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慧新
Hui-Hsin Huang
論文名稱: 爭議性議題之新聞框架分析-以「農漁會信用部分級管理」議題為例
指導教授: 胡幼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9
中文關鍵詞: 新聞框架議題
英文關鍵詞: news frame, issu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4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農漁會信用部分級管理」原為政府實施基層金融改革的一部份,在2002年8月22日實行之初就備受農漁會反彈,議題本身的爭議性、政治力介入與變調,引起媒體大幅度報導,本研究使用內容分析法分析議題期間的報紙文本,探討不同論述立場消息來源,在媒體上框架的競爭。研究問題如下:一.探討「農漁會信用部分級管理」事件在新聞媒體上有哪些「框架」存在?這些框架有哪些特徵,以呈現不同「新聞框架」的內容?二.在各種不同的社會單位--政治菁英、壓力團體之框架競爭中,媒體較常報導哪一方的框架?這些框架特性為何?三.「農漁會信用部分級管理」事件在其議題生命週期(議題的不同階段)中,有何種不同新聞文本特徵的演變及呈現?四.不同的報紙,在框架呈現和文本特性上的分佈與涵蓋,有何不同?
    研究發現:
    一. 「贊成」農漁會分級管理政策的社會行動者以「行政官員」為主要出現在媒體上的消息來源,以「金融改革」來框架農漁會分級議題,「金融整頓」是其傳達的主要意義,最常出現的新聞主題為分級管理的「政策陳述」。在「反對」分級政策者以「農漁會及農漁民自救會」為主要消息來源,以「消滅農漁會」來框架此一議題,認為「消滅農漁會」為其框架意義,以「遊行事件」為新聞主題。對分級政策採取「中立」角度的社會行動者,以「記者或媒體機構」消息來源為主,將農漁會分級管理事件以「政治意涵」框架之,「政治勢力的消長」為主要意義,新聞主題為「事件成因與討論」。
    二. 「農漁會分級管理」事件在議題發展歷程的後期,已轉變為一高度政治性問題,框架競爭獲得顯著地位的,非政策討論性的框架,而是泛政治化取向的「政治意涵」框架,使的公共政策的討論轉為政治勢力競爭。
    三. 在框架競爭中,被報導較多的框架,具有「使用較多文本修辭」的特徵;並且媒體在框架競爭過程中具影響力。
    四. 「農漁會分級管理」事件在新聞文本中的框架競爭是一動態的過程,在不同時其有不同的框架和框架意義佔上風,居於主導位置,但隨著不同事件發生與議題週期的轉換,框架的內容與意義也會發生變換。

    目錄--------------------------------------------------------------------------------Ⅰ 表目錄---------------------------------------------------Ⅲ 圖目錄---------------------------------------------------Ⅴ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7 第二章 文獻檢閱 第一節 框架理論--------------------------------------------------------10 第二節 框架競爭--------------------------------------------------------20 第三節 框架與議題生命週期之發展--------------------------------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採用-----------------------------------------------38 第二節 資料蒐集--------------------------------------------------------40 第三節 資料處理--------------------------------------------------------68 第四章 資料分析結果-------------------------------------------------------70 第一節 農漁會分級管理事件總體新聞則數與面積分-------------72 第二節 農漁會分級管理事件之新聞報導框架----------------------70 第三節 農漁會分級管理事件新聞報導之消息來源----------------85 第四節 農漁會分級管理議題生命週期發展與框架變化----------90 第五節 農漁會分級管理事件在不同報紙上的報導分佈----------9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102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12 參考書目------------------------------------------------------------------------116 附錄一 編碼類目表-----------------------------------------------------------126 表目錄 表1-1 事件發展歷程表---------------------------------------------------------------6 表3-1 研究類目定義、理論依據與研究問題之關聯性-----------------------43 表4-1 不同報紙新聞則數與面積分佈表----------------------------------------73 表4-2 不同報導方式新聞則數與面積分佈表----------------------------------73 表4-3 框架新聞則數與面積分佈表----------------------------------------------74 表4-4 框架意義構連新聞則數與面積分佈表----------------------------------75 表4-5 新聞主題新聞則數與面積分佈表----------------------------------------76 表4-6 消息來源立場之新聞則數與面積分佈表-------------------------------77 表4-7 消息來源身分新聞報導則數與面積分佈表----------------------------78 表4-8框架和框架意義構連新聞報導則數與百分比分佈表-----------------80 表4-9框架和文本修辭新聞報導則數與百分比分佈表-----------------------81 表4-10框架和新聞主題新聞報導則數與百分比分佈表---------------------83 表4-11消息來源立場和消息來源身分新聞報導則數與百分比分佈表--------------85 表4-12消息來源立場和框架新聞報導則數與百分比分佈表---------------86 表4-13消息來源立場和框架意義構連新聞報導則數與百分比分佈表--------------87 表4-14消息來源立場和新聞主題之新聞報導則數與百分比分佈表-----------------88 表4-15 議題週期和框架新聞報導則數與百分比分佈------------------------90 表4-16 議題週期與框架交叉表---------------------------------------------------92 表4-17「消滅農漁會」框架下議題週期和框架意義構連新聞則數與百分比分布表--------------------------------------------------------------------------93 表4-18 「政治效應」框架下議題週期和框架意義構連交叉表-------------94 表4-19 報別和框架之新聞則數與百分比分佈表-------------------------------97 表4-20 報別和框架意義構連新聞報導則數與百分比分佈表----------------98 表4-21 報導方式和框架新聞則數與百分比分佈表----------------------------99 表4-22 報導方式和框架意義構連新聞則數與百分比分佈表----------------99 表4-23報導方式和新聞主題之新聞則數與百分比分佈表-------------------100 表5-1 「研究問題」與「研究結果討論」對照表-----------------------------102 圖目錄 圖3-1 研究主要類目架構圖--------------------------------------------------46 圖4-1 新聞報導總量在不同週期分佈圖-----------------------------------72 圖4-2 框架報導在不同議題週期分佈圖-----------------------------------91

    中文
    Babbie原著,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社。
    Berger&Luckmann原著,鄒理民譯(1991)。《知識社會學 : 社會實體的建構》。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Wimmer& Dominick原著,李天任、藍莘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
    中時晚報社評(2002年11月19日)。不是改不改革問題。中時晚報,2版。
    中國時報民意調查中心(2002年11月20日)。 扁聲望重挫至三成八。中國時報,3版。
    中國時報論壇(2002年11月22日)。農會問題不是改革與反改革的對立。中國時報,2版。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志宏(2002年11月20日)。滅火,游揆今籲取消遊行。自由時報,2版。
    王志宏(2002年11月22日)。新系:自救會幹部愈半有前科。自由時報,3 版。
    包希勝&邱英明(2002年9月26日)。總統籲農漁民支持改革,勿受煽動,抨擊少數既得利益者抹黑政府,認改革方向正確,但作法可修正。聯合報,6版。
    何振忠(2002年11月24日)。李扁體制裂解?政治抉擇關口,扁該反思:李對民進黨政權的自主是扶持還是拉扯?如果無法打開新中間路線的胃納,是否還要與李妥協。聯合報,2版。
    吳芳如(2002)。《消息來源、新聞框架與媒介真實之建構:以政黨輪替後之核四爭議案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欣芳(2002年11月23日)。捍衛台灣優先,台聯向農漁民致敬。自由時報,3版。
    李欣芳、黃維助、黃敦硯、邱燕玲(2002年11月22日)。府院高層明坐鎮應變。自由時報,3版。
    李淑慧(2002年11月19日)。金改煞車,國家主權評等將受影響,惠譽與標準普爾表示,金融改革結果是影響我評等的關鍵因素。經濟日報,2版。
    李鴻明(2002年9月19日)。李登輝老神在在:大家等著,不必急。自由時報, 3 版。
    林全洲、何榮、魯永明(2002年9月14日)。農漁會抗爭,考慮停止北運農產品。擬定四階段對抗措施,下月起停止代收勞、健保費。聯合報,6版。
    林如森(2002年11月24日)。「台灣農業之路怎麼走」系列報導(一)農業困境篇 3斤米換不到1包菸 農業的明天? 本土打不贏進口,整頓農漁會信用部引發「消滅」說,當局不重視、社會大眾的認知不夠,才是台灣農業致命傷。聯合報,6版。
    林美玲(2002年11月23日)。少了信用部 農漁會形同被消滅 讓商銀接管 作法不妥恐涉違憲。聯合報,2版。
    林晨柏(2002年11月23日)。「李登輝發難 農漁民響應 挑戰扁游命運共同體」。中國時報,焦點新聞,2版。
    林淑玲&蔡沛恆(2002年11月18日)。農漁會信用部分級管理喊卡。中國時報,焦點新聞,1版。
    林新輝(2002年9月21日)。「國民黨基層板塊恐遭瓦解」 劉松藩:下次總統大選前 泛綠陣營勢力可望伸進泛藍地盤。聯合報,4版。
    邱金蘭(2002年1月23日)。剪不斷理還亂,基層金融改革陷泥沼。經濟日報,3版。
    唐玉麟&呂雪慧(2002年9月13日)。財部:澄清良質農漁會可繼續存在。中國時報,5版。
    唐玉麟(2002年11月26日)。曾拼命三郎,公私一肩扛。中國時報,4版。
    翁秀琪(1997)。《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大眾媒體、官方消息來源與社會運動的三角關係》, 台北:三民書局。
    馬道容等(2002年11月25日)。游錫堃留任,李庸三、范振宗去職,內閣確定小幅改組,政院今將批准兩人辭呈,接任人選日內定案。聯合報,1版。
    高有智&吳慧玲(2002年11月24日)。農村曲帶路,補破網收尾,農漁大遊行,從頭到尾擠透透。中國時報,3版。
    高有智(2002年11月10日)。農漁民大遊行勢在必行。中國時報,12版。
    高有智(2002年9月13日)。李登輝:財部想消滅農漁會信用部。中國時報,5版。
    高明法等專題報導,林松青整理。(2002年11月26日)台灣農業之路怎麼走?系列(二)相依相存篇。聯合報,6版。
    張青&林美玲(2002年9月25日)。陳主席農漁會金融改革勢在必行,民進黨中常會上宣示決心,稍早並以「怕失去政權不敢改革才是懦夫」回應李登輝警告。聯合報,1版。
    張甄薇(1992)。《衝突性社會議題之新聞框架研究-以台灣政治反對運動為例(1960-1991)》。輔大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型態與女性—理論與實例》。台北:正中。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1998)。《國語辭典》。台北: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錄。
    許傳陽(1991)。《大眾傳播媒介與社會運動: 一個議題傳散模式的初探--以宜蘭反六輕設廠運動之新聞報導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易志、周曉婷、林晨柏(2002年11月22日)。返鄉溝通農會問題,扁:行政部門有人要負責。中國時報,1版。
    陳重生&尹乃菁等(2002年9月18日)。國親與台聯,聲援農漁會。中國時報,6版。
    陳嘉宏&唐玉麟(2002年9月21日)。扁會黃主文農漁會問題達共識。中國時報,4版。
    陳嘉宏、高有智、尹乃菁(2002年11月14日)。民進黨指控農漁民遊行,國民黨幕後主導。中國時報,4版。
    游其昌(2002年9月24日)。財部純經濟思考,牽動下一次的政治勢力重組。反刨根,想扎根李連這回同口徑。聯合報,4版。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第八期,5-42。
    黃美惠(2001)。《媒介建構之女性參政框架—以副總統呂秀蓮的新聞報導框架為例》。淡江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維助(2002年11月20日)。無法照顧農民的農會無須存在。自由時報,2版。
    黃維助(2002年11月23日)。國民黨:游揆下台,李庸三不需辭職。自由時報,2版。
    鄒景雯(2002年11月23日)。分級管理公告,府院都不知。自由時報,2版。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書局。
    臧國仁,鍾蔚文(1997)。框架概念與公共關係策略—有關運用媒介框架的探析,《廣告學研究》,第九集,99-130。
    劉榮(2002年11月20日)。李登輝降溫:再給政府一些時間。自由時報,3版。
    蔡慧貞(2002年10月20日)。游揆保證農漁會繼續存在。中國時報,1版。
    黎珍珍。(2002年11月21日)。為聲援一一二三的大遊行,國民黨進行甲級動員,親民黨化整為零。中國時報,2版。
    蕭旭岑(2002年11月24日)。政黨板塊,擠壓變動。聯合報,4版。
    蕭旭岑、林美玲(2002年9月20日)。農漁會分級管理制,擬延後實施,地方與在野黨相繼反彈 財部決緩衝三個月讓農漁會改善體質,並剔除存款人資格限制,改為限制利率。聯合報,6版。
    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2002年11月24日)。金改政盪六成認扁要負責,游應慰留,總統聲望三成八,游揆維持五成二未受衝擊,逾四成認為李庸三、范振宗不必下台。聯合報,2版。
    聯合報社論(2002年11月24日)。神農垂淚 與農共生 ──注意農民與農業被邊緣化的相對剝奪感 。聯合報,2版。
    鍾蔚文(1992)。《從媒介真實到主觀真實》。台北:正中。
    韓享良(2002)。《國內報紙內容對失業議題之報導框架研究-以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為例》。世新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如蘭&吳典蓉(2002年11月18日)。 扁:不能讓人以為和農民為敵。中國時報,5版。
    蘇永耀(2002年11月18日)。在野惡鬥,改革中挫。自由時報, 7版。
    蘇永耀(2002年11月19日)。兩度誤判情勢,壞了改革大計。自由時報, 2版。
    蘇永耀(2002年11月19日)。滅火,游揆籲取消遊行。自由時報, 3版。
    英文
    Adoni, H.&S. Mane(1984). Media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 Communication Research,(11):323-340.
    Bantimaroundis, P.&Ban, H. (2001). Covering the crisis in Somalia: Framing choices by the New York Times and the Manchester Guardian. In Reese, S. D., et al. (eds.). Framing Public Life.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Blumer, H. (1971). Social problems as collective behavior. Social Problems , 18: 298-306.
    Callaghab, K. & Schnell F. (2001). Asessing the democratic debate: How the news media frame elite policy discourse. Political Communicaiton, 18: 183-212.
    Entman, R. M. (1993). 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4): 51-58.
    Gamson , W. A.&Modigliani, A. (1989). Media discourse and public opinion on nuclear power: A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5(1): 1-37.
    Gamson, W. A. & Modigliani, A. (1987). The changing culture of affirmative action. Research in Political Sociology, 3: 137-177.
    Gamson, W. A. (1988).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B. Klamdermans, et al. (eds.). International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 l : 219-244.Greenwich, CN: JAI Press.
    Gamson, W. A., et al. (1992). Media images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8: 377-393.
    Gans, H. J. (1979). Deciding What’s News. NY: Vintage Books.
    Gitlin, T. (1980). The Whole Wold is Watching. Berkeley, CA: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offman, E. (1974). F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ilgartner, S.& Bosk, C. L. (1988). The rise and fall of social problems: A public arenas mode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1): 53-78.
    Kruse, C. R. (2001). The movement and the media: framing the debate over animal experimentatio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8: 67-87.
    Lang, G.E. & Lang, K. (1981). Watergate: An exploration of the agenda-building process. In G. Cleveland Wilhoit & Hsrrold de Bock (eds.), Mass communication review Yearbook, 2: 447-468. Beverly Hills, CA: Stage.
    Lawrence, R.G. (2000). Game-Framing the issues: tracking the strategy frame in the public policy new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7: 93-114.
    Mathes, R.& Pfetsh, B. (1991). The role of alternative press in the agenda-building process.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 33-62.
    Nimmo, D. & Comb, J. E. (1990). Mediated political realities. NY: Longman.
    Pan, Z. & Kosicki, G. M. (1993). Framing analysis: An approach to news discours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0: 55-75.
    Perloff, R. M. (1998).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Politics, press and public in America. Mahwa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Schlesinger, P. (1989). From production to propaganda?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11: 283-306.
    Staab, J. F. (1990). The Role of News Factors in News Selection: A Theoretical Reconsider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 423-443.
    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K: Free Press.
    Wolfsfeld, G. (1991). Media, protest and political violence. Journalism Monograph, 127: 1-6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