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蕭凱中
Hsiao, Kai-Chung
論文名稱: 公辦美展機制下的臺灣篆刻發展研究―以全國美展與省展獲獎作品為例(1971-2006)
The Mechanism of Official Art Exhibi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al Carving in Taiwan―A Case Study of Award-winning works in Taiwan Provincial Fine Arts Exhibition and National Art Exhibition, ROC (1971-2006)
指導教授: 白適銘
Pai, Shih-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3
中文關鍵詞: 臺灣篆刻發展史公辦美展機制全國美展省展篆刻
英文關鍵詞: Development of seal carving in Taiwan, Mechanism of official art exhibitions, National Art Exhibition, ROC, Taiwan Provincial Fine Arts Exhibition, Seal carving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71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2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建構臺灣藝術史觀,為目前官方文化政策的重要目標,歷史脈絡的梳理自是首要課題,針對臺灣篆刻發展研究的築基工程,已有大體架構與規模,綜觀目前的相關論著,大致可以分成幾個類形,以人、以史、以譜或者綜合性質的印學研究,前兩者多著重於前輩印人的生涯史與藝術成就,或討論特定時期的篆刻發展與印社活動;後兩者如印譜研究與印學資料庫的建置(如真微印網)。臺灣篆刻從明清時期之淵源作為開端,歷經日治時期的首次萌興,直至戰後渡海印人的傳承方為興盛,在戰後的研究部分,隨著以人、以社團為主的研究陸續發表,脈絡也愈是明朗而清晰,但至今尚未有針對於公辦篆刻獎賽之研究。
    公辦美展是為臺灣篆刻發展中重要一環,其制度源自於日治時期,一直是臺灣美術最具權威性的官方肯定途徑,但當時並無篆刻獎項設置,戰後始有定期舉辦(自1971年後之「全國美展」與1985後之「省展」),歷屆以來,透過中央的直接支持與競展機制的不斷完善,儼然成為臺灣篆刻發展的核心舞臺,可由連年展賽的推演,觀察出對於印風、作品形式的影響,以及臺灣印壇的時代現象。因此,著手「公辦美展機制下的臺灣篆刻發展研究」,意義重大。
    本論文檢視歷來學術研究,回顧學者從日治時期到戰後的論述,梳理公辦美展篆刻類之沿革,作為基礎,接著深入分析歷來制度之嬗變,著手獲獎作品的形式析探與風格評比。以臺灣篆刻的發展與傳承為經,公辦美展機制與篆刻類獲獎作品為緯,討論機制運行的影響,以及作品印風流變脈絡與時代意義,了解公辦美展對於臺灣印壇的影響力,置諸於臺灣篆刻發展史之中,為官方設置美展之價值定位,以期補充過去較少人關注與整理的部分。

    Constructing the idea of Taiwan's art history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the current official cultural policy. The historical context is the primary issue. There already have basic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al carving in Taiwan. The related research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several types, such as a study of people, history, sigillary prints or comprehensive research. The former two are more focused on the career history and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the predecessors, or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graving and printing activities in specific periods. The latter two, such as the study of sigillary print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eal database (the sealbank website). The development of seal carving in Taiwan began from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prospered for the first time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Entering the prosperous period until the predecessors crossed the sea to Taiwan after the World War II. The research context is more clearer when related research published successively, but not any is about the official art exhibitions.
    Official art exhibitions are import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seal carving in Taiwan. The system is derived from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it was the most authoritative official affirmative way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 art. However, there was no awards of seal carving at that time, and it was held regularly after the WWII. (Taiwan Provincial Fine Arts Exhibition and National Art Exhibition, ROC).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hrough the support and competition mechanism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became the core stage of seal carving in Taiwan. It can be observed that the influences of official art exhibitions to seal carving style, form of work and era phenomenon in Taiwan. Therefore, it’s significant to start the study “mechanism of official art exhibi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al carving in Taiwan”.
    Review academic research over the years and research the history of seal carving in official art exhibitions as the basis of this article. Then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and the form and style of award-winning works. Discuss the impact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mechanism and epochal meaning of award-winning works. Positioning hstorical value for the art exhibitions setting by the official, and in order to supplement the part that was less concerned and organized in the past.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文獻回顧 5 第三節、研究方法 22 第二章 臺灣篆刻發展史與公辦美展篆刻類之沿革 25 第一節、日治時期臺灣篆刻發展回顧 26 第二節、戰後臺灣篆刻發展概況 31 第三節、全國美展篆刻類之歷史沿革 40 第四節、省展篆刻類之歷史沿革 45 第五節、其他重要獎項:中山文藝獎與全國美術展(2011後) 55 第三章 公辦美展篆刻類之制度嬗變 61 第一節、徵件章程演進之分析 61 第二節、歷屆評審機制之分析 76 第三節、歷屆獲獎者暨競賽規模之分析 95 第四節、歷屆獎掖制度與展覽機制之分析 107 第四章 歷屆獲獎作品形式析探與風格評比 123 第一節、全國美展獲獎作品形式析探 124 第二節、省展獲獎作品形式析探 135 第三節、國、省展共時獲獎作品風格評比 146 第四節、公辦美展篆刻類之創作風尚與時代特色 169 第五章 結論:公辦美展機制對臺灣篆刻發展之影響 191 第一節、戰後臺灣印壇的局部縮影 191 第二節、機制的檢驗與省思 193 第三節、獲獎作品的時代意義 195 參考書目 199 附表 207 附表一、歷屆全國美展篆刻類評審委員任期表 207 附表二、歷屆省展篆刻部評審委員/評議委員/顧問任期表 208 附表三、全國美展篆刻類歷屆得獎者與評審名單表 209 附表四、省展篆刻類歷屆得獎者與評審名單表 212 附表五、公辦美展篆刻類制度嬗變綜合統整表 217 附表六、國、省展篆刻類歷屆評審感言彙整表 224 附表七、全國美展篆刻類歷屆獲獎作品表 227 附表八、省展篆刻類歷屆獲獎作品表 234 附表九、國、省展篆刻類獲獎作品印風暨師承統計表 246 附表十、國、省展篆刻類獲獎作品邊款面目統計表 250

    參考書目:

    一、古典文獻
    ﹝明﹞甘暘,《印章集說》,收於楊家駱編,《藝術叢編》第一集,第27冊(明《學海類編》本),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清﹞陳目耕,《篆刻針度》,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
    ﹝清末民初﹞連雅堂,〈雅言〉,《臺灣語典、雅言(合輯)》,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92年。

    二、專書及專書論文
    (一)全國美展專書
    王玉路、陳慧娟主編,《中華民國全國美術展覽會概覽(1929~2005)上冊》,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6年。
    王玉路、陳慧娟主編,《中華民國全國美術展覽會概覽(1929~2005)下冊》,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6年。
    國立臺灣藝術館編,《第六屆中華民國全國美術展覽會專輯》,臺北︰國立臺灣藝術館,1971年。
    國立臺灣藝術館編,《第七屆中華民國全國美術展覽會專輯》,臺北︰國立臺灣藝術館,1974年。
    國立臺灣藝術館編,《第八屆中華民國全國美術展覽會專輯》,臺北︰國立臺灣藝術館,1977年。
    國立臺灣藝術館編,《第九屆中華民國全國美術展覽會專輯》,臺北︰國立臺灣藝術館,1980年。
    國立臺灣藝術館編,《第十屆中華民國全國美術展覽會專輯》,臺北︰國立臺灣藝術館,1983年。
    國立臺灣藝術館編,《第十一屆中華民國全國美術展覽會專輯》,臺北︰國立臺灣藝術館,1986年。
    國立臺灣藝術館編,《第十二屆中華民國全國美術展覽會專輯》,臺北︰國立臺灣藝術館,1989年。
    國立臺灣藝術館編,《第十三屆中華民國全國美術展覽會專輯》,臺北︰國立臺灣藝術館,1992年。
    國立臺灣藝術館編,《第十四屆中華民國全國美術展覽會專輯》,臺北︰國立臺灣藝術館,1995年。
    國立臺灣藝術館編,《第十五屆中華民國全國美術展覽會專輯》,臺北︰國立臺灣藝術館,1998年。
    國立臺灣藝術館編,《第十六屆中華民國全國美術展覽會專輯》,臺北︰國立臺灣藝術館,2002年。
    國立臺灣藝術館編,《第十七屆中華民國全國美術展覽會專輯》,臺北︰國立臺灣藝術館,2005年。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編,《歷屆全國美展概覽1~11屆》,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1987年。

    (二)省展專書
    林文海主持,《省展一甲子紀念專輯》,南投:臺灣省政府,2006年。
    林明賢主編,《臺灣全省美展文獻彙編》,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9年。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第39屆全省美展彙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第39屆全省美展籌備委員會,1985年。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第40屆全省美展彙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第40屆全省美展籌備委員會,1986年。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第41屆全省美展彙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第41屆全省美展籌備委員會,1987年。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第42屆全省美展彙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第42屆全省美展籌備委員會,1988年。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第43屆全省美展彙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第43屆全省美展籌備委員會,1989年。
    臺灣省第44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編,《第44屆全省美展彙刊》,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0年。
    臺灣省第45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編,《第45屆全省美展彙刊》,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1年。
    臺灣省第46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編,《第46屆全省美展彙刊》,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2年。
    臺灣省第47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編,《第47屆全省美展彙刊》,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3年。
    臺灣省第48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編,《第48屆全省美展彙刊》,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4年。
    臺灣省第49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編,《第49屆全省美展彙刊》,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4年。
    臺灣省第50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編,《第50屆全省美展彙刊》,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5年。
    臺灣省第51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編,《第51屆全省美展彙刊》,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6年。
    臺灣省第52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編,《第52屆全省美展彙刊》,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7年。
    臺灣省第53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編,《第53屆全省美展彙刊》,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8年。
    臺灣省政府編印,《第54屆全省美展彙刊》,南投:臺灣省政府,2000年。
    臺灣省政府編印,《第55屆全省美展彙刊》,南投:臺灣省政府,2001年。
    臺灣省政府編印,《第56屆全省美展彙刊》,南投:臺灣省政府,2002年。
    臺灣省政府編印,《第57屆全省美展彙刊》,南投:臺灣省政府,2003年。
    臺灣省政府編印,《第58屆全省美展彙刊》,南投:臺灣省政府,2004年。
    臺灣省政府編印,《第59屆全省美展彙刊》,南投:臺灣省政府,2005年。
    臺灣省政府編印,《第60屆全省美展彙刊》,南投:臺灣省政府,2006年。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全省美展四十年回顧專輯》,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85年。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全省美展五十年回顧展》,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5年。
    國立臺灣美術館編,《歷史的光輝—全省美展60回顧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7年。
    蕭瓊瑞著,林明賢編,《臺灣美展 80 年(1927-2006)(上)》,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9年。
    蕭瓊瑞著,林明賢編,《臺灣美展 80 年(1927-2006)(下)》,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9年。

    (三)印譜與印人著述
    王王孫,《王王孫印集初集》,王王孫自行發行,1958年。
    王北岳,《海嶠印集第二輯》,海嶠印集,1969年。
    王北岳,《王北岳印選》,石璽齋自印出版,1975年。
    王北岳,《篆刻述要(第一版)》,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7年。
    王北岳,《治印偶得(再版)》,中華學術與現代文化叢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3年。
    王北岳,《篆刻藝術欣賞》,文建會,1985年。
    王北岳,《印林見聞錄 (一)》,臺北麋研筆墨有限公司,2003年。
    王北岳,《印林見聞錄 (二)》,臺北麋研筆墨有限公司,2012年。
    王壯為,《玉照山房印選(上、下集)》,臺北:玉照山房自印,1968年。
    王壯為,《石陣鐵書室丙辰日誌摘鈔》,臺北:老古出版社,1978年。
    王壯為,《石陣鐵書室鐵書朱墨印拓選存》,臺北:華欣文化,1981年。
    王壯為,《石陣鐵書室壬戌朱墨印拓(上、下集)》,臺北:崑崗文化,1994年。
    王壯為,《王壯為九十自壽作品輯》,臺北:蕙風堂,1998年。
    朴元圭編,《李大木印譜》,韓國麻浦區:美術文化院,1986年。
    江兆申,《江兆申篆刻集》,臺北市:圓神出版社,1997年。
    朱琇嬰,《朱琇嬰印稿》,臺中市:廣石齋金石書畫中心,1984年。
    朱琇嬰,《朱琇嬰閒章—天地無私》,臺北市:印林雜誌社,1988年。
    周澄,《永以為好》,臺北市:印證小集,1984年。
    周澄,《印證小集集刻文壽承刀法論》,臺北市:印證小集,1990年。
    周澄,《印證小集同人集刻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臺北市:印證小集,1992年。
    周澄,《周澄印譜》,臺北市:臺灣印社,1999年。
    周澄,《臺灣印社集刻歷代論印絕句》,臺北市:臺灣印社,2001年。
    周澄,《鸞鳳合鳴臺灣印社同仁集刻》,臺北市:臺灣印社,2016年。
    吳耀輝,《藝風堂印集》,臺北縣板橋市:吳耀輝,1985年。
    吳耀輝,《吳耀輝書法篆刻作品集》,臺北市:臺灣印社,2012年。
    柳坤發,《百家姓印拓》,臺中市:柳坤發,1986年。
    柳坤發,《炎辰印集(一、二、三)》,臺中市:硏古齊,1986年。
    柳坤發,《炎辰印集(五)》,臺中市:硏古齊,1988年。
    柳坤發,《炎辰印集(四)》,臺中市:硏古齊,1986年。
    海嶠印集,《沁園春詞印譜》,海嶠印集,1963年。
    海嶠印集,《辛稼軒水龍吟印譜》,海嶠印集,1973年。
    海嶠印集,《海嶠印集癸丑印展圖目》,臺北市:中山學術文化基金董事會,1973年。
    梁乃予,《二十四孝印譜》,臺北市:意古樓,1976年。
    梁乃予,《高士傳印譜》,臺北市:意古樓,1979年。
    梁乃予,《梁乃予印存第一集》,臺北市:意古樓,1988年。
    梁乃予,《梁乃予印存第二集》,臺北市:意古樓,1988年。
    梁乃予,《梁乃予印存第三集》,臺北市:意古樓,1998年。
    梁乃予,《梁乃予印存第四集》,臺北市:意古樓,1998年。
    梁乃予,《梁乃予印存第五集》,臺北市:意古樓,1998年。
    梁乃予,《梁乃予篆刻紀念集》,臺南縣文化局,2001年。
    梁乃予,《意古樓同門印集第一集》,臺北市:意古樓,1979年4月。
    梁乃予,《意古樓同門印集第二集》,臺北市:忻古藝集,1984年8月。
    梁乃予,《意古樓同門印集第三集》,臺北市:忻古藝集,1986年8月。
    梁乃予,《意古樓同門印集第四集》,臺北市:忻古藝集,2000年6月。
    梁乃予,《忻古藝集》,臺北市:忻古藝集出版,2001年。
    陳宏勉、林淑女,《十年有成印拓》,臺北市:中華民國篆刻學會,1985年。
    陳宏勉、林淑女,《先總統蔣公嘉言集刻》,臺北市:中華民國篆刻學會,1986年。
    陳宏勉,《陳宏勉篆刻》,臺北市:陳宏勉,1987年。
    陳坤一,《陳坤一篆刻集》,臺北市:蕙風堂出版,2015年。
    陳昭貳,《玉德頌印譜》,陳昭貳自印,1983年。
    陳昭貳,《更層樓印選》,臺北市:景隆軒,1996年。
    陳昭貳,《陳昭貳先生耄耋壽瑑集》,臺北市:景隆軒,2006年。
    陶壽伯等,《正氣歌印譜》,臺灣印學會,1952年。
    陶壽伯等,《滿江紅印譜》,臺灣印學會,1953年。
    曾紹杰,《安持精舍印存》,臺北:曾紹杰自行出版,1976年。
    曾紹杰,《喬大壯印蛻》,臺北:曾紹杰自行出版,1976年。
    曾紹杰,《增選黃牧父印存》,臺北:曾紹杰自行出版,1977年。
    曾紹杰,《麋研齋印存》,臺北,曾紹杰自行出版,1979年。
    曾紹杰,《曾紹杰篆刻選輯》,臺北:曾紹杰自行出版,1982年。
    曾紹杰,《鉥印精選》,臺北:曾紹杰自行出版,1986年。
    曾紹杰,《增訂安持精舍印存》,臺北:曾紹杰自行出版,1988年。
    黃崇鏗,《縱坤印稿》,臺北縣永和市:黃崇鏗,1982年。
    黃嘗銘,《宋司馬温公座右銘印譜》,臺北市:印林雜誌社,1986年。
    黃嘗銘,《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印譜》,臺北市:真微書屋出版社,1986年。
    黃嘗銘,《真微書屋篆刻選》,臺北市:印林雜誌社,1987年。
    黃嘗銘,《唐人佳句印譜》,臺北市:印林雜誌社,1988年。
    黃嘗銘,《黃嘗銘姓名印選》,臺北市:真微書屋出版社,1991年。
    黃嘗銘,《黃嘗銘閒章選》,臺北市:真微書屋出版社,1991年。
    黃嘗銘,《佛說阿彌陀經印譜》,臺北市:真微書屋出版社,1994年。
    黃嘗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印譜》,臺北市:真微書屋出版社,1996年。
    黃嘗銘,《篆刻年歷》,臺北市:真微書屋出版社,2001年。
    黃嘗銘,《篆刻語錄》,廣州市: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年。
    黃嘗銘,《浙派印論文摘》,杭州市:西泠印社出版發行,2015年。
    臺灣印學會,《岳武穆滿江紅詞印譜》,臺北:臺灣印學會,1951年。
    篆刻學會,《大有為印譜》,蔣紀周,1977年。
    鄭多鏗,《雲臺二十八將印譜》,臺北市:鄭多鏗,1984年。
    蔡雄祥,《四當室印存》,蔡雄祥,1980年。
    蔡萬全,《蔡承農篆刻選存》,臺北市:敬業堂印學弘揚館,2016年。
    薛平南,《薛平南印存》,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薛平南,《薛平南書法篆刻集》,臺北市:佳藝美術,1984年。
    薛平南,《薛平南閒章選》,臺北市:印林雜誌社,1988年。
    薛志揚,《薛志揚篆刻選》,臺北市:崑崗文化出版,1995年。
    羅德星,《羅德星印集》,臺北市:真微書屋出版社,1995年。
    羅德星,《羅德星印集(二)》,南投縣草屯鎮:翔聆藝術,2012年。
    蘇友泉,《蘇友泉篆刻書畫集》,臺北市:佳藝美術,1984年。

    (四)其他專書及專書論文
    王北岳,《四十年來臺灣地區美術發展研究之四─篆刻研究研究報告展覽專輯彙編》,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5年。
    王壯為等,《跌宕文史·筆鐵交輝:王壯為書篆展及其傳承》,臺北市:中華文化總會,2015年。
    林文彥,《臺灣藝術經典大系.篆刻藝術卷3-方寸乾坤》,臺北市:文化總會,2006年。
    何崇輝總編輯,《欣得印彙藏印‧方寸之美:當代篆刻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人文學院,2010年。
    呂國祈總編輯,《石璽傳印--王北岳書法篆刻紀念集》,玄修印社出版,2017年。
    陳永源等編,《書印雙絕──曾紹杰書法篆刻研究紀念展專輯》,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年3月。
    陳艾妮,《書印家》,臺北市:愛誠館藝廊,1991年。
    陳宏勉,《臺灣藝術經典大系.篆刻藝術卷2—璽印寄情》,臺北市:文化總會,2006年。
    陳宏勉,《曾紹杰二十世紀臺灣書印典範》,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11年。
    黃冬富,〈「永久免審查制度」是省展美育成果的最佳見證〉,收入《邁入21世
    紀第四屆全省美展免審作家作品展專輯》,1999年,頁130-141。
    黃寶萍,《臺灣藝術經典大系.篆刻藝術卷1—篆印堂奧》,臺北市:文化總會
    ,2006年。
    鄧散木,《篆刻學》,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75年。
    閻正、程與天,《臺灣千印選》,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謝里法,《臺灣出土人物誌》,前衛出版社,1995年。
    簡英智,〈臺灣篆刻發展的回顧與展望〉,《當代書藝新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華梵大學美術學系,2006年,頁55~77。
    簡英智,〈二十世紀前半活耀在臺灣的四位篆刻家〉,《第三屆「孤山證印」西泠印社國際印學峰會論文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頁62~72。
    韓天衡,《歷代印學論文選》,杭州市: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

    三、期刊論文
    王大智,〈記父親王壯為的幾個老朋友(三)曾紹杰〉,刊於《國文天地》,第342期,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2013年,頁4-6。
    王壯為,〈豪墨脞言〉,《暢流》,第24卷第7期,臺北:暢流半月刊社,1961年,頁20。
    王壯為,〈海嶠印集〉,《暢流》,第26卷第6期,臺北:暢流半月刊社,1962年,頁26。
    王壯為,〈唯大師可以蓋-談張大千所用的印章和我給他篆刻的印章〉,《時報週刊》,267期,1983年,頁105-10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暨美術研究所,〈「全國美展總體檢」座談會〉,《美術共和國》,1期,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暨美術研究所,2003年,頁4-11。
    杜忠誥,〈多讀補多忘 漸老漸率真-壯為師瑣憶〉,《典藏古美術》,第94期,臺北市:典藏雜誌社,2000年,頁48-51。
    侯壽峰,〈省展免審查制度的回顧與展望 (上)〉,《臺灣美術》,34卷,1996年,頁56-58。
    侯壽峰,〈省展免審查制度的回顧與展望 (下)〉,《臺灣美術》,35卷,1997年,頁57-67。
    梁乃予,〈悼念曾紹杰先生〉,《印林》,第9卷第2期,臺北:印林雜誌社,1988年,頁6-9。
    陳宏勉,〈曾紹杰的篆刻天地〉,《典藏古美術》,第167期,臺北市:典藏雜誌社,2006年,頁66-79。
    陳宏勉,〈悠遊於鐵石朱墨的王壯為〉,《典藏古美術》,第171期,臺北市:典藏雜誌社,2006年,頁88-103。
    陳宏勉,〈梁乃予先生與臺藝大的篆刻教學〉,《藝術欣賞》,2:8,2006年,頁97- 104。
    陳宏勉,〈老松閱世臥雲壑—江兆申及其篆刻(上)〉,《典藏古美術》,第174期,臺北市:典藏雜誌社,2007年,頁58-67。
    陳宏勉,〈老松閱世臥雲壑—江兆申及其篆刻(下)〉,《典藏古美術》,第175期,臺北市:典藏雜誌社,2007年,頁54-63。
    陳宏勉,〈好古意所耽—梁乃予先生的篆刻人生〉,《典藏古美術》第179期,2007年,頁42-56。
    陳宏勉,〈十畝園丁‧五湖印丐—王北岳〉,《典藏古美術》,第185期,2008年,頁60-75。
    陳宏勉,〈生命中不可承受的「印刻」之輕—喬大壯〉,《典藏古美術》,第206期,2009年,頁148-157。
    陳宏勉,〈臺灣印界盛事—追億「欣得印彙」似水年華〉,《典藏古美術》,第212期,臺北市:典藏雜誌社,2010年,頁166-171。
    陳宏勉,〈薛平南的篆刻世界〉,《典藏古美術》,第230期,臺北市:典藏雜誌社,2011年,頁230-235。
    蔡耀慶,〈臨水照面─曾紹杰先生的隸書風格〉,《中華書道》,第64期,臺北:中華書道學會,2009年,頁67-77。
    蕭瓊瑞,〈省展制度變革之形式檢驗〉,《臺灣美術》,10卷3期,1998,頁31-34。
    藍玉琦,〈石璽傳印-王北岳書法篆刻展:全方位印人,王北岳〉,《典藏‧古美術》,第294期3月號,2017年,頁44-46。

    四、學位論文
    王韻絜,《美術館的展覽機制與收藏脈絡:以全省美展為例》,臺南市: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論文,2009年。
    李一峰,《近二十年臺灣省全省美展國畫部門得獎作品之研究(1985~2004)》,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2005年。
    李中然,《石原文庫所藏印譜之調查與研究》,新北市:淡江大學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李宜芳,《曾紹杰書法篆刻研究》,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李國揚,《王壯為篆刻藝術研究》,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何名奇,《臺灣當代水墨畫官展風格研究:1989-2005以全國美展第12屆到第17屆為例》,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論文,2008年。
    吳盈諄,《國立臺灣美術館「全國美術展」展覽機制和美展教育之研究》,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論文,2018年。
    洪琈寬,《當代臺灣篆刻發展之研究──以臺灣印社為例》,彰化縣:明道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論文,2018年。
    洪崇猛《王北岳篆刻藝術之研究》,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柯詩安,《臺灣公藏印譜之調查與研究》,新北市:淡江大學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許正宗,《臺灣省展書風之研究1967~2006》,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論文,2009年。
    曹筱玥,《從解嚴前後(1977~1997)的全省美展西畫部門得獎作品看省展風格的移轉與權力結構的互動關係》,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論文,2000年。
    莊曉音,《吳平篆刻風格之研究》,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信良,《印外求印—近現代篆刻創作發展考察研究》,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蔡永茂,《臺灣光復後篆刻藝術之傳承》,彰化縣: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鄭多鏗,《梁乃予先生藝術生平之研究》,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謝幸芳,《臺灣官辦美展制度檢驗─以省展為中心》,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博士班論文,2010年。
    簡英智,《日治時期臺灣篆刻發展研究》,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書畫藝術學系博士論文,2018年。

    五、網路資料
    黃嘗銘建置:真微印網印學資料庫,http://www.sealbank.net/mainHome.asp (2018年11月瀏覽)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