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宥榛
Yu-Jen Lin
論文名稱: 法文版零起點華語發音 紙本教材之設計原則初探
Design of Beginner-Level Chinese Pronunciation Learning Materials for Adult Native Speakers of French
指導教授: 曾金金
Tseng, Chin-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2
中文關鍵詞: 華語法語發音零起點教材設計
英文關鍵詞: Chinese, French, pronunciation, beginner-level, design of learning material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7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95年法國只有五所大學設有中文系(徐時儀,1995),2004年十二所(白樂桑、張放,2005a),2011年開設華語專業的大學則增加到二十五所(Bellassen, 2011) ,顯示華語教育在法國的大幅成長以及需求。發音學習是語言學習的第一步,經分析後發現現行法文版教材對發音解釋的方式主要以借用華語以外語言語音模擬和文字描述發音方式為主。而借用其他語言語音模擬可能因學習者對該語言熟悉程度的不同、跨語言語音本質的差異以及各地口音及腔調的分別而產生誤導;文字敘述的方式亦將因文字解釋的模糊與專業語言學用語不易理解而造成學習障礙。 Anderson (1980) 提到技能經過大規模的練習方能自如使用,然而現行教材中練習題的比重有些仍不足,練習的方式也不夠多元化。由以上論述可見發音紙本教材的設計仍有相當大的改進空間。
    本文發音部分的研究範圍涵蓋聲母、韻母和聲調以及漢語拼音拼寫規則。本研究歸納出針對法語母語者零起點發音紙本教材的設計重點主要為可理解性輸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與可理解性輸出 (comprehensible output) 兩大方面。首先,為使教材易於理解,本教材採法文為教材解說用語,並利用口腔剖面圖和插圖或圖表等圖象搭配文字描述講解發音方式。可理解性輸出(comprehensible output) 的設計則是透過文獻回顧以及需求分析了解學習者的學習難點以及習得順序,教材中安排符合循序漸進語言學習規律的教學順序及習題,每個單元皆有階段性統整、總練習的設置。
    本研究之教材設計經零起點學習者發音實測和學習成效問卷調查評估後的結果顯示,能有效減低受測者的發音偏誤。

    There were only five universities in France who had a department of Chinese in 1995(徐時儀,1995). In 2004 there were 12(白樂桑、張放,2005a), and in 2011 the number of universities increased to 25 (Bellassen, 2011). These numbers show the need for more Chinese education in France. Learning pronunciation is the first step of language learning. Analysis of existing textbooks written in French indicated two main ways of explaining pronunciation. First, through the use of languages other than Chinese as a means to simulate Chinese pronunciation. Second, by describing pronunciation methods through the use of words. However, using other languages to simulate Chinese pronunciation might mislead students who lack familiarity with those particular languages. Furthermore, discrepancy between two languages and the diversity of French accents can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 Describing pronunciation methods through words might also hinder the learning process due to the vagueness and obscurity of professional linguistic terms. Anderson (1980) mentioned that a skill becomes automatic after extensive practice, yet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of, and types of practice in existing learning materials is not sufficient. Thus, it is evident that there is still considerable room for improvement regarding pronunciation textbooks for native French speakers.
    The scope of this pronunciation study includes initials, finals, tones and the transcription rules of Hanyu Pinyin. This paper generalizes that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are two focal points of the design of beginner-level Chinese pronunciation learning materials for adult native speakers of French.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comprehension, this learning material applies French as the compiling language, and incorporates the use of diagrams with texts description to explain pronunciation. Comprehensible output is then realized in two ways. First, by realizing student learning difficulties and acquisition order through both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needs analysis. And second, by properly arranging teaching order and exercises in a way that complies with the regular step-by-step language-learning patterns. In addition, each practice unit is designed to provide both staged and general practice.
    Through the pronunciation experiment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learning materials designed in this study proved to be able to efficiently reduce the subjects' pronunciation errors.

    目錄 vii 表目錄 x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2 第四節 研究範圍 3 第五節 研究架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華法語音重點對比分析 6 一、 音節差異對比分析 6 二、 語言韻律對比分析 7 三、 輔音對比分析 10 四、 元音對比分析 14 五、 半元音對比分析 21 第二節 法語母語學習者華語發音偏誤研究 21 一、 發音偏誤 21 二、 發音偏誤的成因 26 三、 發音偏誤的避免 30 第三節 教材編寫 33 一、 第二語言教材編寫的通用原則 33 二、 發音教材編寫的目標與原則 35 三、 教材練習編寫 39 四、 教材編寫程序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7 第一節 現行法文版教材發音教學紙本部分評析 48 一、 教材重點項目評析 48 二、 教學排列順序評析 50 三、 發音解釋方式評析 51 四、 漢語拼音拼寫規則解釋配置評析 59 五、 練習部分評析 60 六、 小結 62 第二節 需求分析 63 一、 受試者背景 63 二、 問卷調查的設計與施行 66 三、 需求分析結果 67 四、 小結 85 第四章 法文版發音紙本教材之編寫原則及範例 87 第一節 教材編寫目標 87 一、 教材適用主要對象 87 二、 教學項目 87 三、 教學目標 87 第二節 教材編寫原則 88 一、 發音教材編寫四大方向 88 二、 發音教材編寫細部原則 89 第三節 教材範例 93 第五章 改良法文版發音教材實測 109 第一節 實驗參與者背景 109 一、 受試者基本資料 109 二、 審聽者基本資料 110 第二節 實驗流程 110 一、 實驗主要目的 110 二、 實驗安排 110 三、 發音實測與滿意度問卷調查 112 第三節 實驗結果 115 一、 第一階段發音實測審聽結果 115 二、 第二階段發音實測審聽結果 116 三、 滿意度問卷調查結果 117 四、 小結 12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23 第一節 研究總結 123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27 第三節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128 參考書目 131 中文部分 131 外文部分 135 附錄 137 附錄1. 教材完整內容排序詳表 137 附錄2. 需求分析問卷 - 學生版 138 附錄3. 需求分析問卷 - 教師版 145 附錄4. 需求分析:聲韻調難度調查數據 152 附錄5. 需求分析:聲韻調教學排序調查數據 153 附錄6. 需求分析:華法語音差距與教學排序關係調查數據 154 附錄7. 教材評估階段對照組教材:«C'est du chinois»漢語雙軌教程第六頁 155 附錄8. 審聽問卷 156 附錄9. 教材評估滿意度調查問卷 160

    中文部分
    毛世楨(2002)。關於對外漢語語音教學的反思。載於孫德金(主編)。對外漢語語音及語音教學研究(pp.204-215)。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理嘉(2005)。«漢語拼音方案»與世界漢語語音教學。世界漢語教學,2,5-11。
    王理嘉 (2008)。«漢語拼音方案»與音位理論以及語音教學。語言文字應用,3,24。
    付紹梅(2008)。如何改善你的語音(1)。法語學習,4,30-35。
    白樂桑、張放(2005a)。法國漢語教學歷史沿革與現狀。法語學習,2,11-14。
    白樂桑、張放(2005b)。法國漢語教學歷史沿革與現狀(2,完)。法語學習,3,9-12。
    石鋒(2002)。北京話的元音格局。南開語言學刊,0,30-36、156。
    石鋒(2007)。漢語語音教學筆記。南開語言學刊,1,144-168。
    石鋒(2008)。漢語拼音符號的實際發音。語言文學應用,3,20-21。
    任海燕(2010)。漢法語言差異與法語學習。科教文匯,7,109-110。
    朱川(1986)。實驗語音學基礎。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朱川(1997)。外國學生漢語語音學習對策。北京:語文出版社。
    朱志紅(2003)。如何利用原有的語音知識進行法語語音教學。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8(3),60-62。
    佟秉正(1991)。初級漢語教材的編寫問題。載於李泉(主編)。對外漢語教材研究(pp. 138-195)。北京:商務印書館。
    努麗雅(2009)。針對西班牙文母語者的初級華語教材編寫設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呂必松(1993)。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 (續五)。世界漢語教學,2,206-209。
    宋海燕(2009)。對外漢語教材語音教學編排研究。南洋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8(11),111-113。
    宋穎薇(2006)。法語語音教學的幾種手段。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4(3),86-87、92。
    李泉(2006)。教材編寫的通用原則概說。載於李泉(主編)。對外漢語教材研究(pp.42-57)。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晶、石锋(2008)。二語習得漢法中介語元音系統建构次序的實驗研究。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15-119、161。
    李嘉懿、于璐(2011)。關於中、法語音對比研究的一些思考。法國研究,2,76-85。
    杜兆金、陳保亞(2012)。元音三維聲學空間與維漢韻母匹配。語言暨語言學,13(5),845-885。
    周奕(2005)。漢語拼音對外國學生發音偏誤的誘發機制及其教學對策。語言文字應用, 9, 30-32。
    周健、肖治野(2005)。對漢語教材練習設計的考察與思考。載於李泉(主編)。對外漢語教材研究(pp. 195-249)。北京:商務印書館。
    周蘭(2011)。中高級法國留學生漢語單字調習得的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杭州師範大學,杭州。
    孟柱億(2000)。試論語音教學中的誤導問題。載於孫德金(主編)。對外漢語語音及語音教學研究(pp.215-227)。北京:商務印書館。
    林燾(1996)。語音研究和對外漢語教學。載於孫德金(主編)。對外漢語語音及語音教學研究(pp.177-183)。北京:商務印書館。
    林燾、王理嘉(1992)。語音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法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2012年11月13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3%95%E8%AF%AD&variant=zh-cn
    法語語言概述。2012年11月13日,取自http://www.sinofrance.org/site/francais/general.htm
    邱曉娟(2005)。漢、英、法語音對比及法語語音教學。商場現代化,5,201。
    邵敬敏(2007)。現代漢語通論(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姜旻君(2010)。華語教科書插圖研究與教學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徐時儀(1995)。法國的漢語教學。語文建設,8,40-41。
    徐毓珮(2010)。華語四字格成語教材設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高玉娟、石鋒(2006)。法國學生漢語元音學習中母語遷移的實驗研究。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4,33-36。
    張寶林(2005)。語音教學的現狀與對策。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3(6),1-7。
    陳永花(2008)。喀麥隆漢法語音對比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3(2),111-114。
    陳定民(1979)。法語語音學。北京 : 商務印書館出版 。
    陳慶華(2008)。日籍學習者華語發音之偏誤分析矯正與教學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彭亞(2010)。英法漢語音對比研究。安徽文學(下半月),1,181。
    程棠(1996)。對外漢語語音教學中的幾個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3,4-17。
    隋偉靜(2012)。法國初級漢語水平學生聲調習得實驗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南京大學,南京。
    葉軍(2003)。«對外漢語教學語音大綱»初探。雲南師範大學學報,1(4),62-66。
    葉德明(2005)。華語語音學-語音理論(上篇)。台北:師大書苑。
    鄒斌、楊海燕(1996)。語音學對比在法語語音學習中的運用。法國研究,1,42-46。
    漢語拼音字母與國際音標對照表。2012年11月13日,取自http://www.zdic.net/appendix/f10.htm
    趙元任(1980)。語言問題。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
    趙金銘(1997)。語音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趙金銘(2004)。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賢洲(1988)。建國以來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報告。載於李泉(主編)。對外漢語教材研究(pp.25-41)。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冰(2009)。淺議英法語言對比在二外法語教學中的應用。科教文匯,4,120、133。
    劉珣(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劉寅(2011)。馬達加斯加初級漢語語音教學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華中科技大學,武漢。
    劉蘇喬、齊沖(2004)。法國學生學習漢語輔音中的一些問題。語言文字應用,4,76-81。
    鄭尊仁(2008)。華語語音課程設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鄭錦全(2002)。國語的共時音韻。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謝艾米(2003)。針對法籍學習者之華語入門教學網站設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顧箏、吳中偉(2005)。留學生入門階段語音教學研究。雲南師範大學學報,3(2),12-17。
    外文部分

    Alphabet phonétique international. Retrieved November 13, 2012, from http://fr.wikipedia.org/wiki/Alphabet_phon%C3%A9tique_international
    Anderson, J. R. (1980).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San Francisco: Freeman.
    Anderson, J. R. (1983). 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aylon, C. (2001). Forum méthode de français. Vanves: Hachette.
    Bellassen, J. (2011). Le chinois, langue émergente. Etat de l'enseignement du chinois en 2010-2011. Retrieved December 18, 2012, from http://afpc.asso.fr/wp-content/uploads/2011/12/ETAT-DU-CHINOIS-dec-2011.pdf
    Brown, J.D. (1995). 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 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Delattre, P. (1966). Les Dix Intonations de base du francais, The French Review, v40 ,1 p1-14.
    Essor de la coopération franco-chinoise dans le domaine éducatif (2006). Retrieved from November 09, 2012, from http://www.education.gouv.fr/lettre_information/lettre_flash/lettre_flash_16.htm
    Girault-Duvivier, Ch. P. (1863).Grammaire des grammaires; ou, Analyse raisonnée des meilleurs traités sur la langue française (tome second). Paris : Cotelle.
    Hoa, M. (1998). C’est du chinois !漢語雙軌教程. Paris:Librairie You Feng.
    Kantor, P. (2008). Le chinois sans peine. France :Assimil.
    Ladefoged, P. (2001). A course in phonetics (4th ed.). Boston: Heinle & Heinle.
    L'enseignement du chinois en France (2011). Retrieved December 18, 2012, from http://cache.media.education.gouv.fr/file/02_Fevrier/53/5/Brochure-enseignement-chinois-en-France-2011_206535.pdf
    Li, L. (2004). Méthode 90, chinois : Pratique de base. France :Librairie Générale Française.
    Lindblom, B., & Sundberg, J. (1969). A quantitative theory of cardinal vowels and the teaching of pronunciation. Speech Transmission Laboratory. Quarterly Progress and Status Reports, 10(2-3), 019-025.
    Post, B. (2002). French tonal structures. In Bel, B. and Marlien, I. (eds.),Proceedings of the Speech Prosody 2002 conference. Aix-en-Provence: Laboratoire Parole et Langage, 583-586.
    Rabut, I., Wu, Y & Hong, L. (2003). Méthode chinois premier niveau漢語入門. Paris : Langues INALCO.
    Schmidt, R. (1990). 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pplied Linguistics, 11, 129-158.
    Schmidt, R. (1995). Consciousness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 tutorial on attention and awareness in learning. In R. Schmidt, Ed., Attention and awarenes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p. 1-63). Honolulu, HI: University of Hawai`i, National Foreign Language Resource Center.
    Schmidt, R. (2010). Attention, awarenes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In W. M. Chan, S. Chi, K. N. Cin, J. Istanto, M. Nagami, J. W. Sew, T. Suthiwan, & I. Walker, Proceedings of CLaSIC 2010, Singapore, December 2-4 (pp. 721-737). 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Centre for Language Studies.
    Selinker, L. (1972). Int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0, 209-231.
    Voyelle . Retrieved November 13, 2012, from http://fr.wikipedia.org/wiki/Voyell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