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詩評
論文名稱: 清初陶素耜《周易參同契脈望》研究--以內丹雙修學為主
The Research of Tao Su-Si’s Zhou Yi Cantongqi Mai Wang in Early Qing Dynasty: Main Subjects of Neidan and Shuangxiu
指導教授: 賴貴三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66
中文關鍵詞: 陶素耜周易參同契脈望內丹陰陽雙修周易參同契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1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初道士陶素耜,乃陰陽雙修丹法之重要研究者,其學師承孫教鸞真人嫡派,丹道思想亦受陳致虛、陸西星等丹家之影響,但是,陶氏有機的吸取內丹清修派的理論長處,與其雙修思想鎔鑄於一爐,形成個人的丹道學說。是故,在清代道林之群中,陶素耜乃一位具有代表性之重要學者。
    陶素耜傳有《道言五種》,其中,《周易參同契脈望》乃是陶氏以陰陽丹法對《參同契》進行詮釋之注疏。筆者以此作為主要研究文本,即是希冀能透過本文之探析,勾勒陶氏丹法之概貌,並呈現《參同契》的不同解讀向度,以補足學界對此一研究之闕漏。在論文的正文部分,筆者擬就陶素耜學說中的幾個重要內容為切入點,進行主題式的討論。
    第一,陰陽思想貫穿陶氏整體丹法,筆者先爬梳《周易》經傳、《周易參同契》、《老》《莊》及道家早期經典中的陰陽論述,再深入討論《脈望》中的陰陽思想,並就陶氏等一系雙修丹家以陰陽為理論基礎提出之主張,展開辨析。
    第二,《周易參同契脈望》中的玄關一竅論述,乃陶素耜吸收前人說法,並融會貫通之創造性總結。筆者於此章先說明「玄關一竅」於內丹修煉之意義,再整理諸家關於玄關一竅的十種說法;接著,就陶素耜論「玄關一竅」之內容,歸納五項特色;最後,再比較陶素耜與其他丹家的玄關論述。
    第三,時間論述乃《易》學與內丹學關注的一個重點,故筆者以《周易參同契脈望》之時間論述為題,先討論《周易》經傳與《周易參同契》的時間觀,再說明內丹學歸返先天之逆向時間觀,最末則就《脈望》中的時間論述,分就「煉丹時程」、「時間攢簇之論」、「時中之論」進行陳述。
    第四,《脈望》文後所附之〈周易參同契金丹圖說〉,對於《參同契》的全書要義,以丹圖配合文字說明的方式,呈現丹道修煉之精蘊。筆者就十一幅丹圖之內容作區分,分為「陰陽五行與生剋順逆」、「火候消長與圜道周流」、「內觀靜照與炁流分布」進行討論。
    本論文雖以「陶素耜《周易參同契脈望》研究」為題,但在內容鋪敘上,亦多涉及《周易》、丹道與生命哲學間的思考,因筆者學術能力與實修經驗之不足,文中仍有許多未竟之處,故於文末對本文之缺失與展望,簡要敘述。

    第一章 緒論…………………………………………………………………0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001 一、研究背景…………………………………………………………………001 二、研究目的…………………………………………………………………006 第二節 研究義界與研究材料…………………………………………009 一、研究義界…………………………………………………………………009 二、研究材料…………………………………………………………………010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問題意識…………………………………………012 一、文獻回顧…………………………………………………………………012 二、問題意識…………………………………………………………………021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022 一、研究方法…………………………………………………………………022 二、研究步驟…………………………………………………………………024 三、章節架構…………………………………………………………………025 第二章 陶素耜生平傳略與著述體例探析……………………027 第一節 陶素耜生平傳略…………………………………………………027 一、早年建立功名……………………………………………………………027 二、醉心珍瓏棋藝……………………………………………………………028 三、潛心修煉丹道……………………………………………………………029 四、生平年表…………………………………………………………………031 第二節 《道言五種》版本內容…………………………………………031 一、《悟真篇約註》…………………………………………………………032 二、《金丹大要》、《金丹就正篇》……………………………………………034 三、《承志錄》…………………………………………………………………036 第三節 《周易參同契脈望》體例特色……………………………037 一、獨創以段分章法…………………………………………………………038 二、每段附重點總結…………………………………………………………041 三、經文折衷於俞琰…………………………………………………………045 四、文後附金丹圖說…………………………………………………………047 第三章 《周易參同契脈望》「陰陽」述評………………………049 第一節 《周易》經傳與《周易參同契》之陰陽觀…………………052 一、《周易》經傳之「陰陽」義……………………………………………052 二、《周易參同契》之「陰陽」義……………………………………………058 三、「陰陽」在《周易》經傳與《周易參同契》中的概念意義……………067 第二節 《老》《莊》與早期道經之陰陽觀……………………………069 一、《老》《莊》之「陰陽」義………………………………………………069 二、早期道經之「陰陽」義……………………………………………………073 第三節 《周易參同契脈望》之陰陽觀…………………………………076 一、人元丹法,發明陰陽……………………………………………………077 二、取坎填離,顛倒陰陽……………………………………………………081 三、陽往陰來,陽禀陰承……………………………………………………085 四、內外陰陽,順乎自然……………………………………………………088 五、心統陰陽,運轂成丹……………………………………………………104 第四節 以陰陽為基礎的雙修論述……………………………………107 一、內丹雙修派理論探析…………………………………………………107 二、陶素耜之雙修傾向……………………………………………………113 三、陰陽雙修之實踐意義……………………………………………………118 第四章 《周易參同契脈望》「玄關一竅」述評……………123 第一節 「玄關一竅」釋名及其於內丹修煉之意義…………………123 一、玄關一竅是內丹修煉的重要祕法………………………………………127 二、玄關一竅是溝通先天與後天的重要樞紐………………………………129 三、玄關一竅必須在體證中掌握……………………………………………131 第二節 各家論「玄關一竅」……………………………………………133 一、玄關一竅為臍後腎前說…………………………………………………133 二、玄關一竅為兩腎說………………………………………………………134 三、玄關一竅為下丹田說……………………………………………………135 四、玄關一竅為中宮黃庭說…………………………………………………137 五、玄關一竅為口鼻說………………………………………………………139 六、玄關一竅為女性生殖器說………………………………………………141 七、玄關一竅為陽生說………………………………………………………142 八、玄關一竅在「中」字上體會說……………………………………………143 九、玄關一竅多端說…………………………………………………………145 十、玄關一竅為感而遂通的太極之境說……………………………………147 第三節 陶素耜論「玄關一竅」…………………………………………148 一、玄關一竅有無形體………………………………………………………149 二、兩孔穴即玄牝之門………………………………………………………152 三、爻動陽生則玄竅開………………………………………………………154 四、心如太虛養性調息………………………………………………………155 五、先天地之金胎神室………………………………………………………157 第四節 陶素耜與諸家之玄關較論……………………………………158 一、陶素耜與李道純的玄關比較…………………………………………159 二、陶素耜與陸西星的玄關比較…………………………………………163 三、陶素耜與傅金銓的玄關比較…………………………………………166 四、陶素耜與李西月的玄關比較…………………………………………169 第五章 《周易參同契脈望》「時」述評…………………………173 第一節 《周易》經傳「時」觀…………………………………………173 第二節 《周易參同契》「時」觀………………………………………178 第三節 內丹學「時」觀…………………………………………………181 一、先天與後天之區別………………………………………………………182 二、順向的時間觀:從先天至後天…………………………………………184 三、逆向的時間觀:從後天至先天…………………………………………188 第四節 《周易參同契脈望》「時」觀…………………………………191 一、煉丹時程…………………………………………………………………191 二、時間攢簇之論……………………………………………………………204 三、時中之論…………………………………………………………………208 第六章 〈周易參同契金丹圖說〉內容探析……………………213 第一節 陰陽五行與生剋順逆…………………………………………213 一、〈河圖作丹圖說〉………………………………………………………213 二、〈洛書作丹圖說〉………………………………………………………217 三、〈先天八卦圖說〉………………………………………………………220 四、〈後天八卦圖說〉………………………………………………………223 第二節 火候消長與圜道周流…………………………………………224 一、〈嘔輪吐萌圖說〉…………………………………………………………225 二、〈含元播精圖說〉…………………………………………………………227 三、〈十二卦律圖說〉…………………………………………………………229 四、〈六十卦用圖說〉…………………………………………………………231 五、〈藥火萬殊一本圖說〉……………………………………………………233 六、〈斗建子午將指圖說〉……………………………………………………235 第三節 內觀靜照與炁流分布──〈靜照圖說〉………………………237 第四節 易學圖式的丹道意義…………………………………………238 一、以圖式聯繫大宇宙與小宇宙……………………………………………238 二、以圖式模擬宇宙時空的變化……………………………………………239 第七章 結論………………………………………………………………241 第一節 本論文之重點與總評…………………………………………241 一、《周易參同契脈望》之體例………………………………………………242 二、以陰陽為核心的丹道修煉………………………………………………242 三、總結玄關一竅諸說之大成………………………………………………244 四、後天逆返先天的時間論述………………………………………………246 五、以金丹圖說明揭丹道真義………………………………………………247 第二節 本論文之檢討與展望…………………………………………248 一、專書研究未能兼顧全面性………………………………………………248 二、陶氏丹法中的外丹術論述………………………………………………249 三、未能完全掌握丹經難解處………………………………………………250 四、陶氏丹法實際操作之障礙………………………………………………251 參考文獻………………………………………………………………………253

    參考文獻

    一、古籍部分(依朝代先後順序排列)

    01.〔漢〕毛公傳,〔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02.〔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03.〔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04.〔漢〕劉安:《淮南鴻烈解》,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
    05.〔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武英殿本史記三家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
    06.〔漢〕許慎:《說文解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07.〔漢〕鄭康成注:《易緯八種》,臺北:新興書局,1966年。
    08.〔漢〕魏伯陽:《參同契正文》,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55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據明萬曆間刊「百陵學山」本影印。
    09.〔魏〕王弼等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10.〔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11.〔魏〕王弼原著,樓宇烈校釋:《老子》,臺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
    12.〔三國蜀〕抱真子:《高上玉皇心印妙經註》,收入《藏外道書》,第三冊,成都:巴蜀書社,1994年。
    13.〔三國吳〕韋昭註:《國語》,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9年。
    14.〔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15.〔唐〕成玄英:《南華真經註疏》,收入〔明〕正統《道藏》,第十六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16.〔唐〕李鼎祚輯:《周易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17.〔唐〕呂洞賓:《金華宗旨》,成都:巴蜀書社,收入《藏外道書》,第七冊,成都:巴蜀書社,1994年。
    18.〔唐〕純陽真人 呂 嵒 洞賓集,〔唐〕華陽真人 施肩吾 希聖傳:《鍾呂二仙傳道集》,收入《藏外道書》,第六冊,成都:巴蜀書社,1994年。
    19.〔唐〕幻真先生註:《胎息經》,收入〔明〕正統《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二冊。
    20.〔唐〕鍾離權著:《靈寶畢法》,收入《藏外道書》,第六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21.〔五代〕杜光庭注:《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收入〔明〕正統《道藏》,第十一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22.〔五代〕譚峭:《化書》,收入〔明〕正統《道藏》,第三十六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23.〔後蜀〕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十六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24.〔宋〕李駧注:《黃帝八十一難經纂圖句解》,收入〔明〕正統《道藏》,第三十六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25.〔宋〕張伯端撰,〔宋〕翁葆光注,〔元〕戴起宗疏:《紫陽真人悟真篇注疏》,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十九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26.〔宋〕張伯端原著,〔宋〕薛道光、陸墅,〔元〕陳致虛注:《紫陽真人悟真篇三註》,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十九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27.〔宋〕張伯端:《金丹四百字》,收入〔明〕正統《道藏》,第二十四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28.〔宋〕曾慥編撰:《道樞》,收入〔明〕正統《道藏》,第二十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29.〔宋〕薛道光:《還丹復命篇》,收入《正統道藏》,第四十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30.〔宋〕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十六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31.〔宋〕項安世:《周易玩辭》,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4年。
    32.〔宋〕白玉蟾註:《指玄篇》,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六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33.〔宋〕白玉蟾:《瓊琯白真人集》,收入《藏外道書》,第五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34.〔金〕牧常晁撰:《玄宗直指萬法同歸》,收入〔明〕正統《道藏》,第二十三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35.〔元〕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收入〔明〕正統《道藏》,第二十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36.〔元〕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十六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37.〔元〕俞琰:《周易參同契釋疑》,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十六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38.〔元〕李道純:《中和集》,收入〔明〕正統《道藏》,第四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39.〔元〕李道純:《龍眉子金丹印證詩測疏》,收入《藏外道書》,第五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40.〔元〕李道純原著,盛克琦、果兆輝編校:《中和正脈──道教中派李道純內丹修煉秘籍》,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41.〔元〕陳虛白:《規中指南》,收入《藏外道書》,第六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42.〔元〕陳致虛:《上陽子道言》,臺中:瑞成書局,2011年。
    43.〔元〕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收入〔明〕正統《道藏》,第二十四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44.〔元〕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圖》,收入〔明〕正統《道藏》,第二十四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45.〔元〕陳致虛:《周易參同契分章注》,收入《藏外道書》,第十六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46.〔元〕陳致虛:《周易參同契分章注》,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十六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47.〔元〕王惟一:《道法心傳》,收入〔明〕正統《道藏》,第五十四冊,北京:
      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48.〔元〕王惟一:余洞真《悟玄篇》,收入賀龍驤校勘、彭文勤等纂輯,《道藏輯要》,第十六冊,臺北:考正出版社,1971年。
    49.〔明〕李時珍撰,王羅珍、李鼎校注:《奇經八脈考校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
    50.〔明〕陸西星:《周易參同契測疏》,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55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51.〔明〕陸西星:《周易參同契口義》,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56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52.〔明〕陸潛虛:《老子道德經玄覽》,收入《藏外道書》,第五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53.〔明〕陸潛虛:《金丹四百字測疏》,收入《藏外道書》,第六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54.〔明〕陸潛虛:《方壺外史》,臺北:自由出版社,2002年。
    55.〔明〕來知德:《周易集注》,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56.〔明〕尹真人高弟子:《性命圭旨》,收入《藏外道書》,第九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57.〔明〕伍守陽:《天仙正理》,收入《藏外道書》,第五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58.〔明〕伍沖虛:《天仙正理直論增註》,收入《藏外道書》,第五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59.〔明〕彭好古:《金丹四百字註釋》,收入《藏外道書》,第十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60.〔明〕孫汝忠:《金丹真傳》,臺北:自由出版社,1994年。
    61.〔朝鮮〕許浚撰:《東醫寶鑑》,明萬曆間(1573-1620)朝鮮刊本,國立中央圖書館收藏。
    62.《上乘修道秘書四種》,孤版明鈔,臺北:自由出版社,1974年。
    63.〔明〕柳華陽:《華陽金仙證論》,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五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64.〔清〕朱元育:《周易參同契闡幽》,臺北:自由出版社,2000年。
    65.〔清〕陶素耜:《周易參同契脈望》,臺北:自由出版社,2007年。
    66.〔清〕陶式玉等輯評:《官子譜》,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1年。
    67.〔清〕陶素耜:《道言五種》,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68.〔清〕仇兆鰲:《古本周易參同契集註》,臺北:自由出版社,1974年。
    69.〔清〕彭定求:《真詮》,收入《藏外道書》,第十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70.〔清〕傅金銓:《頂批上陽子原註參同契》,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8年。
    71.〔清〕傅金銓:《度人梯經》,收入《藏外道書》,第十一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72.〔清〕傅金銓:《道書一貫真機易簡錄》,收入《藏外道書》,第十一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73.〔清〕傅金銓:《呂祖五篇注》,第十一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74.〔清〕惠棟:《易漢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75.〔清〕劉一明:《道書十二種》,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年。
    76.〔清〕劉一明:《修真後辨》,收入《藏外道書》,第八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77.〔清〕永瑢、紀昀等撰:《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78.〔清〕青華老人:《唱道真言》,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十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79.〔清〕黃元吉著,戈國龍注譯:《新譯樂育堂語錄》,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80.〔清〕李涵虛《三車秘旨》,收入《藏外道書》,第二十六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81.〔清〕李西月:《道竅談》,收入《藏外道書》,第二十六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82.〔清〕李涵虛:《道竅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83.〔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84.〔清〕杭辛齋著,周易工作室點校:《杭辛齋易學七種:周易杭氏學》,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
    85.〔清〕董欽德輯:《康熙會稽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
    86.《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書局,1975年。
    87.《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88.《中華續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5年。

    二、民國後專著(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01.于省吾:《商周金文錄遺》,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02.王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03.王沐:《內丹養生功法指要》,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04.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05.王洪圖:《黃帝內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年。
    06.戈國龍:《道教內丹學探微》,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
    07.戈國龍:《道教內丹學溯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08.戈國龍註譯:《新譯樂育堂語錄》,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09.王強:《遮蔽的文明──性觀念與古中國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3年。
    10.王夢鷗:《鄒衍遺說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11.北京大學哲學系注:《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12.成中英:《易學本體論》,臺北:康德出版社,2008年。
    13.朱伯崑:《易學哲學史》,第一卷,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14.〔羅馬尼亞〕伊利亞德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
     冠圖書公司,2001年
    15.任法融:《周易參同契釋義》,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年。
    16.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17.岑孝清:《李道純中和思想及其丹道闡真》,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18.何宗旺:《中華煉丹術》,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19.何建明:《陳致虛學案》,濟南:齊魯書社,2011年。
    20.何淑貞校注:《新編抱朴子.內篇》,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21.沈清松編:《詮釋與創造――傳統中華文化及其未來發展》,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1995年。
    22.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23.孟乃昌、孟慶軒:《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注釋集萃》,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
    24.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第一卷,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
    25.金岳霖:《論道》,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26.邱樹森主編:《中國歷代職官辭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27.胡孚琛:《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28.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29.胡孚琛:《丹道法訣十二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30.胡孚琛:《丹道仙術入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31.高亨:《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32.高懷民:《大易哲學論》,臺北:高懷民,1988年。
    33.〔荷〕高羅佩著,李零等譯:《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34.〔荷〕高羅佩著,楊權譯:《秘戲圖考》,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35.徐兆仁主編:《涵虛秘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36.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37.郝勤:《龍虎丹道:道教內丹術》,臺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
    38.孫廣德:《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39.馬濟人:《道教與煉丹》,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40.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41.陳攖寧:《道教與養生》,北京:華文出版社,1989年。
    42.張乙尹:《仙家修煉之理論與實證》,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
    43.張立娟、李艷梅主編:《中脘穴》,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年。
    44.張其成:《易學大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2年
    45.張其成:《易道主幹》,北京:中國書房,2003年。
    46.張其昀:《孔學今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47.張善文:《象數與義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48.張廣保:《道教的根本道論與道教的心性學》,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49.陽明:《道教養生家――陸西星與他的《方壺外史》》,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
    50.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51.黃慶萱:《周易縱橫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52.傅鳳英注譯:《新譯性命圭旨》,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53.曾傳輝:《元代參同學――以俞琰、陳致虛為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54.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7年。
    11.潘雨廷:《道教史叢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年。
    11.樓宇烈:《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2年。
    55.鄭吉雄主編:《周易經傳文獻新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56.劉長林、滕守堯:《易學與養生》,臺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57.劉連朋、顧寶田注譯:《新譯黃庭經.陰符經》,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58.樊雄:《中國古代房中文化探秘》,臺北:國際村文庫書店有限公司,1999年。
    59.盧央:《京氏易傳解讀》,上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60.賴師貴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
    61.賴錫三:《丹道與易道――內丹的性命修煉與先天易學》,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62.謝正強:《傅金銓內丹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63.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
    64.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上海大詞典出版社,2001年。
    65.蕭天石主編:《鍾呂傳道全集》,臺北:自由出版社,1984年。
    66.蕭天石:《道家養生學概要》,臺北:自由出版社,2009年。
    67.蕭兵、葉舒憲:《老子的文化解讀──性與神話學之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68.蕭進銘:《反身體道──內丹密契主義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2009年。
    69.蕭登福:《讖緯與道教》,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
    70.蕭漢明、郭東升:《《周易參同契》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71.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72.嚴靈峰:《老子達解》,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
    73.顧頡剛編著:《古史辨》,第一冊、第五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
    74.龔敏:《陸西星研究兩題》,香港: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2008年。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一)博士論文

    01.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6年。
    02.周冶:《上陽子陳致虛生平及思想研究》,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03.段致成:《道教丹道易學研究――以《周易參同契》與《悟真篇》為核心的開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04.馬宗軍:《《周易參同契》思想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05.陳敏祥:《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06.張國華:《清代《周易參同契》丹道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07.賴錫三:《道教內丹的先天學與後天學之發展和結構――「精、氣、神、虛」系統下的道論與氣論》,國立清華大學中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二)碩士論文

    01.王儷蓉:《白玉蟾謫仙與內丹思想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02.袁 浩:《《周易參同契》丹道時間養生思想探析》,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03.郭啟傳:《陸西星的道教思想》,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8年。
    04.黃惠玲:《周易參同契之十二消息卦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05.簡秀寰:《北宋張伯端內丹思想「精氣神」之探討》,玄奘大學教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四、期刊學報論文(依發表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01.柳存仁:〈陸西星之參同契測疏〉,《清華學報》,第7卷,第1期,1968年8月。
    02.黃本英:〈周易與參同契之探討〉,《中華易學》,第9卷,第11期,總第107號,1989年1月。
    03.李遠國:〈試論陳致虛的金丹大道〉,《中國道教》,1991年,第1期。
    04.蕭漢明:〈論《周易參同契》的人體生命模型〉,《中國文化月刊》,第141期,1991年7月。
    05.周慶華:〈「格義」學的歷史意義與現代意義〉,《國際佛學研究年刊》,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國際佛學研究中心出版,1992年,第2期。
    06.烏恩溥:〈《周易參同契》的哲學基礎〉,《孔孟月刊》,第30卷,第11期,總第359號,1992年7月。
    07.郭東升:〈論《周易參同契》的外丹術〉,《江漢大學學報》,1994年6期。
    08.張廣保:〈論《周易參同契》的丹道與天道〉,《宗教哲學》,第2卷,第2期,總第6號,1996年4月。
    09.張廣保:〈《周易參同契》的丹道與易道〉,《宗教哲學》,第4卷,第3期,總第15號,1998年7月。
    10.何乃川、詹石窗:〈論陳致虛的積功累行詩〉,《道韻》第5輯,臺北﹕中華大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11.葉芳揚:〈《周易參同契》與道家養生學〉,《現代養生》,1999年7期。
    12.方素真:〈《周易參同契》幾個功法的詮釋問題〉,《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1期,2001年12月。
    13.鄭燦山:〈《河上公注》成書時代及其思想史、道教史之意義〉,《漢學研究》,第18卷,第2期,2000年12月。
    14.周冶:〈上陽子陳致虛生平及《金丹大要》的丹道思想〉,《宗教學研究》,2001年,第4期。
    15.周立升:〈《周易參同契》的丹道易學〉,《周易研究》,2002年1期。
    16.曹劍波:〈《周易參同契》外丹煉制探幽〉,《宗教學研究》,2002年1期。
    17.賴錫三:〈《周易參同契》的「先天―後天學」與「內養―外煉一體觀」〉,《漢學研究》,第20卷,第2期,總第41號,2002年12月。
    18.容志毅:〈《周易參同契》與外丹鉛汞論――中國古代煉丹術何以推崇鉛汞大丹〉,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2期。
    19.謝正強:〈鐘呂內丹思想與《周易參同契》〉,《宗教學研究》,2003年3期。
    20.周冶:〈道本陰陽,順釩逆仙――解析陳致虛丹道思想的理論基礎〉,《宗教學研究》,2003年,第3期。
    21.章偉文:〈試論陳致虛的道教易學思想〉,《周易研究》,2003年,第3期。
    22.容志毅:〈《參同契》之丹道要旨〉,《宗教學研究》,2003年4期。
    23.林舟:〈論道教神仙信仰的長生思想〉,《中國道教》,2003年6月。
    24.戈國龍:〈《周易參同契》與內丹學的形成〉,《宗教學研究》,2004年2期。
    25.朱越利:〈《周易參同契》的黃老養性術〉,《宗教學研究》,2004年4期。
    26.段致成:〈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試論「外丹」與「內丹」派對《周易參同契》的不同詮釋路徑〉,《輔仁宗教研究》,第9期,2004年夏。
    27.唐大潮:〈性命雙修﹕「仙佛聖凡同具同證」――陸西星、李西月三教思想探析〉,《宗教學研究》,2004年,第4期。
    28.朱越利:〈惠能與禪丹――以〈上陽子金丹大要〉為據〉,《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2期。
    28.章偉文、孔祥宇:〈試論早期道教與易學的關涉——兼論《周易參同契》反映了漢代金丹道教的思想〉,《中國道教》,2005年5期。
    29.賴錫三:〈陸西星的丹道與易道〉,《清華學報》,新36卷,第1期,2006年6月。
    30.毛翔、毛珺:〈索解《周易參同契》金丹之秘〉,《中國道教》,2006年6期。
    31.段致成:〈張伯端《悟真篇》與《周易參同契》的關係〉,《丹道研究》,第1期,2006年7月。
    32.成中英:〈論易之五義與易的本體世界〉,《台北大學中文學報》,創刊號,2006年7月。
    33.朱越利:〈隋唐五代參同和非參同清修內丹術〉,《宗教哲學》,第12期,2007年12月。
    34.容志毅:〈《參同契》與中國古代煉丹學說〉,《自然科學史研究》,2008年,第4期。
    35.賴錫三:〈陸西星的男女雙修觀與身體心性論――內丹男女雙修的批判性反思〉,《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8年第一期(總第十一期),2008年6月。
    36.鄺芷人:〈《天仙心傳之解讀與分析──仙宗金蓋山派的黃中直透法門》〉,《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8年第一期(總第十一期),2008年6月。
    37.何建明:〈陳致虛金丹之道的老學特徵〉,熊鐵基、麥子飛主編﹕《全真道與老莊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38.馮樹勳:〈中國陰陽五行的「家族相似」結構──先秦到西漢中葉〉,《漢學研究》,第27卷第2期,2009年6月。
    39.王政書:〈陸西星雙修思想研究〉,《宗教學研究》,2010年,第2期。
    40.王政書:〈論陸西星三教合一思想〉,《中華文化論壇》,2010年,第2期。
    41.鄭志明:〈明代陸西星的雙修丹法〉,《文學新論》,第12期,2010年。
    42.孫亦平:〈從《周易參同契》看《易》學在道教中的傳播與影響〉,《周易研究》,
     2011年2期。
    43.孫嘉鴻:〈從茲有路到蓬萊──談玄關一竅〉,《宗教哲學》,第58期,2011年 
     12月。

    五、網路資料

    01.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B6%E7%B4%A0%E8%80%9C),搜尋時間為2013年3月31日下午21時37分
    02.搜搜百科(http://baike.soso.com/v42654517.htm),搜尋時間為2013年4月1日上午11時20分。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