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安安
WU AN-AN
論文名稱: 《儀禮》飲食品物研究
指導教授: 邱德修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25
中文關鍵詞: 《儀禮》飲食禮食禮器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9下載:13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儀禮》飲食品物研究》一文,旨在分析《儀禮》各儀節階段所需使用的禮食、禮器,藉由對種類、數量、功能之了解,進而探討其間的施用狀況及意義。
    「飲食」為人類經常進行的活動,雖看似平凡,卻往往具有深刻的意義。就字義觀察,「飲」與「食」經常連言,但實為二事,「飲」可指喝的動作、供人或動物飲用及飲料的通稱;「食」則有吃、提供人或動物食用、飯及食物等義。「食」的字義範圍較廣,可涵蓋「飲」;「飲」則無法概括「食」。二者關係密切,主要由於透過口部進用的動作,並消化吸收轉化為能量的功用接近,反映於餐飲過程,每每形成飲食兼備的模式。飲食除了最基本的維持生理機能正常運作的功能外,亦有助於強健體魄、修養心性,表達敬天愛人的精神,甚而至於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與其密切相關;綜觀《儀禮》各篇,尤其在敦親勵下、區別人我、報本返始三方面,表現得最為顯著。
    禮學的研究,素有名物一門,探究衣服、飲食、宮室、車馬、武備、旗幟、樂舞等方面的制度。我國飲食的美味、精緻,向來受到世人推崇,十七篇除〈士相見禮〉、〈覲禮〉、〈喪服〉外,各篇均載有與飲食相關的程序,包括贄見之贈禮、宴席的預備和陳設、賓主酬酢、回饋致贈等等。由於涉及範圍龐大,為求深化主題,遂針對儀節中曾實際進用的部分加以研究,餘者暫不列入討論。
    本論文以《儀禮》禮書所載的篇章為主,由各個儀制所必備的要素—飲食切入,藉由傳世文獻與出土實物間的相互印證,輔以社會學、人類學等相關學科,除探討飲食在儀制中的食飲狀態、文化內涵外,更期望藉著對於禮書所載各儀節使用的飲食品物的分析,得以進一步了解上古禮制的精神,且能夠在禮學的研究上有所助益。
    為便於了解儀式進行間飲食的設置,本論文在架構上,採歸納、分類的方式安排章節。首先,將《儀禮》所載性質相近之禮歸於同章。其次,各章之下依篇分節。其三,各節之下又按照儀節程序,分析統整所須使用禮食、禮器的物性、實用功能、象徵意義、考古實物,以及於特定禮儀中使用的原因。全文共分八章,結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材料的取捨,與架構的安排。
    第二章、〈論飲食〉:探討飲與食的意義,彼此間的關係及功能。
    第三章、〈冠昏之禮的飲食品物〉:分析〈士冠禮〉、〈士昬禮〉所用的禮食及禮器,及其象徵意義。
    第四章、〈射鄉之禮的飲食品物〉:分析〈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大射儀〉所用的禮食及禮器,及其象徵意義。
    第五章、〈朝聘之禮的飲食品物〉:分析〈聘禮〉、〈公食大夫禮〉所用的禮食及禮器,及其象徵意義。
    第六章、〈喪禮的飲食品物〉:分析〈士喪禮〉、〈既夕禮〉、〈士虞禮〉所用的禮食及禮器,及其象徵意義。
    第七章、〈祭禮的飲食品物〉:分析〈特牲饋食禮〉、〈少牢饋食禮〉、〈有司徹〉所用的禮食及禮器,及其象徵意義。
    第八章、〈結論〉:總結歸納各章所得論點。

    凡 例…………………………………………………………………1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2 第三節 材料的取捨……………………………………………3 第四節 架構的安排……………………………………………4 第二章 論飲食……………………………………………………7 第一節 飲食的意涵……………………………………………8 一、「飲」的意義……………………………………………………8 二、「食」的意義……………………………………………………11 三、「飲」與「食」的關係…………………………………………15 四、小 結…………………………………………………………20 第二節 飲食的功能……………………………………………21 一、養生健體………………………………………………………21 二、修身成德………………………………………………………24 三、敦親勵下………………………………………………………25 四、區別人我………………………………………………………26 五、報本返始………………………………………………………29 六、治國安民………………………………………………………30 七、小 結…………………………………………………………33 第三節 結 語…………………………………………………33 第三章 冠昏之禮的飲食品物……………………………35 第一節 〈士冠禮〉的飲食陳設……………………………35 一、醴 禮…………………………………………………………35 二、醮 禮…………………………………………………………57 三、小 結…………………………………………………………99 第二節 〈士昬禮〉的飲食陳設………………………………100 一、將親迎預陳饌………………………………………………100 二、贊者醴婦……………………………………………………100 三、婦饋舅姑……………………………………………………129 四、小 結………………………………………………………130 第三節 結 語…………………………………………………131 第四章 射鄉之禮的飲食品物……………………………133 第一節 〈鄉飲酒禮〉的飲食陳設…………………………133 一、陳 設………………………………………………………134 二、速賓迎賓拜至………………………………………………140 三、小 結………………………………………………………146 第二節〈鄉射禮〉的飲食陳設………………………………146 一、陳 設………………………………………………………148 二、速 賓………………………………………………………149 三、小 結………………………………………………………150 第三節 〈燕禮〉的飲食陳設………………………………150 一、告誡陳具……………………………………………………151 二、小 結………………………………………………………156 第四節 〈大射儀〉的飲食陳設……………………………156 一、射日陳燕具席位……………………………………………157 二、獻獲者 ………………………………………………………158 三、小 結………………………………………………………160 第五節 結 語…………………………………………………160 第五章 朝聘之禮的飲食品物……………………………163 第一節 〈聘禮〉的飲食陳設………………………………164 一、致館設飧……………………………………………………165 二、小 結………………………………………………………187 第二節 〈公食大夫禮〉的飲食陳設………………………188 一、陳 具………………………………………………………189 二、小 結………………………………………………………194 第三節 結 語…………………………………………………195 第六章 喪禮的飲食品物……………………………………197 第一節 〈士喪禮〉的飲食陳設………………………………197 一、事死之初……………………………………………………197 二、沐浴飯含之具………………………………………………200 三、陳小斂待用奠物……………………………………………210 四、陳大斂待用奠物……………………………………………212 五、朝夕哭奠……………………………………………………219 六、朔月奠及薦新………………………………………………220 七、小 結………………………………………………………222 第二節 〈既夕禮〉的飲食陳設……………………………223 一、豫於祖廟陳饌………………………………………………223 二、陳器與葬具…………………………………………………224 三、葬日陳大遣奠………………………………………………229 四、喪主飲食……………………………………………………236 五、小 結………………………………………………………238 第三節 〈士虞禮〉的飲食陳設……………………………239 一、陳虞祭牲羞酒醴器具………………………………………239 二、卒哭祭畢餞尸………………………………………………244 三、小 結………………………………………………………245 第四節 結 語…………………………………………………246 第七章 祭禮的飲食品物……………………………………249 第一節 〈特牲饋食禮〉的飲食陳設………………………249 一、視濯、視牲…………………………………………………251 二、祭日陳設及其位次…………………………………………254 三、小 結………………………………………………………261 第二節 〈少牢饋食禮〉的飲食陳設………………………261 一、祭日視殺視濯………………………………………………262 二、羹定實鼎饌器………………………………………………266 三、小 結………………………………………………………269 第三節 〈有司徹〉的飲食陳設……………………………269 一、將儐尸整設…………………………………………………269 二、小 結………………………………………………………270 第四節 結 語………………………………………………271 第八章 結 論…………………………………………………273 第一節 烹飪技術呈現的意涵………………………………273 第二節 器物功能呈現的意涵………………………………274 第三節 爨位呈現的意涵……………………………………275 第四節 明尊卑的呈現方式…………………………………277 參考書目舉要…………………………………………………279

    本文主要參考書籍,書目的編排方式:書籍類,首先依性質分類,次按著者所處年代序列,再依姓氏筆畫多寡,後以出版時間定先後。若是書籍並非叢書,或未列版本時,則亦從而不列。論文類則按作者姓氏筆畫,及發表時間次第排序。
    一、專著類
    (一)經學類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宋本),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漢‧毛公傳、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宋本),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漢‧伏勝撰、鄭康成注,陳壽祺輯校:《尚書大傳》,臺北:藝文印書館,(古經解彙函本),1967年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宋本),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宋本),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宋本),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宋本),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宋本),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宋本),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宋本),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宋本),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晉‧范甯注,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宋本),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宋本),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宋本),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濟南:山東友誼書社,(通志堂經解本),1991年10月一版一刷
    宋‧聶崇義:《新定三禮圖》,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索引本通志堂經解》28),1985年
    宋‧楊復:《儀禮圖》,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索引本通志堂經解》29),1985年
    宋‧楊復:《儀禮圖旁通圖》,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索引本通志堂經解》29),1985年
    元‧敖繼公:《儀禮集說》,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索引本通志堂經解》33),1985年
    元‧陳澔:《禮記集說》,臺北:世界書局,1967年9月再版
    明‧邱濬:《大學衍義補》,臺北:世界書局,(《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1986年
    明‧郝敬:《儀禮節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郝千秋郝千石刻九部經解本), 1995年
    明‧楊梧:《禮記說義纂訂》,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北京圖書館藏清康熙十四年楊昌齡等刻本),1997年2月初版一刷
    清‧方苞:《儀禮析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年
    清‧孔廣森:《禮學卮言》,臺北:藝文印書館,(清道光錢熙祚校刊指海本),1967年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10月一版一刷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清光緒十三年廣雅書局刻本),1983年3月一版、1992年1月三刷
    清‧江永:《禮書綱目》,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中文出版社聯合印行,(嘉慶十五年婺源俞氏鏤恩堂刊本),1974年10月
    清‧李如圭:《儀禮集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武英殿聚珍版),1975年
    清‧沈彤:《儀禮小疏》,臺北:藝文印書館,(《皇清經解三禮類彙編》),1986年
    清‧吳廷華:《儀禮章句》,臺北:藝文印書館,(《皇清經解三禮類彙編》),1986年
    清‧金鶚:《求古錄禮說》,臺北:藝文印書館,(《皇清經解續編三禮類彙編》),1986年
    清‧邵懿辰:《禮經通論》,臺北:藝文印書館,(《皇清經解續編三禮類彙編》),1986年
    清‧胡培翬:《儀禮正義》,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一版一刷
    清‧姚際恒:《儀禮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0月一版一刷
    清‧凌廷堪:《禮經釋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選樓叢書本),1966年6月臺一版
    清‧徐雪樵:《毛詩名物圖說》,臺北:大化出版社,(《詩經動植物圖鑑叢書》,文化戊辰唐本翻刻),1977年
    清‧夏炘:《學禮管釋》,臺北:藝文印書館,(《皇清經解續編三禮類彙編》),1986年
    清‧秦蕙田:《五禮通考》,臺北:聖環圖書公司,(味經窩藏版),1994年5月一版一刷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2月一版、2000年3月二刷
    清‧盛世佐:《儀禮集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年
    清‧陳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光緒元年淮南書局刊本),1994年8月一版、1997年10月二刷
    清‧黃以周:《禮書通故》,臺北:華世出版社,(光緒癸巳孟夏黃氏試館刊本),1976年12月初版
    清‧張惠言:《儀禮圖》,臺北:藝文印書館,(《皇清經解續編三禮類彙編》),1986年
    清‧張爾岐:《儀禮鄭注句讀》,臺北:學海出版社,(乾隆八年夏鐫濟陽張稷若手定和衷堂藏板),1997年10月再版
    清‧褚寅亮:《儀禮管見》,臺北:藝文印書館,(《皇清經解續編三禮類彙編》),1986年
    清‧蔡德晉:《禮經本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緯書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一版一刷
    沈其麗:《儀禮士喪禮器物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年9月二版
    吳煥瑞:《儀禮燕禮儀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2年3月
    吳達芸:《儀禮特牲少牢有司徹祭品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年9月二版
    彭美玲:《古代禮俗左右之辨研究—以三禮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年4月初版
    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一版一刷
    劉毓慶:《詩經圖注(國風)》,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4月初版一刷
    潘富俊:《詩經植物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
    (二)史學類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天工書局,(日本原刊本),1989年4月
    漢‧宋衷注,清‧孫馮翼輯:《世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清嘉慶孫馮翼輯刊問經堂叢書本),1968年
    漢‧袁康:《越絕書》,臺北:藝文印書館,(小萬卷樓叢書覆刊元刻本),1966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註:《漢書補註》,北京:中華書局,(光緒二十六年虛受堂刊本),1983年9月一版一刷
    漢‧劉向纂、高誘注,宋‧姚宏補:《戰國策》,臺北:世界書局,(讀未見書齋重雕剡北姚氏本),1967年5月再版
    吳‧韋昭注:《國語》,臺北:藝文印書館,(嘉慶庚申讀未見書齋重雕宋天聖明道二年本),1959年
    晉‧崔豹:《古今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上海涵芬樓影印宋刊本),1966年
    宋‧范曄撰,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光緒二十六年虛受堂刊本),1984年2月一版一刷
    唐‧房玄齡等奉敕撰:《晉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宋‧朱肱,清‧鮑廷博校刊:《北山酒經》,臺北:藝文印書館,(知不足齋枚菴漫士古歡堂秘冊本),1966年
    宋‧宋徽宗敕撰:《宣和博古圖》,臺北:新興書局,(亦政堂刻本),1969年5月新一版
    [日]山內昶著;丁怡、翔昕譯:《筷子、刀、叉、匙—東西方的文化記號與飲食風景》,臺北:藍鯨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3月1日初版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主編:《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5年9月二版、1996年1月四刷
    禾木:《酒醴風華》,石家莊: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5年12月一版一刷
    宋鎮豪:《中國春秋戰國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一版一刷
    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9月一版一刷
    李華瑞:《中華酒文化》,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一版一刷
    尚秉和:《歷代社會狀況史》,臺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1月
    屈萬里:《先秦文史資料考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屈萬里先生全集》4),1983年2月初版
    姚偉鈞:《中國傳統飲食禮俗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一版一刷
    徐海榮主編︰《中國飲食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10月一版一刷
    袁立澤:《飲酒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3年4月初版一刷
    郭寶鈞:《中國青銅器時代》,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7月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4月初版
    張光直:《中國青銅器時代》第二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11月初版
    黃清連:《酒與中華文化》,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年6月增訂一版
    董作賓:《殷曆譜》,臺北:藝文印書館,(《董作賓先生全集》),1977年
    楊寬:《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4月初版一刷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錢賓四先生全集》18),1998年5月初版
    譚旦冏:《中國陶瓷史》,臺北:光復書局,1985年
    (三)子學類
    周‧莊周撰,晉‧郭象注,宋‧林希逸口義:《南華經》,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明刊朱墨藍紫四色套印本),1978年12月初版
    秦‧呂不韋著,漢‧高誘注:《呂氏春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元月三版
    漢‧崔寔:《四民月令》,臺北:藝文印書館,(清嘉慶王謨輯刊本),1970年
    漢‧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清嘉慶甲子(9年)姑蘇聚文堂重刊莊逵吉本),1978年12月初版
    漢‧應劭:《風俗通義》,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明刊白口十行本),1978年12月初版
    魏‧王弼注:《老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華亭張氏本),1965年
    唐‧王冰注:《黃帝內經素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上海涵芬樓景印明顧氏翻宋本),1979年
    唐‧王冰注:《靈樞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上海涵芬樓藏明趙府居敬堂刊本),1979年
    唐‧孫思邈撰,宋‧林億校定:《千金方》,北京:華夏出版社,(日本江戶醫學影宋本)1993年6月一版,1994年6月二刷
    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明萬曆間胡震亨刊秘冊彙函本),1978年12月初版
    宋‧陸佃注:《鶡冠子》,臺北:藝文印書館,(明萬曆四年刊本),1965年
    元‧王禎:《農書》,臺北:藝文印書館,(聚珍版),1969年
    元‧賈銘︰《飲食須知》,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武進陶氏涉園重印本),1955年7月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94年8月5日
    明‧凌稚隆評:《晏子春秋》,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明吳興凌氏刊朱墨套印本),1978年12月初版
    明‧凌汝亨:《管子輯評》,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明萬曆四十八年吳興凌氏刊朱墨套印本),1978年12月初版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清‧王謨:《漢魏遺書鈔》,臺北:藝文印書館,(金谿王氏鈔本汝麋藏版影印),1971年
    清‧王謨輯:《增訂漢魏叢書》,臺北:大化書局,(景清乾隆五十六(1791)年金谿王氏刻八十六種本),1983年12月初版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臺北:華正書局,(宣統庚戍重定本),1987年3月初版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4月5日初版
    清‧黃奭:《黃氏逸書考》,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影一九二五年王鑒據懷荃室藏板修補本),1986年10月
    〔日〕江角清一著;劉蘋華譯:《家兔飼養與加工》,香港:東亞圖書公司,1981年5月12日初版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湯孝純:《管子述評》,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3月
    劉興富《賢臣名相─管子》,臺北︰昭文社,1997年
    (四)集部類
    漢‧東方朔:《神異經》,臺北:大化書局,(《增訂漢魏叢書》),1983年12月初版
    梁‧昭明太子撰,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宋淳熙本重雕鄱陽胡氏臧版),1991年12月十二版
    唐‧韓愈撰,清‧馬通伯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華正書局,1986年10月初版
    宋‧洪興祖:《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汲古閣本),1986年12月七版
    宋‧陶穀:《清異錄》,臺北:藝文印書館,(寶顏堂秘笈本),1965年
    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8月
    清‧李調元:《南越筆記》,臺北:藝文印書館,(清乾隆李調元輯刊函海本),1968年
    清‧阮元:《揅經室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圖書館藏清道光阮氏文選樓刻本),1995年
    清‧陸祚蕃:《粵西偶記》,臺北:藝文印書館,(清乾隆馬俊良輯刊龍威秘書本)1968年
    清‧陸隴其撰、侯銓編:《三魚堂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年
    清‧程瑤田:《九穀考》,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二十一 至 二十五年安徽叢書編審會影印諸刊本),1968年
    王琦輯注:《李太白全集》,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3月初版
    張光裕:《雪齋學術論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9月初版
    羅振玉:《羅雪堂先生全集》,臺北:文華出版社,1968年12月
    (五)小學類
    漢‧史游撰,唐‧顏師古注,宋‧王應麟補,清‧王懿榮校:《急就篇》,臺北:藝文印書館,(天壤閣叢書本),1967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經韻樓臧版),1992年11月10日再版
    漢‧揚雄:《方言》,臺北:大化書局,(《增訂漢魏叢書》),1983年12月初版
    漢‧劉熙:《釋名》,臺北:世界書局,(《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1986年
    魏‧張揖:《廣雅》,臺北:世界書局,(《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1986年
    梁‧顧野王:《玉篇》,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小學彙函本),1982年10月臺四版
    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繫傳》,北京:中華書局,(清道光十九年祁巂藻刻本)1987年10月一版、1998年12月二刷
    宋‧陸佃:《埤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五雅叢書本),1966年
    宋‧陳彭年:《宋本廣韻》,臺北:藝文印書館,(張氏重刊澤存堂藏板),1991年3月校正七版
    宋‧羅願:《爾雅翼》,臺北:世界書局,(《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1986年
    宋‧嚴粲:《詩緝》,臺北:廣文書局,(明嘉靖趙府味經堂刻本),1960年
    清‧王筠:《說文解字句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6月臺一版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濟南:山東友誼書社,(清洪亮吉點讀跋嘉慶初刊本),1991年10月一版一刷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臺北:藝文印書館,(本衙藏版),1975年8月三版
    清‧郝懿行:《爾雅郭注義疏》,臺北:鼎文書局,(同治六年歲在乙丑沛上重刊本), 1972年4月初版
    王國維:《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二版一刷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
    周法高:《金文詁林補》,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5月
    邱德修師︰《商周金文總目》,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5年元月初版
    邱德修師︰《商周金文集成釋文稿》,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5年12月初版
    容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一版一刷
    戴家祥主編:《金文大字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1月一版一刷
    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六)考古學類
    上海博物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8月一版一刷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棗莊市文化局:《棗裝建新—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年6月一版一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侯家莊1001號大墓》,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中國考古學報》,臺北:南天書局,1978年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編:《武威漢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年9月一版一刷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一版一刷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墟婦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12月一版、1985年4月二刷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墟發掘報告1958—196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1月一版一刷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考古編輯部:《考古學集刊》第二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考古編輯部:《考古學集刊》第四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10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考古編輯部:《考古學集刊》第六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3月
    中國農業博物館編,夏亨廉、林正同主編:《漢代農業畫像磚石》,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年5月一版一刷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3月一版、1999年12月二刷
    石璋如:《小屯第一本—殷墟建築遺存》,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8年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商代蜀人秘寶—四川廣漢三星堆遺蹟》,臺北:光復書局,1994年3月初版一刷
    安徽文物管理委員會、安徽省博物館︰《壽縣蔡侯墓出土遺物》,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12月一版一刷
    那志良:《中國古玉圖釋》,臺北:南天書局,1990年2月初版
    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編著、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鄭州二里岡》,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8月一版一刷
    河北省博物館、文管處臺西考古隊、河北省藁城縣臺西大隊理論小組:《藁城臺西商代遺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年10月初版一刷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藁城臺西商代遺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6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2月
    容庚、張維持:《殷周青銅器通論》,臺北:康橋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6年5月
    馬承源主編:《中國文物精華大全》(青銅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月初版一刷
    馬承源主編:《中國青銅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7月一版、1997年10月七刷
    郭寶鈞:《山彪鎮與琉璃閣》,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
    郭寶鈞:《商周銅器群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商周青銅粢盛器特展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5年3月初版
    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年初版一刷
    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一版一刷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編:《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一版一刷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5月一版一刷
    羅振玉︰《貞松堂集古遺文》,香港︰崇基書局,1968年
    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70年7月一版
    嚴文明:《仰韶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10月一版一刷
    (七)社會學類
    [美]A.W.Logue著;游恆山譯:《飲食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Eating and Drinking》),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11月初版一刷
    [英]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李安宅譯:《兩性社會學—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底比較》(《Sex and Repression in Savage Society》),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4月臺一版
    [英]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Magic , Science and Religion》), 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9月初版
    〔英〕愛德華‧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Primitive culture : research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 philosophy, religion, language, art, and custo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重譯本),2005年1月一版一刷
    〔美〕菲利普‧費爾南德斯‧阿莫斯圖(Felipe Fernández-Armesto)著;何舒平譯:《食物的歷史》(《Food:A History》),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年2月一版一刷
    [英]弗雷澤(James G. 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The Golden Bough》),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出版,1991年2月初版一刷
    〔英〕彼得‧傑伊(Peter Jay)著;羅耀宗譯:《富裕之路》(《The Wealth of Man》),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1日初版一刷
    [美]羅伯特‧路威(Robert Heinrich Lowie)著;呂祖湘譯:《文明與野蠻》(《Are We Civilized?―Human Culture in Perspective》),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年2月一版、1992年6月六刷
    龔蘭真、周璇:《實用飲食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11月臺一版
    二、論文類
    (一)學位論文
    1. 博士論文
    周何:《春秋吉禮考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67年
    邱德修師:《商周禮制中鼎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0年
    周聰俊:《饗禮考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
    章景明師:《周代祖先祭祀制度》,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3年
    姬秀珠:《兩周盥器與盥禮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2. 碩士論文
    王關仕師:《儀禮漢簡本考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66年
    汪中文:《儀禮鄉射禮儀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季旭昇:《詩經吉禮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洪乾佑:《禮記中所表現的社會情況》,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60年
    徐再仙:《說文解字食、衣、住、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姬秀珠:《儀禮食器考—鼎、簋(敦)、簠、鬲、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彭妙卿:《儀禮少牢饋食禮儀節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二)期刊論文
    丁穎:〈江漢平原新石器時代紅燒土中的稻穀殼考查〉,《考古學報》1959年第四期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沂水縣文物管理站:〈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年第九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工作隊、濟寧地區文化局:〈山東兗州王因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79年第一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69-1977年殷墟西區墓葬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9年第一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臨汾地區文化局:〈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發掘簡報〉,《考古》1983年第一期
    王仁湘:〈中國古代進食具匕箸叉研究〉,《考古學報》1990年第三期
    方琳:〈古代葬俗中的飯含之禮〉,《文史雜誌》2001年第三期
    本刊記者:〈殷墟考古發掘的又一重要新收穫—小屯發現一座保存完整的殷代王室墓葬〉,《考古》1977年第三期
    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南京博物院:〈江蘇六合程橋東周墓〉,《考古》1965年第三期
    安徽省文物工作隊、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縣文化局︰〈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第八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凌家灘新石器時代墓地發掘簡報〉,《文物》1989年第四期
    呂承瑞:〈殷墟骨柶形制之分類〉,《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二十五期,1965年
    岐山縣文化館、陜西省文管會等:〈陜西省岐山縣董家村西周銅器窖穴發現簡報〉,《文物》1976年第五期
    扶風縣文化館、陜西省文管會等:〈陜西扶風出土西周伯諸器〉,《文物》1976年第六期
    李健民:〈大汶口墓葬出土的酒器〉,《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六期
    李煒:〈《史記》飲食動詞分析〉,《古漢語研究》1994年第二期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省平山縣戰國時期中山國墓葬發掘簡報〉,《文物》1979年第一期
    河南省丹江庫區文物發掘隊:〈河南省淅川縣下寺春秋楚墓〉,《文物》1980年第十期
    林素英:〈先秦儒家的喪葬觀〉,《漢學研究》第十九卷第二期,2001年12月
    周肇基:〈百菜之主—葵考〉,「中國生物學史暨農學史學術討論會」論文,http://www.zgjds.org/zgjds/07science/develop131.htm,2003年11月
    胡新生:〈周代殯禮考〉,《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三期
    高至喜:〈長沙烈士公園三號木槨墓清理簡報〉,《文物》1959年第十期
    凌純聲:〈匕鬯與醴柶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十二期,1961年秋
    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陜西省永壽縣、武功縣出土西周銅器》,《文物》1964年第七期
    陜西周原考古隊:〈陜西扶風莊白一號西周青銅器窖藏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第三期
    袁國華︰〈郭店楚墓竹簡從「匕」諸字及相關詞語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四本第一分(慶祝王叔岷先生九十歲論文集),2003年3月
    梓溪:〈陜西永壽縣出土青銅器的離合〉,《文物》1965年第十一期
    高明:〈中原地區東周時代青銅禮器研究〉(上),《考古與文物》1981年第二期
    湖北省博物館:〈湖北京山發現曾國銅器〉,《文物》1972年第二期
    湖北省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盤龍城發掘隊:〈盤龍城一九七四年度田野考古紀要〉,《文物》1976年第二期
    湖南省博物館:〈湖南衡陽湘潭發現春秋墓葬〉,《考古》1978年第五期
    張光裕:〈曾侯乙墓出土鼎鈎啟示〉,《江漢考古》1985年第三期
    張瑞玲、鞏啟明:〈清醠之美,始於耒耜〉,《考古與文物》1990年第五期
    陳仲玉:〈殷商骨柶上的裝飾藝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六本第三分,1995年9月
    趙世綱、劉笑春:〈王子午鼎銘文試釋〉,《文物》1980年第十期
    楊深富:〈山東日照崮汙崖出土一批青銅器〉,《考古》1984年第七期
    楊亞長:〈半坡文化先民之飲食考古〉,《考古與文物》1994年第三期
    劉軍社:〈「先秦人」的飲食生活〉,《農業考古》1994年第一期
    隨縣擂鼓墩一號墓考古發掘隊:《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發掘簡報》,《文物》1979年第七期
    魏凡:〈就出土青銅器探索遼寧商文化問題〉,《遼寧大學學報》1983年第五期
    鎮江市博物館、丹陽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江蘇丹陽出土的西周青銅器〉,《文物》1980年第八期
    羅勛章:〈劉家店子春秋墓瑣考〉,《文物》1984年第九期
    寶雞茹家莊西周墓發掘隊:〈陜西省寶雞市茹家莊西周墓發掘簡報〉,《文物》1976年第四期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