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季華
Yang, Chi-Hua
論文名稱: 台灣大學生的墮胎知識、態度與健康照護服務需求
指導教授: 張雪梅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11
中文關鍵詞: 大學生胎兒墮胎墮胎知識墮胎態度健康照護服務需求
英文關鍵詞: university students, fetus, abortion, abortion knowledge, abortion attitude, demand for health care service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61下載:4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主要在瞭解大學生之墮胎知識、態度與健康照護服務需求;分析比較台灣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之墮胎知識、態度與照護服務需求之差異情形;並進一步探討大學生的墮胎知識與墮胎態度的相關情形;最後探究大學生之人口統計變項、墮胎知識與墮胎態度對健康照護服務需求之預測力。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對象為全國25所大學955名學生,研究工具為「大學生的墮胎知識、態度與健康照護服務需求」問卷。問卷內容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墮胎態度」,包含:胎兒權、女性生殖自由、母胎關係、良知、胎兒道德地位階段、硬理由和軟理由等七面向;第二部分為「墮胎知識」,包含:受孕、墮胎方法、安全墮胎;和墮胎法律等四面向;第三部分為「健康照護服務需求」,包含墮胎前考慮階段、墮胎後復原階段二面向;第四部份為「個人基本資料」。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t-test)、多變量變異數分析(MANOVA)、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一、大學生對墮胎知識瞭解程度由高至低依序分別為:「墮胎法律」、「墮胎方法」、「安全墮胎」和「受孕」知識。
    二、大學生對墮胎態度贊同情形由高至低依序分別為:「硬理由」、「良知」、「女性生殖自由」、「軟理由」、「母胎關係」、「胎兒權」和「胎兒道德地位階段」。
    三、大學生對「墮胎前考慮階段」和「墮胎後復原階段」兩個階段的健康照護服務之需求,幾乎同等重要。
    四、大學生的墮胎知識因性別、年級、學群背景、不同修習課程或聽過相關演講、家庭社經地位、男女朋友交往經驗、性經驗、聽聞大學同儕墮胎經驗之不同而有差異,但在學校所在地、學校宗教屬性、宗教信仰虔誠度、墮胎經驗等方面則未達顯著差異。
    五、大學生的墮胎態度因性別、年級、學群背景、不同修習課程或聽過相關演講、學校所在地、學校宗教屬性、家庭社經地位、宗教信仰虔誠度、男女朋友交往經驗、性經驗、聽聞大學同儕墮胎經驗之不同而有差異,但不因墮胎經驗而有顯著差異。
    六、大學生的墮胎知識與墮胎態度有顯著正相關。
    七、大學生個人背景變項中的「墮胎經驗」和「家庭社經地位」對「整體健康照護服務需求」有預測力。
    八、墮胎態度中之「硬理由」、「胎兒權」、「母胎關係」、「良知」、「胎兒道德地位階段」、「女性生殖自由」對「整體健康照護服務需求」有預測力。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對大學生、學校、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及後續研究之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abortion knowledge, abortion attitudes, and demands for health care servic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aiwan. More specifically, the study i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discrepancies existed in the abortion knowledge, abortion attitudes, and demands for health care services among Taiw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diverse background variables;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 between abortion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ward abortion of these students; and finally, explore the predictability of the students’ demographic variables, abortion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on demands for health care services.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by means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ith a sample of 955 students in 25 universities, accompanied by the instrument entitled the “Questionnaire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bortion knowledge, Abortion Attitudes and Demand for Health Care Services”. The questionnair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Part One touches upon the score of attitudes toward abortion, including “fetal rights”, “female reproductive freedom”, “maternal-fetal relationship”, “conscience”, “fetal stage of moral status”, “hard reasons”, and “soft reasons”. Part Two concerns the score of abortion knowledge, including “knowledge of pregnancy”, “abortion methods”, “safe abortion”, and “abortion laws”. Part Three is relevant to the score of demand for health care services, including “abortion before the consideration stage” and “post-abortion recovery stage”. Finally, Part Four reflects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With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comprising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MANOVA, Pearson’s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s:
    1.The abortion knowledge as realized by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aiwan ranks from “abortion laws”, “abortion methods”, “safe abortion”, to “knowledge of pregnancy”.
    2.The top-ranked attitudes as agreed upon by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aiwan are “hard reasons”, followed by “conscience”, “female reproductive freedom”, “soft reasons”, “maternal-fetal relationship”, “fetal rights”, and ”fetal stage of moral status”.
    3.University students in Taiwan perceive the demands for health care at the “abortion before the consideration stage” as almost equally important as that at the “post-abortion recovery stage”.
    4.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abortion knowledge emerge among their genders, school years, departmental backgrounds, courses taken, or relevant lectures attended,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es, cross-gender relationships, sexual experiences, peer’s abortion experiences, instead of among school locality, school religious orientations, degrees of religious piety, as well as abortion experiences.
    5.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abortion resulting from factors such as genders, school years, departmental backgrounds, courses taken or relevant lectures attended, school locality, school religious orientations,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es, degrees of religious piety, cross-gender relationships, sexual experiences, peer’s abortion experiences, rather than resulting from abortion experiences.
    6.University students’ knowledge of abortion is significant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bortion attitudes.
    7.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background variables, “abortion experiences”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have predictability in “overall demands for health care services”.
    8.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bortion attitudes, “hard reasons”, “fetal rights”, “maternal-fetal relations”, “conscience”, “stage of the moral status of the fetus”, “women of reproductive freedom” have predictability in “overall demands for health care services”.
    This study offers suggestions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 university and the administrative. It also gives direc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第一章 續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7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7 第五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0 第一節 當前大學生性行為概況 20 第二節 受孕及墮胎醫學知識 24 第三節 墮胎法令相關知識 34 第四節 墮胎態度的重要論述 41 第五節 墮胎健康照護服務需求 56 第六節 影響墮胎知識和態度之相關因素 6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8 第二節 研究假設 70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樣本 7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9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95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9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8 第一節 大學生基本資料及墮胎知識、態度和健康照護服務需求分析 98 第二節 不同個人基本資料之墮胎知識差異性比較 123 第三節 不同個人基本資料之墮胎態度差異性比較 153 第四節 不同個人基本資料之健康照護服務需求差異性比較 201 第五節 墮胎知識與墮胎態度相關分析 223 第六節 預測力分析 22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23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23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248 參考文獻 253 中文部分 253 西文部分 267 附錄一 研究取樣母群體一覽表 271 附錄二 問卷初稿 274 附錄三 專家效度名單 282 附錄四 專家效度評定本研究問卷之修改意見 283 附錄五 大學生的墮胎知識、態度與健康照護服務需求預試問卷 295 附錄六 大學生的墮胎知識、態度與健康照護服務需求正式問卷 303 附錄七 正式問卷墮胎知識分量表正確解答 311

    中文部分
    于博芮(編著)(2000)。成年前期之發展。載於人類發展學概論(第二版,頁9-1~9-21)。台北市:永大。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台北:洪葉文化。
    毛萬儀(編著)(2001)。青少年期。載於人類發展學(頁6-1~6-41)。台北市:永大。
    毛萬儀(編著)(2001)。成年期。載於人類發展學(頁7-1~7-37)。台北市:永大。
    仇思明(2007)。青少女懷孕的生理影響,載於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主編),未婚懷孕怎麼辦?,103-107。台北市: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
    王怡君(2004年1月4日)。專家:墮胎藥物氾濫 墮胎人口難統計。中央社,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4/1/4/n442601.htm
    王皇玉(2008)。墮胎罪同意問題之研究-兼評「生育保健法草案」關於人工流產相關規定。月旦法學雜誌,162,41-62。
    王品臻(2004)。命的肯定與否定 ─以辯證的思維探討墮胎的倫理問題。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王盈嵐(2008)。成年未婚女性人工流產決策歷程之決策樹模式。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舒芸(2003)。新手爸爸難為?。台北:遠流。
    王瑞琪(1992)。台北市高職三年級學生避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慶福(2005)。國外人工流產輔導諮商策略及相關配套措施之探討。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4年度委託實証回顧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2006)。未婚懷孕怎麼辦?。台北市:北市女權會。
    台北市婦女保健學會(2008年9月3日)。從開學先墮胎 到週週墮胎潮 不自主避孕導致非自主懷孕 台北婦女保健協會:避孕加保 男生帶套 女生吃藥 墮胎自然少。2009年10月30日,取自http://www.bayerhealthcare.com.tw/news/news25.html
    台灣女人健康網。生育保健法大事紀。2009年10月30日,取自http://www.twh.org.tw/11/02-2.asp
    台灣女人連線、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2003年4月14日)。生育保健法要點。2010年2月16日,取自http://ccnt4.cute.edu.tw/shaoyun/pdf/97-2Week02-3.pdf
    立法院法律系統(2009)。優生保健法。2009年10月30日,取自http://lis.ly.gov.tw/lgcgi/lglaw?@@846930886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2009)。優生保健法立法紀錄。2009年10月30日,取自 http://npl.ly.gov.tw/do/www/lawRecord
    行政院青少年事務促進委員會、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5)。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2010年11月30日,取自http://ey.cbi.gov.tw/internet/text/doc/doc.aspx?uid=348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及東森新聞報(2002)。e世代性愛觀網路大調查。台灣光華雜誌,10月,19-23。2008年11月2日,取自http://www.sinorama.com.tw/show_issue.php?id=2002109110019c.txt&table=0&cur_page=1&distype=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6)。亞洲青少年生育健康跨城市調查。2008年11月2日,取自https://cert.dgbas.gov.tw/ssl/data/43/43mos/brief/A3810095.htm
    行政院(2008)。優生保健法修正草案總說明。立法院第七屆第1會期第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2009年10月30日,取自http://www.ey.gov.tw/public/Attachment/6102017585871.pdf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9)。優生保健法相關法規名稱。2009年10月30日,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t=E1F1A1&k1=%E5%84%AA%E7%94%9F
    江雅芳(2006)。大學生的性態度、性行為與網路交友性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宋佩蓮(2005)。屏東縣高中職學生墮胎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何春蕤(1998)。從人本性教育觀點看九月墮胎潮。性/別教育,2,34-42
    李玉嬋(2006)。未婚懷孕輔導機制建立之芻議─香港「青少年保健中心」作為整合醫療與諮商跨領域服務模式之例。學生輔導季刊,99,76-93。
    李玉嬋、高美玲、蔡育倫、黃俊喨(2007)。由「人工流產諮商服務」談跨專業整合的機制。護理雜誌,54:2,5-11。
    李孟智(1999)。青少女懷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行政院衛生署八十八年度委託研究計畫。
    李欣姿、葉千綺(2010)。未成年墮胎經驗對成年前期女性親密關係之影響。國立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宗衡、劉艾蕾(2003)。24歲女9年墮胎9次 台「小媽媽」冠亞洲最年輕12歲。2003年12月26日蘋果日報。2008年11月2日,取自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597398/IssueID/20031226
    李美枝(2002)。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臺北市:大洋。
    李素楨(2003)。從女性主義論墮胎的道德爭議:胎兒道德地位與女性身體自主權。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李素楨(2004)。台灣女性的生育自主權之問題與權利分析。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1,15-22。
    李雅惠(2005)。大學生同居態度、同居經驗與心理福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瑞全(2004)。從儒家倫理論母親胎兒關係。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1,56-61。
    李逢堅、陳彥聿(2006)。青少女墮胎經驗之研究。台灣性學學刊,12:1,25-40。
    李碧娥(1999)。未婚女性於第一孕期施行人工流產手術的經驗歷程與相關照護需求。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碧娥、楊玉娥(2000)。未婚女性於第一孕期施行人工流產手術的經驗歷程。護理研究,8:4,459-469。
    李碧娥、楊玉娥(2002)。未婚女性接受人工流產前後的相關照護需求。護理雜誌,49:2,51-58。
    李德芬、周才忠、林美珍、陳嘉鳳(2004)。青少女懷孕對其生理、心理社會之衝擊。台灣性學學刊,10:2,93-109。
    肖魏(2004)。母親與胎兒關係的倫理爭論。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1,2-6。
    艾力勤(2001)。論接合子是無是位格人。哲學與文化月刊,28:8,691-715。
    沈尚良(2005)。9月墮胎潮不再 醫師:不是墮胎少了。民生報 ,台北市。
    沈能元(2004)。服墮胎藥流產大出血 兩周內為危險期嚴重出血恐致敗血症。2004年4月9日蘋果日報。2008年11月2日,取自http://lookbooks.org/big5/course2-1-5-4.html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眀隆(2006、2007)。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憲銘、宋永魁(2001)。避孕與墮胎的選擇。長庚婦產通訊:16:RU486專輯。2010年11月2日,取自http://www1.cgmh.org.tw/intr/intr2/c4710/contents/m/16-10.htm
    周承珍、李從業、劉盈君(2003)。青少年與人工流產。護理雜誌,50:4,65-70。
    林生傳(2005)。社會階層化與教育。載於教育社會學(增訂四版),41-81。台北:巨流。
    林玲瑜(2008)。女性非預期懷孕及人工流產之身體經驗。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惠生(2000)。台灣地區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學生之性知識、態度及危害健康行為與網路使用之研究調查。台北: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林惠生、林淑慧(1996)。台灣地區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男女學生性知識、態度與行為現況及變遷,發表於第四屆亞洲性學會議「青少年與性」工作坊。台北:台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
    林曉琪(2008)。從關懷倫理看墮胎議題-輔以儒家生命倫理學進路。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燕卿(2004)。全台灣大學院校學生使用保險套情形及其相關因素探討 以大學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科會計畫編號 NSC92-3516-S-366-003。
    林翰緯(2003)。由女性主義法學檢視我國墮胎法律制度。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武麗英(2006)。高中職護理教師對墮胎議題的倫理態度與教學內涵看法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柯志明(2007)。何謂人:論胎兒的存有地位與墮胎之惡。獨者:臺灣基督徒思想論刊,14,77-122。臺北市:臺灣基督學會。
    柯澍馨、李文懿(2001)。大學生親子溝通、同儕互動與性行為關係之研究。台灣性學學刊,7:1,13-32。
    胡素玲(2004)。臺灣地區四技大一學生墮胎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醫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清暉(2007)。北縣市高中生 近兩成嘗禁果。2007年1月25日自由時報。2008年11月2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an/25/today-life8.htm
    施欣欣(編著)(2000)。青少年期之發展。載於人類發展學概論(第二版,頁8-1~8-38)。台北市:永大。
    施秋娥、高千惠(2007)。未婚大學女學生性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唐文慧(2007)。父職角色與照顧工作。載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12,249-266。
    高添富(2004)。如何對青少年談墮胎(含RU486)。2008年11月2日,取自http://www.drkao.com/3rd_site/3_2/0058.htm
    徐振傑、張景文(2005)。周五墮胎潮?台灣是性愛天堂嗎?事後安全用藥!。2005年3月31日King Net國家網路醫院。2008年11月2日,取自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pid=9980&category=
    晏涵文、林彥清、張利中(1998)。青少年婚前性行為及其趨勢之探討。台灣性學學刊,4:2,1-13。
    晏涵文(2004)。反墮胎紀實影片的省思。杏陵天地,13:3,1。
    秦玉梅(1987)。高職三年級學生性知識、態度、行為及家長、教師對性教育之看法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統計處(2009a)。大專校院概況。2009年1月1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u.xls
    教育部統計處(2009b)。大專校院校別學生數。2009年1月1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98_student.xls
    許家華(2007)。由生育自主權重新檢視自願墮胎行為之相關法規範。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乃千(2006)。高雄地區非預期懷孕少女懷孕生育中求助經驗之探討。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立明(2002)。世界潮流?我們是墮胎先進國。2002年7月23日聯合報。2010年11月5日,取自 http://big5.jiexieyin.org/show.aspx?id=2449&cid=115
    張明正、林惠生、陳哲嘉(1996)。台灣地區青少年之性行為、懷孕與人工流產研究。家庭計畫通訊,143,1-15。
    張美鶴(2003)。墮胎與生育、非期望懷孕與期望懷孕、及重複懷孕與初次懷孕在未成年少女中間之比較。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張淑美、陳慧姿(2007)。尊重生命-由優生保健法第三章第九條論胎兒生命權的抉擇與維護。生死學研究,5,1-42。
    張雪梅(1996)。學生發展:學生事務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張湘淩(2003)。台中市高中職學生生命倫理態度之研究-墮胎及代理孕母議題。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曙笙(2004)。大學生接觸網路色情、性態度及性行為之調查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曾美雪(2005)。母胎關係與墮胎:自由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之論點與儒家之新視野。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曾櫻花、馮瑞鶯、曾莉淑(2009)。青少女的性知識、態度與行為-比較護理及非護理大專生的差異。護理雜誌,56:2,53-61。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2)。「多元觀點探討優生保健法修正案」座談會實錄。2008年11月2日,取自http://old.npf.org.tw/Symposium/s91/911231-IA.htm
    童寶玲(2002)。如何安全的墮胎。健康世界:201,24-26。
    黃玉(2004)。e 世代多元背景大學生校園經驗心理社會發展與認知發展歷程之縱貫研究( I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編號:NSC92-2413-H-003-008)。台北: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黃君綺(2001)。高知識婦女的墮胎醫療經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淑玲、李德芬、陳逸玲(2004)。研議校園未婚懷孕青少女之學校處理機制及因應措施。教育部訓委會,未發表之委託研究論文,台北市。
    黃偉軫(2004)。墮胎的道德問題之母胎關係。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琴雅(編著)(2001)。胎兒期。載於人類發展學(頁2-1~2-34)。台北市:永大。
    黃靜宜(2004)。未婚懷孕 真有9月墮胎潮?。2004年8月13日民生報 。2008年11月2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871
    邱浩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彭涵梅(譯)(1997)。Baruch Brody著。反對墮胎的絕對權利。載於楊植勝(等譯),生死的抉擇:基本倫理學與墮胎(頁161-176)。台北市:桂冠。
    彭馨霈(2006)。九月墮胎潮!直擊藥房輕易取得 招牌大膽標示:這裡賣墮胎藥 亂吃墮胎禁藥 恐怕小命難保。2006年8月31日台視新聞。2010年11月5日,取自http://memory.ncl.edu.tw/tm_2007/hypage.cgi?HYPAGE=all_detail.htm&subject_type=tools&did_id=8&project_id=news&xml_id=0000569275
    傅靜宜(2007)。大學生性經驗與性幻想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雷文玫(2007)。人類胚胎的法律地位:為何人類胚胎不應該是權利主體?。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9:1,51-91。
    楊欣怡(2002)。大學生同居 司空見慣。中時晚報,台北市。
    楊美惠(1998)。未婚青少年做人工流產的生活經驗之探討。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裕仁、林婉玉(2005)。未婚青少女學生墮胎的相關照護需求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楊國樞(主編)(1997)。現代生死學。台北市:桂冠。
    楊植勝、陳瑞麟、魏德驥、彭涵梅(譯)(1997)。Louis P. Pojman編著。生死的抉擇:基本倫理學與墮胎(Life and Deatha reader in moral problems)。台北市:桂冠。
    楊錦登(2007)。大學生性知識與性態度對其性行為影響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楊鴻榮(2007)。認識RU486。臺北市衛生季刊,87。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莊素真(2004)。技職院校大學生墮胎知識與態度之關係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翟本瑞(2000)。性教育的限制與困境:台灣社會青少年性觀反省。教育與社會,123-166。台北:揚智。
    葉昭幸(2000)。有性經驗之高職及大專學生是否使用保險套之相關因素。長庚護理,11:4,24-35。
    葉純志、林淑慧、莊義利(2005)。不同屬性之未成年高中職五專學生發生初次性行為危險之比較分析。載於二十一世紀的台灣人口發展:趨勢與挑戰。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郭文惠(2007)。是她不想生孩子嗎:台北市已婚婦女墮胎歷程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素珍(2004)。護理人員對協助人工流產的倫理衝突。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1,7-14。
    賴文遠(2004)。從儒家之觀點看「墮胎」之議題。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1,48-55。
    陳九五(1995)。高中職及護專二年級學生對懷孕及避孕的認知、態度及行為意向之初探。臺灣性學學刊,1:2,3-13。
    陳文珊(2001)。墮胎不?墮胎!墮胎?不墮胎。新使者,64,57-60。
    陳文珊(2004)。前胚胎道德地位與母胎關係芻議-試論基督宗教之觀點。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1,36-47。
    陳文龍(2008)。青少女所應知的人工流產。2009年8月26日未成年懷孕求助站/孕識e學院。2010年11月5日,取自http://www.257085.org.tw/Content/Knowledge1_1.asp?Ser_No=111
    陳宇芝(2003)。大台北地區大學生性知識、性觀念與性行為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志豪(2003)。高二學生對科學的態度與科學相關行為意向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科榕(2006)。以多層次分析探討學校同儕和家庭因素與青少年初次性交年齡及避孕使用之相關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信孚(2001,7月)。人工流產的觀念/使用的注事項與手術墮胎的差異 墮胎!RU486?。2009年5月2日,取自台大醫網http://www.press.ntu.edu.tw/ejournal/files/%E9%86%AB%E5%9C%96%5C%E8%87%BA%E5%A4%A7%E9%86%AB%E7%B6%B2%5C06%5C6-18-20.pdf
    陳家珍(2007)。六月驪歌季,九月墮胎潮 20-44歲婦女為最大宗。2007年7月25日自立晚報。2009年4月28日,取自http://sexnews.twfriend.org/?p=1369。
    陳韋樺(2008)。早年自主墮胎的中年婦女之生命經驗敘說。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國嶸、林隆堯(2003)。美服培酮併用口服前列腺素對於早期懷孕之藥物流產的療效。中山醫學雜誌,14:1,63-70。
    陳國嶸、林隆堯(2003)。淺談RU486(Mifepristone)的使用。中山醫刊,32:1。2009年4月28日,取自:http://www.csh.org.tw/%E4%B8%AD%E5%B1%B1%E9%86%AB%E5%88%8A/32.1/32-1.htm
    陳婉婉(2004)。有無性經驗之大學生其避孕行為調查。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陳鈞凱(2006)。懷孕期十大症狀 準媽媽最常出現腰痠背痛。2006年4月4日中央社。2009年4月28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6/4/4/n1276952.htm。
    陳瑞麟(譯a)(1997)。John T. Noonan, Jr.著。墮胎在道德上是錯的。載於楊植勝(等譯),生死的抉擇:基本倫理學與墮胎(頁127-136)。台北市:桂冠。
    陳瑞麟(譯b)(1997)。Judith Jarvis Thompson著。墮胎的防衛。載於楊植勝(等譯),生死的抉擇:基本倫理學與墮胎(頁137-160)。台北市:桂冠。
    陳德馨(2003)。台北地區大學生保險套使用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鄒孟珍(2004)。優生保健法修法準備過程之觀察。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劉仲冬(1995)。父權思考下的女性病人。醫望雜誌,16,31-35。
    劉如卿(2006)。高中生對人工流產的生命倫理態度之質性研究—以一次生命教育小團體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維民(2009)。生命價值的無可取代-基督教倫理對「墮胎」問題的反省。基督漫步於福爾摩沙-基督教在台灣,385-423。台北市:五南。
    簡維政(1993)。青少年性態度和性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青少年兒童福利學報,2,149-177。
    鄭丞傑(2002)。預防愛滋:No Condom, No Sex-解讀2002年全球性調查報告。取自http://www.womenclinic.com.tw/main.htm
    鄭丞傑(2003)。解讀2003 Durex杜蕾斯全球性調查報告。2008年11月2日,取自http://www.womenclinic.com.tw/main.htm
    鄭博仁(2004)。性與孕。載於性教育Sex education(初版五刷)(頁129-136)。台北市:性林文化。
    鄧素文(編著)(2000)。胎兒期(出生前)的發展。載於人類發展學概論(第二版,頁2-1~2-31),台北市:永大。
    蕭淑貞(編著)(2000)。人類發展學概論(第二版)。台北市:永大。
    魏慧美(1992)。高中學生性格及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對其性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魏慧美(1998)。解讀青少年的心-探討高中職學生性行為與態度的關係。職教園地,25,11-13。
    魏德驥(譯a)(1997)。贊成墮胎的人格論證。Mary Anne Warren著。載於楊植勝(等譯),生死的抉擇:基本倫理學與墮胎(頁177-189)。台北市:桂冠。
    魏德驥(譯b)(1997)。反對墮胎的金科玉律。Harry J. Gensler著。載於楊植勝(等譯),生死的抉擇:基本倫理學與墮胎(頁191-212)。台北市:桂冠。
    蘇芊玲(2006)。性別平等,立基法律-通識課程「性別法律‧議題探討」之教學分享。南華通識教育研究,3:1,17-40。
    蘇芊玲、黃長玲(2006)。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育保健法」?。2008年11月2日,取自http://tgeeay2002.xxking.com/epaper/002/enews20061024.htm
    蘇素美(2005)。大學生兩性交往態度之調查研究。學生事務理論與實務季刊, 44:3-4-45:1。
    釋昭慧(2004)。揮之不去的父權夢-評述「優生保健法」修正案之爭議。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1,23-35。
    讀者文摘(2003)。兩岸三地青少年性愛觀調查報告。2008年11月2日,取自http://www.books.com.tw/magazine/item/rdasia0806.htm
    勵馨基金會(1999)。台北市街頭有性經驗之青少年使用保險套情形之訪問調查。勵馨雜誌,25,3-7。
    勵馨基金會(2001)。網路使用者對「安全性行為」之態度及行為調查報告。2008年11月2日,取自http://eteacher.edu.tw/conference/200206/b1_2.pdf
    勵馨基金會(2002)。青少年未婚懷孕家長態度調查結果報告。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0,45-47。

    西文部分
    Braxton, J. M. (2003). Student success. In S. R. Komives & D. B. Woodard (Eds.), Student services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 (4th ed. pp. 317-335). 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Bryan, J. W., & Freed, F. W. (1993). Abortion research: Attitudes, sexual behavior, and problems in a community college population. Journal of Youth Adolescence, 22, 1–22.
    Carlton, C. L., Nelson, E. S., & Coleman, P. K. (2000).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abortion and commitment to the issu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37(4), 619–625.
    Chickering A. W., & Reisser, L.(1993). Education and identity (2n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Coleman, P. K.& Nelson, E. S.(1999). Abortion attitudes as determinants of perceptions regarding male involvement in abortion decisions.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47, 164-171.
    Embree, R. A. (1998). Attitudes toward elective abortion: Preliminary evidence of validity for the Personal Belief Scale. Psychological Reports, 82, 1267-1281.
    Esposito, C. L., & Basow, S. A. (1995).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abortion: The role of knowledge and demographic variable.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5, 1996-2017.
    Evans,N., J., Forney, D. S., & Guido-DiBrito, F. (1998). 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Finlay, B.A. (1981). Sex differences in correlates of abortion attitud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3(3), 571-582.
    Granberg, D. (1982). Comparison of pro-choice and pro-life activists: Their values, attitudes, and beliefs. Behavior Social Issues, 5, 75-94.
    Hess, J. A., & Rueb J. D. (2005). Attitudes toward abortion, religion, and party affili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urrent Psychology: Developmental.Learning.Personality.Social, 24(1), 24--42
    Hill, A.(200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itudes about abortion and cognitive complexity. UW-L Journal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 VII, 1-6.
    Jones, R. K.(2006). Male involvement in the abortion decision and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on the subject. 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43, 689–694.
    Kuh, G. D.(2003). Organizational theory. In S. R. Komives & D. B. Woodard (Eds.), Student services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 (4th ed. pp.269-296).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Lee, E. (2000). Young people’s attitudes to abortion for abnormality. Feminism and Psychology, 10, 396–399.
    Magolda, M. B.(1992). Co-curricular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3, 203-213。
    Magolda, M. B.(1992). Knowing and reasoning in college: Gender-related patterns in student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Maxwell, J.W.(1970) .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abortion. The Family Coordinator, 19(3), 247-252.
    Morris, T. A. & Hollis, H. M., (1992). Attitudes toward abortion in female undergraduate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26, 70-74.
    Nelson, E. S., & Coleman, P. K. (1997). Attitudes toward the level of men’s involvement in abortion decisions. Journal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35, 217–224.
    Patel, C. J., & Myeni, M. C. (2008). Attitudes toward abortion in a sample of south African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8, 3, 736–750.
    Rule, S. (2004). Rights or wrongs ? Public attitudes toward moral values. Human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 Review, 2, 4–5.
    Snegroff, S.(1973). The development of instruments to measure attitudes toward abortion and knowledge of abortion. Journal School Health, 46(5), 273-277.
    Snegroff, S.(1988). Abortion attitude scale and abortion knowledge inventory. In C. M. Davis, W. L. Yarber, R. Bauserman, G. Schreer, & S. L. Davis (Eds) . Handbook of sexuality-related measures. (pp.10-15). Thousand Oak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Stets, J. E., & Leik, R. K. (1993). Attitudes about abortion and varying attitude structure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2, 265–282.
    Stevens, S. R., Caron, S. L., & Pratt, P. (2003). Decade in review: The importance of religion in shaping the sexual attitud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1990s. Journal of College and Character. Retrieved May 2, 2008, from http://journals.naspa.org/jcc/
    Varga, C.A. (2002). Pregnancy termination among South African adolescents. Studies in Family Planning, 33, 283–298.
    Wang, G. Z., & Buffalo, M. D.(2004). Social and cultural determinants of attitudes toward abortion: A test of Reiss’ hypotheses. 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41, 93-105.
    Whitt, E. J. (1996). Assessing student cultures. In M. L. Upcraft & J. H. Schuh, Assessment in student affairs: A guide for Practitioners, 189-216. San Francis: Jossey-Bass.
    Wolf, S. S. (1991). Attitudes toward abortion. Ph.D. dissertation. United States of Pennsylvania: Temple University. Publication number: AAT 920790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