2007). Digital copyright and the consumer
revolution: hands off my iPod. Bodmin , Cornwall :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10.Richard Stim (2009). Patent, copyright & trademark (10th
ed.). Berkeley, CA : Margret Livenston.
11.Stephen Fishman (2008). The copyright handbook: what
every writer needs to know. (10th ed.). Berkeley, CA :
Margret Livenston..
12.Wise, D., Goggin, K., Gerkovich, M., Metcalf, K., &
Kennedy, S. (2006). Predicting Intentions to Use Condoms
Using Gender, Sexual Experience,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
37(4), 21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