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慈歡
Yang, Tzu Huan
論文名稱: 國小初任教師多元文化教學意象之探究
An Inquiry of Multicultural Teaching Image of Elementary School Novice Teachers
指導教授: 譚光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5
中文關鍵詞: 國小初任教師多元文化教育教學意象多元文化教學意象
英文關鍵詞: elementary school novice teacher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eaching image, multicultural teaching imag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2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針對國小初任教師之多元文化教學意象進行探究,主要研究目的在於了解初任教師過去的成長及學習經驗如何形塑其多元文化教學意象,進入教學現場後如何將之實踐,其過程又會如何詮釋與轉變。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以兩名國小初任教師為研究對象,主要透過訪談與觀察進行資料蒐集,並佐以相關文件及研究者札記進行資料分析,從中探討初任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並進一步瞭解初任教師多元文化教學意象之實踐與轉變。研究發現,國小初任教師過去對族群及性別的概念受大眾媒體及家庭脈絡的影響,其後經過課程的洗禮,亦會產生轉變。多元文化教育在師資培育過程中並非關注的焦點,因此初任教師在意識與實踐中對多元文化及多元文化教育產生誤解。兩位初任教師的多元文化教學意象,發展出不一樣的教學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也使自身的多元文化教學意象產生轉變。初任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覺察教科書及自身所存有的意識型態,想改變但卻仍缺乏實踐的行動力。
    根據研究結果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 初任教師對不同族群的看法深受大眾媒體及相關書籍的影響。
    二、 初任教師性別角色概念形成於家庭與求學經驗之交互影響。
    三、 多元文化教育在初任教師的職前教育中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四、 初任教師之文化經驗影響其多元文化教學意象。
    五、 不同多元文化教學意象影響初任教師的教學實踐。
    六、 多元文化知識之不足可能誤導初任教師之多元文化教學意象。
    七、 在教學現場中,初任教師之多元文化教學意象與教學實踐互為影響。
    八、 初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產生多元文化教學意象的覺醒但仍缺乏實踐的行動力。

    This study aims at exploring elementary school novice teachers’ multicultural teaching image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how the growth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shape novice teacher’s multicultural teaching images, and to understand when they enter the teaching field, how to implement ,interpret and transform with multicultural teaching images.
    This study adopts case study method, collects data in two elementary novice teachers by using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 , and accompanies with relevant documents and researcher’s notes to analyze.
    Some of the significant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novice teacher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ethnic groups, in which all are deeply affected by mass media and relevant books.
    2.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on the novice teachers’ concepts of gender and ethnic are evident.
    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re not highly emphasized during novice teachers’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4. The novice teachers’ cultural experience influence their multicultural teaching image.
    5. The pedagogical praxis of novice teachers are affected by their multicultural teaching image.
    6. The lack of multicultural awareness may mislead novice teachers’ multicultural teaching image.
    7. There are two-way interaction between pedagogical praxis and multicultural teaching image of novice teachers.
    8. Even novice teachers aware of multicultural teaching image in the process of pedagogical praxis, they still fail to carry it out.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多元文化與教育...................................7 第二節 多元文化與教學意象...........................21 第三節 教師與多元文化.................................29 第四節 初任教師的困境與專業發展.................4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5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59 第三節 研究的程序.......................................65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72 第五節 研究倫理與限制.................................75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79 第一節 初任教師多元文化教學意象的發展........79 第二節 初任教師多元文化教學意象的實踐........95 第三節 綜合討論.........................................13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9 第一節 研究結論.........................................149 第二節 研究建議.........................................153 第三節 個人反思.........................................159 參考文獻......................................................161 附錄一.........................................................177 附錄二.........................................................178 附錄三.........................................................182 表次 表3-2-1個案資料簡介.....................................61 表3-3-1 遠遠國小觀察時間..............................67 表3-3-2 花花國小觀察時間..............................67 表3-3-3 遠遠國小訪談時間..............................67 表3-3-4 花花國小訪談時間..............................67 表3-3-5 小威與光光訪談時間表........................71 表3-3-6 小威觀察時間表.................................71 表3-3-7 光光觀察時間表..................................72 表3-4-1研究目的、問題與資料收集方式對照表...73 表3-4-1資料編碼表.........................................74 表4-3-1 多元文化教學意象發展比較................133 表4-3-2 多元文化教學意象實踐比較................134 圖次 圖2-1-1 多元文化教育的面向.............................15 圖2-2-1 Elbaz教師意象與實務知識的結構關係圖..24 圖2-3-1 Banks的多元文化課程統整的四個層次....39 圖3-1-1 研究架構圖..........................................55 圖3-2-1五年A班教室平面圖...............................63 圖3-2-1二年Z班教室平面圖...............................65 圖3-3-1 研究流程圖..........................................66

    一、中文部分
    丁威仁(2006年3月19日)。意象【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喜菡文學網http://forum.pon99.net/viewtopic.php?f=5&t=27537
    內政部統計處(2012),一○一年第二十九週內政統計通報(101年6月底在我國之外籍人士統計),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6529
    方德隆(2001)。課程的理論與實務。臺北:麗文文化。
    王雅玄(2007)。多元文化素養評量工具及其應用:現況與展望。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4),149-180。
    王雅玄(2008)。進入情境與歷史:臺灣原住民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及其實踐。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9(1),33-68。
    王雅菁(2007)。國民小學教師文化回應教學信念與行為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王麗雲譯(2002)。Michael W. Apple著。意識型態與課程。臺北:桂冠。
    白青平(2000)。臺北縣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工作困擾與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石育民(2004)。台北市古亭地區客家空間文化意象之研究---以南昌路、同安街一帶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巿政暨環境規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朱瑛、蔡其蓁譯(2004)。Patricia G. Ramsey著。多元世界的教與學。臺北市:心理。
    朱嬿蓉(2007)。新移民,新契機-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多元文化教育信念與實踐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江雪齡(1996)。邁向廿一世紀的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何俊青(2011)。安親班教師實務知識與教學意象之個案研究。教育學刊,36,95-136。
    余明仁(2011)。雲嘉地區國小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素養、增能與實踐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明清(1991) 。教育研究。臺北:五南。
    吳芝儀譯(2001)。R. C. Bogdan & S. K. Biklen原著。資料分析。載於黃光雄(主譯)、李奉儒等(譯),質性教育研究(頁219-263)。嘉義:濤石文化。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圖書。
    吳淳肅(2009)。多元文化師資培育的批判性理解與現況分析:以Marilyn Cochran-Smith之多元文化師資培育架構為主。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5,69 – 93
    吳清山(1993)。班級經營的基本概念。載於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著:班級經營(頁3-29)。臺北:心理。
    吳清山(1999)。初等教育。臺北:五南。
    吳清山(2005)。師資培育發展的困境與突破。研習資訊,22(6),23-29。
    吳雅玲(2007)。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多元文化課程模式對我國師資培育課程之啟示。國立編譯館館刊,35(4),51-64。
    吳雅玲(2009)。以社會階級為主題之幼兒多元文化課程方案發展。課程與教學季刊,12(2),47-76。
    吳雅惠(1999)。教師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其運作課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呂枝益(2000)。多元文化教育與九年一貫課程發展。中等教育,51(3),28-43。
    李玉惠(1999)。二十一世紀的學校行政管理。載於中華民國教育行政學會編:第五次教育行政論壇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87-205)。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中國教育學會。
    李奇蓓(2012)。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建構國小教育學成之新移民課程內涵。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李奉儒(1996)。後現代主義、多元主義與德育研究。教育研究雙月刊,50,30-41。
    李奉儒(1997)。後現代倫理學與德育蘊義。研習資訊,14(1),57-63。
    李奉儒(2003)。P. Freire的批判教學論對於教師實踐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集刊,49(3),3-30。
    李奉儒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之基礎。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頁5-68)。嘉義:濤石文化。
    李美鈴(1997)。多元文化教育在班級中的落實。教師之友,38(3):45-48。
    李苹綺譯(1998)。Banks James A. 著(1988)。多元文化教育概述。臺北:心理。
    李根芳、周素鳳譯(2003)。約翰•史都瑞著。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臺北:巨流。
    李雪菱(2011)。教師性別意識與教學困境。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8,133-174。
    杜美慧(2011)。國小教師發展多元文化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實踐之研究─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阮凱利(2001)。理論與實踐的辯證—國小教師實踐知識之敘說性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周淑卿(2004)。課程專業發展與教師專業。臺北:高等。
    林生傳(1990)。實習教師困擾與輔導之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4)。高雄:麗文。
    林佩縈(2008)。重新感受自己的心,重新看見對方的新—研究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之多元文化觀點轉化歷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佳君(2007)。聲音、主體與抗拒—國小教師聲音之敘說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金玉(2012)。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多元文化素養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俊傑(2006)。邁向多元文化校園中的信任與認同—一位小學教師的敘說。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素卿(2006)。從新住民女性議題談多元文化教育師資之培育。教育研習資訊專刊,51,73-86。
    林素琴(2005)。客語政策執行之研究—以台北縣國民小學課與教學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彩岫(1998)。師範生的社會文化知識之內涵及其培育。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專業成長—理論與實際。臺北:師大書苑。
    林淑絹(2010)。「來說多元文化故事」—運用新北市新住民畫繪本於低年級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北。
    林清江(2002)。教育社會學。臺北:國立編譯館。
    林喜慈(2005)。文化回應統整教學:一個多族群班級之行動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照真(2004年,1月18日)。負面標籤難以承受之重。中國時報,4版。
    林瑞榮(1998)。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
    侯惠妮(2010)。中部地區學前教師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實踐相關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俞智敏、陳光達、王淑燕譯(1998)。Chris Jenks著。文化。臺北:巨流,。
    施宜煌、賴郁璇(2010)。「教師及陌生人」隱喻對教師教學的啟示。當代教育研究,18(1):111-145。
    施冠慨(1993)。初任教師的輔導。臺北:五南。
    洪于婷(2006)。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研究教師教導新移民子女之經驗。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佳慧(2006)。職前教師多元文化教育觀的發展與教育實踐之敘說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洪泉湖(2005)。台灣的多元文化。臺北:五南。
    洪雪玲(2007)。論教師課程批判意識及其在教學上的啟示。課程與教學季刊,10(3),91-104。
    胡幼慧 (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范光瑞(2011)。國民小學校長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與實踐之個案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夏曉娟(2005)。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學生輔導,97,6-27。
    孫大川(1991)。久久酒一次。臺北:張老師文化。
    徐玉浩(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多元文化教學校能感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翁麗芳(2004)。「新台灣之子/女」的托教問題:多元教養文化研究。北縣成教,23,25-30。
    高華強(1992)。論實習教師的情意特質。中等教育,43(3),35-44。
    張如慧(1998)。如何創造多元文化的兩性平等教室。教育研究集刊,41,103-188。
    張如慧(2006)。學校服裝儀容規定中之性別差異-潛在課程的觀點。課程與教學季刊。9(4),35~50
    張芬芬(1988)。實習教師社會化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19,351-380。
    張芬芬(2001)。教學生活:新手老師的成長之路。載於黃政傑、張芬芬(主編),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臺北:師大書苑。
    張冠瑩(2005)。鄉土語言教師族群觀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張建成主編(2000)。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臺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1980)。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茂源(2006)。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探討新臺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調適之道。載於義守大學舉辦之多元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95-208),高雄縣:義守大學。
    張家蓉(1999)。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之態度—從族群面向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嘉雲(2004)。我的課程之旅:一位女性教師的課程意識之生命敘說。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德銳(2003)。中小學初任教師的教學困境與專業發展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129-144。
    張憲庭(2005)。落實多元文化教育的班級經營與策略。北縣教育,51,65-68。
    張麗質(2007)。臺北地區國民中學教師族群關係之多元文化態度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教育部統計處(2012),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94~100學年度),2012年10月14日,取自http://140.111.34.54/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869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莊明貞(2003)。性別與課程-理念、實踐。臺北:高等教育。
    莊明貞(2005)。敘事探究及其在課程研究領域之發展。教育研究,130,14-29。
    郭生玉(200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精華。
    郭明堂(1990)。高雄市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147, 122-154。
    郭實瑜(1996)。後現代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頁237-275)。臺北:師大書苑。
    陳吉雄(2004)。國民中學初任教師工作困擾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伶姿、陳世佳(2007)。國小教師多元文化觀之探究:以台中市三位國小教師為例。學校行政,49,107-122
    陳束真(2006)。多元文化論在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以台灣史教科書中有關原住民的論述為例。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未出版,臺北。
    陳松江(2004)。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對多元文化教育知覺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枝烈(2001)。文化差異與兒童學習的關係。九年一貫課程與多元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頁53-68)。花蓮縣: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陳枝烈、陳美瑩、莊啟文、王派仁、陳薇如譯(2008)。James A. Banks & Cherry A. McGee Banks主編,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台北:心理。
    陳亮君(2007)。孤懸與歸屬-兩位離島教育夢想家族群經驗與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之生命史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奎熹(1998)。現代教育社會學。臺北:師大書苑。
    陳奎熹(2007)。教育社會學。臺北:三民。
    陳美玉(1999a)。新任教師專業發展之探討。中等教育,3,42-59。
    陳美玉(1999b)。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陳美如(1997)。多元文化學校的知識革命與教師重構—從「潛在課程」談起。教育研究集刊,41,171-191。
    陳美如(1998)。多元文化學校的知識革命與教師重構—從「潛在課程」談起。教育研究集刊,41,171-192。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如(2001)。多元文化課程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中的省思與作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233-253。
    陳國泰(1999)。國小初任教師實際知識的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淑玲(2008)。國小教師多元文化素養與多元文化教學實踐之研究—以北台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淑玲(2008)。國小教師多元文化素養與多元文化教學實踐之研究-以北台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皎眉(1996)。青春期的兩性關係。兩性關係。臺北:空大。
    陳雅婷(2011)。從Paulo Freire「意識覺醒」觀論教師圖像。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源湖(2002)。外籍新娘識字教育實施之探析,成人教育,68,25-34。
    陳憶芬(2001)。師資培育中的多元文化教育課程探究。中等教育,52(4), 84-97。
    陳憶芬(2003)。師資培育中的多元文化教育之研究。臺北市:秀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陳薇如(2011)。教師之多元文化素養對新移民子女語研習得知影響的個案研究-以三所國小低年級教室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麗華(1996)。減低族群偏見課程與教學。多元文化與原住民教育課程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1-155),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曾也真(2009)。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
    曾素秋(2011)。多元文化教育課程對師資生多元文化素養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7(4),111-150。
    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基礎。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多元文化教育(頁33-55)。臺北:空大。
    游美惠(2008)。性別與多元文化教育。載於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多元文化教育(頁87-111)。臺北:高等教育。
    游美惠(2008)。跨國婚姻與多元文化教育。載於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多元文化教育(頁289-330)。臺北:高等教育。
    游美惠(2010)。多元文化女性主義—理論觀點與教育實踐。載於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5-37),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湯仁燕(2000)。多元文化的課程轉化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4,91-114。
    黃之泓(2011)。拒絕再製,與多元文化教學:以東南亞新住民子女教學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黃文俊(2002)。國小初任教師的教學意象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黃玉娟(2003)。蘭嶼島上漢族教師的生命故事:一個教育民族誌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臺北:漢文。
    黃政傑、張嘉育(1998)。多元文化教育的問題與展望。教育研究資訊,6(4),69-81。
    黃美瑛(1995)。意象:幼兒教師的實際知識運作之研究。屏東:睿煜。
    黃純敏(2000)。從多元文化主義論臺灣的語言教育。載於張建成(主編),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頁43-61)。臺北:師大書苑。
    黃純敏主譯(2006)。Young Pai & Susan A. Adler原著,教育的文化基礎。臺北:學富。
    黃國儀(2001)。兩性教育 — 揭開男女神秘的面紗。臺北:啟英文化。
    黃雪蘭(2011)。運用繪本提升國小學生的同理心與多元文化態度。屏東教育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琪璘、江雪齡(1985)。台灣準教師的社會多元文化觀之探討。國教之聲,28(3),27-35。
    黃雅苑(2010)。國小男性教師性別意識形塑經驗與教學實踐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瑞慧(2000)。教師增能與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楊巧玲(2001)。從批判教育學重新探索師生關係。教育研究,86,44-56。
    楊淳皓(2005)。在部落任教原住民籍教師的生涯故事:一個敘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雯君(2010)。臺北市國小教師對多元文化學生的教學策略與多元文化教育專業成長需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傳蓮(2000)。國小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素養指標初步建構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1,143-170。
    溫毓貞(2009)。幼稚園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覺與實踐:以花蓮縣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花蓮。
    葉冠伶(2009)。兒童英語補習班中、外籍教師教學意象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
    葉郁菁(2005)。文化理解與國既教育課程在學前教育階段的實施。教師之友,46(4),38-43。
    葉嘉瑜(2011)。新竹縣市國小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與新移民女性家長親師互動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詹蕙瑋(2005)。國民小學初任教師親師互動祇個案研究—以三位臺北市教師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甄曉嵐(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臺北:高等教育。
    劉玉玲(2006)。教育人類學〈第二版〉。臺北:揚智文化。
    劉美慧(2001)。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概念與歷史發展。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多元文化教育(頁1-31)。臺北:空大。
    劉美慧(2001)。多元文化教學策略。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多元文化教育(頁233-264)。臺北:空大。
    劉美慧(2000)。建構文化回應教學模式:一個多族群班級的教學實驗。花蓮師院學報,11,115-142。
    劉美慧(2005a)。多元文化教育在台灣成就了什麼?北縣教育,51,30-36。
    劉美慧(2005b)。多元文化師資培育:一位師資培育者的敘事探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的教育理念與專業標準(頁203-230)。臺北:心理。
    劉美慧(2008a)。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踐與困境。載於吳天泰(主編),多元文化(頁241-237)。臺北:二魚文化。
    劉美慧(2008b)。多元文化學校環境之營造。載於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多元文化教育(頁391-413)。臺北:高等教育。
    劉美慧(2008c)。多元文化課程轉化。載於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多元文化教育(頁333-358)。臺北:高等教育。
    劉美慧、洪佳慧(2009)。當師培生遇到多元文化教育:準教師的多元文化意識 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1),1-34。
    劉美慧、陳麗華(2000)。多元文化課程發展模式及其應用。花蓮師院學報,10,101- 126。
    劉茹敏(2005)。國小教師對外籍配偶子女的刻板印象及接納態度之研究-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師大書苑。
    歐志華(2009)。J.Banks和C.McCarthy的多元文化課程理論對台灣課程改革之啟示。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博士論文,嘉義。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潘雅媚(2009)。野百合也有春天—一位國小原住民教師之自我敘說探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臺中。
    潘慧玲(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高等教育。
    蔡美娟(2011)。台東縣國小原住民教師族群自我認同對多元文化教學信念影響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蔡純純(2006)。職前教師之多元文化素養研究:量表發展與現況分析。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蔡培村(1999):我國實施教師職級制度可行性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31,1-14。
    蔡雅玲(2004)。國小初任教師教學檔案對教學省思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世仁(1992)。揭開教科書的面紗。國立教育資料館通訊,18,1-7.
    鄭淑芬(2010)。教師的多元文化想像—以教師對新移民子女的教育經驗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
    鄭瑞娟(2002)。師資培育機構如何培育具多元文化教育觀的職前教師。載於「九年一貫課程與師資培育之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37-150)。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蕭昭君(2000)。誰需要多元文化教育?一個師資培育者的反省與告解。載於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99-335),花蓮師範學院。
    蕭昭君(2001)不同生命世界的跨越如何可能?—小學現場識字教育與社會正義的思考。載於九年一罐課程與多元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09-246),花蓮師範學院。
    蕭慧玲(2012)。國民小學社會領域「牡丹社事件」教學之探究:以多元文化教育觀點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賴怡珮(2006)。學前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及其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賴靜宜(2009)。國小教師多元文化素養之形成與實踐。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謝小芩(1995)。教育:從父權的複製到女性的解放。載於劉毓秀(主編),臺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頁182-218)。臺北:時報。
    謝小芩(譯)(1995)。Giroux, H. A.著,重新思考教師角色。通識教育季刊,2(4),89-104。
    謝旻晏(2002)。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班級經營現況、困擾與改善成長策略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謝芝棋(2009)。社會弱勢學童課後照顧教師的教學案子經驗—一個多元文化教育觀點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靜玟(2012)。成為多元文化教育「人」—多元文化教育實踐如何可能?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顏佩如、謝寶梅、楊銀興(2008)。國小教師新移民教學知能之研究-以中台灣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97年10月29日主辦「新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23-365)。臺灣: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魏文君(2008)。追尋完整自己—一位國小初任女教師卸下生命框架的自我敘說。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羅明華(1996)。國小初任教師實物知識的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譚光鼎(2001)。族群關係與多元文化教育。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多元文化教育(頁113-135)。臺北:空大。
    譚光鼎(2001)。鄉土文化教育。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多元文化教育(頁163-197)。臺北:空大。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8)。多元文化教育。臺北:高等教育。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2001)。多元文化教育。臺北:空大。
    蘇永明(2000)。後現代與道德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5,147-168。
    蘇芊玲(1999)。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臺北:女書文化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二、西文部分
    Banks, J. A. (1994). A instr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Massachusetts: Allyn and Bacon.
    Banks, James A. & Banks, Cherry A. McGee (2006).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6th ed). London: Allyn and Bacon.
    Bernstein, B. (1975). Class, codes and control(Vol. 3.): Toward a theory of educational transmission.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Bernstein, B. (1971). Class, Code and Control. Vol. 1: Theoretical Studies towards a sociology of language. London: R. K. P.
    Brock, B. L. & Grady, M. L.(1996). Beginning teacher induction program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9 631)
    Borich, G. D., & Tombari, M. L. (1997). Education psychology: A contemporary approach. (2nd ed). New York: Longman.
    Calderhead, J. (1996). Teachers: beliefs and knowledge. In D. C. Berliner & R. C. Calfee (Eds.),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1-725).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Macmillan.
    Clandinin, D. J.(1986). Classroom practice:Teacher’s images in action . London: Falmer Press.
    Clarken, R. H. ( 1997 ). Five metaphors for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07408)
    Connelly, F. M., & Clandinin, D. J. (1988). Teacher’s as curriculum planners: Narrative of experien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Elbaz, F. (1983). Teacher thinking: a study of practical knowledge. New York: Nichols.
    Elbaz, F. (1991). Research on Teachers ’ Knowledge:The evolution of a discourse. Journal Curriculum Studies, 23 (1), 1-19.
    Freire, P. (1973). Education for critical consciousness. New York:The Seabury Press.
    Freire, P. (1993).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Continuum.
    Fuller, F. f., & Bown, O. H. (1975). Teacher education: The seventy-four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part Ⅱ).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ay, G. (2000).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ordon, S. P. (1991). How to help beginning teachers succeed.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41166)
    Giroux,H. A. (1997). Pedagogy and the politics of hope: Theory, culture, and schooling: a critical rea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Hawkey. K (1996). Image and the Pressure to Conform in Learning to Teach.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12(1), 99-108.
    hooks, b. (1989). Talking back:Thinking feminist,thinking black. Boston:South End Press.
    Irvine, J. J & Armento, B. J. (2001).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New York:McGraw-Hill.
    Johnson (1993). Schooling and students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about learning.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8, 23-35.
    Johnston, S. (1992). Images: a way of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al knowledge of student teachers.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8(2), 123-136.
    Koerner, M. E. (1989). Teachers’ image of their work: A descriptive study .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Letven, E. (1992). Induction. In R. Fessler & J. C. Christensen (Eds.), The teacher career cycle: Understanding and guid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Miller, M. (2009). Teaching for a new world: Preparing high school educators to deliver college- and career- ready instruction. Alliance for Excellent Education Policy Brief. Retrieved from http://www.all4ed.org/files/TeachingForANewWorld.pdf
    Munby,H. (1986). Metaphor in the thinking of teacher: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18(2), 197-209.
    Murphy, S. (1986). Sex equity / inequity in teacher-child interaction in day care Classroom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97862)
    Ogbu, J. U. (1987). Variability in minority school performance: A problem in search of an explanation.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 Quarterly, 18, 312-334.
    Ogbu, J. U. (1991). Immigrant and Involuntary Minorities from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Minority Status and Schooling. NY:Garland Publication
    Phuntsog, N. (2001).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What do selected United State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think?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12(1), 51-64.
    Sandefur, J.T. (1982).What happens to the teacher during indu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51 444)
    Sleeter & Grant (1994). Making choice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ive approaches to race, class, and gender.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Spindler, G. D (Eds.). (1997) .Education and cultural process: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 Long Grove, IL: Waveland.
    Tiedt, P. L. &; Tiedt, I. M. (1990). Multicultural teaching: A handbook of activities,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 Boston, MA: Allyn &; Bacon.
    Watts, H. (1982). The beginning teacher: The developer. The National Staff Development Council, 1-7.
    Weinstein (1988). Pre-service teachers expectation about the first year of teaching,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4(1), 31-4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