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思宇
Wang, Szu-Yu
論文名稱: 德國包浩斯文化遺產發展之探究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Bauhaus cultural Heritages in Germany
指導教授: 陳學毅
Chen, Hsueh-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uropean Cultures and Tourism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0
中文關鍵詞: 德國包浩斯文化遺產博物館文化觀光
英文關鍵詞: Germany, Bauhaus, Cultural heritages, Museum, Cultural tourism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3下載:9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二十世紀初,包浩斯學院於德國威瑪成立。作為現代化潮流中最重要的工藝與美術學院,包浩斯試圖追求藝術與技術上的新統一,同時透過新技術與新材料,為工業社會創造了新的建築與設計語彙,並在全世界刮起一股極簡旋風。另一方面,包浩斯學院最初從威瑪發跡,歷經在德紹的壯大與柏林的凋零,在這個三個城市均留下了為數不少的文化遺產。這些與包浩斯人有關、並帶有強烈實驗性的作品,深深影響了現代社會對於工藝設計與設計教育的看法。
    本研究試圖從包浩斯相關的歷史資料著手,採取歷史研究與文獻分析的途徑,分析當代在威瑪、德紹與柏林三個城市的包浩斯文化遺產發展。作為現代主義的重要代言人之一,包浩斯在威瑪與德紹的眾多建築已在1996年名列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本研究從博物館學的角度切入,主要探討威瑪古典文化基金會、德紹包浩斯基金會與柏林包浩斯檔案館這三個包浩斯資產管理單位,如何透過展覽與教育計劃,以運用這些遺產作為向大眾傳達訊息的媒介。另一方面,將包浩斯的文化遺產導入觀光的行銷策略,以開拓其在文化觀光上的縫隙市場,透過觀光的經濟利益使其維護保存遺產的使命能夠存續。

    Bauhaus was an art academy which was established in the 20th century in Germany. Being the most important power in the modern movement, it tried to pursue the new unity between traditional art and new technique by creating the new paradigm in the architecture and industrial design. As it was first settled in Weimar and then moved to Dessau and Berlin die to the traditional and political pressure, many cultural heritages were left behind. Those experimental art works had great impact on the concept on the modern design until today.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Bauhaus heritages nowadays in Germany by using the historical methods and material analysis. As some of the architectures in Weimar and Dessau were listed under the world heritages by UNESCO in 1996, Bauhaus caught the attention from public again as it were deserted in the corner for long time. By analyzing the strategy and program design by the Classic Weimar Foundation, Dessau Bauhaus Foundation and Berlin Bauhaus-archiv museum for design,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museum and cultural tourism issues and try to bring up a picture of how Bauhaus heritages are interpreted in Germany today.

    目錄 1 第一章:緒論 6 第一節 研究背景 6 第二節 研究動機 9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2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14 第五節 研究章節架構與預期貢獻 17 第二章:包浩斯學院簡史 20 第一節 威瑪共和下的包浩斯 23 第二節 包浩斯學院及其風格流變 28 第三節 包浩斯教師群、課程規劃與教育理念 32 第四節 包浩斯的結束、遷移與影響 37 第三章:資產的重構與再詮釋 40 第一節 二十世紀初的包浩斯展覽 41 第二節 德國包浩斯的遺產管理 46 第三節 包浩斯博物館的建築與場館服務 59 第四節 博物館的教育、出版品及其他合作計劃 65 第四章:包浩斯的文化觀光 70 第一節 包浩斯的建築遺產維護與活化再利用 71 第二節 建築遺產理解與體驗 79 第三節 包浩斯的文化觀光活動 84 第四節 三個城市的行銷策略 91 第五章:結論 94 參考文獻 97

    中文文獻
    王柏偉。「藝術、科技與社會-包浩斯模式九十年」。藝術家416 (2010):273-275。
    米尚志編譯。動盪中的繁榮:威瑪時期德國文化。台北市:淑馨,1993。
    李清志。機械建築-機械美學與建築形式。台北市:創興,1998。
    林秀姿。歐洲建築的眼波。台北市:三民,2002。
    林東龍、余佳芳。「符號意象在產品造型上之探討-以義大利設計風格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1卷1期 (2005):19-27。
    林俊良。「從包浩斯精神,探藝術與科技的新統一」。玄奘資訊傳播學報2 (2005):127-141。
    施承毅。「藝術即生活-包浩斯在倫敦」。典藏今藝術239 (2012):頁96-99。
    泉真也等著。博覽會風雲錄-台日博研討會紀實。台北市:茵康,2007。
    耿一偉。「從包浩斯劇場到我們的現代」。典藏今藝術239 (2012):頁100-105。
    高鵬翔。文化觀光。台北市:鼎茂圖書,2010。
    許育華。「包浩斯入門-現代設計的第一堂課」。封面故事。Shopping Design設計採買誌38(2012):31-52。
    陳世良。上了旅行建築的癮。台北市:木馬文化,2004。
    傅朝卿。西洋建築發展史話。台北市: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2003。
    傅朝卿。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台北市: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2002。
    漢寶德。「自序」。歐洲建築漫步。中國天津市:百花文藝,2004。
    劉家蓁。「獻給現代美術史上的理想國-柏林包浩斯設計博物館」。典藏今藝術148 (2005):98-103。
    劉藍玉。「德國文化資產管理制度現況與案例」。博物館學季刊4卷23期 (2009):65-87。
    盧怡安。「機能決定美感」。優生活alive封面故事。商業週刊1311 (2013):168-180。

    翻譯文獻
    五十嵐太郎著。關於現代建築的16章(謝宗哲譯)。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2010。
    布魯爾(Kent C. Bloomer)、摩爾(Charles W. Moore)著。人體、記憶與建築(葉庭芬譯)。台北市:尚林,1981。
    吉見俊哉著。博覽會的政治學(蘇碩斌等譯)。台北市:群學,2010。
    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ak)著。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11版。(徐雨村譯)(謝繼昌校訂)。台北市:桂冠出版,2005。
    韋伯(Nicholas Fox Weber)著。包浩斯人(吳莉君譯)。台北市:臉譜,2011。
    費芮比(Ann Ferebee)著。現代設計史:自維多利亞時期至今的設計風格(吳玉成、趙夢琳譯)。台北市:胡氏圖書,2002。
    蓋伊(Peter Gay)著。威瑪文化(劉森堯譯)。台北市:立緒文化,2003。
    鄧肯(Carol Duncan)著。文明化的儀式-公共美術館之內(王雅各譯)。台北市:遠流,1998。
    懷特佛德(Frank Whitford) 著。包浩斯(Bauhaus)(林育如譯)。台北市:商周,2010。

    英文文獻
    Allen Timothy S. “Not-Enough Money-Meeting Challenges in Museum Development.” 在行銷與科技:博物館資源共享的新策略-2004博物館館長論壇論文集,台北市,民93年7月29日。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4。
    Araoz, Gustavo. F. “Preserving heritage places under a new paradigm.”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no.1 (2011): 55-60.
    Bauhaus Archive/Museum of Design in Berlin, Bauhaus Dessau Foundation, Klassik Stiftung Weimar. Bauhaus Travel Book-Weimar, Dessau, Berlin (Sarah Quigley ed.). Germany: Dumont, 2012.
    Droste, Magdalena., ed. Bauhaus 1919-1933. Germany: Taschen, 1990.
    Friedewald, Boris., ed. Bauhaus. Germany: Prestel, 2009.
    James-Chakraborty, Kathleen., ed. Bauhaus Culture-From Weimar to the cold war.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6.
    Winkler, Klaus-Jürgen., ed. Bauhaus-Alben. Germany: Bauhaus-Universität. Weimar, 2009

    網路資源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ipT.WC/search?mode=basic
    Bauhaus-archive, Museum für Gestaltung Berlin. http://www.bauhaus.de/ (accessed January 10, 2014)
    Bauhaus-Online. http://bauhaus-online.de/en/atlas/das-bauhaus(accessed January 20, 2014)
    culTOURinaria, http://www.cultourinaria.com/culTOURinaria_Home.html(accessed January 20, 2014)
    ICOM: The World Museum Community. http://icom.museum/the-organisation/icom-statutes/3-definition-of-terms/#sommairecontent(accessed February 20, 2014)
    Richards, Greg., ed. Cultural Tourism in Europe. ATLAS: Cultural Tourism Research Group, 2005. http://www.tram-research.com/cultural_tourism_in_europe.PDF (accessed January 3, 2014)
    Stiftung Bauhaus Dessau. http://www.bauhaus-dessau.de/deutsch/start.html (accessed January 10, 2014)
    The Dessau, Masters' Houses. http://www.meisterhaeuser.de/en/index.html (accessed January 10, 201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