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明恭
Ming-Gong Tsai
論文名稱: 中風患者生活及休閒活動參與動機與參與情形及其效益之研究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Participation and Benefit of the Daily-life and Leisure Activities for Stroke Patients
指導教授: 陳錦龍
Chen, Chin-L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0
中文關鍵詞: 中風生活及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參與效益
英文關鍵詞: stroke patient, daily-life and leisure activities, motivation, benefi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7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中風患者生活及休閒活動參與動機與參與情形及其效益的現況,並探討不同背景的患者其參與動機與參與情形及效益各會有否不同,及了解其參與動機與參與情形及其效益之間的相關性。本研究自桃園縣22家醫院復健科中選取基本日常生活功能輕度失能與功能獨立之中風患者共320人為研究對象,以「中風患者生活及休閒活動參與動機與參與情形及其效益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97份,經統計分析結果發現:不同性別、年齡、患側是否慣用手及嚴重程度的患者之生活活動參與情形有顯著差異,患側是否為慣用手、不同年齡罹患中風至今、家庭經濟及嚴重程度的患者參與之休閒活動參與情形有顯著差異。不同年齡、嚴重程度的患者其參與動機及效益均有顯著差異,不同家庭經濟的患者其參與動機亦有顯著差異。而患者參與生活活動的頻率及時間與參與動機及效益各構面均有顯著正相關,參與之休閒活動的頻率及時間與心理、社交動機及心理、生理、社交效益有顯著正相關。參與動機和參與效益各構面之間均有顯著相關。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stroke patients’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participation and benefit of the daily-life and leisure activities. Additionally, it also discussed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inter-relationship among various backgrounds of the stroke patients pertaining to above-mentioned issues. The questionnaire entitled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participation and benefit of the daily-life and leisure activities for stroke patients” was distributed to the 320 stroke patients who were selected from the patients of the rehabilitation sections of 22 hospitals in Tao-Yuan County, whose basic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function were independent or mild impaired. There were 297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received and analyz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articipation of daily-life activities under different genders, ages, affected side and severity. In addition,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articipation of leisure activities were found under different affected side, duration from onset time, family economy and severity. Beside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benefit under different ages and severit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were found under diverse family economy. Moreover,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requencies, timeframes,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benefit of daily-life activities were positive correlative. There were also positive relation among the frequencies and timeframes of leisure activities with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motivation, psychology, physiology and social benefit. Furthermore, there was distinctive relation between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benefit.

    目 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次………………………………………………………………………………iii 表目次……………………………………………………………………………vii 圖目次……………………………………………………………………………vii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5 第貳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中風相關研究…………………………………………………………7 第二節 生活及休閒活動相關研究……………………………………………11 第三節 參與動機與相關研究…………………………………………………18 第四節 參與效益與相關研究…………………………………………………22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26 第一節 研究架構………………………………………………………………26 第二節 研究流程………………………………………………………………27 一、確立研究主題………………………………………………………………27 二、編製問卷(內容效度)……………………………………………………27 三、專家學者審視修正(專家效度)…………………………………………27 四、問卷預試修正(建構效度)………………………………………………28 五、正式施測……………………………………………………………………28 六、資料量化及統計分析………………………………………………………28 第三節 研究對象………………………………………………………………30 第四節 研究工具………………………………………………………………30 一、生活活動參與情形…………………………………………………………31 二、休閒活動參與情形…………………………………………………………31 三、參與動機量表………………………………………………………………31 四、參與效益量表………………………………………………………………32 五、個人背景資料………………………………………………………………33 六、問卷發放……………………………………………………………………33 第五節 資料處理………………………………………………………………33 一、預試問卷分析………………………………………………………………33 二、正式施測後資料分析………………………………………………………39 第肆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40 第一節 中風患者的生活及休閒活動參與情形分析…………………………40 一、中風患者的背景變項………………………………………………………40 二、中風患者的生活活動參與情形……………………………………………43 三、中風患者的休閒活動參與情形……………………………………………45 第二節 中風患者的生活及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及其效益分析………………48 一、中風患者的生活及休閒活動參與動機……………………………………48 二、中風患者的生活及休閒活動參與效益……………………………………49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中風患者其參與動機之差異性分析…………………51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中風患者其參與情形之差異性分析…………………55 一、不同背景變項的中風患者的生活活動參與種類之差異性分析…………55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中風患者其生活活動參與時段之差異性分析…………59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中風患者其生活活動參與頻率之差異性分析…………61 四、不同背景變項的中風患者其生活活動參與時間之差異性分析…………64 五、不同背景變項的中風患者其休閒活動參與種類之差異性分析…………67 六、不同背景變項的中風患者其休閒活動參與時段之差異性分析…………69 七、不同背景變項的中風患者其休閒活動參與頻率之差異性分析…………71 八、不同背景變項的中風患者其休閒活動參與時間之差異性分析…………74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中風患者其參與效益之差異性分析…………………77 第六節 中風患者的生活及休閒活動參與情形和參與動機及其效益之相關分析 ………………………………………………………………………81 一、生活活動參與頻率、時間和參與動機、效益之相關分析………………81 二、休閒活動參與頻率、時間和參與動機、效益之相關分析………………82 第七節 生活及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及效益之相關分析………………………82 一、典型相關分析………………………………………………………………83 二、皮爾森積差相闗分析………………………………………………………85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87 第一節 結論……………………………………………………………………87 一、中風患者的生活及休閒活動參與情形……………………………………87 二、中風患者的生活及休閒活動參與動機……………………………………88 三、中風患者的生活及休閒活動參與效益……………………………………89 四、不同背景的中風患者的生活及休閒活動參與動機之差異………………89 五、不同背景的中風患者其生活及休閒活動參與情形之差異………………91 六、不同背景的中風患者的生活及休閒活動參與效益之差異………………93 七、中風患者的生活活動參與情形和參與動機之相關………………………95 八、中風患者的生活活動參與情形和參與效益之相關………………………95 九、中風患者的生活及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及其參與效益之相關……………95 第二節 建議……………………………………………………………………96 一、一般建議……………………………………………………………………96 二、後續研究建議………………………………………………………………97 參考文獻…………………………………………………………………………99 附錄一 預試問卷……………………………………………………………附1 附錄二 正式問卷……………………………………………………………附6 附錄三 不同背景變項患者其參與動機之差異性分析表…………………附11 附錄四 不同背景變項患者其參與效益之差異性分析表…………………附12 附錄五 不同背景變項患者其生活活動參與種類及時段之卡方檢定及交叉表………………………………………………………………………………附13 附錄六 不同背景變項患者其生活活動參與頻率及時間之卡方檢定及交叉表………………………………………………………………………………附14 附錄七 不同背景變項患者其休閒活動參與種類及時段之卡方檢定及交叉表………………………………………………………………………………附15 附錄八 不同背景變項患者其休閒活動參與頻率及時間之卡方檢定及交叉表………………………………………………………………………………附16 表目次 表3-1抽樣人數摘要表…………………………………………………………30 表3-2參與動機量表之題目分析摘要表………………………………………34 表3-3參與效益量表之題目分析摘要表………………………………………35 表3-4參與動機量表採直交轉軸之最大變異法後的因素分析摘要表………36 表3-5參與效益量表採直交轉軸之最大變異法後的因素分析摘要表………37 表3-6參與動機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38 表3-7參與效益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38 表4-1中風患者的背景變項分析表……………………………………………42 表4-2中風患者生活活動參與情形分析表……………………………………44 表4-3中風患者的休閒活動參與情形分析表…………………………………47 表4-4生活及休閒活動參與動機項目之排序表………………………………49 表4-5生活及休閒活動參與效益項目之排序表………………………………50 表4-6不同背景變項患者其參與動機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Λ值摘要表………53 表4-7不同背景變項患者其參與動機之隨後單變量變異數分析F值摘要表…54 表4-8不同背景變項患者其生活活動參與種類之卡方檢定及交叉表………58 表4-9不同背景變項患者其生活活動參與時段之卡方檢定及交叉表………60 表4-10不同背景變項患者其生活活動參與頻率之卡方檢定及交叉表………63 表4-11不同背景變項患者其生活活動參與時間之卡方檢定及交叉表………66 表4-12不同背景變項患者其休閒活動參與種類之卡方檢定及交叉表………68 表4-13不同背景變項患者其休閒活動參與時段之卡方檢定及交叉表………70 表4-14不同背景變項患者其休閒活動參與頻率之卡方檢定及交叉表………73 表4-15不同背景變項患者其休閒活動參與時間之卡方檢定及交叉表………76 表4-16不同背景變項患者其參與效益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Λ值摘要表……78 表4-17不同背景變項患者其參與效益之隨後單變量變異數分析F值摘要表 80 表4-18參與頻率及時間和參與動機、效益之斯皮爾曼等級相關值摘要表…81 表4-19生活及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和參與效益的典型相關分析表……………84 表4-20參與動機和參與效益之相關矩陣………………………………………86 圖目次 圖3-1研究架構圖…………………………………………………………………26 圖3-2研究流程圖…………………………………………………………………29 圖4-1典型相關分析徑路圖………………………………………………………85

    一、中文部分
    毛莉雯、邱亨嘉、陳怡君、黃明賢、劉宏文、蕭世槐(1997)。中文版多元功能評估問卷之信度效度考驗。中華衛誌,16(2),119-132。
    王伶芳(2005)。護理之家高齡者日常生活行為與活動領域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王和誠、林秀娟、杜國賢、梁秋萍、張瑞昆與張凱嵐等(2003)。右腦傷後半側忽視對日常生活功能之影響。中華民國復健醫學會雜誌,31(3),127-132。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6)。民國九十二年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第五次)調查成果報告。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台灣老人研究叢刊系列十。台北市:作者。
    何祖華、薛漪平、謝清麟(2000)。腦中風病人復健入院時平衡能力與出院時日常生活功能之關聯。慈濟醫學雜誌,12(1),43-48。
    吳浩銘(2006)。老人休閒活動促進之研究-以桃園縣老人機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呂寶靜(2004)。失能者身體功能之評量-失能者與其家庭照顧者看法之比較。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3(3),188-196。
    李力昌(2005)。休閒社會學。台北市:華都文化。
    李承憲(2006)。中高齡者太極拳休閒活動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李金標(2004)。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學生休閒生活之調查研究--以國立台中特殊教育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雪楨(2006)。台灣腦中風患者住院天數與費用之預測及其臨床照護與衛生政策意涵。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李晶(2002)。休閒活動參與對於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以軍艦岩登山健行步道為例。載於北投文化基金會主編,2002第一屆北投學學術研討會─社區、文化、生態論文集(頁90-92)。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李隆安、李蘭、陸玓玲(1995)。臺灣地區成人的健康行為探討:分布情形、因素結構和相關因素。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4(4),358-367。
    官德財(2003)。肢體障礙者參與休閒運動取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尚憶薇(2001)。花蓮地區老年人休閒動機與休閒阻礙之研究。體育學報,31,183-192。
    林宜穎(2006)。休閒活動對在學青少年生活滿意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台北市。
    林欣慧(2002)。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研究─以登山健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昭宏、柴惠敏、陳美汀、黃昭郎、廖小瑤、廖龍仁(2003)。社區居民腦中風患者日常生活活動和生活品質的調查研究。物理治療,28(5),243-250。
    洪文卿(2001)。身心障礙學生參與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南投縣國民中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洪煌佳(2001)。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胡名霞(1998)。中風病患之物理治療-現代觀念及效益‧中華物療誌,23(3),42-49。
    胡漢華(2004)。醫護人員腦中風教育手冊。台北市:台北榮民總醫院腦中風防治中心。
    胡漢華、翁興裕、鍾芷萍(2006)。腦中風的分類。載於台北榮民總醫院腦中風防治中心醫療團隊(主編),停擺的一刻.中風防治與居家照護(頁14-20)。台北市:台視文化。
    徐淑美(2006)。雲嘉南地區國中藝術才能音樂班學生休閒活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祝年豐(2003)。身體活動與老人的呼吸循環系統。台北市:國家衛生研究院。 
    翁承賦(2006)。飯店服務人員休閒活動參與及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嘉義縣名都觀光大飯店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台中市。
    翁瓊華(2005)。疾病分類。台北市:偉華書局有限公司。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9。
    高菁如(2006)。退休老人休閒活動與自我認同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張少熙(2003)。台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一版)。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逸萱(2005)。高中職視覺障礙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北部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許健基(2004)。桃園縣國中學生休閒活動現況調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郭美惠(2004)。全面性內在動機量表之編製。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育慧(2002)。社會支持對中老年失能者憂鬱狀況之直接與間接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醫學大學,台北市。
    陳勁甫,蔡郁芬,蕭玉華(2005)。台中地區市民農園參與者動機、參與頻率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旅遊管理研究,5(2),157-171。
    陳英仁(2005)。老人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環境偏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陳香菁(2005)。不同都市化程度地區國中學生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陳慧玲(2003)。淡水旅遊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以淡水老街為例。載於立德管理學院主編,2003健康休閒觀光餐旅產官學研討會論文集(頁7-1~7-23)。台南市:立德管理學院。
    陳鴻雁(2000)。台灣地區五十五歲以上老年人休閒運動行為之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89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頁59-63)。台北市: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曾美君、張谷洲(2004)。國人腦血管疾病、流行病學與醫療資源之使用。台灣醫界,47(6),31-33。
    湯慧娟(2002)。高雄市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休閒知覺自由與心理幸福滿足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馮清世(2007)。漫談腦中風的預防。台灣醫界,50(7),14。
    黃元田(2002)。嘉南地區高中職學生休閒活動調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台南縣。
    黃聿恆(2004)。台灣地區中老年人與老年人休閒活動差異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黃孟哲(2005)。台南市退休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及參與動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盈翔(2001)。台南市老年人健康功能狀態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黃愷瑜(2001)。中風270問。台北市:原水文化。
    黃慶鑽(2004)。「推」出生命的健康與活力—肢體障礙者的休閒運動。國民體育季刊,33(1),22-25。
    楊忠和(2004)。真誠關懷身心障礙者之健康休閒運動。國民體育季刊,33(1),7-14。
    楊芝婷(2002)。休閒活動參與對生活品質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楊原芳(2005)。內在休閒動機、認真型休閒特性與最適體驗關係之研究-以高爾夫球運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廖允涵(2006)。休閒活動與工作滿意度、個人福祉之關聯性探討 -兼論人口背景變項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劉慧俐(2003)。身體活動與老人的生活品質。台北市:國家衛生研究院。
    歐正中(2005)。臺灣地區民眾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台北市。
    潘信良(2006)。多階段模型於中風患者功能恢復的應用。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盧俊宏(1994)。運動生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賴昆宏(2005)。社會支持、孤寂感與休閒活動參與對老人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地區長青學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戴桂英(2006)。中風出院病人後續醫療照護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薛漪平(2005)。腦中風與復健治療[電子版]。台大醫網,25,12-13。
    謝揚明(2006)。肢體障礙者休閒阻礙與休閒需求相關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台中市。
    謝鎮偉(2002)。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Astrom, M., Asplund, K., & Astrom, T. (1992). Psychosocial Func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After Stroke. Stroke, 23, 527-531.
    Berger, B. G., Wankel, L. M. (1991). The personer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pp.121-144).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Carod-Artal, F. J. (2007). Are Mood Disorders a Stroke Risk Factor? Stroke, 38, 1-3.
    Clark, N., Janz, N., Dodge, J., Schork, M., Fingerlin, T, Wheeler, J., et al. (2000). Changes in functional health status of older women with heart disease: Evaluation of a program based on self-regulation. Journal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55B(2), S117-126.
    Crandall, R. (1980). Motivations for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1), 45-53.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 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Dorsey, M.K., and Vaca, K.J. (1998). The stroke patient and assessment of caregiver needs. Journal of Vascular Nursing, 16, 62-67.
    Driver, B. L., Brown, P. J. & Peterson, G. L.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Everard, K.M., Lach, H.W., Fisher, E.B. and Baum, M.C. (2000). Relationship of activity and social support to the functional health of older adults.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55B(4), S208-212.
    Han, B. and Haley, W. E. (1999). Family caregiving for patients with stroke: Review and analysis. Stroke, 30, 1478-1485.
    Hopman, W. M., & Verner, J. (2003). Quality of Life During and After Inpatient Stroke Rehabilitation. Stroke, 34, 801-805.
    Horgas, A. L., Wilms, H. U., & Baltes, M. M. (1998). Daily life in very old age: Everyday activities as expression of successful living. The Gerontologist, 38(5), 556-568.
    Hsieh, C. M. (1998). Leisure attitudes, motivation particpation, and satisfaction : Test of a model of leisure behavio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versity, Bloomington, IN.
    Iso-Ahola, S.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A : W. C. Brown Company.
    Kligman, E. W., Pepin, E. (1992). Prescribing physical activity for older patients. Geriatrics, 47(8), 33-34.
    Lai, S. M., Studenski, S., Richards, L., Perera, S., Reker, D., Sally Rigler., et al. (2006). Therapeutic Exercis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fter Strok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54 (2), 240–247.
    Lawton, M. P., Brody, E. M. (1969). Assessment of older people: self-maintaining and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Gerontologist, 9(3), 179-186.
    Maclean, J., Peterson, J. & Martin, D. (1985). Recreation and Leisure: The changing scen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ahoney, F. I., & Barthel, D. W. (1965). Functional evaluation: The Barthel index. Maryland State Medical Journal, 14, 61-65.
    Manfredo, M. J., Driver, B. L. & Tarrant, M. A. (1996). Measure Leisure Motivation: A Meta-analysis of the Recreation Experienc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8(3), 188-213.
    Mannell, R. C. & Kleiber, D. A. (1997). A SocialPsychology of Leisur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McAuley, E., Blissmer, B., Marquez, D. X., Jerome, G. J., Kramer, A. F., & Katula, J. (2000). Social relations, physical activity, and well-being in older adults. Preventive Medicine, 31(5), 608-617.
    Mower, D.A. (1997). Brain attack: Treating acute ischemic CVA. Nursing, 27(3), 35-39.
    Ragheb, M. G. & Tate, R. L. (1993). A behavior model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based on leisure attitude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Leisure Study, 12, 61-67.
    Rimmer, J. H., Riley, B., Creviston, T., and Nicola, T. (2000). Exercise training in a predominantly African-American group of stroke survivor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2, 1990-1996.
    Verbrugge, L.M., Gruber-Baldini, A.L., & Fozard, J.L. (1996). Age differences and age changes in activities: Baltimore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ing.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51B, (1), S 30-41.
    Weissinger, E., & Bandalos, D. L. (1995). Development,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scale to measure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7 (4), 379-400.
    Wolf, P. A., Claggett, G. P., Easton, J. D., Goldstein, L. B., Gorelick, P. B., Kelly-Hayes, M. et al. (1999). Preventing ischemic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prior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 from the Stroke Counci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roke, 30, 1991-1994.
    World Leisure. (2000). Charter for Leisure. Retrieved Sep. 29, 2007 from the WorldWide Web: http://www.worldleisure.org/pdfs/charter.pdf
    Wyller, T. B., Holmen, J., Laake, P. & Laake, K. (1998). Correlate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Stroke Patients. Stroke, 29, 363-36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