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殷漩玶 Yin, Hsuan-Ping |
---|---|
論文名稱: |
漫畫融入英語閱讀教學成效之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grating Comics into English Reading Instruction |
指導教授: |
蔡曉楓
Tsai, Hsiao-F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2 |
中文關鍵詞: | 英語漫畫 、英語閱讀動機 、英語閱讀理解 |
英文關鍵詞: | English comics, English reading motivation,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296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11 下載:4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運用漫畫做為英語閱讀教材,使用相關英語閱讀策略以及故事結構帶領學生進行英語閱讀,探討運用漫畫融入於國中七年級英語閱讀教學後,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之提升情形以及學生英語閱讀動機之轉變。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任教之國中七年級26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漫畫融入英語閱讀教學之中,並使用相關的閱讀策略和故事結構進行為期一個月,每週五堂英語課前15分鐘的英語漫畫融入英語閱讀教學。教學期間以學生閱讀動機量表、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測驗、故事結構學習單、課堂觀察記錄,以及教學省思等工具蒐集質性與量化資料。
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漫畫融入英語閱讀教學能有效提升國中七年級學生英語閱讀動機。
二、漫畫融入英語閱讀教學能有效提升國中七年級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The purpose of the action research was to use comics as teaching materials in English reading instruction and adopt some reading strategies and story grammar to guide the seventh graders in the researcher’s school to read. Then the researcher used the action research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in English and the change of the reading motivation in English.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from 26 seventh-grade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The instruction conducted for one month, five sessions per week.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 through Motivations for Reading Questionnaire,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s, story map worksheets designed by the researcher, classroom observations, and the researcher’s reflection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
1. Integrating comics into English reading instruction can promote seventh-grade students’ reading motivation in English.
2. Integrating comics into English reading instruction can promote seventh-grade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in English.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PIRLS報告書(2009)。台灣孩子有多少閱讀競爭力?。取自
http://140.115.78.41/PIRLS_parents.pdf
王雅卉(2011)。國二學生的英語閱讀動機,英語閱讀態度及英語閱讀成就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兒童英語研究所,彰化市。
王湘伶(2016)。成語漫畫運用於國小五年級成語教學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臺北市。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臺北,心理。
吳珮瑜(2015)。交互教學對八年級補救教學學生英語閱讀理解及學習態度的影
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雲林縣。
吳欽能(2016)。線上英語漫畫廣泛閱讀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嘉義縣。
呂毓婕(2015)。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影響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臺
中市。
李月惠(2015)。同儕協助學習策略對國中七年級生英語閱讀理解影響之研究-以
新北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
班, 臺北市。
李雅雪(2013)。雲林縣國中生家庭閱讀環境、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縣。
林建平(1995)。國小學童的閱讀動機、理解策略與閱讀成就之相關研究。臺北
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6,267-294。
林美秀(2015)。閱讀認知策略鷹架對於國中生英語閱讀理解成效之影響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臺北市。
林清山(譯)(1990)。R. E. 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Approach)。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施麗君(2014)。國中生閱讀環境、動機與課外閱讀行為之相關研究─以彰化縣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彰化縣。
柯華葳、幸曼玲、陸怡琮、辜玉旻(2010)。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柯華葳、詹益綾、丘嘉慧(2013)。PIRLS 2011報告台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9-MOE-S008-001)。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柳雅梅、黃秀霜(2007)。平衡閱讀教學對國小學童英文閱讀能力及閱讀動機之
影響。師大學報:教育類,52(1),133-157。
洪歆瑜(2012)。英文漫畫對臺灣EFL學生閱讀理解力之效益(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大葉大學應用外語研究所,彰化縣。
洪德麟(2000)。台灣漫畫史特展。台北市:史博館。
徐佳馨(2001)。漫步圖框世界:解讀日本漫畫的文化意涵(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臺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2013)。103 年國中教育會考
問與答手冊,取自http://cap.ntnu.edu.tw/documents/103capmanual.pdf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英語文)課程綱要草案。新北市:國教院。
張玉玲(1994)。過程式、 溝通式及內容導向式英文閱讀教學法之理論與應用。 高雄師大學報,5,327-343。
莊曉青(2008)。廣泛教學對國中學生閱讀動機提升之效益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高雄市。
許永宏(2015)。英語漫畫閱讀對國中生字彙習得與閱讀理解之效益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高雄市。
許智崴(2015)。文學討論圈對國中一年級學生英文閱讀理解、英文閱讀動機及學
習自主性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臺中市。
許程鈞(2012)。電影媒體對國中生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新竹市。
連彥淇 ( 2015 )。應用鷹架策略提升國中生英語閱讀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中市。
陳秋蘭(2003)。談英語閱讀的教與學。載於趙麗蓮教授文教基金會(主編),
兒童英語教學面面觀(頁127-139)。臺北市:財團法人趙麗蓮教授文教基金
會。
陳重光(2010)。科學漫畫融入教學對七年級學生消化系統單元學習成就和學習
動機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在職進修碩
士班,臺北市。
曾桂芬(2014)。相互教學法應用於國中英語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臺東縣。
曾鈺惠(2009)。後設認知閱讀策略訓練對國中生英語閱讀理解及態度的效益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游常山(2002年11月)。中小學教師閱讀大調查—重要,但政府不重視。天下雜誌,263,222-226。
童玉娟(2010)。政治漫畫融入國中公民課程與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臺北市。
童承瑀(2015)。圖像式組織運用於七年級學生之英語閱讀理解成效與英語閱讀
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應用外語研究所,臺南市。
黃玉珍(2010)。四格漫畫大意教學對學生摘要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臺中市。
黃瑄穎(2015)。多元圖表提問教學對國中七年級學生閱讀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黃銀梅(2009)。上課閱讀圖畫故事書對台灣國中生的效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楊俊齡(2010)。探討國小五年級科學漫畫融入教學之研究-以我們來看星星、昆
蟲的生活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碩士學位學
程,臺北市。
廖泰倫(2006)。發展概念漫畫融入國小自然課程教學之研究-以「奇妙的光」
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廖靖雯(2015)。運用文學小圈圈增進國中生英語閱讀理解與閱讀態度之行動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臺東縣。
臺灣PISA 國家研究中心(2014)。臺灣PISA 2012 精簡報告。取自
http://pisa.nutn.edu.tw/download_tw.htm
劉佩雲、簡馨瑩、宋曜廷(2003),國小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相關研究。教
育研究資訊,11(6),135-158。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蔡清田(2015)。行動研究的功能限制與關鍵條件。T&D飛訊,209,1-19。
親子天下(2013年10月2日)。「國中閱讀教育現況」調查報導。親子天下雜誌。取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2624。
賴怡伶(2000)。台灣少女漫畫發展與文本創作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臺南市。
謝宜芳(2014)。運用漫畫進行一元一次方程式的補救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大學數學教育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鍾宜臻(2013)。電子繪本對國中學生英語廣泛閱讀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鍾嘉宸(2014)。提升國中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二、西文部分
Anderson, N.(1999). 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Boston, MA: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Altrichter, H., Posch, P. Somekh, B. (1993) 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 London,
UK: Routledge.
Brown, H. D. (2007).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New York, NY: NYL Pearson Education.
Coupe, A. (1969). Observations of a theory of political caricature.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 History, 11(1), 79-95.
Dimino, J. A., Gersten, R., Carnine, D. & Blake, G. (1990). Story grammar: An
approach for promoting at-risk secondary students, comprehension of
literatur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1(1), 19-32.
Gambrell, L.B.(1996). Creating classroom cultures that foster reading motivation. The
Reading Teacher, 50(1), 14-25。
Gardner, R. C. (1988). The socio-educational model of second-language learning:
assumptions, findings, and issues. Language Learning, 38, 101-126.
Gardner, R. C., Smythe, P. C. (1981).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ttitude/Motivation
Test Battery. 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37, 510-525.
Guthrie, J. T. & Wigfield, A. (2000). Engagement and motivation in reading. In M.
Kanul, P. Mosenthal, P. D. Pearson & R. Barr (Eds.),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Vol. III (pp. 403-422).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Guthrie, J. T., Schafer, W. D., Wang, Y. Y., & Afflerbach, P.(1995). Relationships of
instruction to amount of reading : An exploration of social, cognitive and
instructional connection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30, 8-25.
Idol, L. (1987). Group story mapping: A comprehension strategy for both skilled and
unskilled reader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0(4), 196-205.
Hadfield, J. & Hadfield, C. (2000). Simple reading activitie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rashen, S. D. (2003). Exploration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use: The Taipei
lectures.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McNiff, J; Lomax, P. & Whitehead, J. (1996) You and your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London, UK: Routledge.
Mori, S. (2002). Redefining motivation to read in a foreign language. 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 14(2), 91-110.
Mandler, J. M., & Johnson, N. S. (1977).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rsed: story structure
and recall. Cognitive Psychology, 9 (1), 111-151.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2000). 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 An evidence-based assessment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ture on read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eading instruction. Washington,
DC: Author.
Peeck, J. (1987). The role of illustrations in processing and remembering illustrated
text. In D. M. Willows & H. A. Houghton (Eds.). The psychology of illustration:
Basic research (pp. 115-151). New York, NY: Springer-Verlag.
Palincsar, A. S., & Brown, A. L. (1984).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
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activiti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2), 117-175. doi:10.1207/ s1532690xci0102_1
Rhodes, L. K. (1981). I can read! Predictable books as resources for reading and
writing instruction. The Reading Teacher, 34, 314-318.
Stanovich, K. E. (1980). Toward an interactive-compensatory model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fluency.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6, 32-71.
Stein, N. & Glenn, C. (1979). An analysis of story comprehens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In R. D. Freedle (Ed.), Advances in discourse processes: Vol. 2. New
directions in discourse processing (pp. 53-119). Norwood, NJ: Albex.
Vacca, J. & Vacca, R. & Gove, M. (2000). Reading and Learning to Read. New York, NY: Longman.
Wentzel, K. R. (1996). Social goals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as motivators of school
adjustment. In J. Juvonen & K. R. Wentzel (Eds.), Social motivation:
Understanding school adjustment (pp 226-247).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gfield, A. (1997). Reading motivation: A domain-specific approach to
motiv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2, 59-68.
Wigfield, A. & Guthrie, J. T. (1995). Dimensions of children's motivations for
reading: An initial study (Research Rep. No. 34). Athens, GA: National Reading
Research Center.
Wigfield, A. & Guthrie J. T. (1997). Relations of children's motivation for reading to
the amount and breadth of their read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9,
420-432.
Wright, A. (1989). Picture for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