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鍾曉威 Chung, Hiu-Wai |
---|---|
論文名稱: |
皇侃《論語義疏》研究 The research of Hung Kan's Lunyu Yishu |
指導教授: |
朱曉海
Chu, Sherman |
口試委員: |
胡衍南
Hu, Yan-Nan 郭永吉 Kuo, Yung-Chi 朱曉海 Chu, Sherman |
口試日期: | 2022/01/04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3 |
中文關鍵詞: | 《論語集解》 、聖人無情 、孔門弟子 、單疏本 |
英文關鍵詞: | Lunyu Jijie, Sage's Relentlessness, Confucius' Disciples, Single Spelling Book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38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91 下載:2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皇侃《論語義疏》以何晏《論語集解》作為底本,在研究《論語義疏》時必然不能跳脫《論語集解》,必須先弄清楚何晏《論語集解》的三個問題:(一)成書原因、(二)成書時間、(三)《論語集解》特色,然後,才能進一步討論《論語義疏》。雖有不少前賢曾撰寫文章針對上面的三個問題作出探討,可是有關第一個問題大多數人都集中在「社會需求」導致《論語集解》出現,他們都忽略了為何是《論語》出現「集解」,其他經書則未見,本文必須(先)把先賢(有關這一部分的)遺漏處補足。其次,由於第一個問題沒有解釋清楚,連帶第二個問題亦出現失誤,前賢大多根據劉寶楠《論語正義》所引的《經典釋文‧敘錄》:「(齊王芳)正始中上之,盛行于世。」認為成書時間是在「(齊王芳)正始年間(西元240-249)」,當弄清楚成書原因是為「教學」用途後,則能推論出(較為可信的)成書時間。最後,有關此書的特色,本文主要提出兩點:為何《論語集解》的注文如此簡短?以及何晏是否「以玄解經」?注文簡短的問題前賢已注意到,可是並不能提出合理的解釋,因此尚有探討的空間。至於《論語集解》是否「以玄解經」的問題更是反覆被討論,本文將重新釐清此問題,並認為《論語集解》不涉及「以玄解經」。
當《論語集解》的問題弄清楚後,可以進入《論語義疏》中討論,《論語義疏》涉及的問題有:(一)成書原因、(二)如何融合《論語集解》與江熙的《集解論語》、(三)是否成功融合。有關皇侃成書問題雖有文章提及,可是不曾解釋為何皇侃要使用《論語集解》為底本,必須把這個問題解決,才能知道皇侃成書的原因。其次,對於皇侃面對何晏《論語集解》與江熙《集解論語》兩種不同性質的著作時,到底是使用何種方法使兩者融合成一書。最後,縱使把不同的《論語》融合,《論語集解》融合的成果為何,則值得深究。
Huang Kan's “Lun Yu Yi Shu” is based on He Yan's “Lun Yu Ji Jie”. In studying Huang's “Lun Yu Yi Shu”, we must first clarify the three issues of He Yan's “Lun Yu Ji Jie”: (1) the reasons for its publication, (2) the time of its publication, and (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un Yu Ji Jie” before we can further discuss “Lun Yu Yi Shu”. Although a number of sages have written articles to discuss the above three issues, most of them focus on the first question, which is about the 'social needs that led to the appearance of the “Lun Yu Ji Jie”. They have neglected to mention the reasons why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ppeared as “ Ji Jie”. This paper must make up for the omissions of the sages. Secondly, on the second question, because the first question was not clearly explained. The second question was also erroneous. According to Liu Baonan's "Lun Yu Zheng Yi" quoted in "Jing Dian · Xu Lu":"(Qi Wangfang)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middle, prevailing in the world.", most of the sages believed that the book was completed in "(Qi Wang Fang) Zhengshi Period (240-249 AD)".When it is clear that the book was written for 'teaching' purposes, it is possible to deduce when it was written. Finally, on the third question, why the commentary on the “Lun Yu Ji Jie”. is so short, and whether it is a 'metaphys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scriptures'. 「melting with Confucianism and the Dark Learning(以玄解經)」 Sages have noted this phenomenon, but have not been able to offer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and so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is needed.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or not the “Lun Yu Ji Jie”. is 'interpreting the scriptures in terms of metaphysics'「melting with Confucianism and the Dark Learning(以玄解經)」 has been repeatedly discussed, and this paper will clarify that “ Lun Yu Ji Jie” does not involve 'interpreting the scriptures in terms of metaphysics'. 「melting with Confucianism and the Dark Learning(以玄解經)」
Once the question of “Lun Yu Ji Jie”. has been clarified, we can move on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Lun Yu Yi Shu”, which deals with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 the reasons for its composition, (b) how to integrate “Lun Yu Ji Jie”. with Jiang Xi's “Ji Jie Lun Yu”., and (c) whether the integration was successful. Although the question of Huang Kan's book has been mentioned in some articles, no explanation has been given as to why Huang Kan used The “Lun Yu Ji Jie”. as his base text. This problem must be solved before we can know the reason why Huang Kan wrote the book. Secondly, the question of what method Huang Kan used to combine the two works of different nature, He Yan's “Lun Yu Ji Jie”.and Jiang Xi's “Ji Jie Lun Yu”, into one book. Finally, Finally, even if the different “Analects of Confucius” are integrated, it is worth examining what the result of the fusion of the“Lun Yu Ji Jie”. was.
主要參考書目:
一、古書(經、史、子、集排列)
經部:
皇侃,《論語集解義疏》(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
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孔穎達,《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王弼,《周易注》(四部叢刊,經部,影印本)。
朱熹,《易經讀本》(高雄:學海出版社,2001年)。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月刊社,2010年)。
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焦循,《孟子正義》(上海:辭書出版社,藏清嘉慶道光間焦氏菰樓刻叢書本,影印本)。
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2002年)。
阮福,《孝經義疏補》(臺北:藝文印書館,《清經解》影印本,1967年)。
史部:
王先謙,《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盧弼,《三國志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
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姚思廉,《梁書》(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魏徵,《隋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杜佑,《通典》,(浙江:浙江書局刊本影印本)。
子部:
董仲舒,《春秋繁露》(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抱經堂本)。
劉向,《說苑》(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影印本)。
王充,《論衡》(《四部叢刊》,子部,影印本)。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同治求我齋叢書》印影本)。
顧炎武,《石經考》(《四明叢書》印影本)。
陳澧,《東塾讀書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錢大昕,《潛研堂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點校本)。
郭慶藩編,《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7年)。
楊守敬,《日本訪書去補》(北京大學圖書館,影印本)。
集部:
劉義慶,《世說新語》(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
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二、專書(按照出版日期)
戴君仁,《戴靜山先生全集》(臺北:私人出版,1980年)。
黃永武編,《敦煌古籍敘錄新編》(臺北:新文豐,1986年)。
陳金木,《皇侃經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錢穆,《莊老通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徐望駕,《論語義疏語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宋鋼,《六朝論語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連劭名,《帛書周易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周豐堇,《皇侃性情論:論語集解義疏性情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三、碩博士論文(按照出版日期)
王靜怡,《何晏及其學術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碩士,2004年)。
黃帥,《何晏論語集解訓詁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蔡爾健,《聖人體無:劉卲、何晏、王弼之本體思想與聖人觀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張錦波,《何晏思想研究》(上海: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呂玉霞,《魏晉時期儒佛道思相互動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丁曉寶,《論何晏的玄學思想》(咸陽:西藏民族學院碩士論文,2015年)。
四、單篇論文(按照出版日期)
牟潤孫,〈論儒釋兩家之講經與義疏〉,(收入氏著《隋唐佛教史稿》,1982年)。
長澤規矩也,〈關於《論語義疏》傳入日本的疑問〉,收入劉玉才編,《從鈔本到刻本:中日《論語》文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李方,〈唐寫本論語皇疏的性質及相關問題〉,《文物》,第2期(1988年)。
蔡振豐,〈何晏《論語集解》的思想特色及其定位〉,《臺大中文學報》第十一期(2001年)。
高橋均,〈舊抄本論語義疏と敦煌本論語疏〉,《日本中國學會報》五二集(2004年)。
唐明貴,〈何晏《論語集解》探微〉,《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4年)。
金培懿,〈祖述老莊?以玄解經?經學玄化?──何晏《論語集解》的重新定位〉,(《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文與哲學報》第十六期2010年06月,頁45-98)。
武內義雄,〈校論語義疏雜識〉,收入懷德堂本《論語義疏》,(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