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家銘
Zhang, Jia-Ming
論文名稱: 中級華語課深度討論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n Applying Quality Talk to Intermediate Chinese Lesson
指導教授: 蔡雅薰
Tsai, Ya-Hs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3
中文關鍵詞: 華語教學中級華語課程討論式教學深度討論行動研究
英文關鍵詞: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ntermediate Chinese lesson, discussion-based teaching, quality talk, action research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74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1下載:3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採行動研究法並輔以調查法進行研究,目的在探討中級華語課堂中實施深度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變化、師生的上課情況,以及學生與教師在執行完深度討論後的感想和看法。
    本研究之對象為25位就讀於臺北市某國立大學之大一、大二與該學期之交換生,其華語能力皆落在中級至中高級之間,另外還有5位有執行深度討論經驗之教師。透過實際課堂觀察、提問單、小組討論錄音轉譯編碼資料、學生問卷與教師訪談錄音等資料收集並分析,所獲結果如下:
    一、提問方面,學習者從測試型提問(TQ)到求知型提問(AQ)的數量有顯著變化;回應能力方面,解釋性談話(EE)與累積式談話(CT)的次數有明顯的提升,但探索式談話(ET)的成長則較不明顯;另外,學習者普遍希望教師繼續在課堂中施行深度討論,對於課中融入深度討論抱持正面的看法。
    二、在備課方面,課前的書面資料需準備得比以往多;課中的小組討論必須按照深度討論的模式進行,且須比以往更注意討論的運作與細節規劃;課後對學生討論情況的分析教師應視本身的情況進行調整,不見得要完全按照深度討論的內容執行;另外,教師普遍對於在課中融入深度討論以及深度討論所帶給自己在教學上與學生在學習上的變化,持正面與支持的態度。
    期盼透過本研究能提供欲在中級華語課中融入深度討論的教師之參考與依據。

    This research mainly adopts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and supplemented by the survey method. This study intends to explore the changes in students' learning, the situ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quality talk in intermediate Chinese classes, and the feelings and opinions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after conducting quality talk.
    The research subjects are 25 freshman and sophomore students who are studying at a national university in Taipei City and their Chinese proficiency falls between intermediate and intermediate-high, and moreover 5 teachers who have experience in conducting quality talk. After collectioning and analyzing the data of actual classroom observation, question lists, group discussion record, students’ questionnaires and teachers’ interview record, the results obtained are as follows:
    1.In the aspect of question asking, the number of learners from Test Question (TQ) to Authentic Question (AQ) has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 the aspect of the ability of respose, the number of Elaborated Explanation (EE) and Cumulative Talk (CT)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ut the growth of Exploratory Talk (ET) is less obvious. In addition, learners generally hope that teachers will continue to conduct quality talk in the classroom, and have a positive view of incorporating quality talk in the classroom.
    2.In the aspect of lesson preparation, more auxiliary materials should be prepared before the lesson; the group discussion in the class must be conducted in quality talk mode, and the operation and detailed planning of the discussion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han before; teachers should adjust the analysis of the student ’s discussion after the classroom discussion according to their own situation.In addition, teachers generally have a positive and supportive attitude towards conducting quality talk in the class and the changes that the quality talk brings to their teaching and the changes of students’ learning.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this research, I can provide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teachers who want to incorporate quality talk in intermediate Chinese less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一、中級華語學習者應具備之華語閱讀能力 1 二、中級華語課堂之現況與課堂問題 3 三、深度討論教學模式提供中級華語課堂討論之參照 4 四、華語課堂提問之研究對象多為華語教師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一、研究目的 6 二、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 7 一、研究對象 7 二、使用文本 7 三、研究時間 7 第四節 名詞解釋 7 一、中級華語學習者 7 二、深度討論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合作學習 9 一、合作學習的定義 9 二、合作學習的功能 10 三、合作學習的特質 12 四、小結 15 第二節 討論式教學 17 一、討論式教學的定義 17 二、討論式教學的功能 18 三、小結 20 第三節 深度討論 21 一、深度討論的起源 21 二、深度討論的定義 21 三、深度討論的模式 22 四、深度討論的相關研究 28 五、小結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4 一、課程參與者 34 二、於課程中使用深度討論之受訪教師 3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6 一、教學設計 36 二、記錄工具 41 第四節 研究流程 43 一、研究流程 43 二、研究流程圖 4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7 一、資料收集與分析 47 二、資料代碼說明表 48 三、學生問卷分析 49 四、教師訪談大綱 50 第六節 研究倫理 5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2 第一節 課程準備期 52 一、認識深度討論 52 二、學生提問練習 55 三、小組示範討論 58 第二節 嘗試討論期 61 一、文本一:鷸蚌相爭 61 二、文本二:屠夫的見識 64 三、文本三:點石成金 69 第三節 正式討論期 72 一、文本一:忘恩負義 72 二、文本二:擡驢進城 74 三、綜合分析與討論 77 第四節 學生問卷結果分析 78 一、認知理解部分 78 二、情意態度部分 80 三、開放性問題部分 81 第五節 教師訪談分析 81 一、課程準備方面與以往的差別 82 二、進行深度討論時遭遇之問題及解決方式 84 三、進行深度討論對學生學習的改變或影響 86 四、進行深度討論對老師的教學觀的改變或影響 87 五、進行深度討論帶給教師最大的收穫 88 六、教師對於在課堂中融入深度討論的想法與建議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1 一、中級華語學習者提問與回應能力的變化 92 二、教師的備課情形以及反思後的想法與收穫 94 第二節 研究限制 96 一、研究推論限制 96 二、研究時間限制 96 第三節 研究建議 96 一、對教學的建議 96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97 參考文獻 98 附錄一:教學觀察省思記錄表 103 附錄二:提問單 104 附錄三:研究同意書 105 附錄四:學生問卷 106 附錄五:教師訪談大綱 108 附錄六:學生問卷一 109 附錄七:學生問卷二 110 附錄八:學生問卷三 111 附錄九:學生問卷四 112 附錄十:學生問卷五 113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李楊主編(2007)。對外漢語教學課程研究。北京市: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周小兵、張世濤主編(1999)。中級漢語閱讀教程(II),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侯秋玲、吳敏而(2016)。核心問題:開啟學生理解之門。臺北市:心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美國賓州大學深度討論團隊(2017)。深度討論課程設計-中學教師手冊,臺北市。
    教育部(2013)。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手冊。教育部,臺北市。
    陳昭珍、黃子純、李純瑀、陳冠蓉、顧蕙倩、陳嘉琪、王世豪(2020)。深度討論教學法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元照出版。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道格拉斯‧布朗(H. Douglas Brown)著;施玉惠、楊懿麗、梁彩玲譯(2003)。原則導向教學法—教學互動的終極指南。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
    廖曉青(2018)。英語教學法。臺北市:五南。
    (二)期刊論文
    吳俊憲(2006)。社區總體營造融入學校課程發展之研究—以一所國民小學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0(1),39-61。
    汪慧玲、沈佳生(2013)。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大專生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影響:以兒童發展評量與輔導課程某單元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7(1),57-76。
    林秀玉(2006)。小組合作學習達到真正成功必備的要點。科學教育月刊,295,23-32。
    房振謙、林美惠、李慧珍、陳靜歆、薛雅惠(2008)。講述教學與討論教學應用於全球暖化議題教學成效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12,153-183。
    林逸欣(2013)。中級學生教學難點及心得分享。華語學刊,14,81-83。
    洪振方(2003)。探究式教學的回顧與創造性探究模式之初探。高雄師大學報,15,641-663。
    徐筱玲、陳浩然、林微庭(2019)。深度討論和高層次思考:台灣大學生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6(1),107-130。
    秦曉梅(2005)。嘗試語文課的討論式教學方法。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4(2),67-68。
    陳亮光(2008)。利用多媒體融入華語文教學提升教師提問技巧之研究。中原華語文學報,2,49-67。
    張新仁(2014)。分組合作學習—改變課堂教學生態的希望工程。師友月刊,559,36-43。
    靳洪剛(2018)。提問互動法緒論:語言課堂教師提問的事實程序、策略及應用技巧。臺灣華語文教學研究,16,3-20。
    蔡娉婷、許慶昇、林至中(2019)。深度討論應用於ePUB3電子書翻轉式閱讀理解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實務。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6(3),343-372。
    蔡清田(2011)。行動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國家文官學院T&D飛訊,118。
    謝秀卉、黃子純(2019)。妖怪從哪兒來—從「深度討論」中誕生的神怪故事。通識教育學刊,24,31-78。
    蘇素嬌(2017)。創造有思辨能力要素的外語課程。外國語文研究,26,43-60。

    (三)研討會論文
    方冠中、朱耀明、吳承翰(2009)。合作學習應用在科技概念學習之成效。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議論文集,2008,188-194。
    (四)學位論文
    丁琴芳(2008)。國民小學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王雅婷(2011)。討論教學法對永續發展概念融入國中地理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田世蘭(2010)。中級華語閱讀教材設計研究—以越南籍學生為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呂亦航(2017)。合作學習在體育課種不同分組方式對動作技能學習成效與動機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李丞嵐(2016)。應用合作學習於國中語文閱讀理解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佳潔(2011)。營造討論社群的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邱晏寰(2018)。短期密集華語課程之設計與教材編寫:以泰國清邁職業學校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李盈萱(2020)。視覺資訊圖於大一英文學生之深度討論的運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林芝如(2010)。以單一個案設計法提升華語實習教師的提問技巧與學生口語能力成效之實證研究。中原大學碩士論文。桃園市(未出版)。
    林宜臻(2016)。國小英語教室提問策略使用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林郁阡(2016)。華語線上互動新手教師提問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林奕吾(2018)。以深度討論進行讀書會之互動模式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陳曉楓(2016)。改善華語教學師資生提問技巧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彭志平、呂欣航(2007)。漢語閱讀課教學法。北京市: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游佾蓁(2010)。討論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以國二「中國近代史」單元教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游靜薇(2016)。運用數位合作學習在國中歷史教學之成效探討。樹德科技大學碩士論文,高雄市(未出版)。
    劉秋琪(2014)。討論教學運用於國小國語文內容探究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劉桂燕(2008)。圖畫書閱讀討論活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臺中市(未出版)。
    蕭淑芬(2018)。國小國語課深度討論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盧瑞珍(2013)。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後設分析—以2005至2012年之學位論文與期刊為範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羅凱臨(2017)。運用合作學習提升幼兒社會技巧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蘇文鈴(2006)。華語課堂師生提問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
    Chun-Yin Doris Chen(2008)。From Input to Output: A Case Study of CSL Classroom Questioning, 華語文教學研究,5(1),133-154。
    Constanta Olteanu(2017)。Reflection-for-action and the choice or design of exampels in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Mathematics Educaion Research Journal, 29,349-367。
    Donald A. Schön(1987)。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Toward a New Design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Profession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 Davies, & K Meissel(2016)。The use of Quality Talk to increase critical analytical speaking and writing of students in three secondary schools.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42(2),342-356。
    Robyn M. Gillies(2016)。Cooperative Learning: Review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1(3),39-54。
    三、網路資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20年3月1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HXLL14&o=e0&sec=sec1&index=1
    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2020年3月37日。取自https://www.sc-top.org.tw/chinese/LS/test5.php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20年2月24。取自http://terms.naer.edu.tw/
    陳雅慧(2017)。什麼是核心素養?跨越科目疆界、把知識用出來。2020年2月18。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3674-/?page=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