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是由漢代百戲中之「曼衍」、「角觝」等發展而來的民間遊藝。在文獻上最早的舞獅記載出自《舊唐書》五方獅子舞,現今台灣的舞獅活動,有跡可循的確切起始年代為:清康熙三十三年(西元1694年)高拱乾纂《台灣府志》,根據鄭氏時期的人口數據及實地訪查高雄地區現存台灣獅館廟宇所在地恰與鄭氏時期軍屯地點番號相關,推論台灣有舞獅活動起始年代應可往前推至鄭氏時期,此時的舞獅活動以台灣獅為主。
醒獅傳入台灣與民國三十八年底國府遷台有關,中國各省人士隨軍隊入台,中國各省文化亦傳入,兩廣醒獅於此戰亂年代傳入台灣,後因廣東同鄉會接待歸國參加國慶大典的華僑,與軍方藝工隊新春祝賀活動與海外宣慰僑胞,民國71年(1982)七月正式於國立復興劇校設立綜藝科招收學生,民俗特技教育從此納入正規學校體制,舞獅場合大增,醒獅於民國五、六十年代達到極盛。
台灣獅與醒獅在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為因應社會局勢與經濟景氣的變遷,紛紛改變原先的屬性,逐漸從「神聖性」轉為「世俗化」。
高雄市教育局配合教育部政策,多年來致力於傳統藝術培育工作,在傳統雜技舞獅類目前有十六所國中小擁有十八個舞獅類性質社團。並結合地方民俗以藝術節形勢推展觀光活動,近年來逐漸定型為北有「左營萬年季」之火獅,與南有「戲獅甲藝術節」之戲獅,舞獅活動儼然成為高雄之地方特色。
一、專書部分:
1. 于愛成,《祥瑞動物》(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9)。
2. 中華舞蹈志編輯委員彙編,《中華舞蹈志‧福建卷》(上海市:學林出版社,2006、2)。
3. 王怡芳主編,《傳統藝術在台灣》(宜蘭縣五結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5)。
4. 王壽來總編輯,《守護、傳承:台灣無形文化資產特展‧2009》(台中市: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2009‧12)。
5.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傳統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6)。
6.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世紀風華:表演藝術在台灣2》(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12)。
7.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舞獅技藝活動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6)。
8. 吳連賞,《高雄市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策略之研究》(高雄市: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8‧12)。
9. 吳嘉陵著,《傳統藝術的新視野》(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9‧2)。
10. 吳瀛濤,《台灣民俗》(台北市: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11)。
11. 宋光宇編,《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台灣研究論叢台灣經驗(二)社會文化篇》(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公司,1994‧7)。
12. 李鳴盛,《繽紛台灣:台灣文化祭全覽》(高雄縣阿蓮鄉:山林書局,2005‧12)。
13. 林保堯主編,《民族藝術傳承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教育部,1995‧5)。
14. 林國平、彭文宇著,《福建民間信仰》(福建省: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12)。
15. 林朝號等編輯,《傳藝迎春》(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6‧1)。
16.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台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6)。
17. 侯淑姿,《高雄市傳統藝術普查委託研究計畫期末報告修正版(研究單位:國立高雄大學民族藝術系)》(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6‧12)。
18. 俞龍通編著,《文化創意台灣魅力: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議題與對策》(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2007‧6)。
19. 施德華著,《中國獅舞之藝術》(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9‧11)。
20. 洪萬隆總策劃,《高雄市民間文化白皮書》(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6‧5)。
21. 凌志四主編,《台灣民俗大觀》(台北市:大威出版社,1985‧3)。
22. 孫建秋主編,《「2007年多元文化與族群和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華語文中心,2007‧12)。
23. 孫碧卿總編輯,《2009台灣文化觀光導覽手冊》(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8‧12)。
24. 翁峰山,《台灣鄉土藝術賞析》(台北縣新店市:正一善書出版社,2002‧8)。
25. 高拱乾著,周元文重修,《台灣府志(全)》(台北市:大通書局,1987)。
26.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附冊》(台北市:大通書局,1987)。
27. 張世民,《從地圖閱讀高雄:高雄地圖樣貌集》(台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1998‧6)。
28. 莊伯和,《台灣民藝造型》(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5‧2)。
29. 莊伯和總編,《兩岸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4‧8)。
30. 許常惠等作,《台灣民俗技藝之美》(南投縣:台灣省政府文化處,1999‧6)。
31. 郭麗娟,《台灣獅頭旺:洪來旺人生傳奇》(南投市:台灣省政府文化處,1998‧4)。
32. 陳兆虎等編輯,《台灣民俗大展.2008》(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9‧4)。
33. 陳彥仲,黃麗如等著,《台灣的藝陣》(宜蘭縣:國立台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2008‧10)。
34. 曾子良、劉元立責任編輯,《高雄傳統藝術:高雄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事業,2005‧8)。
35. 曾永義等,《鄉土的民族藝術》(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6‧12)。
36. 曾永義等著,《台灣的民俗技藝》(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8‧4)。
37. 黃金財,《台灣懷舊之旅》(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9‧7)。
38. 黃淑芬執行編輯,《宋江陣》(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10)。
39. 黃耀能總纂,《續修高雄市志卷八社會志宗教篇》(高雄縣: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5‧8)。
40. 黃耀能總纂,《續修高雄市志卷九文化志藝文文化事業篇》(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3‧6)。
41. 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第二冊新校本舊唐書卷二十一至卷四十一(志第一至第二十一)》,(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9‧3)。
42. 董芳苑,《探討台灣民間信仰》(台北市:常民文化事業,1996‧ 3)。
43. 詹淑惠撰文;陳姿仰總編輯,《傳統戲曲─高雄表演藝術資源調查叢書》(高雄市:高雄市文化局,2005‧3)。
44. 劉還月,《台灣民俗田野行動入門》(台北市:常民文化事業,1999‧3)。
45. 潘金定總編輯,《藝術教育法規彙編》(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6‧9)。
46. 鄧文龍主持,《97年度高雄市三民區、苓雅區、前鎮區、新興區民俗及文物普查結案報告》(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8‧11)。
47. 縣市文化藝術發展計畫規劃研究報告,《台灣縣市文化藝術發展─理念與實務》(台北市:行政院文建會,1999)。
48. 謝貴文,《高雄民間信仰與傳說故事論集》(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9‧11)。
二、學位論文部分:
1. 何美慧,〈高雄市藝術活動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論文,1997。
2. 吳尊寧,〈從文化、故事與權力關係探討城市行銷取向與問題─以高雄市「貨櫃藝術節」與「鋼雕藝術節」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所碩士論文,2007。
3. 李玉燕,〈台灣民間舞獅宗教儀式與表演藝術之研究─以台灣獅與醒獅為例〉,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4. 涂清廉,〈廷威醒獅劇團轉型歷程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班論文,2008。
5. 張中原,〈國小社團運用「同儕師徒制」方案之行動研究─以舞獅社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所學校行政碩士班論文,2006。
6. 張亮光,〈六堆客家地區舞獅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7. 許鳳蘭,〈在地居民參與左營萬年季活動動機、效益認知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8. 陳意定,〈觀光節慶活動之遊客吸引力、滿意度及忠誠度關聯性之分析─以高雄左營萬年季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9. 陳瑜詩,〈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日治以來台灣藝閣的發展(1895~200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7。
10. 曾麗娟,〈戰後台灣西南地區蜈蚣閣之發展(1945~200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8。
11. 游宜靜,〈中國獅子造形與裝飾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12. 黃增川,〈舞獅運動課程實施之研究~以宜蘭縣某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3. 葉秀珍,〈高雄市發展史重要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14. 解乒乒,〈中華舞獅運動發展的研究〉,武漢體育學院民族傳統體育所碩士論文,2006。
15. 蔡欣欣,〈台灣地區現存雜技考述〉,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16. 賴介仁,〈本土蘊育的台灣獅:淡水河沿岸台灣獅活動的扎根與薪傳〉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三、期刊論文部分:
1. 王建緯,〈中國獅舞的東傳與日本民俗藝能〉,《四川文物》第3期(2002)。
2. 王繼娜,〈關於中國舞獅起源與發展的初步探討〉,《體育科學研究》第9卷第3期(2005‧9)
3. 台新藝術獎觀察團委員,〈藝術節慶化〉,《典藏今藝術期刊》137期,(2004‧2)。
4. 田祖國、黃文輝,〈舞龍舞獅運動的文化探員及其發展分析〉,《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2007‧2)。
5. 何建東,〈舞龍舞獅在高校開展的價值與展望〉,《湖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1期(2007‧2)。
6. 何綿山,〈根與葉:源於福建的台灣舞蹈〉,《福州大學學報》第80期,(2007)。
7. 何綿山,〈閩台舞蹈源流探論〉,《藝苑》(2008‧5)期。
8. 吳騰達,〈台灣舞獅獅頭造形藝術〉,《傳統藝術》37期(2003‧12)。
9. 吳騰達,〈廟會與民俗藝陣〉,《傳藝》79期(2008‧12)。
10. 李莉君,〈2004萬年季〉,《南主角期刊》47期(2004‧11)。
11. 李慧珍,〈廷威醒獅劇團的春川經驗〉,《傳藝》77期(2008‧8)。
12. 汪受寬,〈獅子與獅子舞〉,《歷史月刊》(2002‧4)號。
13. 周榮杰,〈台灣民間信仰中的厭勝物〉,《高雄文獻》28、29期合刊(1987‧4)。
14. 於兆傑,〈中國舞獅的起源及其發展演變〉,《搏擊武術科學》第5卷第6期(2008‧6)。
15. 林玉龍,〈淺談舞獅〉,《北縣國教輔導》第四期(1998‧4)。
16. 林茂賢,〈台灣無形文化資產傳統藝術登錄現況〉,《台灣民俗藝術彙刊》第五期(2009‧10)。
17. 邱廣盛,〈獅情話藝談「開口獅」〉,《傳藝》72期(2007‧10)。
18. 施明發、林德福、許博允、李梅齡、羅北安,〈台灣文化的行銷與傳承〉,《文化視窗》第19期(2000‧4)。
19. 柯基良、曾永義、陳勝福,〈傳統藝術吸引力─給文化觀光的提案〉,《傳藝》78期(2008‧10)。
20. 洪淑珠、施美旭,〈2003左營萬年季〉,《南主角期刊》30期(2003‧10)。
21. 袁汝儀,〈論文化與教育〉,《文化視窗》第18期(2000‧3)。
22. 馬俊成、衛志強、馬傑,〈從第八屆中國國際龍獅邀請賽展望舞龍舞獅運動的發展〉,《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第20卷第4期(2005‧12)。
23. 高華君,〈中國舞獅活動起源與歷史發展過程之探析〉,《成大體育研究集刊》第七輯
24. 郭應哲,〈民俗體育與觀光旅遊─以「大甲五十三庄」武藝傳奇為例〉,《國民體育季刊》第32卷第3期(2003‧9)。
25. 郭麗娟,〈台灣獅頭藝師─洪來旺〉,《傳藝》88期(2010‧6)。
26. 陳紅梅,〈南、北獅起源及其運動特點的比較〉,《考試週刊》第39期上卷(2009)。
27. 陳澤,〈舞獅子〉,《台灣風物》26期3卷(1976‧9)。
28. 楊尚春,〈廣西田陽舞獅運動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百色學院學報》第22卷第5期(2009‧10)。
29. 楊惠如,〈表演藝術資源建構與依賴:釋析台灣表演藝術環境與組織多角化經營〉,《兩岸表演藝術廠所經營管理研討會》(2002‧10)。
30. 蔡守浦,〈由內門宋江陣談民俗體育與社區觀光結合之發展〉,《國民體育季刊》第32卷第3期(2003‧9)。
31. 蔡宗信,〈台灣舞獅歷史發展脈絡之探析〉,《身體文化學報》第一輯(2005‧12)。
32. 蔡逸欣,〈醒獅發展之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第二十一輯(1996‧6)。
33. 鄧文龍,〈讓遺憾不再─談歷史文物的保存與利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四期(2006‧12)。
34. 薑玉澤,〈舞獅運動的形成與現代舞獅的特點〉,《北京體育大學學報》第28卷第5期(2005‧5)。
35. 謝貴文,〈高雄市的保生大帝信仰〉,《高市文獻》第二十卷第一期(2007‧3)。
36. 魏勝敏、付振崗、王鳳陽,〈論我國龍獅運動的社會價值與競技發展〉,《搏擊武術科學》第3卷第3期(2006‧3)。
37. 羅明葵,〈社區民俗體育舞獅隻探討─以富寮里金獅陣為例〉,《大專體育》第61期(2002‧8)。
38. 饒雲鵬,〈舞龍舞獅運動的文化探源及其發展〉,《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2007‧1)。
四、口訪資料:
1.高雄常勝館醒獅團顏見趁先生,97、9、28晚上6-7點,受訪者獅館。
2.高雄正修科技大學傳統陣頭研習社教練運動休閒系劉文禎教授、社長徐佳湄 同學,99、7、1上午9-11點,受訪者社團及教師研究室。
3.高雄兩廣龍獅戰鼓團團長裴恆宗先生、教練裴俊強先生,99、7、2上午
9-11點,受訪者獅館。
4.高雄楠梓中埔代天府主委李三元先生,99、7、21上午9-11點,受訪廟宇。
五、網路資料:
1. 高雄市宗教查詢系統http://cabu.kcg.gov.tw/religion/,參考日期:99年1月。
2. 參考2006、2007、2008、2009「戲獅甲藝術節」官方網站,參考日期:99、7、27。
3. 第七屆台灣網界博覽會「傳藝在高雄─打狗囡仔仙拼先」網站http://www.inmjh.kh.edu.tw/tradart/01/0101.htm,參考日期:99、8、10。
4. 網頁:北港德義堂龍鳳獅http://peikang.myweb.hinet.net/LongFengShi.html,參考日期:2009.08.12。
5. 網頁:民俗思想起─龍鳳獅
http://192.192.169.112/93/1170594/acrobatic/dragon_lion_teram.html,參考日期:2009.08.12。
6. 參考2006、2007、2008、2009年「左營萬年季」官方網站,參考日期:9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