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佳凌 Lee,Chia-ling |
---|---|
論文名稱: |
吸引力和遊憩體驗對滿意度與忠誠度影響之研究-以淡水老街為例 A Study on Recreational Attraction, Recreational Experience , Visitors'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of Tam-Sui Historical street |
指導教授: |
朱文增
Chu, Wen-Ts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0 |
中文關鍵詞: | 淡水老街 、吸引力 、遊憩體驗 、滿意度 、忠誠度 |
英文關鍵詞: | Tam-sui historical street, Recreational attraction, Recreational experience, Visitors’ satisfaction, Visitors’ loyalt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42 下載:22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欲了解淡水老街的吸引力與遊客在其中的遊憩體驗感受為何,透過問卷調查法來了解吸引力與遊憩體驗對滿意度的影響,與經由滿意度的中介影響遊客的忠誠度。研究對象為淡水老街的遊客,於2009年 4月15-30 日於淡水老街發放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80份。以結果發現:老街遊客以鄰近年輕族群為主要客層,同行成員以朋友、家庭最多,五成以上的人搭乘捷運來到淡水老街,一年中來淡水老街的次數以2-5次最多,以下午時段、停留4小時以內為主。來到淡水老街的動機最主要的是品嚐美食小吃,其次分別為看看古蹟、文物、風景、打發時間與陪他人來。淡水老街吸引力為交通便利、高知名度、傳統風情與美食小吃,不同月收入、職業在「社會因素」有達顯著差異,不同婚姻狀態與到訪次數的遊客對「自然因素」有顯著差異的,遊客感受到的遊憩體驗為與欣賞美景、親友相聚與放鬆愉悅,不同年齡層,月收入、婚姻狀態、同遊成員、到訪時段對「社交心理體驗」有顯著差異;同遊成員的不同在「學習聯想體驗」有顯著差異。經由迴歸分析與路徑分析發現,吸引力與遊憩體驗對滿意度與忠誠度有正向影響。因此針對提升淡水老街吸引力與遊客遊憩體驗,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建議:設計遊憩行程如結合鄰近景點以供給遊客選擇、加強活動的宣導及淡水老街的服務設施與環境的改善、結合交通與遊憩票價之促銷、增加產品的多樣性與特殊性、街頭表演藝術家的表演安排、增加旅遊導覽與文化導覽、整合歷史文化資源,提升淡水老街的文化特色、設計專屬淡水老街的logo與紀念品。
一、中文文獻
王育英、梁曉鶯(2000)體驗行銷。台北:經典傳訊。(Schmitt, B. H., 1999)
王彬如(1995)。遊憩體驗歷程之探討分析-以環島鐵路花蓮二日遊為例。未出版碩士 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王舜皇(2002)。三項元宵節活動吸引力與舉辦地特性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王愛惠(2004)。休閒農場生態活動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
王慧美(2002)。觀光事業發展對淡水鎮老街社區環境之衝擊。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
申震雄(2005)。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通霄西濱海洋生態教育園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交通部(2005)。觀光客倍增計畫94年1月修訂版。台北市:作者。
交通部觀光局(2001)。中華民國90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摘要。台北市:作者。
交通部觀光局(2002)。中華民國91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摘要。台北市:作者。
交通部觀光局(2003)。中華民國92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摘要。台北市:作者。
交通部觀光局(2004)。中華民國93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摘要。台北市:作者。
交通部觀光局(2005)。中華民國94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摘要。台北市:作者。
交通部觀光局(2006)。中華民國95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摘要。台北市:作者。
交通部觀光局(2007a)。中華民國96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摘要。台北市:作者。
交通部觀光局(2007b)。中華民國96年來臺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台北市:作者。
交通部觀光局(2007c)。96年臺閩地區主要觀光遊憩區遊客人數人次月別統計。台北市:作者。
伍亮帆(2005)。嘉義市國際管樂節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及願付價格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朱珮瑩(2003)。遊客從事鄉野觀光之動機、期望與滿意度研究—以新竹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何妍璘(2000)。陽明山國家公園登山步道吸引力影響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吳必虎(譯)(1996)。遊憩地理學-理論與方法。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Smith S. L. J.,1996)
吳立夫(2005)。澎湖海洋運動吸引力、服務品質與購後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宇軒(2009,2月10日)。北縣河濱自行車道 五色區分。中華日報,9版。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初版)。台北市,五南文化事業機構。
吳裕勝(2005)。探索消費文化趨勢中的老街:以淡水老街為例反思文化產業未來意象。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縣。
吳運全(2002)。環境態度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以綠島生態旅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李欣怡(2008)。台北聽障奧運進入倒數計時。臺灣觀光雙月刊,508,14-17。
李英弘、李昌勳(譯)(1999)。觀光規劃基本原理、概念與案例(第三版)。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Gunn, C. A., 1999).
李嘉苓(2005)。休閒農場之吸引力、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獨角仙休閒農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李銘輝、曹勝雄、張德儀(1995)。遊憩據點條件對遊憩需求之影響研究。觀光研究學報,1(1),25-39。
卓姿旻(1997)。淡水鎮觀光遊憩資源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周秀蓉(2008)。遊憩吸引力和遊憩體驗對顧客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影響-以六福村主題樂園為例。明新學報,34(2),267-288。
周培瑛(1991,1月7日)。遊走淡水。台灣日報,9版。
林秀珊(2005)。休閒漁業之吸引力、體驗、意象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布袋漁港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怡君(2005)。觀光節慶活動對遊客之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及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三義木雕國際藝術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欣玫(2005)。遊憩產業遊客之體驗與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林欣儀(2007)。場所設施對產業文化遊憩消費體驗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林彥宏(2005)。觀光吸引力及觀光形象認知對顧客滿意與重遊意願的影響-免簽證後日本旅遊市場之實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真理大學,台北縣。
林晏州(1984)。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與計畫,10,33-49。
林晏州(1987)。玉山國家公園遊客承載量及遊憩需求調查。南投: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林政荻(2004)。內灣鐵道旅遊特色吸引力、遊客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縣。
林淑晴(1990)。從環境知覺探討垃圾對遊憩體驗的影響-以日月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
林秀玉(2003)。原住民族意識資源觀光吸引力之研究─以邵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林陽助(2003)。服務行銷。台北縣:精湛行銷。
林憬(2003)。運用LISREL模式探討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淑娥(2004)。台南縣國民中學學生內外控信念、生活適應與國中基本學力測驗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台南縣。
林惠玲、陳正倉(2006)。應用統計學。台北市:雙葉。
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基礎版):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侯錦雄、姚靜婉(1997)。市民休閒生活態度與公園使用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0(3),1-17。
胡潔欣(2006)。不同遊憩機會類型之步道對遊客的遊憩體驗之影響-以花蓮卓溪及佐倉區域步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縣。
胡曉玄(2008)。八里左岸遊憩資源觀光吸引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范欣宜(2008)。台北市立動物園遊憩吸引力與遊客滿意度、忠誠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范姜群澔(2003)。都市觀光吸引力與媒體行銷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都會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荊元武(2005)。台灣東部觀光景點服務品質與遊憩吸引力對遊客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國外遊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高俊雄(1993)。休閒參與體驗形成之分析。戶外遊憩研究,6(4),1-12。
高玉娟(1995)。墾丁國家公園觀光遊憩資源對遊客吸引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夏業良、魯煒(1999)體驗經濟時代。台北市:經濟新潮社。(Pine, B. J., & Gilmore, J. H.,1998)
張文龍(2005)。淡水漁人碼頭遊憩行為與效益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張恕忠(2002)。遊客對休閒漁業活動之態度與體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張耿輔(2000)。影響淡水鎮各類型觀光遊憩資源對遊客吸引力的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張鈺禾(2005)。體驗行銷、品牌形象、顧客價值、顧客滿意度與消費者購後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台中市。
曹校章(2004)。2004年宜蘭盃國際名校划船邀請動觀光吸引力、服務妥善性與忠誠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莊卉婕(2004)。來台旅客觀光消費行為特性之實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莊展鵬(1990)。淡水-臺灣深度旅遊手冊2。台北市:遠流。
陳水源(1981)。觀光地區評價方法。台北市:九章。
陳水源(1988)。擁擠與戶外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社會心理層面之探討。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陳水源(2002)。遊客遊憩需求與遊憩體驗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1(3),25-51。
陳宏斌、胡俊傑、林世能(2007)。茶園觀光客之旅遊體驗品質、旅遊體驗價值、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1(4),107-123。
陳冠曲、林喻東(2006)。溪頭森林遊樂區遊客遊憩體驗、滿意度與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20(4),261-279。
陳昭明(1998)。台灣森林遊樂需求、資源、經營之調查分析。台北市:台灣大學。
陳美吟(1985)。遊樂體驗之分析,以楓林瀑布、擎天崗、太平山實例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陳蕙菱(2002)。淡水市街觀光地景環境體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黃希達(2003)。河川高灘地維護與管理機制之探討以台北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黃沼元(2002)。台灣的老街。台北市:遠流。
黃振翔(2001)。刺激性遊具之刺激程度與遊憩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黃章展、廖庭瑩、林宗賢(2009)。遊憩情境中擁擠知覺之探討-以淡水老街為例。觀光休閒學報,15(1),1-22。
黃瑞茂(2001)。淡水、河岸與落日:觀光凝視vs在地生活。2001淡江學學術研討會(頁101-116)。台北縣:淡江大學歷史系。
黃靖雅(2001)。鹿港龍山寺對遊客之文化觀光吸引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黃錦照(2001)。田中森林公園遊客旅遊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楊文燦、鄭琦玉(1995) 。遊憩衝擊認知及其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8(2),76-88。
葉茂生(2001) 。澎湖吉貝島遊客對海域遊憩活動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葉智偉(2003)。地域空間觀光化—淡水個案。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縣。
廖明豊(2004)。東豐自行車綠廊之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廖雅芳(2004)。台灣花卉博覽會遊客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臺北縣政府(2006)。臺北縣內河藍色公路近期發展。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6月7日。網址:http://tour.tpc.gov.tw/Spring/blueway/info-7.htm
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5)。北區旗艦計畫-淡水河口藝遊網。臺北縣:文化局。
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6)。2006臺北縣文化季躍動淡水河企劃書。臺北縣:文化局。
臺北縣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9)。臺北縣施政架構。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5月15日。網址:http://www.rde.tpc.gov.tw/_file/1397/SG/25367/D.html
劉宏裕、葉怡矜、楊宗文、洪毓美、石明宗(2007)。運動研究方法。台北市:華泰。
劉祥修(譯)(1990)。觀光客行為的社會心理分析。台北市:桂冠。(Philip, L. P., 1930)
蔡心巽(2009)。文化節慶活動遊憩規劃與遊憩體驗滿意度之研究-2008年淡水文化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蔡伯勳(1986)。遊憩需求與滿意度分析之研究—以獅頭山風景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蔡鳳兒(2005)。遊客體驗、旅遊意象、滿意度及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蕭湘勻(2006)。台南市夜市遊憩吸引力與遊客滿意度、忠誠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蕭瑞貞(1999)。遊客重遊行為與其對遊樂區屬性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劍湖山世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戴依(2003)。從體驗行銷的觀點來探討烏來觀光發展之吸引力。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薛彥清(2007)。澎湖海上花火節之觀光效益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謝金燕(2003)。宗教觀光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佛光山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魏弘發(1996)。遊客選擇行為與遊憩阻礙之研究-以台灣民俗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鐘宜庭(2005)。淡水漁人碼頭遊客遊憩體驗與願付價格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二、外文文獻
Backman, S. J., & Veldkamp, C. (1995). Examina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ice quality and user loyalty.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13(2), 29-41.
Backman, S. J., & Crompton, J. L. (1991).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high, spurious, latent and low loyalty participants in two leisure activities.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9(2), 1-17.
Bhote, K. (1996). Beyo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to Customer Loyalty-The Key to Greater Profitibility, 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Cardozo, R. N. (1965).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nsumer effort expectation and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8), 244-249.
Chubb, M., & Chubb, H.R. (1981). One Third of Our Time? An introduction to recreation behavior and resourc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Churchill, G. A., & Surprenant, C. (1982).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terminant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 419-504.
Clawson, M., & Knetsch, J. K. (1969). Alternative Method of Estimating Future Use. Economics of Outdoor Recreation, 21(7), 36.
Driver, B. L., & Tocher, R. C. (1970). Toward a behavioral interpretation of recreation of planning. Element of outdoor, 13(3), 135-153.
Driver, B. L., & Knopf, R. C. (1977). Personality, outdoor recreation, and expected consequence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9(2), 169.
Driver, B. L., Tinsley, H. E. A., & Manfredo, M. J. (1991). The paragraphs about leisure and recreation experience preference scales: Results from two inventories designed to assess the breadth of the perceived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leisur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Benefits of leisure Stage College, Philadelphia, PA: Venture Publishing.
Fornell, C. (1992). A natio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 The Swedish experi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56(1), 6-21.
Gearing, C., Swart, W., & Var, T. (1974). Establishing a measure of touristic attractivenes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2, 1-8.
Getz, D. (1991). Festivals, special events and tourism.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Griffin , A., & Page, A. L. (1996). PDAM Success measurement project: Recommended measures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success and failur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3, 478-496.
Gronholdt, L., Martenen, A., & Kristense, K. (20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Cross-industry differences.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11, 509-516.
Gunn, C. A. (1988). Tourism planning: Basics, concepts, cases (1st ed.). Washington, DC: Taylor & Francis.
Howard, J. A., & Sheth, J. N. (1969). The theory of buyer behavior. New York: John Willey and Sons.
Hu, Y., & Ritchie, J. R. B. (1993). Measuring destination attractiveness: A contextual approach.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2(2), 25-34.
Jones, T. O., & Sasser, W. E. (1995). Why satisfied customers defec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3(6), 88-99.
Kaiser, H. 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1), 31-36.
Kotler, P. (1991).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7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otler, P.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New York: Prentice-Hall.
Lawler, E. E. (1973). Motivation in work organizations. Monterey,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Leiper, N. (1990). Tourist attraction system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7, 364-384.
Lew, A. (1987). A framework of tourist attraction research.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4, 533-575.
Oliver, R. L., Rust, R. T., & Varki, S. (1997). Coustomer Delight: Foundations, Findings and Managerial Insight. Journal of Retailing, 73, 311-336.
Oliver, R. L. (1981).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satisfaction processes in retailing setting. Journal of Retailing, 57 (3), 25-48.
Oliver R. L., & DeSarbo, W. S. (1988). Response determinants in satisfaction judgment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4, 495-507.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Berry, L. L. (1996). The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60(2), 31-46.
Peter, M., & Weiermair, K. (2000).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attracted tourist: How to satisfy today’s ‘fickle’ tourist clientele. The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 111, 22-29.
Reynolds, F. D., Darden, W. R., & Martin, W. (1974). Developing an image of the store-loyal customer. Journal of Retailing, 50(4), 73-84.
Schreyer, R., & Roggenbuck, J. W. (1978). The influence of experience expectation on crowding perceptions and social-psych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ies. Leisure Science, 1(4), 373-394.
Selnes, F. (1993). An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 of product performance on brand reputation,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Journal of Marketing, 27(9), 19-35.
Swan, J. E., & I. F. Trawick (1981). Disconfirmation of expectation and satisfaction with a retail service. Journal of Retailing, 57(3), 49-67.
Victor, T. C. (1989). Marketing implications for attractions. Tourism Management, 10(3), 229-232.
Woodruff, R. B. (1983). Modeling consumer satisfaction process using experience-based norms. Journal of Marketing, 20, 296-304.
日經產業消費研究所(2003)。全國主要溫泉地の魅力度調查。日本:日經產業消費研究所。
室谷正裕(1998)。新時代の國內觀光—魅力度評價の試み。日本:運輸政策研究機構。
財團法人運輸政策研究機構(2001)。觀光地づくりた向けた魅力度評價手法に關する調查報告書。日本:財團法人運輸政策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