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紀壽惠 TU CHI SOU WHEI |
---|---|
論文名稱: |
漢字教學的設計研究-以歐美學生為例 Research Design for Chinese Characters Teaching-Western Students as Examples |
指導教授: | 葉德明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6 |
中文關鍵詞: | 漢字教學 、圖式理論 、學習與認知 、偏誤分析 、教學策略 |
英文關鍵詞: |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Scheme Theory, Scheme Theory, Error Analysis, Teaching Strateg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808 下載:16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識字能力是獲取知識的一把鑰匙,尤其是在這知識經濟的時代,文字的功能更勝於有聲的語言。漢字認知是漢語能力發展的關鍵,學習漢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漢字認知能力是漢語學習者進入中國語文殿堂的最基礎工具,所以漢字教學是目前漢語教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本文以歐美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初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的教學內容、學習目標、任務、方法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針對性強、高效可行的漢字輔助教學範例,以期提供華語文教學同好可茲參考的教材。
本論文的研究架構分為五個步驟進行:第一章是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第二章是文獻探討,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小節介紹漢字本體理論;第二小節探討漢字認知的心理學;第三小節探討漢字教學理論。第三章是研究方法,首先以問卷調查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其次是蒐集初、中、高三個等級學生的偏誤語料,並加以分析統整發現結果;其後再從實務教學中觀察了解學習者的思維過程與困難點。在這一系列的探討中對漢字教學做全面性的反省。
本研究的主旨是要設計一個漢字教學的教材,經過行動研究的反省與修訂後,於第四章研擬教學範例及驗證成果。初級教學內容先讓學習者掌握語音、語義的聽覺認知,再以大量隨文識字建立字感,然後學習構字率高的獨體字的筆畫和書寫順序。中、高級是以認知心理學的圖式架構理論為主要教學策略,充分運用意符、音符之形素關係的聯系而進行系統化的教學,以形符類推字義,以聲符聚集字群,橫向發展字族及詞群的學習,同時辨析形似字、同音字、引申的字義,讓學生從語素了解漢語構詞的特點,由此逐層累進漢字的能力,同時也對漢字運用的整體認知(本義到引申義、成語、慣用語)有了更全方位的了解。最後根據羅伯特.加涅(1985)所提出的九大教學事件,設計一個初級教案,經過實驗性的施測後,於第五章檢討反省,並提出對未來教學的建議。
The perception’s ability of Chinese characters has been alway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obtaining knowledge, in particular in the contemporary time. The cogn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is the key factor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s capability. The ability of Chinese characters’ cognition is the basic tool for Chinese learners to have access to Chinese language. Therefore, Chinese characters’ teaching is one of the most essential topics among Chinese teaching’s researches. In this thesis, the research objects are Western Students. According to teaching content, learning goal, assignment and methods for the levels of beginners, intermediate’s and the advance’s learners, there are a series of efficient Chinese teaching aid are suggested which can be used as the reference for the Chinese teachers.
The research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 is designed and based on five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explains the research’s motivation, research’s purpose and its background, while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reference review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agraph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second one goes on with the discuss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while the last one aims at the description of the theo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teaching. The third chapter is describ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Firstly, questionnaires are us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learners’ motivation. Secondly, language errors of the beginners, the intermediate’s and the advance’s learners a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At last, the thinking process and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learners are under observation in the daily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mo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ign a Chinese characters’ teaching materials. Therefore, the fourth chapter is to design teaching exemplification and to examine their outcomes at the end. In terms of teaching content for the beginners, the cognition’s hearing of speech sound and speech meaning are designed to be acquired in the first place. And then with the better percep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learners are expected to learn the sequence of strokes and writing of those words which can be derivated easily and built up more words. At the level of the intermediate and the advanced course design, the connec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mantic symbol and phonetic symbol are fully used for its systematic teaching. And the main teaching strategy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gnition psychology and the theory of scheme structure. At the same time, differentiating words with the similar morphological features, Homophones and the derivate meanings is also the main concern in this chapter. It aims at helping learners to build up their capability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o have better command of using Chinese characters, such as idioms, derivate meanings and phrases.
At the end, based on Robert M. Gagne’s(1985) teaching model “Nine Events of Instruction”, a teaching plan for beginners is designed and practiced in the class. In the fifth chapter the designed teaching plan and its outcome are under examination and discussion. In the end, t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 which are proposed for the teaching in the future.
一、中文
王建勤、高立群(2005)。歐美學生漢字形音意識發展的實驗研究。載於趙金銘(主編)。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pp.374-390)北京:商務印書館。
卞覺非(1999)。漢字教學:教什麼?怎麼教?語言文字應用,1,71-76。
王碧霞、李寧、種國勝、徐葉菁(1994)。從留學生識記漢字的心理過程探討基礎階段漢字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3,21-33。
孔祥卿、史建偉、孫易(2006)。漢字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左民安(2007)。細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台北市:聯經。
左民安,王盡忠(2005)。細說漢字部首。北京:九州出版社。
石定果(1997)。漢字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1,29-41。
丘慶鈴(2003)。避免小學生寫錯別字之教學策略。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新(2008)。對外漢語字詞與閱讀學習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任德山、任犀然(2007)。漢字博物館。北京:商務印書館。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台北市:五南。
余光雄譯。H. Douglas Brown(2002)。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台北:台北培生教育。
李素卿譯。Thomas L. Good & Jere Brophy(1999)。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台北:五南。
呂必松(1996)。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呂必松(2005)。語言教育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呂必松(2007)。漢語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呂必松(1992)。對外漢語教學概論。世界漢語教學,2,113-124。
肖奚強(1994)。漢字教學及其教材編寫問題。世界漢語教學,4,63-66。
肖奚強(2002)。外國學生漢字漢字偏誤分析。世界漢語教學,2,79-85。
肖奚強(2001)。略論偏誤分析的基本原則。語言文字應用,1,46-52。
杜同惠(1993)。留學生漢字書寫差錯規律試析。世界漢語教學,23(1), 69-72。
吳世雄(1998)。認知心理學的記憶原理對漢字教學的啟迪。語言教學與研究,4,85-93。
李大遂(2005)。系統學漢字(中級本)。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李大遂(2006)。漢字的系統性與漢字認知。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1,13-21。
宋業瑾、賈嬌燕(2003)。實用漢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周有光(2006)。語言文字學的新探索。北京:語文出版社。
周健、尉萬傳(2004)。研究學習策略改進漢字教學。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1,1-9。
金龍勝(2007)。對外漢字教學研究--以教材、電腦軟體和網站為分析材料。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蘭譯。Larry R. Squire、Eric R. Kandel(2001)。Memory:from mind to molecules(透視記憶)。台北:遠流出版社。
姚淦銘(2001)。漢字心理學。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
施正宇(1999)。外國留學生形符書寫偏誤分析。北京大學學報,4,147-153。
施正宇(2008)。詞、語素、漢字教學初探。世界漢語教學,2,109-118。
孫德金(2006)。對外漢字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索緒爾(1982)。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
唐漢(2007)。發現漢字:圖說六書。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唐漢(2007)。發現漢字:圖說字根。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高更生(1999)。漢字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高立群(2001)。外國留學生規則字偏誤分析。語言教學研究,5,55-61。
徐子亮(2000)。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認知理論硏究。北京市:華語教學出版。
徐彩華(2000)。漢字教學中的幾個認知心理問題。北京師範大學學報,6,127-130。
徐彩華、劉芳、馮麗萍(2007)。留學生漢字形誤識別能力發展的實驗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4,63-70。
陳政(2006)。字源談趣:詳說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陳楓(2008)。對外漢語教學法。北京:中華書局。
陳楓(2003)。論漢字義符與物類的關係。陜西師範大學學報,6,45-49。
崔永華(2005)。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盛群力、李志強(2003)。現代教學設計論。台北市:五南。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積家(2007)。語言認知心理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張積家、王惠萍、張萌、張厚粲(2002)。筆畫複雜性和重複性對筆畫和漢字認知的影響。心理學報,34(5),449-453。
張汝德(2007)。字詞形義辨識。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張靜賢(2004)。漢字教程。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張朋朋(1992)。詞本位教學法和字本位教學法的比較。世界漢語教學,3,222-223。
張旺熹(1990)。從漢字部件到漢字結構。世界漢語教學,2,112-119。
張恩普(1998)。漢字的性質、特點與漢字拼寫。東北師大學報,4,20-22。
黃光雄主譯。Robert C. Bogdan, Sari Knopp Biklen(2001)。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an Int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嘉義: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沛榮(2001)。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樂學。
黃沛榮(1996)。漢字部件教學法。華文世界,81,57-69。
彭聃齡、王春茂(2006)。漢字加工的基本單元:來自筆畫數效應和部件數效應的證據。載於彭聃齡(主編)。漢語認知研究(pp26-36)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彭聃齡(1989)。閱讀的認知心理學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學報,5,75-84。
彭聃齡、王春茂(1997)。漢字加工的基本單元:來自筆劃數效應和部件數效應的證據。心理學報,1,8-16。
曾志朗、洪蘭(2000)。認知科學的發展與應用。應用心理研究,5,53-54。
曾志朗、洪蘭(1993)。從信息處理看漢字閱讀。國外語言學,1,26-33。
曾金金、紀壽惠、黃立己、張欣怡(2007)。符合零起點漢語學習者認知模式之筆畫教學設計。《2007台灣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pp37-64。
曾金金、紀壽惠、黃立己(2008)。符合認知理論的部首教學設計。《2008台灣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pp267-277。馮麗萍(1998)。漢字認知規律研究綜述。世界漢語教學,45(3), 97-103。
萬業馨(2009)。略論漢字教學的總體設計。語言教學研究,5,59-65。
萬業馨(2007)。從漢字研究到漢字教學。世界漢語教學,1,5-15。
裘錫圭(1994)。文字學概要。臺北市:萬卷樓發行。
葉德明(1990)。漢字認知基礎。台北:師大書苑。
葉德明(1999)。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台北:師大書苑。
趙豔芳(2000)。認知語言學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鄭昭明(2006)。認知心理學。台北:桂冠。
鄭昭明(1981)。漢字認知的歷程。中華心理學刊,23(2),137-153。
鄭繼娥(1998)。漢字的理據性與漢字教學。華東師範大學學報,6,89-92。
鄭繼娥(2001)。漢字認知心理研究成果與漢字教學。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39-41。
鄭錦全(2007)。繽紛華語文教學。《2007台灣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pp1-11。
鄭麗玉(2006)。認知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鄧守信、當銘美菜、葉信鴻、吳俊宏、管韻(2008)。漢字教學語法及漢語學習者漢字偏誤語料庫。《2008台灣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pp278-290。
魯健驥(1992)。偏誤分析與對外漢語教學。語言文字應用,1,69-73。
魯健驥(1999)。對外漢語教學思考集。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潘先軍(2005)。對外漢字教學的層次性。漢字文化,2,55-57。
劉 珣(2007)。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簡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戴汝潛(1999)。漢字教與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蘇培成(2001)。現代漢字學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蘇新春(1991)。漢語詞義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顧穎、楊文惠(2006)。筆位變體與筆畫教學。雲南師範大學學報,5,15-17。
龔嘉鎮(2002)。漢字漢語漢文化論集。成都:巴蜀書社。
二、外文
Ding Guosheng、Peng Danling、Taft Marcus(2006)。The Nature of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Radicals in Chinese:A Priming Study。載於彭聃齡(主編)。漢語認知研究(pp3-25)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小川鐵郎(2006)。漢字は楽しい。東京都:共同通信社。
武部良明(1989)。漢字の教え方:日本語を学ぶ非漢字系外囯人のために。東京:株式會社アルク。
浜西正人(1983)。浜西方式角川漢字学習字典:ことばで覚える新しい学習方法。東京都:角川書店。
三、工具書
漢字形義分析字典。(1999)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漢語字源字典(圖解本)。(2000)謝光輝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朗文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辭典。(2002)Richards,J,C&Platt,H.。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語言與語言學辭典。(1981)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遠東漢字三千字典。(2002)鄧守信主編。台北市:遠東圖書公司。
四、教材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200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臺北縣:正中書局。
五、網路資料
中國文化網。取自
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zggk/2004-06/28/content_55260.htm,存取日期:2010年5月10日。
李珀:與腦相容學習理論與應用。取自
http://www.fhjh.tp.edu.tw/mid00/workpieces00804.htm,存取日期:2009年8月24日。
漢字基礎-印京華。取自http://www.uvm.edu/~chinese/characters/,存取日期:2009年8月25日。
臺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九十一學年度研究著作專輯(行動研究法)。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public/pub2_content.asp?SEQ=109&QryKey,存取日期:2008年7月01日。
維基百科。取自http://zh.wikipedia.org,存取日期:2009年8月5日。
網上學中文。取自http://learningchineseonline.net/,存取日期:2008年12月28日。
歐用生,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取自
http://content.edu.tw/primary/society/ks_ck/nine/n4.htm,存取日期:2008年7月28日。
聯合新聞網,全球觀察。取自
http://udn.com/NEWS/WORLD/WOR4/4753738.shtml,存取日期:2009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