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錫祥 Lee Hsi Hsiang |
---|---|
論文名稱: |
金門地區血緣聚落的社會空間組織 The social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consanguineous settlement in Kinmen |
指導教授: |
陳憲明
Chen, Hsien-M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畢業學年度: | 86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金門 、聚落 、社會地理 、空間組織 、宗族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從原鄉文化、聚落型態、物質生產與祭祀活動等面向,來論證金門地區宗族社會的血緣結合,實乃遵循著系譜原則;聚落內部、聚落之間以此區分社會關係的親疏,進行空間的結構化作用。 島上各個宗族的開基祖,遷移來浯的年代不出南宋,而由其祖籍地觀之,以泉州府屬佔多數。從宗族移民、築埭為田、官設鹽場、港灣位置來看,皆顯示圍繞著「內江」,傳統行政上隸屬於十七都、十九都的這個地域範圍,在移墾的時序上較早。聚落的分佈集中於太武山的北側與西半島,則反映了島內自然環境的區域性差異。明代是移民最興盛的時期,在嘉靖朝以前,各個宗族的領界線已然成形。宗祠的興建逐漸普遍化,藉由祠祭與墓祭的祭祖活動,同一宗族的支派,以同宗共祖的方式,形成一種連帶關係。經由山海界線的領域主張,逐步地確立了宗族生產活動的空間範圍。清代的金門已是個發展成熟的社會,各聚落的主要姓氏,並不因遷界事件而更替。 農耕活動為最主要的維生來源,因此聚落區位的選擇,優先考慮背風山谷作為居址,擇址的基準是根源於其維生方式。避風的區位要求、水資源量多寡、距海的遠近,深刻制約著聚落密度與規模大小。聚落的擇址,以形法風水觀念為宗;所謂「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空間環境型態是最佳的,樣的區位安排,在實質環境上,符合環抱圍護、藏風納氣、前敞後實的要求,自然是最能維持均衡的人文生態系統。聚落內部區分人群組成的方式,單姓村是以血緣房份區分內部的空間組織與人口組合,多姓村內部也是以血緣關係作為認同的原則。 宗族群體對於山海領域的主張,正是一種對於生存資源護衛與爭奪的過程。聚落內部的「房頭」不但是一種根源於土地劃分的單元,集居一處的生活型態,其親屬關係基本上是一種自我認同,用以區分「我們」與「他們」的差異。沿海資源增益了宗族生存的物質基礎,而其領域性具有公共性質,經由海岸域所有權的探討,可明瞭族勢力範圍的消長。在區域的尺度上,血緣宗親這條軸線乃聚落間結合、認同的對象,分居於各聚落的支派,每年必須回原居聚落的大祖處祭祖掃墓,分攤吃頭的責任。因此,宗族法則是社會組織人群、辨識異己的方法。 經由全島性、聯鄉社、聚落內部祭祀活動的觀察與理解,我們發現金門地區的祭祀活動呈現非階層性的社會空間形式,聚落即是儀式定義下的社會單位。區域人群的連結是以血緣關係為主軸,表現在實質生活上的械鬥結盟、輪流吃頭、上墓祭祖、與婚喪喜慶的往來,乃至遺留在宗祠慶安醮的迎接姻親這個儀式上。每個血緣集村所形構的「境」,是村民以自為中心,依其所感知的幽明吉凶,對各種方位與地點,主觀地賦予其價值與意義;為潔淨化生活空間,必須由「神聖存有物」加以界定、護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