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莊越翔 Chuang Yueh-Hsiang |
---|---|
論文名稱: |
臺北市國小特教教師樂樂棒球之領導行為與有效教學因素研究 A Study of Leadership Behaviors and Effective Teaching Factors on Happy Baseball Teach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ors in Taipei City |
指導教授: |
顏妙桂
Yen, Miao-Kue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4 |
中文關鍵詞: | 樂樂棒球 、特教教師 、領導行為 、有效教學 |
英文關鍵詞: | happy baseball (Tee Ball), special educator, leadership behavior, effective teaching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98 下載:1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小特教教師教導樂樂棒球領導行為與有效教學因素,訪問8名具備三年以上樂樂棒球教學經驗的臺北市特教教師,透過參與觀察國小特教教師教導樂樂棒球的過程,以質性半結構式訪談法,進一步瞭解特教教師領導行為與有效教學的實際情況。
本研究提出四項結論:
1. 特教教師領導行為內涵之共通性:球賽中有效組織球隊、善用正向鼓勵行為、球賽外建立良好師生關係。
2. 特教教師領導行為內涵之獨特性:個人特質與教學理念影響領導行為、善用不同領導方式導正學生行為。
3. 有效教學因素之共通性:以學生個別需求為前提、教學團隊合作無間、協同教師皆缺乏棒球經驗。
4. 有效教學因素之獨特性:擁有不同的學習環境、教學目的、結合不同課程融入樂樂棒球、學生學習評量差異化。
本研究提出三項建議,做為繼續推動樂樂棒球運動之參考:
1. 對學校特教教師:正向鼓勵教導樂樂棒球,有助於學生學習、將樂樂棒球列入正式課程、體育教師與特教教師協同教學、邀請家長參與樂樂棒球課程、配合個別化教育計畫,落實有系統的教學評量、根據學生個別差異選擇適合的教學方式。
2. 對學校行政單位:舉辦校際特教教師樂樂棒球賽,增進交流共享教學經驗、提供樂樂棒球對適切的學習環境、增加樂樂棒球課程時數。
3. 對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定期舉辦教師研習,培養樂樂棒球專業訓練技能、培訓專業樂樂棒球教練,協助課程教學、持續舉辦縣市特教錦標賽。
A Study of Leadership Behaviors and Effective Teaching Factors on Happy Baseball Teach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Special Educators in Taipei Ci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of leadership behaviors and effective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special educators teaching happy baseball in Taipei city. Qualitative approach was adopted in the study. Eight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with over three years of happy baseball teaching experience were interviewed. The researcher further understood the situation of teacher’s leadership behaviors and effective teaching through observing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happy baseball.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ing:
1. The commonness of content in leadership behavior of special educators: organize teams effectively in games, make good use of positive encouraging behavior, and build up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2. The uniqueness of content in leadership behavior of special educators: influence leadership behavior by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ing beliefs, make good use of different ways of leadership to correct students’ behavior.
3. The commonness of factors in effective teaching: students’ individual needs are preconditioned, the collabora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and all teacher assistants lack baseball experience.
4. The uniqueness of factors in effective teaching: differ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instruction objectives, integrating classes with happy baseball, and student evaluation differentiation.
Three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impelling happy baseball were proposed as following:
1. For special educators: encourage teaching happy baseball helps students' learning, and happy baseball should be included into formal curriculum.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rs should co-teach, invite parents to happy baseball courses, carry out with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 implement systematic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apply a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 For school administration: hold inter-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happy baseball games, enhance sharing teaching experience, provide suitable happy baseball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increase teaching hours for happy baseball.
3. For Chinese Taipei Happy Baseball Association: hold workshops periodically, cultivate happy baseball professional training skills, nurture professional happy baseball coaches, assist teaching, and keep holding competitions.
中文文獻
王文科、王智弘(2010)。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峯文(2010)。ADHD兒童適應體育教學策略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體育
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中市。
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2012)。100學年度臺北市選拔賽。2012年8月10日,
取自:http://chba.pixnet.net/blog/post/27820707
江元凱(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樂樂棒球不同打擊步法之生物力學分析。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臺北市。
江志忠(2007)。優秀視障運動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以標槍、柔道、游泳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司徒懿(譯)(2009)。Carol Grbich著。簡明質性研究法分析(Qualitive Data
Analysis : An Introduction)。臺北縣,韋伯。
宋佩穎(2002)。體育教師與特教教師對學生行為管理技巧之個案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朱宏偉(2008)。國民小學樂樂棒球校隊教練參與動機、領導行為與工作滿意度
之相關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 (2006年4月4日修正)。2012年10月18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History.aspx?PCode=H0120007
余姿慧(2008)。不同背景干擾對國小低年級學童樂樂棒球擲準表現之探討。國
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何素華(1997)。從有效教學的研究談特殊班有效教學的特質。教師之友,38,
頁51-58。
呂坤岳(2010)。國民小學體育教師教學信念與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
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呂美娟、施青豐、李玉錦(譯)(2002)。June Lee Bigge, Colleen Shea Stump 著。
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Curriculum ,Assessment & Instruction for Student
with Disabilities)。臺北市:學富文化。
沈連魁(2007)。幼兒體能教師教學信念及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
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杜正治、陳弘烈、卓俊伶、闕月清(譯)(2007)。Peter Downs著。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An introduction to inclusive practices)。臺北市:師大體研中心。
李成嶽(譯)(2003)。Chris Roebuck著。有效領導(Effective leadership)。臺北
市:智庫。
李其財(2009)。臺北縣國小樂樂棒球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組織承諾關係
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香蘭(2011)。 國小體育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教學行為及教學思考之比較研
究。國立體育大學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吳政紘(2009)。教練說了什麼?少棒教練與選手間之口語傳播。國立臺灣體育
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吳清基(1989)。教師與進修。臺北市:五南。
吳啟綜(2011)。坐輪椅打棒球特教生夢想成真。國語日報。
吳雪華(2005)。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萬福(2007)。有效的運動訓練與指導法-運動教練的具體任務與修養。 臺北縣:易利。
吳慧卿(2001)。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團隊凝聚力及滿意度關係之實證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麗君(2010)。2010年臺北市優質學校「教師教學」的指標與意涵。優質典範學校/教師與學生篇。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林吉城(2007)。雲林縣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教學自我效能與教師有效教學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江瞬(2008)。我國專任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之研究。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素貞(2007)。個別化教育計畫之實施。臺北市:五南。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
林進材(2004)。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
林建佑、高士國、謝明機、張志豪、吳家瑞(2009)。玩出好體力培養學生良好
的體育態度。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第十屆教育專業創新行動研究。
林惠芬(2002)。啟智教育教師教師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
系「特殊教育學報」,16,141-157。
林碧瑩(2012)。前進威廉波特:一位少棒教練的心路歷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理學院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太增(2009)。非營利組織與國民小學協力合作之研究:以中華民國樂樂棒球
協會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周宏室(2002)。運動教育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珍妮譯(2004)。Robert, Evangelista著。最佳教練教你職場團隊戰(The business
of winning : a managers guide to building a championship team at work)。
臺北市:商智文化。
洪潔萍(2011)。幼兒體能教師專業能力與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范遠城(2012)。新竹縣基層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以關西國小為例。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范萬宇(2007)。適應體育教學結合融合教學之應用-樂樂棒球。竹縣文教,35
,頁67-71。
徐享良(2000)。特殊教育之趨勢與展望。特殊教育導論。臺北市:心理。
徐易男(2002)。智能障礙者適應體育教學之策略。北縣體育,14,頁86-88。
姜儒林(2003)。樂樂棒球。體育課程教學設計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國立教育 研究院籌備處。
特殊教育法(1984)。中華民國華總(一)義字第6692號令公布。
許士軍(2002)。管理學。臺北市:東華。
許鎮顯(2008)。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身體覺察能力及樂樂棒球打擊效能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體育教學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臺東市。
許義雄、黃月嬋(譯)(2001)。Judith E.Rink著。體育教學策略(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for Learning)。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許樹淵(2012)。體育運動倫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許樹淵、許梓宜(2005)。運動教育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程紹同、方信淵、廖俊儒、呂宏進(2007)。運動管理學導論,臺北市:華泰。
康正男(2009)。中華青棒發展,學校體育,19,113。
施博隆(2006)。理解式教學與傳統式教學對國小學童樂樂棒球擲準學習效果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施又誠(2003)。中日小學體育教師有效教學行為及學生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
以臺北市與大阪市為例。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市。
郝永崴、鄭佳君、何美慧、林宜真、范莎惠、陳秀玲(譯)(2007)。Gary D.Borich 著。有效教學法(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臺北市:五南。
高桂足、林鎮坤、林世澤(譯)(2009)。Horvat, Michael、Eichstaedt,Carl B、
Kalakian,Leonard H 、Croce,Ron著。發展性適應體(Developmental/Adapted
Phsical Education:Making Ability Count)。臺北市:五南。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9)。Joseph A. Maxwell著。質化研究設計:
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 an interactive approach)。臺北市:心理。
郭宗坤(2010)。棒壘球。載於蕭志彥等撰,適應體育教案-球類運動。臺北市:師大體研中心。
郭淑玲(2011)。一切為學生、為一切學生、為學生的一切-一場令人感動的樂樂棒球比賽。臺北市大同國民小學特教電子報,7,頁6。
趙鋅國(2009)。臺北縣國小樂樂棒球選手參與動機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實施辦法(2010)。2010年12月31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
教育部(2001)。改善學生棒球運動方案。2001年4月21日。
教育部(2006)。95學年度教育部學校體育統計年報。2006年12月。
教育部(2007)。96學年度教育部學校體育統計年報。2007年12月。
教育部(2008)。97學年度教育部學校體育統計年報。2008年12月。
教育部(2009)。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綱要總綱。2012年10月18
日,取自http://www.ntnu.edu.tw/spc/drlusp/document.html。
教育部 (2010a)。99學年度教育部學校體育統計年報。2010年12月。
教育部電子報(2010)。促進優質學生棒球運動方案 要帶動棒球風潮。2012年10
月18日,取自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topical_sn=505 。
教育部體育司(2011)。學校適應體育的推動理念與作法。學校體育,44,2-4。
莊美玲(1992)。有效教學的自我評量。臺灣省學校體育,2,頁15-21。
莊美玲、林曼蕙(1998)。智能障礙類。適應體育導論。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4)。G.Corrine著。質性研究導論(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 An Introduction)。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莊洋文(1997)。樂樂棒球緣起與目標。臺北市: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
莊洋文(2001)。92年臺灣樂樂棒球推廣專案教練紀裁判講習會手冊 。臺北: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
莊洋文(2009)。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教學手冊。臺北市: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
莊洋文(2012)。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特教組推廣手冊。臺北市: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
鈕文英(2006)。國小普通班認知障礙學生課程與教學調整方案之發展與成效研
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5,21~58。
鈕文英(2009)。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臺北市:心理。
黃裕惠、陳明媚、莊季靜(譯)(2008)。Deborah Deutsch Smith著。特殊教育導論
:創造不同的人生(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 : making a difference)。
臺北市:學富文化
黃月嬋(1992)。有效體育教學的教師行為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金柱(1985)。體育社會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金柱(1990)。國家及運動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調查。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 (2),33-62。
黃金柱(2004)。管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臺北市:漢文。
黃恆獎、王仕茹、李文瑞(2010)。管理學。臺北市:華泰。
黃瑞峰(2010)。運動教育模式對國小學童樂樂棒球打擊表現及運動涉入傾向之
影響。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黃師川(2008)。台東縣國小棒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與選手滿
意度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黃顯華、朱嘉穎(2002)。一個都不能少:個別差異的處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仁德(2010)。多媒體評量融入理解式體育教學之成效研究-以國小樂樂棒球為例。國立體育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未出版,桃園縣。
陳玉枝(2004)。教學評量。健康與體育領域教材教法。臺北縣:冠學文化。
陳玉娟(1995)。台灣地區游泳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成績表現及滿意度關係之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弘烈、朱敏進(1998)。肢體障礙類。適應體育導論。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陳信勳(2012)。屏東縣國小棒球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訓祥(2000)。特殊教育人員。特殊教育導論。臺北市:心理。
陳素勤、尚憶薇、蔡育佑(譯)(2001)。。Claudine Sherrill著。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Recreation and Sport)。臺北市:藝軒。
陳冠任(2007)。樂樂棒球選手打擊之運動學分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
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未出版,臺北市。
陳碧珠(2008)。推動沒有投手的棒球運動-樂樂棒球。學校體育,18,52-58。
陳鐵民(1991)。領導行為心理分析。博遠:臺北市。
陳駿安(2009)。優秀高中籃球隊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之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春蓮(2004)。體育教學的反省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畇蓁(2010)。不同背景干擾對國小三年級女童樂樂棒球打及技能學習之影響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屏東縣。
陳學偉(2009)。國小樂樂棒球運動員知覺教練領導行為、領導信任與團隊凝聚
力之研究。大葉大學管理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彰化縣。
陳慶宜(2011)。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樂樂棒球的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
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教育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冠萍(2012)。樂樂棒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與成績表現之研
究。臺南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曾沈連魁、周宏室(2010)。有效體育教學。體育課程與教學專業。臺北市:師
大書苑。
張文遙(2012)。臺北市國小特教班教師對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態度及教學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北市。
張世忠(2000)。教學原理:統整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張秋莉(2010)。智能障礙者的慢壘教學。學校體育,120,頁67-77
張用亶(2009)。不同示範策略在合作學習情境下對國小學童樂樂棒球打擊表現學習動機和互動行為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張裕澤(2011)。運動教練零體罰政策知覺與領導行為對領導效能之影響研究─以嘉南地區小學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中市。
張春興(200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筱玫(2008)。運動教育模式融入TGfU應用於樂樂棒球之行動研究。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高雄市。
黎淑慧(2008)。領導學。臺北縣:新文京。
楊詠菘、李一聖、王惟俊(2011)。國小自足式特教班學生適應體育課程之設計及實施成效之研究。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楊政學(2010)。領導理論與實務-品德教育與倫理教育。臺北縣:新文京。
楊純碧(1998)。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氣氛與教練-選手關係滿意度之影響。國
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葉志仙、李明憲、朱峯亮(2003)。棒球聖經-棒球技術圖解剖析。臺北市:商周。
葉國輝(2003)。葉國輝開講棒球-教練、戰術、解碼篇。臺北市:立昌。
劉宏裕、蔡怡矜、楊宗文、洪毓美、石明宗(譯)(2007)。Chris Gratton,Ian Jones
著。運動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for Sport Studies)。臺北市:華都。
劉憲昌(2011)。特殊學校適應體育教師有效行為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
休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廖釧如(2007)。國小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臺中
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溫勝智(2003)。台灣地區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897~2001。東海大學歷史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鍾榮祥(2006)。國小學童在融合式體育教學中對智能障礙同儕態度之研究。國
立新竹教育大學體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易峻、陳明德(2000)。樂樂棒球教學活動參考手冊。臺北:中小學棒球運動
聯賽籌備委員會。
蔡欣蒨(2011)。適應體育教師專業建構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體育學院體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蔡貞雄(1989)。國小體育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貞雄(2003)。體育的理念。高雄市:復文。
蔡政洲(2010)。國小軟式棒球隊與樂樂棒球對運動員的道德判斷。聖約翰科技
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蔡育揚(2010)。國小棒球教練帶隊動機、領導行為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
臺灣體育學院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蔡崇濱、劉立宇、林政東、吳忠芳(譯)(2006)。Tudor O.Bompa,Phd著。運動訓
練法(Periodizatio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Training 4th edition)。
新北市:藝軒。
蔡進雄(2005)。學校領導理論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武憲(2008)。國小學童樂樂棒球休閒滿意度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南市
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童為例 。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
未出版,台南縣。
蔡榮捷、方炳坤(2011)。彰化縣國民小學樂樂棒球發展之研究。身體文化學報,
12,頁67-116。
蔡嘉湖(2007)。國小樂樂棒球比賽技術分析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
系碩士班,未出版,臺北市。
滕德政(2004)。適應體育教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簡義益(2009)。樂樂棒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以桃園縣
國民小學為例。開南大學企業與創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賴名彥(2006)。推動樂樂棒球發展學生棒運。學校體育,16,15-19。
賴佑維(2010)。發明樂樂棒球新莊國中特教同學也能打出好成績。新莊報導。
賴維政(2011)。「樂」在其中、「樂」此不疲的棒球:一位教師兼樂樂棒球教練
追求榮耀與挑戰的自我敘說。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
臺北市。
潘中道、黃瑋瑩、胡龍騰(譯)(2006)。Ranjit Kumar著。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Research Methodology : a step by step guide for beginners)。臺北市:學富。
潘明宏、陳志瑋(譯)(2003)。Chava F.N. ,David Nachmias著。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5th ed.)。臺北縣:韋伯文化。
潘淑滿(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羅虞村(1989)。領導理論研究。臺北市:文景。
羅寶珍(2005)。揮出自信享受樂趣-一場「樂樂棒球」的收穫。學校體育,15,
頁71-76。
盧淑雲(2000)。體育教學管理。國小體育科教材教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鄭光慶(2004)。個案研究法。運動教育學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鄭永杰(2009)。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小學生樂樂棒球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
臺東大學體育教學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臺東市。
鄭永明(2010)。國小學童樂樂棒球參與動機與持續涉入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
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鄭志富(1995)。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模式分析。臺灣師大體育研究(復刊號),1,75-90。
鄭志富(1996)。運動領導量表(中文版)之編製。行政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NSC 84-2413-H-003-027。
鄭志富(1997)。運動教練領導模式分析。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頁1-29。臺北市:師大書苑。
鄭敏雄(1992)。大專院校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員滿足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麗月(譯)(2008)。Mary A.Fristad & Jill S. Goldberg Arnold著。養育情感性障礙的孩子:如何克服憂鬱症和躁鬱症的障礙(Raising a moody child : how to cope with depression and bipolar disorder)。臺北市:心理。
鄭麗媛、邱文信、王譯慶(2011)。身體活動教學增進智能障礙學生運動能力之研究--以樂樂棒球為例。體育學報,44,頁261-274。
闕月清、游添燈(1998)。適應體育的理論與基礎。適應體育導論。臺北市: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闕月清(2004)。有效體育教學。健康與體育領域教材教法。臺北縣:冠學文化。
顏妙桂(譯)(2002)。C.R.Edhinton、C.J.Hanson、S.D.Hudson著。休閒活動
規劃與管理(Leisure Programming)。臺北市:桂魯。
顏妙桂、余紫瑛、周鳳琪、蘇家瑩、江玉卉、王菊霞、呂佳容(譯)(2004)。
Veda Beck-Ford & Roy I. Brown著。休閒教育訓練手冊(Leisure Training
Rehabilitation-A Program Manaul)。臺北市:幼獅。
蕭秋祺(1997)。有效體育教學因素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
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文全(2005)。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謝文隆(2010)。南投縣國小高年級參與運動性社團學生知覺指導教師領導行為
參與動機對運動樂趣影響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中市。
謝文寬、謝瓊瑜(2000)。適應體育教材與教具。臺北市:師大體研中心。
謝丙南(2011)。小型學校的運動教育模式課程-以樂樂棒球教學為例。學校體育
,21,4頁108-111。
英文文獻
American Sport Education Program (2001). Baseball for children-coaching.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Bass , B.M.(1990). Concept of leadership. In R. P. Vecchio (2.ed.). Leadership (pp.3-22):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power and influence in organizations.
Indiana: Notre Dame.
Berg B. L. (2007).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6th ed.).Boston, MA : Allyn and Bacon
Borich, G. D. (1994). 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ness teaching. New York: Macmillan
Bolling G. F (1996). Leadership and immensity. England: Gower.
Bryman A. (1986).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s.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Burns, J. M. (1978).Leadership. New York: Harper&Row
Chelladurai, P(1993). Leadership. In R. N. Singer, M Murphey &L. K Tennant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rt psychology (pp.647-671).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Elaine L. W. (2007). Teacher leadership improv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from inside the classroom. Sage Publication: Corwin Press.
Hal, S. (2000). Competing with class. In J. Kindoll, J. Winkin. The Baseball
Coaching Bible.United State : Human Kinetic.
Hollingsworth J. C. (2007). Take me out to the ball game. Boston: Exceptional
Parent. 37, 6, 40-42.
Jan C., Chirs C., Peter E., & Jon H. (2011). Leadership & management development. New York: Oxford.
Kyriacou, C. (1992). Essential teaching skill, (2nd) .Herts ,England : Simon and Schuster Education.
Priest, S., & Gass. M. A. (2005). Effective leadership in adventure programing(2nd ed).United States:Human Kinetics.
Ralph J. Sabock (1985). The Coach. America: Human Kinetics.
Smith, R. E., Smoll, F. L., & Hunt, E(1977). A system for the behavioral assessment of athletic coaches. The Research Quarterly, 48, pp. 401-407.
Siedentop, D. (1991). 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s in physical education. (3rd ed).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Mayfield Publishing.
Virginia E. B., Lisa K. N., Cynthia H., Roman. (2002). Leading from the inside out A coaching model. America: SAGE Publication.
William R. L., Richard F. (1976). Leadership and social change. San Diego: University Associates.
Wilkinson,T. (1998). Tee for one. Coach & athletic director .68.4.p36
World Leisure and Recreation Association (1979). Chapter for leisure。2012年11
月6日。取自 http://worldleisure.org/userfiles/file/charter.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