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鄧振男
Deng Zhen-nan
論文名稱: 三至六世紀江漢地方豪族的發展歷程:以襄陽、江陵為中心的探討
指導教授: 邱添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0
中文關鍵詞: 襄陽江陵地方豪族魏晉南北朝移民蠻人地域社會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79下載:15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研究主旨在探討三至六世紀(主要是魏晉南北朝),江漢地區地方豪族的發展歷程,以襄陽(雍州)、江陵(荊州)兩地為中心的研究。本文從地域空間的觀點出發,並且從歷史大環境的發展以及地方豪族人物加以分析探討,時代雖然主要在魏晉南朝,但並不侷限於朝代分期,上下旁及東漢及隋唐,試圖藉此對中國中古時期襄陽與江陵的豪族的歷史發展過程做一個較完整的描繪。
    本文先從襄陽與江陵的環境形勢開始,探討其周邊自然山川與交通路線等自然因素,其次再探討兩地的政區演變與戰略地位等人文因素,來瞭解三至六世紀襄陽與江陵地方豪族的生活空間型態與人地關係。接者進入最主要的兩地豪族本身發展歷程。章節編排以時間先後為主,從東漢三國、魏晉、至隋唐,敘述並探討襄陽與江陵豪族的淵源、發展、盛衰及後續動向。
    襄陽與江陵的地方豪族,其淵源可追溯自東漢時期的南陽郡地方豪族。三國時期,襄陽作為一個戰略要地脫離南郡而興起,並且逐漸取代南陽成為荊州北部的軍政中心,與江陵相對。兩晉之交,大規模的動亂造成南陽、襄陽、江陵等地豪族的流動與重組。南陽豪族如宗、劉、庾、樂等四大家族移至江陵。而襄陽地區則是除了戰亂後幾個碩果僅存的豪族以及少數南陽舊族之外,並接受由關中地區移入的豪族,如柳、韋、杜等關中大族,此外還有南方的蠻人的移入。東晉時期本屬荊州的襄陽成為僑置雍州的治所,至劉宋元嘉年間因時代的需要而加以實土化。襄陽成為一州之治與原荊州治所江陵分庭抗禮,由於襄陽位於南朝抗御北朝的國防第一線,民風強悍,地方豪族皆以武力著稱。與江陵豪族以文學隱逸著稱者不同,逐漸形成文武不同性格,於是當時出現「江陵素畏襄陽人」之語。襄陽豪族的組成以關中豪族、土著豪族、蠻人豪族三種勢力為主,東晉中後期以土著與關中豪族為主,至南朝時期則轉變為以關中豪族與蠻人為主。襄陽豪族以軍功求仕進,其中又以柳元景為興起之關鍵人物。討蠻、北伐、入京遂成為襄陽豪族求發達的路徑。襄陽豪族長於武力,但拙於政治,雖躋身朝廷,但其武人性格及其晚渡背景,不為建康王謝高門士族所稱。
    梁代是襄陽與江陵兩地豪族的主要興盛時期,大批豪族進入建康朝廷為官,初期頗稱貴顯,但中期人才凋零、文化性格的不適應、以及梁武帝用人政策的改變,加上後期遭受侯景之亂以及西魏的打擊,兩地豪族大為衰落。南北朝後期,兩地豪族分屬南北政權,但大部份歸屬北朝,其社會地位已無法與梁初相比。隋唐時期江陵豪族已欲振乏力,著名者僅寥寥數人而已。而襄陽豪族為維持其家族勢力,紛紛向北方關中原居地的親族們靠攏,雖仍以關中郡望為名,實際上仍居襄陽,而且在唐代還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資料與章節安排 第二章 襄陽與江陵的環境形勢 第一節 自然山川與交通路線 1.自然山川 2.交通路線 第二節 政區演變與戰略地位 1.政區演變 2.戰略形地位 第三章 襄陽與江陵豪族的淵源與發展 第一節 淵源—東漢至西晉 1.東漢的南郡與南陽郡豪族 2.荊州豪族與三國政權 3.沈寂的西晉時期 第二節 襄陽與江陵豪族的流動與重組 1.東晉時期荊襄地區豪族的流動 2.雍州實土化與襄陽豪族的崛起 第三節 北人與蠻人—襄陽豪族的內部組成 1.兩者的交會—北人與蠻人在襄陽 2.雍州與寧蠻府—地方二元政治 3.以北人制蠻人—建康朝廷的政策 第四節 江陵素畏襄陽人—兩地豪族的性格差異 1.文人性格的江陵豪族 2.武人性格的襄陽豪族 3.政治三角關係—襄陽、江陵與建康 第四章 襄陽與江陵豪族的盛衰與後續 第一節 襄陽豪族的盛與衰 1.梁朝前期達於極盛 2.梁朝後期的衰落 第二節 江陵豪族的盛與衰 1.梁朝時代的江陵豪族 2.梁元帝政權與江陵豪族的衰落 3.西魏破江陵後殘存的後梁 第三節 後續—南北朝至隋唐 1.進入北朝的襄陽與江陵豪族 2.留在南朝的襄陽與江陵豪族 3.隋唐時期的動向 第五章 結論 附錄一 三至六世紀江陵、襄陽豪族人物列表 附錄二 魏晉南北朝荊雍方鎮牧守年表 參考書目 附圖

    參考書目
    一、史料
    (一)正史部份
    (東漢)班固:《漢書》,台北:洪業書局,1996年版。
    (劉宋)范曄:《後漢書》台北:洪業書局,1973年版。
    (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2年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6年版。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6年版。
    (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7年版。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5年版。
    (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7年版。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5年版。
    (唐)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7年版。
    (唐)令狐德棻等:《周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5年版。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5年版。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5年版。
    (唐)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5年版。
    (後晉)劉煦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5年版。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5年版。
    (二)其他史料部份
    (晉)習鑿齒,《襄陽耆舊記》,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魏)酈道元著,王國維注校,《水經注校》,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唐)林寶:《元和姓纂》,北京,中華書局,1994。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7年版。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全二冊。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全六冊。
    (清)洪亮吉,《東晉疆域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清)洪亮吉,《十六國疆域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清)吳增僅,《三國郡縣表》,收入《二十五史補編》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55。
    (清)洪亮吉,《補三國疆域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清)萬斯同,《晉方鎮年表》,收入《二十五史補編》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55。
    (清)萬斯同,《東晉方鎮年表》,收入《二十五史補編》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55。
    (清)萬斯同,《宋方鎮年表》,收入《二十五史補編》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55。
    (清)萬斯同,《齊方鎮年表》,收入《二十五史補編》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55。
    (清)吳廷燮,《晉方鎮年表》,收入《二十五史補編》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55。
    (清)吳廷燮,《東晉方鎮年表》,收入《二十五史補編》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55。
    (清)徐文範,《東晉南北朝輿地表》,收入《二十五史補編》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55。
    (清)吳廷燮,《宋齊梁陳方鎮年表》,收入張舜徽編《二十五史三編》第5冊,長沙:嶽麓書社,1994。
    (清)吳廷燮,《元魏方鎮年表》,收入《二十五史補編》第4冊,北京:中華書局,1955。
    (清)洪齮孫,《補梁疆域志》,收入《二十五史補編》第4冊,北京:中華書局,1955。
    (清)臧勵龢,《補陳疆域志》,收入《二十五史補編》第4冊,北京:中華書局,1955。
    (清)陳運溶,《荊州記》九種,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民國)吳慶燾,《襄陽四略》,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二、近人論著
    (一)中文專書部分
    韓樹峰,《南北朝時期淮漢迤北的邊境豪族》,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華中師大出版社,2002。
    郭峰,《唐代士族個案研究—以吳郡、清河、范陽、敦煌張氏為中心》,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
    章開沅等編,《湖北通史》,武漢:華中師大出版社,1999。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湖北簡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葛劍雄等著,《中國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台北,里仁書局,1994。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台北,里仁書局,1994。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
    熊德基,《六朝史考實》,北京:中華書局,2000。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台北:中研院史語所專刊(83),1990。
    程光裕、徐聖謨,《中國歷史地圖集》,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
    陳琳國,《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張偉然,《湖北歷史文化地理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周振鶴,《中國歷史文化區域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陳長琦,《兩晉南朝政治史稿》,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臺北:雲龍出版社,1994。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合肥:黃山書社,1989。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札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周一良,《周一良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
    楊予六,《中國歷代地方行政區劃》,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7。
    王仲犖,《北周地理志》,北京:中華書局,1980。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王文楚,《古代交通地理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李曉杰,《東漢政區地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黎虎,《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
    林瑞翰,《魏晉南北朝史》,台北:至大圖書公司,1977。
    唐長孺,《三至六世紀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高明士,《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82初版、1987增訂二版。
    吳永章,《湖北民族史》,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0。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第三版。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1993。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
    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
    施堅雅,《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城市研究》,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白翠琴,《魏晉南北朝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王文光,《中國南方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朱大渭,《六朝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
    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四卷「六朝隋唐部」,北京:中華書局,1992。
    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辛德勇,《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6。
    王文楚,《古代交通地理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六卷,台北:中研院史語所專刊(83),1990。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3,上、下共二冊。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55。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北京:三聯書店,1965。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論拾遺》,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2。
    馬長壽,《碑銘所見前秦至隋初的關中部族》,北京:中華書局,1985。
    鄺士元,《魏晉南北朝史研究論文書目引得》,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
    方北辰,《魏晉南朝江東世家大族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蘇紹興,《兩晉南朝的士族》,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
    何啟民,《中古門第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
    呂春盛,《陳朝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
    呂春盛,《關隴集團的權力結構演變—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
    石泉,《古代荊楚地理新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
    王伊同,《五朝門第》,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二)日文專書部分
    中國中世史研究會編,《中國中世史研究》,東京:東海大學出版會,1970。
    中國中世史研究會編,《中國中世史研究.續編》,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1995.12
    谷川道雄,《中國中世社會共同體》,東京,國書刊行會,1989。
    谷川道雄編,《地域社會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京都:京都大學,日中國際共同研究,1988年。
    谷川道雄,《中國中世探求—歷史人間》,東京:日本--出版部,1987。
    宮川尚志,《六朝史研究‧政治社會篇》,京都:平樂寺書店,1964。
    森 正夫編,《舊中國地域社會特質》,名古屋:名古屋大學,1994。
    越智重明,《魏晉南朝貴族制》,東京:研文出版,1982。
    越智重明,《魏晉南朝人社會》,東京:研文出版社,1985。
    川勝義雄,《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82。
    中村圭爾,《六朝貴族制研究》,東京:風間書房,1987。
    (三)學位論文
    楊俊峰:《南朝末年士人及其北遷問題》,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劉增貴:《漢代豪族研究—豪族的士族化與官僚化》,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
    趙立新,《西晉末年至東晉時期的「分陝」政治——分權化現象下的朝廷與州鎮》,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郭啟瑞,《東晉南朝國防結構的演變——以北境州鎮為主》,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沈東青,《梁末羈北文士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蔡幸娟,《南北朝降人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江宜華,《唐代長江中游地區士族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三、單篇論文
    (一)中文部分
    曹文柱,〈兩晉之際流民問題的綜合考察〉,《歷史研究》1991:2,1991.4,頁78-93。
    徐益棠,〈襄陽與壽春在南北戰爭中之地位〉,《中國文化研究彙刊》8,1948.9,頁53-64。
    薛軍力,〈劉宋初期對強藩的分割〉,《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5,頁52-57。
    薩孟武,〈晉隋之間的南北形勢〉,《社會科學論叢》3,1952年5月,頁1-28。
    譚其驤,〈晉永嘉喪亂後之民族遷徙〉,氏著《長水粹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頁51-76。
    安田二郎著、王軼群譯,〈晉宋革命和雍州(襄陽)的僑民〉,收入於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116-147
    周一良,〈南朝境內之各種人及政府對待之政策〉,《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63,頁30-93
    周一良,〈梁武帝及其時代〉,收錄於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下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頁338-368。
    高敏,〈論侯景之亂對南朝後期社會歷史的影響〉,《中國史研究》1996:3,頁89-98。
    蘇紹興,〈侯景亂梁與南朝士族衰落的關係〉,《兩晉南朝的士族》,台北:聯經,1987,頁19-54。
    吳梧軒,〈南人與北人〉,《禹貢半月刊》5:1,1936年3月),頁19-22。
    朱和平,〈試論六朝南方城市大量湧現的原因、表現及城市經濟的特徵〉,《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5:1,16-24。
    石泉、魯西奇,〈東晉南朝長江中游地區僑州郡地望新探〉,《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4。
    毛漢光,〈五朝軍權轉移及其對政局之影響〉,《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事業公司,1991。
    胡阿祥,〈東晉南朝僑州郡縣的設置及其地理分布〉,《歷史地理》8、9,1990。
    胡阿祥,〈南朝寧蠻府、左郡左縣、俚郡僚郡述論〉,《歷史地理》13,1996。
    陳琳國,〈論魏晉南朝都督制〉,《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86-4。
    陳琳國,〈論南朝襄陽的晚渡士族〉,《北京師大學報》,1991,20-27。
    陳琳國,〈論晉末劉宋軍功家族的三種類型〉,《中國史研究》,1995:4,138-143。
    陳長琦,〈南朝時代的幼王出鎮〉,《華南師大學報》,1996,101-109。
    張琳,〈東晉南朝時期襄宛地方社會的變遷與僑置雍州始末〉,《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15,1997。
    張琳,〈南朝時期的雍州中下層豪族〉,《武漢大學學報》,1997。
    張琳,〈南朝時期僑居雍州的河東柳氏與京兆韋氏發展比較〉,《武漢大學學報》,2000。
    韓樹峰,〈河東柳氏在南朝的獨特發展歷程〉,《中國史研究》2000:1。
    韓樹峰,〈河東裴氏南遷述論〉,《中國史研究》,1996:2,96-101。
    唐長孺,〈南朝寒人的興起〉,《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北京:三聯書店,1959.5)。
    傅樂成,〈荊州與六朝政局〉,《文史哲學報》4,1952.12;收入氏著,《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
    黎虎,〈六朝時期荊州地區的人口〉,《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1:4。
    周偉洲,〈南朝蠻族的分布及其對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開發〉,《古代長江下游的經濟開發》,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
    劉增貴,〈魏晉南北朝的同鄉關係〉,台北:中研院史語所,2002。
    薛軍力,〈魏晉時期都督制的建立與職能轉變〉,《天津師大學報》1992:4。
    趙立新,〈試論梁末江陵政權之外交與定都之關係〉,《史苑》56,1996.1。
    趙立新,〈隋唐之際的蕭銑江陵政權〉,《史原》20,1991.5。
    武仙卿,〈南朝大族的鼎盛與衰落〉,《食貨半月刊》1:10,1933.5。
    張燦輝,〈南朝河東柳氏家族研究〉,《晉陽學刊》,1995.6,81-85。
    王大良,〈南陽順陽范氏研究—南陽古代家族史系列研究之二〉,《歷史研究》1990:5,89-92。
    王大良,〈南陽堵陽韓氏研究—南陽古代家族史系列研究之三〉,《歷史研究》1992:12,102-107。
    陶希聖,〈東晉之世族名士與州郡權力〉,《食貨》復刊4:7,1974.10月,頁1-24。
    陶希聖,〈南朝士族之社會地位與政治權力〉(上、下),《食貨》復刊4:8、4:11,1974.11、1975.2。
    宋德熹:〈中國中古門第社會史研究在台灣—以研究課題取向為例(1949-1995)〉,《興大歷史學報》第六期,1996。
    宋德熹,〈中古門第觀念探微〉,《興大歷史學報》5,1995.6,1-59。
    傅兆君,〈六朝城市經濟的特點及其在新經濟區發展中的作用〉,《學術月刊》,1992:11,68-74。
    張鶴泉,〈東漢宗族組織試探〉,《中國史研究》1993:1,10-19。
    劉靜夫,〈京兆杜氏研究—魏晉南北朝士族門閥個案研究之二〉,《許昌師專學報》社科版,1993.3。
    鄭敬高,〈南朝的將門〉,《華中師大學報》哲社版,1987.6,137-143。
    余英時,〈東漢政權之建立與士族大姓之關係〉,收入《士與中國文化》,。
    郭黎安,〈六朝建都與軍事重鎮的分布〉,《中國史研究》1999:4,頁73-81。
    陳乾康,〈論東晉南朝的僑州郡縣〉,《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2,頁100-107。
    夏日新,〈關於東晉僑州郡縣的幾個問題〉,《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11,1991.6,頁36-49。
    辛德勇:〈西漢至北周時期長安附近的陸路交通〉,《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8年第3輯。
    郭啟瑞,〈東晉南朝北境州鎮長官的任用背景〉,《筧橋學報》2,1995.9。
    嚴耕望,〈魏晉南朝都督與刺史之關係〉,《大陸雜誌》11:7,1955。
    吳其昌,〈魏晉六朝邊政的借鑑〉,《邊政公論》1:11、12,2:3、5,1942、1943。
    李則芬,〈東晉僑置州郡與土斷〉,《東方》18:2,25-30。
    張承宗,〈魏晉南北朝的南北交往〉,《中國史研究》,1994:3,83-91。
    牟發松,〈漢唐間的荊州宗氏〉,《文史》44,1998。
    容建新,〈80年代以來魏晉南北朝大族個案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1996.4。
    王德權,〈兩岸中古社會史的回顧—民國38-85年〉,《第四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1999。
    胡志佳,〈考古發現與魏晉南北朝歷史研究〉,《第四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1999。
    (二)日文部分
    谷川道雄,〈六朝時代名望家支配〉,《龍谷大學論集》436,1990年7月,頁26-48。
    谷川道雄,〈六朝時代都市農村分化關試論〉,唐代史研究報告第三集《中國聚落史研究》,東京:刀水書房,1990。
    谷川道雄,〈六朝時代宗族—近世宗族比較〉,《名古屋大學東洋史研究報告》25,2001,128-143。
    谷川道雄,〈二豪族共同体論〉— 堀敏一「魏晉南北朝時代『村』讀」,《名古屋大學東洋史研究報告》22,126-143。
    越智重明,〈東晉南朝村豪族〉,《史學雜誌》79:10,1970,1-38。
    越智重明,〈後漢時代豪族〉,《東洋學報》73:3、4,1-29。
    山崎 宏,〈北朝末期附庸國後梁就〉,《史潮》11:1(1941.5),頁61-90。
    安田二郎,〈南朝皇帝貴族豪族.土豪層──梁武帝革命手──〉,收入中國中世史研究會編,《中國中世史研究.續編》,1995,頁207-218。
    伊藤宏明,〈六朝隋唐期地域社會關研究動向——1981~1992——〉,收於森正夫編,《舊中國地域社會特質》,1994,頁29-39。
    越智重明,〈東晉南朝村豪族〉,《史學雜誌》79:10,1970,1-38。
    越智重明,〈後漢時代豪族〉,《東洋學報》73:3、4,1-2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