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志秋
Lin Chih-chiu
論文名稱: 佛祖、太祖與耶穌:羅漢內門宗教信仰之地域性
Fo-tsu, Tai-tsu and Jesus:The Locality of Religions in Luo-han Nei-men
指導教授: 陳憲明
Chen, Hsien-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2
中文關鍵詞: 祀壺信仰基督教長老會民間信仰存在空間神聖空間風水民俗陣頭地域性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10下載:8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係從宗教面向,透過空間觀點探討並存於內門地區的民間信仰、祀壺信仰和基督教長老會三者,在人地互動關係中所呈現的空間意涵和地域差異,並由此地域性彰顯當地由文化內涵與歷史脈絡所形構的區域特色。
    依此先說明研究區的自然環境特徵與歷史發展脈絡,以此人地關係作為鋪陳宗教信仰產生地域性之路。其中,族群分布係形塑本區三種宗教信仰產生地域性的根本因素。平埔裔之所以大多改宗長老會,不僅在於以宗教信仰作為與漢人區辨異己的方式,以達到自我的族群認同;亦在藉信仰的同質性以維持其族群的高度均質性,並在生活空間上與漢人有所區隔。故在平埔族(尤為新港社)主要分布的地區,成了以信奉長老會為主的區域。
    而平埔族的傳統祀壺信仰,並不見容於此區,而係分布於平埔族與漢人混居的漢番接觸帶上。此乃因位處此區的平埔裔與漢人的接觸較多,故大多信奉漢人的民間信仰;且祀壺信仰和民間信仰具有文化邏輯上的相通性與互容性,因而自然較易保存著祀壺的信仰。另一方面,祀壺者並不限於平埔裔,漢人承祀者亦所在多有,不過祀壺信仰係依附於民間信仰下而殘存,並與之產生合成性的文化互動,且具有高度的私密性。
    民間信仰除了分布於上述平埔族與漢人混居的聚落,則主要分布於漢人為主的地區。不過由於烏山嶺山脈的阻隔性,致使山脈兩側的互動關係並不強烈,成為兩個互不統屬的祭祀範圍,且各自展現出發展過程迥異的地域特性。西側以觀音佛祖為主神的紫竹寺,其祭祀圈的演化僅一分為二,仍具有聯庄的性質;而反觀東側以媽祖為主神的興天宮,其祭祀圈本包含整個溝坪地區,然於民國六十年代後卻漸分化為數個角頭性的祭祀圈,其祭祀圈的階層亦由聯庄降為角頭的性質,影響力僅及於溝坪本庄。
    紫竹寺之所以能形成聯庄廟並穩固發展,係具有其社會文化基礎予以撐舉,並在當地自然環境的背景下產生「極化」現象。且其祭祀圈的分裂亦有其歷史脈絡可循,並受社會情境所牽動,標誌著社會空間的分化與相互抗衡。在宗教活動上,則以「約」和「敬」兩種具時間性的「存在空間」共同形構出佛祖遊庄的空間性。新舊紫竹寺勢力範圍的交界,由兩廟「辦敬」的重複性以及村庄「合約」的分裂性上,可看出其界線並不顯明,而是呈現出漸變的過渡帶,具有重疊性。
    烏山的阻隔性對本區宗教信仰地域性的涵構,不僅對民間信仰產生影響,同樣亦對長老會及祀壺信仰在山脈兩側造成地域差異。此山脈所造成兩側交通往來上的不便,使紫竹寺的祭祀範圍一直無法擴及烏山以東的溝坪區,儘管當地在行政空間領域的歸屬意識下會來參與佛祖遊庄。而木柵教會當年會分設出永興教會,同樣亦因烏山的阻隔性造成東側信徒至木柵教會禮拜的不便所致。再者,因烏山兩側平埔族社的組成有所差異,西側以新港社為主,且分布較為集中,故長老會的信徒較東側多而集聚;反觀東側的溝坪區,則族群組成較為複雜,與漢人混居的情形亦較為明顯,故不但基督徒為數較少且分布不若西側集中。相對而言,則保有較多的祀壺信仰,且太祖的生日亦較複雜多樣,反映了此區平埔族在社群組成上的複雜性。
    由本文的論述可知,羅漢內門宗教信仰所呈現的地域性,實可大致分為木柵、內埔、觀亭和溝坪四區;而從宗教此一角度切入,實為攝握羅漢內門區域特性的重要面向。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課題與架構……………………………………… 1 第二節 研究概念與方法………………………………………4 第三節 研究範圍的選定……………………………………… 8 第二章 自然環境與歷史發展……………………………………… 13 第一節 自然環境特徵及其影響……………………………… 13 第二節 漢人開發的歷史脈絡………………………………… 19 第三節 聚落發展與宗族系譜………………………………… 25 第三章 祀壺信仰與基督教長老會的空間性…………………….. 35 第一節 平埔族生活空間的演變……………………………… 35 第二節 祀壺信仰的空間意涵………………………………… 42 第三節 基督教長老會的空間組織…………………………… 60 第四節 小結:祀壺信仰與長老會的空間關係……………… 78 第四章 民間信仰的空間意涵……………………………………… 81 第一節 角頭廟的地域構成…………………………………… 81 第二節 聯庄廟的形成與發展………………………………… 87 第三節 民間信仰宗教活動的空間形構……………………… 109 第四節 小結:民間信仰地域性的涵構……………………… 142 第五章 羅漢內門宗教信仰之地域性-代結論…………………… 145 參考文獻……………………………………………………………… 149 附錄…………………………………………………………………… 165

    一、中文部分
    (一)史料
    不著撰人
    1959 《安平縣雜記》,台灣文獻叢刊第52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
    1963 《臺灣私法物權編》,台灣文獻叢刊第150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
    1966 《臺灣南部碑文集成》,台灣文獻叢刊第218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王必昌
    1961 《重修台灣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13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余文儀
    1962 《續修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2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鍾瑄
    1962 《諸羅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高拱乾
    1960 《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65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叔璥
    1957 《台海使槎錄》,台灣文獻叢刊第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謝金鑾
    1962 《續修臺灣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0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藍鼎元
    1958 《東征集》,台灣文獻叢刊第12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二)族譜
    田仔墘陳家宗親會
    1988 《田仔墘陳家族譜》。
    李文後
    n.d. 《李家族譜》。
    洪家祥等
    1984 《洪氏族譜》。
    游信義等
    1993 《我所知道的羅漢門內門里游家祖先》。
    番仔路郭家宗親會
    1969(1755) 《郭家宗親族譜》。
    龍船窩林氏宗親會
    1993 《龍船窩林氏宗譜》。
    (三)著作
    120週年年鑑
    1985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120週年年鑑》。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一丁、雨露、洪涌
    1996 《中國古代風水與建築選址》。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
    亢亮、亢羽
    1999 《風水與建築》。天津:百花文藝。
    內門紫竹寺管理委員會
    1988 〈內門紫竹寺沿革誌〉,《高縣文獻》7:193-196。
    n.d. 《內門紫竹寺簡介》。
    1997 《內門紫竹寺重建初稿》。
    內門南海紫竹寺管理委員會
    n.d. 《內門南海紫竹寺簡介》。
    中央地質調查所
    1984 〈高雄地區:旗山分區〉,《台灣坡地社區工程地質調查與探勘報告 第三卷 第三集》,pp.1-49。台北:同編者。
    王世慶
    1991 〈卷七 政治志•建置•沿革篇〉,《重修台灣省通志》。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王星、孫慧民、田克勤
    1990 《人類文化的空間組合》。上海:人民。
    王淳隆譯(諾伯休茲著)
    1977 《實存、空間、建築》。台北:台隆。
    王詩琅
    1982 〈新港社及卓猴大傑巔社的播遷〉,《南瀛論叢》,南瀛文獻叢刊第三輯,pp.102-112。新營:台南縣政府。
    王崧興
    1989 〈漢人的家族制—試論「有關係、無組織」的社會〉,《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民俗與文化組》,pp.271-279。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方淑美
    1992 《台南西港仔刈香的空間性》。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孔健中
    1998 〈茅埔城的地方派系網絡〉,《宜蘭文獻雜誌》35:3-37。
    石萬壽
    1986 〈二層行溪流域的軍防〉,《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pp.195-275。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8a〈二層行溪流域行政區劃的變遷〉,《思與言》26(1):3-37。
    1988b〈明清台灣中路交通的變遷〉,《台灣省文獻會慶祝成立四十週年紀念論文專輯》,pp.1-22。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89 〈羅漢內門里的漢移民與系譜〉,《第四屆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會議記錄》,pp.345-372。台北:國學文獻館、聯合報文化基金會。
    1990 《台灣的拜壺民族》。台北:台原。
    1995 〈南化鄉平埔族的村社〉,潘英海、詹素娟編《平埔研究論文集》,pp.379-412。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1997 〈菜寮溪流域的開發〉,周宗賢主編《台灣開發史論文集》,pp.189-215。台北:國史館。
    伊能嘉矩
    1991a《台灣文化志(中)》,中譯本。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
    1991b《台灣文化志(下)》,中譯本。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
    宋光宇
    1977 《人類學導論》。台北:桂冠。
    1995 《宗教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
    宋龍飛
    1985 〈「過火」-人神交流的極點〉,《民俗藝術探源(上)》,pp.209-222。
    呂理政
    1989 〈禁忌與神聖:台灣漢人鬼神信仰的兩面性〉,《台灣風物》49 (4):107-125。
    1990 《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式》。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1991 〈時間的認知與分類:台灣現行農民曆及其擇吉行為〉,《民俗曲藝》72:129-145。
    汪明輝
    1990 《阿里山鄒族傳統社會的空間組織》。台北:台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清松
    1984 《解除世界魔咒—科技對文化的衝擊與展望》。台北:時報。
    李壬癸
    1992 〈台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台灣風物》42(1):211-238。
    李亦園
    1978 〈祭品與信仰〉,《信仰與文化》,pp.125-132。台北:巨流。
    1982a 〈台灣平埔族的祖靈祭〉,《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pp.29-47。台北:聯經。
    1982b 〈從文獻資料看台灣平埔族〉,《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pp.49-76。台北:聯經。
    1982c 〈台灣民間信仰發展的趨勢〉,《民間信仰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pp.89-101。台中:東海大學。
    1991 〈台灣漢人家族的傳統與現代適應〉,喬健編《中國家庭及其變遷》,pp.53-66。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暨香港亞太研究所。
    1992 《文化的圖像(下)-宗教與族群的文化觀察》。台北:允晨。
    1998 《宗教與神話論集》。台北:立緒。
    李明賢、許淑娟
    1997 〈鄉街聚落〉,施添福編《高雄縣聚落發展史》,pp.252-256。鳳山:高雄縣政府。
    李美枝
    1972 《台灣西南部典型惡地的地形學研究》。台北:台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碩論。
    李國銘
    1998 〈頭社夜祭與祀壺信仰初探〉,《台灣風物》48(1):63-136。
    李翹宏、莊英章
    1998 〈房頭神與宗族分支:以惠東與鹿港為例〉,發表於《中國文化面貌新探國際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判所主辦,3月19~21日。
    李豐楙
    1993 〈煞與出煞:一個宇宙秩序的破壞與重建〉,《台灣系列講座》,pp.257-336。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1995 〈台灣慶成醮與民間廟會文化:一個非常觀狂文化的休閒論〉,漢學研究中心編《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pp.41-64。台北:文建會。
    金澤
    1994 《禁忌探秘》。台北:台灣珠海。
    尚廓
    1995 〈中國風水格局的構成、生態環境與景觀〉,王其亨主編《風水理論研究(二):景觀•建築•風水》,pp.32-38。台北:地景。
    林志秋
    1999 〈漢化平埔族村落的神聖空間-以台南縣東山鄉吉貝耍聚落為例〉,溫振華、陳憲明編《台灣人文》3:87-116。台北: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林宜芳譯(丸山敏秋著)
    1993 〈中國古代「氣」的特質〉,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pp.157-169。台北:巨流。
    林昌華
    1995 〈殖民背景下的宣教-十七世紀荷蘭改革宗教會的宣教師與西拉雅族〉,潘英海、詹素娟編《平埔研究論文集》,pp.333-364。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林明德
    1996 〈觀音之匾聯探索〉,楊惠南、釋宏印編《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137-175。台北:財團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
    林美容
    1987a〈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台灣風物》37(1):53-81。
    1987b〈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53-114。
    1988 〈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張炎憲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三)》,pp.95-125。台北: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1991 〈台灣區域性宗教組織的社會文化基礎〉,《東方宗教研究》2:345-364。
    1992 〈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的曲館與武館之社會史意義〉,《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5(1):57-86。
    1993 《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台北:自立晚報。
    1996 〈台灣的「巖仔」與觀音信仰〉,楊惠南、釋宏印編《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177-193。台北:財團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
    1997a《高雄縣民間信仰》。鳳山:高雄縣政府。
    1997b〈媽祖信仰與地方社區-高雄縣媽祖廟的分析〉,《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91-109。北港: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事會,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美容、祖運輝
    1994 〈在家佛教:台灣彰化朝天堂所傳的龍華派齋教現況〉,江燦騰、王見川主編《台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首屆台灣齋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191-254。台北:新文豐。
    林朝棨
    1957 〈台灣地形〉,《台灣省通志稿 卷一 土地志•地形篇》,pp.244-246、274-277。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會承
    1990 〈台灣傳統家屋中的儀式行為及其間所隱含的家屋理念與空間觀〉,《賀陳詞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pp.101-136。台北:詹氏。
    邱麗娟
    1996 〈清末台灣南北基督長老教會傳教事業的比較研究(1865~1895)〉,《台南師院學報》29:99-120。
    吳明遠譯(畢麒麟著)
    1959 《老台灣》,台灣研究叢刊第60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吳進喜
    1995 〈台灣南部傳統聚落的空間形構:以燕巢鄉烏鬼埔和林園鄉汕尾庄為例〉,《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543-551。台北:台灣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1997 〈一般聚落發展〉,施添福編《高雄縣聚落發展史》,pp.1-128。鳳山:高雄縣政府。
    洪秀桂
    1973 〈南投巴宰海人的宗教信仰〉,《台大文史哲學報》22:445-509。
    胡台麗
    1989 〈神、鬼與賭徒—「大家樂」賭戲反映之民俗信仰〉,《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民俗與文化組》,pp.401-424。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施振民
    1992 〈鹿港的氏族廟〉,洪玉華編《華人移民-施振民教授紀念文集》,pp.460-483。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拉剎大學中國研究社。
    施添福
    1980 〈論地理學的結構〉,《思與言》17(5):419-437。
    1989 〈清代台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上)〉,《台灣風物》39(2):1-41。
    1990a〈清代台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中)〉,《台灣風物》40(1):37-65。
    1990b〈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6:115-138。
    1991 〈紅線與藍線:清乾隆中葉台灣番界圖〉,《台灣史田野研究室通訊》19:46-50。
    夏黎明
    1996 《清代台灣地圖演變史:兼論一個繪圖典範的轉移歷程》。台北:知書房。
    徐雨村
    1996 〈宗族與宗教組織原則的轉換與並存-以雲林六房天上聖母的祭祀組織為例〉,《思與言》34(2):175-198。
    徐蘇斌
    1995 〈風水說中的心理場因素〉,王其亨主編《風水理論研究(二):景觀•建築•風水》,pp.51-61。台北:地景。
    高雄中會
    1980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高雄中會成立五十禧年紀念特刊》。
    高麗珍
    1988 《台灣民俗宗教之空間活動-以玄天上帝祭祀活動為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 〈淺談民俗宗教空間組織的形成過程-以松柏嶺受天宮玄天上帝祭祀活動為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4:241-290。
    許淑娟
    1991 《蘭陽平原祭祀圈的空間組織》。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智富
    1997 《宜蘭地區選舉地理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嘉明
    1978 〈祭祀圈之於居台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59-68。
    黃又新譯(旗尾山人著)
    1988 〈蕃薯管內新港卓猴及大傑巔社熟番之移居及沿革〉,《台灣慣習記事》3(3):122-126,3(4):168-173。
    黃文博
    1990 〈台灣西南沿海「五大香」的現況比較研究〉,鄭志明編《宗教與文化》,pp.255-278。台北:學生。
    黃武東、徐謙信合編,賴永祥增訂
    1995(1959)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年譜》。台南:人光。
    黃美英
    1985 〈神聖與世俗交融-宗教活動中的戲曲和陣頭遊藝〉,《民俗曲藝》38:24-44。
    黃茂卿
    1988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九十年史(1865-1955)》。台南: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
    黃素真
    1997 《沿山鄉街的「存在空間」-以林屺埔街為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應貴
    1997 〈導論〉,黃應貴、葉春榮主編《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pp.5-33。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8 〈人類學與台灣社會〉,《新亞學術集刊》16:287-342。
    黃蘭翔
    1999 〈風水中的宗族脈絡與其對生活環境經理的影響〉,《台灣史研究》4(2):57-88。
    梁雪
    1995 〈從聚落選址看中國人的環境觀〉,王其亨主編《風水理論研究(二):景觀•建築•風水》,pp.40-50。台北:地景。
    戚珩、范為
    1995 〈古城閬中的風水格局-淺釋風水理論與古城環境意象〉,王其亨主編《風水理論研究(二):景觀•建築•風水》,pp.97-126。台北:地景。
    莊英章
    1971 〈南村的宗族與地方自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1:213-233。
    1995 〈漢人社會研究的若干省思〉,《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0:27-35。
    郭文般
    1999 〈台灣歷史過程中的基督宗教:以天主教和長老會為例〉,發表於《宗教傳統與社會實踐中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3月5~6日。
    陳文尚
    1995 〈大厝宅地基主祭儀的當代詮釋〉,《史聯雜誌》26:101-137。
    陳正之
    1995 《樂韻泥香-台灣的傳統藝陣》。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1999 〈高雄縣內門鄉民俗藝陣發展現況調查〉,吳騰達編《台灣傳統雜技藝術研討會論文集》,pp.156-181。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陳伯沖譯(海德格著)
    1992 〈建•居•思〉,季鐵男編《建築現象學導論》,pp.47-63。台北:桂冠。
    陳志榮
    1995 〈噶瑪蘭人的宗教變遷〉,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pp.77-98。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陳祥水
    1975 〈「公媽牌」的祭祀-承繼財富與祖先地位之確定〉,《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41-164。
    陳偉智
    1998 〈族群、宗教與歷史—馬偕牧師的宜蘭傳教與噶瑪蘭人的族群論述〉,《宜蘭文獻雜誌》33:43-72。
    陳國彥
    1995 〈台灣南部平埔西拉雅的祀壺信仰〉,《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765-779。台北:台灣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陳國章、陳憲明、吳進喜、江雅美
    1982 〈台北市通婚圈的初步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0:91-102。
    陳鼓應
    1994 《易傳與道家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憲明、汪明輝
    1988 〈地理學中的空間組織及其研究意涵〉,《地理教育》14:14-27。
    陳憲明
    1989 〈台灣東部漁撈活動的時間地理學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5: 89-115。
    1995 〈澎湖村落祭祀的空間結構〉,《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523-542。台北:台灣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張珣
    1996 〈光復後台灣人類學漢人宗教研究之回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1:163-215。
    1999 〈香客的時間經驗與超越:以大甲媽祖進香為例〉,黃應貴編《時間、歷史與記憶》,pp.75-126。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葉春榮
    1995 〈風水與空間-一個台灣農村的考察〉,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pp.317-350。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7 〈葫蘆福佬裔漢人的祀壺信仰〉,黃應貴、葉春榮主編《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pp.91-127。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1998 〈族群接觸與宗教變遷:左鎮地區祀壺信仰的研究〉,發表於《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5月16~17日。
    1999 〈平埔族的人類學研究〉,徐正光、黃應貴主編《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回顧與展望篇》,pp.91-141。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葉春榮譯註(干治士著)
    1994 〈荷據初期的西拉雅平埔族〉,《台灣風物》44(3):445-509。
    馮作民譯(鈴木清一郎著)
    1989 《增訂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
    馮建逵、王其亨
    1995 〈關於風水理論的探索與研究〉,王其亨主編《風水理論研究(二):景觀•建築•風水》,pp.1-12。台北:地景。
    楊文衡
    1992 〈論風水的地理學基礎〉,《自然科學史研究》11(4):367-375。
    楊南郡譯註(伊能嘉矩著)
    1996 《台灣踏查日記(上)》。台北:遠流。
    楊森富
    1994 〈荷蘭統治下之台灣基督教(下)〉,《台南文化(新)》37:113-157。
    漢寶德
    1983 〈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念架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2(1):123-150。
    董芳苑
    1973 《台灣南部宋江陣之研究》,未出版手稿。
    1975 《台灣民間宗教信仰》。台北:長青文化。
    1979 〈「祖先崇拜問題」商榷〉,《台灣神學論刊》1:88-108。
    1983 〈論宗教與人生〉,《台灣民間信仰之認識》,pp.1-37。台北:永望。
    1986 〈「宋江陣」調查研究〉,《認識台灣民間信仰》,pp.297-317。台北:長青文化。
    1988 《台灣民宅門楣八卦牌守護功用的研究》。台北:稻鄉。
    1994a 〈十七世紀荷蘭改革宗在台灣的佈教〉,《宗教與文化》,pp.95-103。台南:人光。
    1994b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認識〉,《宗教與文化》,pp.115-136。台南:人光。
    溫振華
    1997a《高雄縣平埔族史》。鳳山:高雄縣政府。
    1997b《高雄縣土地開墾史》。鳳山:高雄縣政府。
    蔡主恩
    1986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擴展之研究》。台北:台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地理分布及其土地使用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慧玉
    1994 〈日治時代台灣的保甲戶籍行政〉,《台灣風物》44(3):107-136。
    蔡穗
    1993 〈風水的空間結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21:87-102。
    潘英海
    1994a〈聚落、歷史與意義-頭社村的聚落發展與族群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89-123。
    1994b〈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頭社村太祖年度祭儀的文化意涵〉,莊英章、潘英海編《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pp.235-256。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4c 〈平埔研究的再思考與再出發:記「平埔族群研究」學術研討會〉,《台灣史研究》1(1):166-170。
    1995a〈祀壺釋疑—從「祀壺之村」到「壺的信仰叢結」〉,潘英海、詹素娟編《平埔研究論文集》,pp.445-474。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1995b〈「在地化」與「地方文化」—以「壺的信仰叢結」為例〉,莊英章、潘英海編《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二)》,pp.299-319。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8a〈「文化系」、「文化叢」與「文化圈」—有關「壺的信仰叢結」分布與西拉雅族群遷徙的思考〉,劉益昌、潘英海編《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pp.163-202。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8b〈「平埔學」芻議〉,發表於《探索台灣田野的新面向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5月5~8日。
    潘朝陽
    1980 〈宗教、寺廟、後龍溪谷地通俗信仰的區域特色〉,《地理教育》6:79-93。
    1986 〈台灣民俗宗教分佈的意義〉,《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2:143-178。
    1989 〈觀念論地理學—存在空間的一個詮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5:181-198。
    1991 〈現象學地理學—存在空間的一個詮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9:71-90。
    1995 〈「中心-四方」空間形式及其宇宙論結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3:83-107。
    1996 〈台灣宗教現象地理學研究之回顧〉,《思與言》34(2):1-20。
    劉敏耀
    1998 《澎湖的風水》。馬公: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劉還月
    1998 〈流離與移置的平埔文化—以溝坪地區的平埔族群為例〉,收於氏編《流浪的土地》,pp.124-180。台北:原民文化。
    盧瑞容譯(阪出祥伸著)
    1993 〈貫通天地人之「一氣」-其自然觀與社會秩序觀〉,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pp.141-155。台北:巨流。
    盧聖真
    1998 《泰雅族宗教變遷的地理意涵—以桃園復興鄉三光村為個案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永祥
    1966 〈明末荷蘭駐台傳教人員之陣容〉,《台灣風物》16(3):3-22。
    1994 《教會史話‧第二輯》。台南:人光。
    賴英澤
    1965 〈南部教會傳教時期〉,鄭連明等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北:基督教在台宣教百週年紀念叢書委員會。
    鍾幼蘭
    1996 〈台灣民間社會人群結合方式的構成與發展—以台中縣神岡鄉大社村為例〉,莊英章、潘英海編《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三)》,pp.109-144。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簡炯仁
    1997 〈屏東縣萬巒鄉赤山、萬金庄的平埔族與天主教道明會〉,周宗賢主編《台灣開發史論文集》,pp.167-185。台北:國史館。
    1999 〈大傑顛社移居羅漢內門、外門山路線之初探-兼論高雄縣內門鄉、旗山鎮的開發與族群關係〉,廖峰正編《高雄縣自然史教育館研討會論文集》,pp.46-63。高雄:高雄縣自然史教育館。
    瞿海源
    1982 〈世界次序、世俗化與基督教的發展-台灣與美國〉,《比較社會學:中美社會比較研討會論文集》,pp.161-181。台北:中研院美國文化研究所。
    顏芳姿
    1994 〈泉州三邑人的祖佛信仰:與宗族發展有關的地域守護神信仰〉,《民俗曲藝》88:3-28。
    蕭燦輝
    1993 《內門鄉志》。高雄:內門鄉公所。
    羅正心
    1998 〈擇日行為的象徵意義〉,發表於《時間、歷史與記憶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2月19~23日。
    鐘寶珍
    1992 《惡地上的人與地—田寮鄉民生活方式的形成與內涵》。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其他
    木柵教會
    2000 《木柵教會主後一九九九年度和會報告書》。
    永興教會
    2000 《永興教會主後一九九九年度和會報告書》。
    1996年戶籍資料,內門鄉戶政事務所保存。
    二、外文部分
    (一)日文
    《第一回台灣國勢調查要覽表》(第三次臨時台灣戶口調查,大正九年),台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大正十一年刊行。
    《國勢調查結果表》(大正十四年),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昭和二年刊行。
    《國勢調查結果表 州廳編 高雄州》(昭和五年),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昭和八年刊行。
    《國勢調查結果表》(昭和十年),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昭和十二年刊行。
    日治時期本籍戶口調查簿,內門鄉戶政事務所保存。
    溝坪警察官吏派出所
    1938 《須知簿》,昭和十三年,溝坪派出所保存。
    奧田彧、島內滿男
    n.d. 《台灣農業經營地帶 研究》。
    (二)英文
    Campbell, R. W.
    1903 Formosa Under the Dutch: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 London:Kegan Paul, Trench, Truner & Co. LTD.
    Eliade, Mircea
    1975 Myths, Rites, Symbols:A Mircea Eliade Reader, Volume 1, edited by Wendell C. Beane and William G. Doty. New York:Harper & Row.
    Ellen, Roy
    1988 Persistence and Chang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thropology and Geography,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Vol.12, No.2, pp.229-262.
    Johnston, R. J.(ed.)
    1981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Oxford:Blackwell.
    Pickering, W. A.
    1898 Pioneering in Formosa:Recollections of Adventures among Mandarins, Wreckers, & Hwad-hunting Savages. London:Hurst and Blackett.
    Shepherd, J. R.
    1984 Sinicized Siraya Worship of A-li-tsu,《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8:1-82。
    Sopher, David
    1981 Geography and Religion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Vol.5, No.4, pp.510-524.
    Tuan, Yi-fu
    1971 Geography, Phenomenology, and the Study of Human Nature, Canadian Geography, xv, 3, pp.181-192.
    Wolf, Arthur
    1974 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 in his edited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131-18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