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培雁
論文名稱: 日本「角間の里山自然學校」促進社區居民終身學習之研究
How does a Nature School contribute to the lifelong learning of the community:A case study of Kakuma's Satoyama Nature School of in Japan
指導教授: 張子超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1
中文關鍵詞: 環境學習中心自然學校終身學習社區
英文關鍵詞: nature center, nature school, lifelong learning, Kakuma’s Satoyama Nature Schoo, Mate of Satoyama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5下載:4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日本金澤大學附屬的「角間的里山自然學校」促進周邊社區居民「里山之友」的終身學習能力作為個案研究,期望研究環境學習中心對於促進「里山之友」終身學習關鍵能力上的成效。研究者探討「里山之友」透過參與「里山自然學校」的活動後,對其終身學習上的成長,並以此做為台灣環境學習中心在實踐社區居民終身學習上的參考與借鏡。
    研究者透過參與觀察、田野札記、深入訪談、文件蒐集與分析四種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因為終身學習的範圍十分的廣泛,經過評估,研究者以終身學習關鍵能力作為評估「里山之友」的成長的依據,分別為認知能力、學習如何學習、學習遷移及動機與情緒管理。經過分析與討論後,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1.環境學習中心不僅要促進周邊學校師生的環境意識與環境行動能力,對於社區貢獻仍具有相當的義務與責任。其中,在促進社區居民的終身學習上的成長已成為國際上的趨勢,「里山自然學校」即是這種趨勢下的產物。

    2.「里山自然學校」主要是金澤大學為了回饋社會、促進社區居民終身學習為目的,所成立的環境學習中心。其主要的特色,在於賦予社區居民環境教育的領導權,讓社區居民自主自立的策劃、執行環境教育的活動。藉由這個過程,讓社區居民在終身學習能力得以成長。

    3.在認知的部分,「里山之友」不管是在提升個人技能與能力、貢獻所學所有給他人,或是基本能力部分,都有顯而易見的成長。

    4.在學習如何學習的部分,「里山之友」在後設認知能力、將終身學習與個人目標達成、對現狀不滿意、不斷的改變作業程序與過程、跳脫現狀思考,或是使用創造力和想像力來解決問題等方面,均有所成長。

    5.在學習遷移層面上,由於「里山自然學校」對「里山之友」企畫與執行活動時採取開放的態度,「里山之友」在面對新的挑戰時,會轉化已有的經驗,以樂觀的態度面對,並具體行動。

    6.在動機與情緒管理上的提升上,「里山之友」在面對新的知識和學習技巧時,大多採取開放的態度;願意分享新的知識;對於活動的策劃及策略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企圖心;在協助他人及表達自我的部分,也有顯著的提升。唯獨在良好的溝通能力上,或許是因為年齡較長的關係,仍有待加強。

    本研究並依照上述的結論,針對台灣環境學習中心對於社區居民終身學習能力上的促進、後續研究與發展,提出各項建議。

    This is a case study on the “Kakuma’s Satoyama Nature Schoo” in Kanazawa University, Japan, which promotes the key skills of lifelong learning of the “Mates of Satoyama,” the residents living in the community nearby. Through the study, I would like to probe for the achievement that the Nature School has reached to raising the key skills of lifelong learning of the mates, as well as the growth in the lifelong learning of each mate, after their participating the activities held by the Nature School.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field notes, in-depth interview and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are taken as the methods in this research. The range of lifelong learning, however, is too broad to cover at one time, after further consideration and evaluation, I thus take “the key skills of lifelong learning” as the major criteria to assess the growth of each Mate of Satoyama, following with 4 sub-categorical indexes: cognition ability, learning how to learn, learning transfer, plus management of motives and emotion.

    The research has 6 major discoveries as following:

    1. A nature center has not only the goal to promote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s well as the action abiliti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ampuses nearby, but also has the commitment to 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community, particularly the contribution to lift up the residents’ lifelong learning. Kakuma’s Satoyama Nature Schoo is the very establishment under this global trend.

    2. Kakuma’s Satoyama Nature Schoo is the nature center of Kanazawa University as a social feedback to promote the lifelong learning of the community. The residents are empowered with leadership to plan and execute any activities concern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Beside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the residents earn obvious growth in the key skills of lifelong learning.

    3. In the facet of cognition, the Mates of Satoyama have gained noticeable progress in personal competence and abilities, contributing for people, as well as some other basic skills.

    4. In the facet of learning how to learn, no matter the meta-cognition ability, merger of lifelong learning and personal ambition, discontent with the status quo, improving the operational procedure and process, thinking out of the status quo, as well as solving problems with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 the Mates of Satoyama have all made some progess.

    5. In the facet of learning transfer, owing that the Nature School grants the mates with autonomy and freedom, while facing challenges, the mates would optimistically turn their abundant experiences out to be the dynamics to deal with the changing situation.

    6. In the facet of management of motives and emotion, the mates are always open-minded to those brand-new knowledge or techniques, and are willing to share the latest knowledge. They also make an attempt on the project and approach of the activities concerned, moreover, they are more willing to help each other and express themselves while in discussion. Nonetheless, they generally have to improve communicating skills, which might be due to their elder age.

    Last,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in the research, I have proposed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to Taiwan’s nature centers for promoting the key skills of lifelong learning of the community, as well as some advices for the following research in the future.

    謝 誌…………………………………………………………………………….....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v 內容目次…………………………………………………………………………vii 圖目次………………………………………………………………………….....ix 表目次………………………………………………………………………….....ix 第 一 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背景…………………………………………………………………4 第三節 研究目的…………………………………………………………………9 第四節 名詞解釋…………………………………………………………………9 第五節 研究限制………………………………………………………………..10 第 二 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終身學習………………………………………………………………..13 第二節 終身學習關鍵能力………………………………………………………....30 第三節 環境學習中心………………………………………………………………42 第 三 章 研究方法………………………………………………………………..59 第一節 研究方法………………………………………………………………..59 第二節 研究時程與流程………………………………………………………..62 第三節 資料蒐集………………………………………………………………..65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1 第 四 章 研究對象分析…………………………………………………………..75 第一節 角間的里山自然學校的成立…………………………………………..75 第二節 里山自然學校的義工——里山之友的組織及運作…………………..92 第 五 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99 第一節 里山之友在認知學習層面上的提升…………………………………..99 第二節 里山之友在學習如何學習層面上的提升……………………………106 第三節 里山之友在學習遷移層面上的提升…………………………………121 第四節 里山之友在動機與情緒管理上的提升………………………………130 第五節 里山之友在終身學習關鍵能力上之成長……………………………143 第 六 章 結論與建議……………………………………………………………147 第一節 研究結論………………………………………………………………147 第二節 研究建議………………………………………………………………152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157 參 考 文 獻………………………………………………………………………..159 附錄一 2005.10~2006.9角間的里山自然學校的例行活動…………………….165 附錄二 訪談大綱 (group 負責人)……………………………………………….169 附錄三 訪談大綱 (個人)…………………………………………………………171

    ‧中文文獻
    王鑫(1995)。戶外教學發展史及思想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王美文(2001)。「增權」觀點之婦女學習。社會教育學刊,30,25-45。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八版)。台北,五南。
    王政彥(1996)。終生學習的理論。《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241-268。台北:師大書苑。
    王正彥(2002)。終生學習社區合作網絡的發展。台北:五南。
    王泳貴(2002)。國小教師人際依附風格、人際溝通能力與人際溝通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王仁宏(2004)。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補校成人學生閱讀理解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等人(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李振任(2001)。國民小學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感之研究—以萬丹鄉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周儒(1998)。環境教育的神化與迷思。現代教育論壇(三):環境教育國小階段之角色探討,18-21。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立教育資料館。
    周儒、呂建政、陳盛雄、郭育任(1998)。建立國家公園環境教育中心之規劃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周儒、林明瑞、蕭瑞棠(2000)。地方環境學習中心之規劃研究—以台中都會區為例。台北,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周儒(2001)。尋找一個環境教育的實踐場所-環境學習中心的需求與概念。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2-80。台北:國立師範大學。
    吳明烈(1996)。歐盟建構學習社會的新動向。社教雙月刊,75,48-50 。
    吳明烈(2004)。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台北,五南。
    吳宗雄(2005)。國民中小學學生終身學習關鍵能力與核心技能之研究—知識管理的觀點。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青燕(2003)。民間創辦環境學習機構與實踐經驗歷程之研究—以二格山自然中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慎慎(2006)。藝術人的終身學習:生命故事敘說的教學實踐。藝術教育研究,12,1-38。
    胡夢鯨(1986)。成人教育現代化與專業化。台北:師大書苑。
    胡夢鯨(1997)。終身教育典範的發展於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柯淑婉(1992)。日本環境教育概述。環境教育季刊,14,8-18。
    柯淑婉(1997)。日本環境教育的近期發展。環境教育季刊,33,41-58。
    紀藶倍(2006)。大學透過運作環境學習機制促進環境學習—以日本金澤大學「角間的里山自然學校」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為藩、林美和、陳媛、胡寶玉、蔡文瑜、彭敏松等人(2003)。成人學習—心理學的探討。台北:心理。
    許嘉玲(1998)。探索高雄都會公園義務服務員之學習及其影響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志明(2005)。國小教師終身學習關鍵能力與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錦煌、翁文蒂(2003)。以社區總體營造推動終身學習、建構公民社會。國家政策季刊,2(3),63-90。
    陳淑鈺(2003)。寫實性圖畫書與想像性圖畫書對大班幼兒想像力的影響。私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玉樹、徐英傑(2005)。公務人員職場自我導向學習、工作調適及工作績效之結構關係研究。成人及終身學習教育學刊,5,20-53。
    陳乃林(1998)。終身學習論析。成人教育,41,36-41。
    陳仕泓(2005)。關渡自然中心執行國小環境教育課程方案之評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思婷(2006)。草山生態文史聯盟進行社區環境行動之學習及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光雄(2005)。國民中小學學生終身學習關鍵能力與核心技能之研究—知識管理的觀點。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富順(1995)。終生教育的意義源起與發展。台灣教育月刊,535,41-46。
    黃富順(1996)。終生學習的意義、源起、發展與實施。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2002)。成人學習。台北:五南。
    黃富順(2000)。成人教育導論。台北:五南。
    黃秀瑄、林瑞欽(1991)。認知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楊國德(1998)。終生學習促進潛能發展。台灣教育,565,37-45。
    楊冠正(1998)。環境教育。台北:明文。
    廖素嫻(2003)。社區老人參與志願服務之研究—以台中縣社區長壽俱樂部為對象。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是。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台北:桂冠。
    劉冠妙(2004)。關渡自然中心國小戶外教學課程方案與推動歷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叫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麗珍(1998)。終身學習所需關鍵能力之分析。中華民國終身學習年國際終身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52-171。
    歐陽鐘仁(1997)。科學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簡尚姿(2006)。大學生修習創造力課程對於創造力與學習狀況影響之研究。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蔡祺賢(2000)。終身學習與公務人力發展。台北:商鼎文化。
    蔡培村(1995)。成人教育與生涯發展。麗文文化公司。
    蔡明昌(1997)。情緒管理—淺談情緒教育。教師之友,38(1),33-35。
    賴姿玲(1999)。關鍵能力與多元智力發展之關聯性研究—以國民中學教師的觀點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校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峰山(2004)。批判思考與批判教育學。教育社會學通訊,55。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
    Cox ,E.O. & Parsons,R.J.(2001)老人社會工作—權能激發取向。(照善如、趙仁愛譯)。台北:揚智文化。(原出版年:1996)
    Jean ,P.S.(1940)。想像心理學。(李一鳴譯)。台北:結構群。
    McMillan, J. H., & Schumacher, S.(2002)。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王文科、王智弘編譯)。台北:師大書苑。(原著出版年:2001)。
    Yin, R. K.(2001)。個案研究法。(尚榮安譯)。台北:弘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4)。
    Stephen Brookfield (1997)。成人學習者,成人教育與社區。(李素卿譯)。台北:五南。(原出版年:1984)
    Patton,M.Q.(1999)。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
    ‧英文文獻
    European Commission(2001).New Perspectives for Learning: Insight from European Union Funded Research 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2,December.
    Ennis, R. H.(1996). Critical Thinking. Prentice Hall.
    Delors, Jacques(1996).Learning : The Treasure Within. Paris:UNESCO.
    Evans, B. & Chipman-Evan, C. (1998). How to create and nature a nature center in your community. Austin, TX: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Fisher, A.(2001)Critical Thinking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napper, C. k. & Cropley, A. J.(1985). Lifelong learning and higher education.London : Croom Helm.
    Longworth, N., & Davies, W. K.(1996).Lifelong learning: new vision, new implications, new roles for people, organizations, nations and communities in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Kogan Page.
    Longworth,N(2003).Lifelong Learning in action. London: Kogan Page.
    Shomon, J. J. (1969). Nature center: One approach to urb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2)58.
    Stapp, W. B. & Tocher, S.R. (1971). The community nature center’s role in environment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Tough (1978)Major learning efforts : Recent r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 Adult Education,28(4)255-265.
    ‧日文文獻
    中村 浩二(2002)。大学周辺の里山を活用した青少年等の学習活動プログラムの研究開発---平成13年度「生涯学習施策に関する調査研究」研究成果報告書。金沢大学角間の里山自然学校。

    中村 浩二(2003)。大学周辺の里山を活用した青少年等の学習活動プログラムの研究開発。金沢大学角間の里山自然学校。

    中村 浩二(2004)。金沢大学角間キャンパス「里山ゾーン」を活用した学習プログラムの研究開発---金沢大学「角間の里山自然学校」外部点検評価報告書。金沢大学角間の里山自然学校。

    中村 浩二(2005)。金沢大学角間キャンパス「里山ゾーン」を活用した学習プログラムの研究開発---平成16年度金沢大学地域貢献特別支援事業報告書。金沢大学角間の里山自然学校。

    平川 井子(2000)。生涯学習論。明治大学図書館紀要4号。

    石川県環境安全部自然保護課(2004)いしかわの里山生態系を---次の世代に伝えるために。石川県環境安全部自然保護課発行。

    社団法人 日本環境教育フォーラム(2004)日本型環境教育の提案 改訂新版。小学館。(初版2004)。

    佐藤 一子(2006)生涯学習と社会参加---大人が学ぶことの意味。東京大学出版会。(初版1998)。

    佐島 群巳、小沢 紀美子(1994)生涯学習としての環境教育。株式会社国土社。(初版1992)。

    武内和、鷲谷いづみ、恒川篤史(2001)里山の環境学。東京大学出版会。

    朝岡 幸彦(2005)新しい環境教育の実践。高文堂出版社。

    瀬沼 克彰(2006)住民主導の生涯学習地域づくり---台頭する各地の市民大学。世界思想社。

    ‧網頁的資料
    日本自然學校簡介(無日期)。2006年12月14日,取自財團法人日本環境教育論壇網頁:https://www.jeef.or.jp/chosa/index.html

    金澤大學「角間的里山自然學校」簡介(無日期)。2005年11月12日,取自「角間的里山自然學校」網頁:http://www.satoyama-ac.com/

    文部科学省 生涯学習政策(無日期)。2007年04月13日,取自日本文部科學省網頁:http://www.mext.go.jp/a_menu/shougai/main_a1.htm

    KEEP協會概要(無日期)。2007年06月05日,取自KEEP協會網頁:http://www.keep.or.jp/about_keep.html#

    獨立行政法人國立青少年教育振興機構的目的與沿革(無日期)。2007年06月07日,取自獨立行政法人國立青少年教育振興機構網頁:http://www.niye.go.jp/gaiyo/index.html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