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雅文 Cheng Ya- wen |
---|---|
論文名稱: |
幼兒遊戲中的教師---以娃娃家為例 |
指導教授: |
簡淑真
Chien, Shu-Ch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00 |
畢業學年度: | 8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8 |
中文關鍵詞: | 幼兒 、扮演遊戲 、教師參與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62 下載:19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題:幼兒遊戲中的教師---以娃娃家為例,是經由閱讀相關文獻、參觀幼兒園娃娃家進行扮演遊戲之心得,與自己對於教師參與幼兒扮演遊戲之興趣與好奇所衍生的,引發我想要瞭解幼兒園教師是如何選擇扮演遊戲的主題與布置娃娃家、幼兒園教師在娃娃家參與幼兒扮演遊戲的情形以及影響教師參與幼兒扮演遊戲的因素。
本研究採用質的研究方法,實際進入快樂幼兒園觀察史努比老師與百合老師在娃娃家參與幼兒扮演遊戲之情形,經由訪談教師、蒐集相關的文件資料、錄音、錄影、相片及個人省思等方式進行研究。在為期五個月的現場觀察與資料蒐集之後,茲將資料分析的結果摘述如下:
一、扮演遊戲主題的選擇與轉換
史努比老師與百合老師在娃娃家扮演遊戲主題的選擇方面,通常是依據幼兒熟悉的生活經驗為主,參考各班班級主題與全園性共同主題(通常是與節慶有關的)以及參考園長給予老師的建議等設計娃娃家的扮演遊戲主題。
至於扮演遊戲主題的轉換時機,史努比老師認為當幼兒已經熟悉某個扮演遊戲主題有關的角色與娃娃家所提供的玩物時,才會進行扮演遊戲主題的更換。百合老師則是經由觀察幼兒對於該扮演遊戲主題持續進行的時間與幼兒的興趣為依據,再決定扮演遊戲主題的更換。
二、娃娃家的環境布置
史努比老師和百合老師通常是依照扮演遊戲的主題,來進行娃娃家的環境布置。所提供的玩物,大部分是以具體的、真實的、或縮小的玩具模型等高結構性的玩物為主。
三、教師在幼兒扮演遊戲之前的引導
史努比老師和百合老師在幼兒扮演遊戲之前的引導內容,包括向幼兒介紹娃娃家的環境與規則、說明扮演遊戲的內容與扮演遊戲進行的準備,例如:分配角色、扮演遊戲的道具製作等,讓幼兒瞭解娃娃家將要進行的遊戲內容。
四、教師在幼兒扮演遊戲進行中的參與情形
從觀察資料中發現,史努比老師和百合老師在幼兒扮演遊戲進行中的參與情形,可以分為「提供幼兒協助」、「給予幼兒語言上的支持」、「
扮演遊戲內容的指導」與「參與幼兒的扮演遊戲」四個部分。
五、扮演遊戲的結束
從觀察資料中發現,史努比老師和百合老師在幼兒扮演遊戲結束時,會「帶領幼兒收拾玩物」以及進行「團體討論」。團體討論的活動通常是由老師所引發的,討論的內容是以幼兒當天在娃娃進行的扮演遊戲內容為主,包括「角落規則的再提醒」、「遊戲內容的分享與討論」。
六、影響教師參與幼兒遊戲的因素
從現場的觀察和訪談的資料中,發現影響史努比老師和百合老師在娃娃家參與幼兒扮演遊戲的因素,包括有「教師對扮演遊戲的信念」、「園長對老師的建議」以及「幼兒的特質」等三個方面。
關鍵字:幼兒、扮演遊戲、教師參與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田育芬(民76)幼稚園活動室的空間安排與幼兒社會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谷瑞勉譯 (民88) 鷹架兒童的學習。台北 : 心理出版社。
沈文婷(民86)幼兒扮演遊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芳菁 (民82) 玩物對大班幼兒社會遊戲與社會互動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淑貞譯(民83)遊戲治療-建立關係之藝術。台北:桂冠。
高敬文 (民85)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畢恆達 (民85)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陳正乾 (民84) 從維高斯基(Vygotsky)的理論來討論其對幼兒教育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第四期,p14—19。
陳正乾 (民85) 學習與發展之間的關係—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對話。發表於皮亞傑與維高斯基之對話學術研討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陳昭志(民86)兒童遊戲場實質環境與社會性遊戲行為關係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娟娟(民73)學前兒童遊戲行為會互動--混齡與同齡編班之比較。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敏 (民84) Vygotsky的「最近發展區」概念內涵的探討。屏東師院學報,第八期,p503—526。
陳淑敏 (民85) 從社會互動看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理論及其對幼兒教育的啟示。發表於皮亞傑與維高斯基之對話學術研討會。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陳淑敏 (民88) 幼兒遊戲。台北 : 心理出版社。
張 招 譯(民75)娃娃家的設計與使用。信誼基金會學前兒童教育研究發展中心。
張春興 (民78) 張氏心裡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鈿富(民83)從方法論的省思談質的研究。教育研究方法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台灣書店印行。
郭靜晃(民71)遊戲對兒童合作行為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靜晃 譯 (民81) 兒童遊戲。台北 : 揚智。
郭靜晃、陳正乾 譯 (民87)幼兒教育。台北 : 揚智。
賀慧玲 (民79) 幼兒玩具選擇偏好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錦煌譯(民71)兒童遊戲與遊戲場。台北:茂榮圖書出版。
黃瑞琴 (民80) 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 : 心理出版社。
黃瑞琴 (民84) 幼稚園的遊戲課程。台北 : 心理出版社。
黃政傑 (民76)課程評鑑。台北:五南。
簡茂發等著(民82)兒童為主導的自由遊戲在台灣幼稚園之運用。教育部82年度幼稚教育專案研究計畫,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印行。
簡楚瑛(民82)「遊戲」之定義、理論與發展的文獻探討。新竹師院學報,6期,105-133頁。
簡楚瑛(民82)學前兒童遊戲行為之發展極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6期,135-162頁。
戴文青(民82)學習環境的規劃與運用。台北:心裡出版社。
羅採妹 (民86) 幼兒園師生互動歷程分析—從一個老師的觀點。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份
Berk,L.E., & Winsler,A.(1995). 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 : Vygotsk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 NAEYC. ED384443.
Bogdan,R.C. & Biklen,S.(1992).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a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2nd.Ed.). Boston : Allyn & Bacon..
Corsaro , W. A. (1997). The Sociology of Childhood. Thousand Oaks: Pine Forge Press.
Creaser, B. (1990). Pretend play : A natural Path to Learning. Australian Early Childhood Resource Booklets No.5. ED370690.
Creaser,B. (1990). Rediscovering Pretend play. Australian Early Childhood Resource Booklets No.4. ED370689.
DeVires,R. & Kohlberg,L.(1987). Programs of early education : The Constructivist View. New York : Longman.
Enz,Billie., & Christie,James.F.(1993). Teacher Play Interaction Styles and Their Impact on Children's Oral Language and Literacy Play.Ed366015.
Fein,G.G., & Rivkin,M. (1986). The Young Child at Play : Reviews of Research.Vol.4, Washington, DC :NAEYC.
Frost, J.L.(1992). Play and Playscapes. Albany,N.Y. : Delmar Publishers.
Frost, J.L., & Klein, B.L. (1979). Children's Play and Playgrounds.Boston: Allyn and Bacon.
Hughes,F.P. (1995). Children, Play and Development. 2nd ed.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Johnson, J.E., Christie, J.F. & Yawkey, T.D.(1987). Play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Glenview, Ill :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Lillard, A. S. (1993) Pretend Play Skills and the Child's Theory of Mind. Child Development, 64, p348-371.
Mellou,E.(1994). Play Theories : A contemporary review.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Vol.102, pp.91-100.
Piaget, J. (1961). The Genetic Approach to the Psychology of Thought.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2 : 275-281.
Piaget, J. (1962). Play , dream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New York : Norton.
Rogers, C. S., & Sawyers, J. K. (1988). Play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Washington, DC :NAEYC.
Shin,Eunsoo.(1989). Relationships Between Types of Teacher Intervention and Preschool Children's Play. NH T(D)9011020.
Taussig ,P.L.(1989).The Effects of Teacher Participation and Probing on Language Production During Sociodramatic Play of Head Start Students. NH T(D)8917883.
Vygotsky,L.S.(1976).Play and its role i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In J.S.Bruner,A.Jolly, & K.Sylva (eds.),Play : Its role i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pp.537-554).New York : Basic Book.
Vygotsky,L.S.(1978). Mind in Society :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