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承祐 Tsai, Cheng-Yu |
---|---|
論文名稱: |
運動技術的理解遊戲-一段標槍學習過程的詮釋學省思 The Understanding Game of Sport Techniques-a Hermeneutic Analysis of the Javelin Learning Process |
指導教授: |
劉一民
Liu, I-M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0 |
中文關鍵詞: | 運動技術 、遊戲 、詮釋學 、標槍 、高達美 |
英文關鍵詞: | sport technique, game, Hermeneutics, javelin, Gadamer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2 下載:4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動技術的理解現象,釐清在學習的過程中,理解境遇的重
要性,以及其與對象間的交互作用。研究者首先進行詮釋學的理論探討,在綜
合施萊爾馬赫的詮釋學循環和高達美的遊戲理論後發現,理解乃一主體涉入
的、不斷循環遊戲的過程,而不同學習階段的不同理解與對某些對象的無法理
解乃是必然的結果。其次,研究者對自己學習標槍的過程進行敘說探究,發現
該過程與上述遊戲理論相符,並且從中分析出四個緊密結合的遊戲層面,分別
是不同運動項目間、技術的部分與整體間、認知與體知間、以及學習者與教學
者間的循環遊戲。最後,將上述研究成果應用到運動技術的教學、訓練與競賽
場域,研究者建議,運動技術的教學者、學習者與競賽者應視不同情境,對不
同的理解對象採取不同的遊戲態度,分別是敢於遊戲、拒絕遊戲與設計遊戲,
方能收到更有效的教學成果,或是促成更優異的運動表現。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understanding
process of sport techniques. It declares the importance of
a learner’s state of situation and its interactions with
the object in the process toward understanding. After the
analysis of Schleiermacher’s and Gadamer’s hermeneutic
theories, the researcher discovers that understanding is a
circle of games which always involve our state of
situation. That is reasonable that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always occur and sometimes we can’t even understand—since
our situation is always changing.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above, the researcher tried to narrate his own experience
of javelin learning.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whole
process is not only a simple circle of games, bu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different and yet strongly connected
circles. They exist in between different kinds of sport;
parts and whole techniques; mind and body; also instructor
and learner. Finally, to imply our conclusion above to
sport teaching,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the researcher
suggests that sport instructor, learner, and competitor
should take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 the understanding
game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They should dare to play,
refuse to play or even set a game others to play 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learning or athlete performance.
石明宗(2006)。運動的知識論-以「翻滾吧男孩」為分析對象(摘要)。2006臺灣運動哲學研討會會議手冊(頁39)。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王良展(2001)。我國標槍選手投擲動作之三度空間運動學分析及2D電腦模擬預測。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臺北市:五南。(C. K. Riessman, 1993)
古國宏(2005)。兩組不同等級標槍選手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古國宏、黃長福、蔡於儒(2006)。優秀標槍選手投擲時槍體受力之三維動力學分析。大專體育學刊,8(2),163-171。
沈清松(2000)。呂格爾。臺北市:東大。
吳芝儀(2005)。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載於齊力、林本炫,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145-188)。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
林正常、林貴福、徐台閣、吳慧君(譯)(2002)。運動生理學:體適能與運動表現的理論與應用。臺北市:麥格羅希爾。(S. K. Powers & E. T. Howley, 2001)
邱永興、劉俊概、李建勳、涂瑞洪(2005)。標槍投擲之最佳出手條件探討。中華體育,19(2),37-44。
邱靖華(2000)。男子世界標槍紀錄保持者之最佳出手條件推估。大專體育學刊,2(1),83-94。
洪升呈、鄭守吉、郭采佩(2005)。標槍運動技術特徵與專項體能訓練之探討。文化體育學刊,3,96-101。
洪漢鼎(2005)。詮釋學史。臺北市:桂冠。
洪漢鼎(譯)(2007a)。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北京:商務印書館。(H. G. Gadamer, 1960)
洪漢鼎(譯)(2007b)。真理與方法──補充和索引。北京:商務印書館。(H. G. Gadamer, 1960)
翁梓林(1998)。國內優秀選手標槍投擲三度空間運動學分析。臺北師院學報,11,733-765。
郭采佩(2006)。視障選手江志忠標槍技術分析-個案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許澤民(譯)(2004)。個人知識。臺北市:商周。(Michael Polanyi, 1958)
陳榮華(1996)。葛達瑪遊戲概念中的存有學。臺大哲學論評,19,159-196。
黃啟煌、王百川、林晉利、朱彥穎(2003)。運動傷害與急救。臺中市:華格納。
楊昌斌(2002)。擲部項目「標槍」的技術分析。中華體育,16(3),51-58。
劉一民(1991)。運動哲學研究──遊戲、運動與人生。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一民(2005)。運動哲學新論:實踐知識的想像痕跡。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一民(2006)。運動員的身體書寫世界──凝視生命的深度。載於石明宗、呂潔如,運動書寫(1-19)。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寶如、溫著光、郭勝正(2004)。體能訓練與標槍投擲最後用力技術之探討。北體學報,12,147-158。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臺北市:心理。(D. J. Clandinin & F. M. Connelly, 2000)
蔡豐丞(2003)。臺灣區女子標槍紀錄保持人投擲動作之3D運動學分析。師大體育,47,225-227。
鍾芝憶(2006)。說不出的知道:運動默會知識的體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鎮丞(2007)。破紀錄之旅-從民族誌及兩種意識探討運動學習經驗(摘要)。2007臺灣運動哲學研討會會議手冊(頁20)。花蓮縣: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嚴平(譯)(1992)。詮釋學。臺北市:桂冠,1992。(R. E. Palmer, 1969)
Denzin, N. K. (1989). 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Gadamer, H. (2004). Truth and method (J. Weinsheimer & D. G. Marshall, Trans.). New York: Continuum.
Warnke, G. (1987). Gadamer: hermeneutics, tradition and reas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