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詹捷茵 Chan, Chieh-Yin |
---|---|
論文名稱: |
「三言」邊緣人物身體敘事的人欲觀照 |
指導教授: |
李志宏
Li, Chi-H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3 |
中文關鍵詞: | 馮夢龍 、三言 、人欲 、身體敘事 、邊緣人物 、晚明世變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933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6 下載:1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三言」的邊緣人物為研究對象,以「身體」作為觀察人欲展演的視角,擬透過文本細讀以及相關文哲理論的運用,深入探究馮夢龍對晚明世變風氣的回應。面對儒家秩序的重整,其所界定的秩序範疇,可從政治功名、家庭倫理、道德修養三個層面逐步討論。據此,對於題目所述之「邊緣人物」則並非界定為相對於男女主角的串場角色,如:三姑六婆、商賈小販、僧侶道士,而是關注於以儒家禮教為核心的社會體制下,被排擠在主流話語之外,位處權力結構邊緣地帶的失意士人、青樓妓女以及冥界異類。職是之故,本文的關注焦點在於:「三言」如何透過邊緣身體體現人欲?在現實的困境與挑戰中,邊緣身體又將如何補充、修正日漸僵化的禮法制度?另外,在補史、輔史的編創意識下,馮夢龍以邊緣身體展現什麼樣的理想價值,以回應天理與人欲重整的時代課題?
首先,在政治領域上,失意士人面對懷才不遇的困境,雖有對君臣遇合的嚮往,但在「三言」中更偏向於對自我實現,以及創造個人獨特性的欲望。在敷衍文本主旨的過程中,「士人身體」的敘事重點,多偏重在實踐個人所信奉的道德價值觀。除能藉此展現主流社會價值觀的庸俗淺陋外,意在透過「盡己」的踐履功夫,修正、調整社會既有秩序,以實踐自我的政治理想。在家庭領域上,「娼妓身體」則展現出渴望在夫妻關係中,獲得情感撫慰的欲望。文本在建立男女情愛價值的過程中,娼妓出現「守節」「烈婦」的道德形象,遂使其逐漸與妻的社會身份疊合,暗示了以男女情慾成就夫妻之義,進而建立夫妻人倫的可能性,試圖擴充明代的禮法內涵。最後,在道德領域上,從女鬼以靈體彌補前世缺憾,以及精魅以妖體伸張義理的過程中,可見「異類身體」挾帶著超現實力量,藉由公眾輿論賦予其道德正當性,展現出對社會正義追求的心理。在恢復陰陽秩序的過程中,從人鬼、人精兩不相侵的結局,暗示人性之「善」與「惡」並非極端的對立關係,而應透過人為控制,避免使其膨脹而做出悖德的行徑。
馮夢龍帶著入世情懷和自我意識,賦予倫理價值新的內涵和意義,使邊緣人物的身體成為理想價值的具體形象。在展演身體敘事的過程中,馮夢龍不僅為這些邊緣人物注入生動的情感欲望,也試圖將其提升至儒家忠孝節義的大道層次。在保有邊緣人物主體性的同時,尋求自我價值的安頓。
一、傳統文獻
〔漢〕司馬遷撰,〔宋〕裴 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3年,金陵書局本《史記集解索隱正義》合刻本。
〔漢〕趙 岐注,〔宋〕孫 奭疏,廖名春、劉佑平整理:《孟子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南昌學堂重刊宋本。
〔魏〕何 晏注,〔宋〕邢 昺疏,朱漢民整理:《論語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南昌學堂重刊宋本。
〔魏〕王 弼注,〔唐〕孔穎達疏,盧光明、李申整理:《周易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南昌學堂重刊宋本。
〔宋〕胡 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收錄於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6》,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太霞新奏》,收錄於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10》,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山歌》,收錄於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10》,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編撰,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喻世明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天許齋本。
〔明〕馮夢龍編撰,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警世通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兼善堂本。
〔明〕馮夢龍編撰,廖吉郎校注,繆天華校閱:《醒世恆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葉敬池刊本。
〔明〕馮夢龍:《喻世名言》,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58年,影印天許齋本。
〔明〕馮夢龍:《情史》,長沙:岳麓書社有限責任公司,1986年,清代芥子園藏版本。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中央圖書館藏本。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丙集)》,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誦芬堂本。
姚春鵬譯注:《黃帝內經》,北京: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6年,明顧從德翻刻宋本。
姜 濤著:《管子新注》,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涵芬樓影宋楊忱本。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
王溢嘉:《不安的魂魄》,臺北:野鵝出版社,1997年。
王 穎等著,楊芳枝主編:《邊緣主體:性別與身份認同政治》,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7年。
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1年。
石曉楓:《狂歡之聲與冷酷之眼——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臺北:里仁書局,2012年。
伍 躍:《中國捐納制度與社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年。
余英時:《現代儒學論》,香港:八方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余英時:《中國文化史通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年。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社會消費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宋兆麟:《巫覡:人與鬼神之間》,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林宜蓉:《中晚明文藝場域「狂士」身份之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周與沉:《身體:思想與修行——以中國經典為中心的跨文化觀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80年。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徐 岱:《小說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夏志清:《古典小說導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高洪興:《纏足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高彥頤著,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7年。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郭英德:《明清文學史演講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陸樹崙:《馮夢龍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益源:《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黃克武:《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傅小凡:《晚明自我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有限公司,2001年。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年。
齊 浚:《持守與嬗變——明清社會思潮與人情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
楊 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鄭振鐸:《中國文學研究》,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熊秉真主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公義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
熊秉真主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
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蔡璧名:《身體與自然:以《皇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年。
劉永青:《情禮之間——論明清之際的禮學轉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劉 果:《「三言」性別話語研究——以話本小說的文獻比堪為基礎》,北京: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0年。
顏健富:《從「身體」到「國體」——晚清小說的新概念地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譚正璧:《三言兩拍的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到後經典敘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龔鵬程:《六經皆文——經學史/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日〕合山究著,蕭燕婉譯注:《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日]溝口雄三著,龔 穎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曲折與展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
〔日〕湯淺泰雄著,黃文宏譯注:《身體論:東方的心身論與現代》,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中心,2018年。
[美]黃衛總(Martin W.Huang)著,張蘊爽譯:《中華帝國晚期的欲望與小說敘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美]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程 巍譯:《疾病的隱喻》,臺北:麥田出版社,2012年。
〔美〕約翰・歐尼爾(John O’Neill)著,張旭春譯:《五種身體》,臺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美〕Wallerstein,Immanuel Maurice,Geopolitics and Geoculture:Essays on the Changing World Syst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英]布萊恩.透納(Bryan Turner)著,謝明珊譯:《身體與社會理論》,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法〕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
〔法〕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張廷琛、林 莉、范千紅等譯:《性史》,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年。
〔德〕韋伯(Max Weber)著,簡惠美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二)期刊論文
王國瓔:〈李白的名士形象〉,《漢學研究》第9卷第2期,1991年12月。
王鴻泰:〈迷路的詩——明代士人的習詩情緣與人生選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0期,2005年12月。
王鴻泰:〈青樓名妓與情藝生活——明清間的妓女與文人〉,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
王鴻泰:〈倭刀與俠士——明代倭亂衝擊下江南士人的武俠風尚〉,《漢學研究》第30卷第3期,2012年9月。
王鴻泰:〈情竇初開——明清士人的異性情緣與情色意識的發展〉,《新史學》第26卷第3期,2015年9月。
王邦雄:〈論孔孟儒學的安身立命之道〉,《鵝湖月刊》第27卷第6期,2001年12月。
王傳滿:〈明清徽州婦女節烈行為的主觀因素〉,《大連大學學報》30卷第2期,2009年4月。
王晴慧:〈符號詮釋與文本接受——論明清白蛇女符旨意蘊及隱喻的女教思想〉,《興大人文學報》第60期,2018年3月。
毛文芳:〈晚明「狂禪」探論〉,《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12月。
李豐楙:〈白蛇傳說的「常與非常」結構〉,《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3月。
李志宏:〈「野史」與「演義」的關係——以「三言」、「二拍」為考察中心〉,《中正漢學研究》第24期,2014年12月。
李志宏:〈試從馮夢龍「情教說」論《三言》之編寫及其思想表現〉,《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8期,2003年9月。
呂逸新:〈論《三言》的反諷敘事〉,《社會科學家》2007年第2期,2017年2月。
沈金浩:〈論「三言」、「兩拍」中的科舉觀與門第觀〉,《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4期,2000年4月。
吳麗麗、周鶯、嚴燦、潘毅:〈古代情志病症醫案中組方用藥規律分析〉,《安徽中醫學院學報》第27卷第1期,2008年2月。
邱德亮:〈癖嗜文化:論晚明文人詭態的美學形象〉,《文化研究》第8期,2009年5月。
林漢彬:〈從晚明性靈文學思潮看「三言」中對歷史人物的描寫〉,《清雲學報》第29卷第2期,2009年4月。
林富士:〈人間之魅——漢唐之間「精魅」故事析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8本,2007年3月。
周建渝:〈重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8期,2001年3月。
紀德君:〈明清豔情小說的編創方式及其成因〉,《社會科學》2010年第9期,2010年9月。
胡亞敏、肖 祥:〈「他者」的多副面孔〉,《文藝理論研究》2013年第4期,2013年4月。
胡萬川:〈從馮夢龍編輯舊作的態度談所謂宋代話本〉,《古典文學(第二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韋政通:〈傳統中國理想人格的分析〉,李亦園、楊國樞編:《中國人的性格》,臺北:桂冠,1988年。
洪敬清:〈身體、空間、身分:〈賣油郎獨佔花魁〉中身分建構與認同抉擇〉,《道南論衡》,2015年6月。
高桂惠:〈世道與末技——《三言》、《二拍》演述世相與書寫大眾初探〉,《漢學研究》25卷第1期,2007年6月。
高桂惠:〈豔與異的續衍辯證:清代文言小說「蒲派」與「紀派」的綺想世界——以《螢窗異草》為主的討論〉,《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1卷第1期,2008年4月。
徐勝男:〈崇貞重義:士大夫視角下的晚明妓女〉,《石家庄學院學報》第19卷第4期,2017年7月。
秦燕春:〈青樓傳奇:秦淮記憶的晚清命運〉,《文藝研究》2007年第2期,2007年2月。
張壽安:〈禮教與情慾:近代早期中國社會文化的內在衝突〉,《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張開炎:〈史統散而小說興——馮夢龍小說思想研究之三〉,《明清小說研究》總第84期,2007年第2期。
康來新:〈身體的發與變:從《肉蒲團》、〈夏宜樓〉到《紅樓夢》的偷窺意涵〉,《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7年9月。
陳建華:〈欲的凝視:《金瓶梅詞話》的敘述方法、視覺與性別〉,王璦玲、胡曉真主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陳秀芬:〈「診斷」徐渭:晚明社會對於狂與病的多元理解〉,《明代研究》第27期,2016年12月。
陳秀芬:〈情志過極,非藥可愈——試論金明清「以情勝情」療法〉,《新史學》25卷1期,2014年3月。
陳寶良:〈從「義夫」看明代夫婦情感倫理關係的新轉向〉,《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1期,2007年1月。
陳寶良:〈明代文人辨析〉,《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
康 珮:〈從傅柯的微觀權力探討《忠義水滸全書》中水滸身體與權力的關係〉,《興大中文學報》41卷,2008年9月。
許暉林:〈歷史、屍體與鬼魂——讀話本小說〈楊思溫燕山逢故人〉〉,《漢學研究》第28卷第3期,2010年9月。
許芳滋:〈《太平廣記》中離魂故事之身體論述〉,《東方人文學誌》第7卷第1期,2008年3月。
許凱鈞:〈論〈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對〈鄂州南市女〉的繼承與改寫〉,《問學集》第17期,2010年5月。
許德金、王蓮香:〈身體、身分與敘事——身體敘事學芻議〉,《江西社會科學》,2008年4月。
許建崑:〈盧柟事件的真相、渲染與文化意涵——〈盧太學詩酒傲王侯〉相關文本的探討〉,《東海中文學報》第24期,2012年7月。
傅小凡:〈論晚明哲學的主體性轉向〉,《鵝湖月刊》305期,2000年11月。
黃俊傑:〈古代儒家政治論中的「身體隱喻思維」〉,《鵝湖學誌》第9期,1992年12月。
黃俊傑:〈中國思想史中「身體觀」研究的新視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年3月。
黃俊傑:〈東亞儒家思想傳統中的四種「身體」:類型與議題〉,《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年。
黃衛總:〈晚明朋友楷模的重寫:馮夢龍《三言》中的友倫故事〉,《人文中國學報》第18期,2012年12月。
黃莘瑜:〈「情史」與「情」之知識型構〉,《漢學研究》第30卷第4期,2012年12月。
楊 玲、楊天強:〈義與忠孝的悖反——《三言》中過度友情敘寫及其原因探析〉,《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叢刊》2010年第7輯。
溫毓詩:〈中國「貞節觀」文化對婦女的影響兼論心理特質探討〉,《華梵人文學報》第6期,2006年1月。
董希平、王秀娟:〈妖・人・神:中國古典小說的道德倫理主題進化〉,《哲學與文化》第42卷第4期,2015年4月。
趙 園:〈說「玩物喪志」——對明清之際士人的一種言論的分析〉,鍾彩鈞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學術思想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
廖宣惠:〈身體內的遊歷——內丹視域下的《西遊記》〉,《漢學研究》第32卷第1期,2014年3月。
鄭文惠:〈觀念史方法與中國研究〉,《東亞的知識交流——概念關鍵詞的再檢討》,京都:日本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2013年。
鄭媛元:〈《金瓶梅》中的「崩漏」之疾與女性身體〉,《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5期,2015年6月。
鄭媛元:〈明代未婚女子的貞節觀——從〈烈士不背君,貞女不辱父〉談起〉,《觀察評介》第67期,2003年7月。
劉苑如:〈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模式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卷,2006年9月。
劉苑如:〈從雞黍約到菊花約——一個死生交故事的中、日敘述比較〉,《東華漢學》第7卷,2008年6月。
劉瓊云:〈天道、治術、商品:《忠經》之出版與明代忠文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4卷第2期,2014年6月。
劉恆興:〈柳永與名妓:不同版本與相關評點序言所反映馮夢龍之情教觀〉,《漢學研究》第23卷第2期,2005年12月。
劉紹鈴:〈貞節與暴力:明代士人與婦女貞節觀之精神側面〉,《華梵人文學報》第11期,2009年1月。
劉順文:〈陰陽越界——論《三言》人鬼戀故事之意涵〉,《有鳳初鳴年刊》第2期,2006年7月。
蕭旭府:〈山人如蚊:晚明文學場域中的山人現象〉,《真理大學人文學報》第19期,2016年10月。
謝有順:〈文學身體學〉,汪民安主編:《身體的文化政治學》,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謝佩芹:〈〈鬧樊樓多情周勝仙〉中的人物探析〉,《有鳳初鳴年刊》第2期,2006年7月。
簡名妤:〈試探〈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的幾個重寫面向——從修辭角度與文化寓意談起〉,《有鳳初鳴年刊》第3期,2007年10月。
〔日〕大木康:〈晚明俗文學興盛的精神背景〉,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1年。
〔日〕大木康:〈「情欲」與「教化」——以《古今小說》卷一為材料〉,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日〕小野四平著,魏仲佑譯:〈關於馮夢龍〉,《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輯5》,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法〕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從作品到文本〉,朱耀偉編譯:《當代西方文學批評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2年。
[美]黃衛總(Martin W.Huang)著:〈晚明朋友楷模的重寫:馮夢龍《三言》中的友倫故事〉,《人文中國學報》第18期,2012年10月。
(三)學位論文
王櫻芬:《「身體場域」的「大地行旅」——以《西遊記》「西天之路」作探討》 ,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吳玉杏:《「三言」之越界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金明求:《〈三言〉的死亡故事探討》,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童馨如:《蒲松齡《聊齋誌異》身體敘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他界觀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6月。
鍾 杏:《「三言」異類故事及其常民文化心理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