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永進 |
---|---|
論文名稱: |
學校領域教學研究會的運作及其功能 |
指導教授: | 陳文典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物理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s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9 |
中文關鍵詞: | 領域教學研究會 、教育行動研究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5 下載: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以教育行動研究的方法,於新課程實施之際,先在「領域教學研究會」推動「科學專題報導」、「相互教學觀摩」、「教學實務討論」、「學生科學活學動推展」及「相互教授學科知識」等工作,以解決面臨的教學問題為主軸,激起教師教育熱忱,對學校教學活動、學生、教師及行政事務加以關注,並透過「領域教學研究會」尋求教學環境的改善。研究的目的是藉由「領域教學研究會」的運作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團結和諧的校園文化,產生學習型的教師組織。
經九個月的集會、活動的執行,從「領域教學研究會」的觀察及錄音分析後得知:此任務型態的組織除了積極解決問題的行動外,必須激勵教師的潛能及彼此和諧的關係才能長久的運作及功能的發揮。「領域教學研究會」可以跳脫事務性的工作分配型態,讓教師對教學活動產生興趣,共同計劃執行教學活動,回歸諸多形式的「面貌」為真實的「行動」,使「領域教學研究會」成為教師合作的平台,專業發展的組織,及學習成長、執行教育任務的單位。
中文部分:
1.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2001):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台北市:楊智。
2. 江愛華(2001):強化教學研究會功能,增進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天地,114, 7-13。
3.李克難(2000):國民中學校長政治模式領導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4.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5.李隆盛(2003):學習領域召集人的教學領導。師友月刊,1月號,1-3。
6.李堅萍(2002):PCK理論於九年一貫課程中的意義。研習資訊,19(4),50-54。
7.李建銘(2001):落實學校層面的教改一談教學研究會的功能與展望。教師天地,114,47-52。
8.李春芳(1992):協同教學法。中等教育,43(3),54-59。
9.沈溪南(2003):教育改革漫談。師友月刊,1月號,51-53。
10.佘曉清、連文惠、蘇蘭雅 (2000):中等學校實習教師之反省式科學教學行動研究。 科學教育學刊,8(3),273-286。
11.林建能(2003):九年一貫教科書問題。師友月刊,1月號,38-40。
12.林達森(2001):合作學習與認知風格對科學學習之效應。教育學刊,17,255-279
13.周志宏(2000):教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稻香。
14.周淑惠(2003):課程改革之「省思」議題。國教世紀,204,29-34。
15.周鳳美(2001):教師改變教學之困難~從教師學習的角度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129-142。
16.吳美枝、何禮恩 譯(2001)。Jean McNiff,Pamela Lomax,Jack Whitehead原著: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嘉義市:濤石文化。
17.吳淑娟、段曉林 (1999):國中生理化科學習動機面貌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 ,10,279-295
18.段曉林、王國華、張惠博(1998):學生對教師之學科教學知覺問卷之發展。科學教育學刊,6(2),129-147。
19.段曉林、王國華、張惠博(1998):國中學生對科學教師學科教學之知覺。科學教育學刊,6,(4),363-381。
20.教育部九年一貫推動工作小組、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2002):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學校經營研發輔導手冊(5)。
21.高強華(2000):協同教學的問題及其解決策略。中等教育,51,(4),103-105。
22.高紅瑛(2000):協同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77,57-63。
23.陳文典(2001):課程變革對教學及學習模式的衝擊及其可能的回應。科學教
育月刊,244,48-51。
24.陳浙雲(2002):協同合作、共創教學新機。教育部九年一貫推動工作小組、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學校經營研發輔導手冊(5)。
25.黃炳煌(2001):教師專業素質之提升。教師天地,113,15-20。
26.黃政傑(1996):教學研究會的問題與改革。職教園地,12,18-20。
27.黃春木(2001):等待重新重視的教學研究會。教師天地,114,28-36。
28.郭明堂(2001):國小教學研究會之探討一從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談起。教師天地,114,15-21。
29.張英鵬 (2001):反映個別差異的教學模式-協同教學、合作學習與同儕指導。屏師特殊教育創刊號,41-53。
30.馮朝霖(1998):教師文化的轉化。社教雙月刊,5-7。
31.劉怡亭 (2000):影響學科教學知識的發展來源。國教輔導,39,(4),48-52。
32.劉宏文、張惠博(1997):知識的統整與應用—一位國中理化教師的課室教學
觀察。科學教育月刊,204,7-15。
33.劉蔚之(2001):新世紀教學團隊的新風貌一由幾個佳例談教學研究會之運作。教師天地,114,37-46。
34.劉澤宏(2000):高級中學教學品質視導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35.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36.鄭志賢(2003):九年一貫課程的致命瓶頸。師友月刊,1月號,44-50。
37.熊同鑫、王振興(1999):行動、反思與成長:一位自然科教師的自我教學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1),17-34。
38.蕭福生(2001):由協同教學組織看教學研究會之功能與運作。教師天地,114,
53-63。
39.饒見維(1996):教學研究會的問題與改革。職教園地,12,18-20。
40.饒見維(1999):從九年一貫課程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
同步發展策略。研習資訊,16(6),13-24。
41.饒見維(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角色的省思。教師天地,113,7-13。
英文部分:
1. Cramer, G. (1996). Teacher Study Group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astback 406. (ERIC Document, ED406371.)
2. Elliott, J. (1993).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Open University U.P.
3. Grossman, P. L. (1990). The making of a teacher: Teacher Knowledge and teacher education. NY: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4. Gudmundsdottir, S. (1990). Values in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1(3), 44-52.
5. Johnson, B. (1993). Teacher as researcher,(ERIC Digest ED 355205.)
6. Lortie, D. C.(1975). Schoolteacher.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7. Shulman, L. S. (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5(2), 4-14.
8. Shulman, L.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57(1),1-22.
9. Tobin, Kenneth (2001). Learning/Knowing How To Teach Science in Urban High Schools. Euducational Horizons 80,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