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惠珠 |
---|---|
論文名稱: |
戰後臺灣中等師資之搖籃----臺灣省立師範學院(1946-1955)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吳文星
Wu, Wen-Hs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0 |
中文關鍵詞: | 戰後臺灣 、中等師資 、師範教育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60 下載:30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民國35年,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在教育處籌畫下成立,隨著時間推移,師院師資素質不斷提升,學校設備不斷充實,終於民國44年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本論文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時期作為主題,時間起迄為民國35~44年,透過探討師院的創辦與發展,瞭解戰後政府在臺培育中等學校師資的立意,以及師院的師資結構、學生在校生活、畢業生發展等等。
本論文主要蒐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檔案室、實習輔導處、校史室和註冊組的第一手史料,以及爬梳當時報紙、雜誌的相關報導、省議會議事錄、省教育廳資料等,並進行口述訪談,以補文獻資料之不足。
本文除第一章緒論和第七章結論外,內文共分為五章,第二章探討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創辦之背景和經緯。第三章探討學校課程、教師聘任及特色、教師的升等概況等。第四章分析學生的學歷、省籍和性別,以及學生在校生活。第五章探討訓育管理概況,並以二二八事件、四六事件為例,觀察學生社團活動與學校訓育管理之互動關係。第六章分析畢業生服務概況和流動。
參 考 書 目
一、一般史料(按筆畫順序排列)
1. 王永志主編,《2004臺灣人名錄》(臺北:中央通訊社,2003年)。
2. 中國名人傳記中心編輯委員會主編,《中華民國現代名人錄》(臺北:中國名人傳記中心,1991年)。
3. 朱維瑜主編,《中華民國人名錄2003》(臺北:中央通訊社)。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著,《大學科目表彙編》(臺北:正中,1961年)。
5.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主編,《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年)。
6.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主編,《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1957年)。
7. 教育部秘書室編,《四年來教育施政概況》(臺北:教育部,1954年4月)。
8. 教育部參事室編,《教育法令》(上海:中華,1947年)。
9. 教育部編,《中華民國教育統計》(臺北:教育部,1958年)。
10. 教育部編,《教育法令》(臺北:正中,1971年)。
11.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 ,《中國近二十年的文史哲論文分類索引》(臺北:央圖,1970年)。
1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檔案室資料:1946~1955年檔案。
1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實習輔導處收錄學生實習資料。
1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史室資料。
1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註冊組收藏35~43學年度新生入學資料。
1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畢業生輔導委員會編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友通訊錄》(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65年)。
1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畢業生輔導委員會編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友通訊錄》(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69年)。
1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畢業生輔導委員會編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友通訊錄》(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73年)。
1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主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品暨教職員著作目錄》(臺北:師大,1976年)。
2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編輯委員會主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五十週年校慶特刊》(臺北:師大,1996年)。
21. 國史館編印,《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1988~2004年)第1~27輯。
22. 國史館教育志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史教育志》(臺北:國史館,1990年)。
23. 張瑞成編輯,《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國民黨黨史會,1990年)。
24. 臺北市立圖書館編,《圖書目錄》(臺北:臺北市立圖書館,1977年4月)第一輯。
25. 臺北帝國大學編,《臺北帝國大學一覽》(昭和三年至昭和十八年)。
26. 臺灣大學編,《中文期刊論文分類索引》(臺北:臺大,1962年6月)第一輯。
27. 臺灣省立工學院出版委員會編輯,《臺灣省立工學院概況》(臺南:臺灣省立工學院,1955年)。
28.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編,《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概況》(臺北:師院,1951年)。
2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3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編印,《臺灣省教育概況》(臺北:行政長官公署,1946年)。
3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編印,《臺灣一年來之教育》(臺北:行政長官公署,1946年)。
3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印,《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二次大會—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報告》(臺北:行政長官公署,1946年)。
3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人事室編印,《臺灣省各機關職員錄》(臺北:行政長官公署,1946年)。
34. 《臺灣省政府公報》。
35.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臺灣之教育統計》(臺北:省教育廳,1950年)。
36.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臺灣省教育統計》(臺北:省教育廳,1954年)。
37.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臺灣省政府向省議會施政報告─教育部門報告彙編》(1976年8月)。
38. 臺灣省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師範教育篇,(臺中:省立臺中圖書館,1984年)。
39.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公報》。
40. 劉先雲,《十年來的臺灣教育》(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5年)。
二、報紙及雜誌
1. 《人民導報》(民國35年)。
2. 《中央日報》(民國38年)。
3. 《中國時報》(民國88~90年)。
4. 《公論報》(民國38年)。
5. 《申報》(民國35~36年)。
6. 《民報》 (民國35年7月10~35年12月31日)。
7. 《自由時報》(民國88~90年)。
8. 《師大校友月刊》:1~322期(臺北:師大)。
9. 《師範大學校刊》。
10. 《國聲報》(民國36年)。
11. 《新生報》(民國38年)。
12. 《臺灣日報》(民國88~90年)。
13.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院刊》:1~50期,(臺北:師院)。
14. 《聯合報》(民國88~90年)。
三、專著(按筆畫順序排列)
1. 王萍訪問,洪靜慧、蔡說麗紀錄,《賈馥茗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2. 王爾敏,〈戴玄之先生在中國近代社會史的學術貢獻〉,《興大歷史學報》14期,2003年6月。
3. 王爾敏,〈漫談郭廷以先生與中國近代史之學術建樹〉,《漢學研究通訊》22:3,2003年8月。
4. 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70年)。
5. 司琦編,《劉真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6. 江良規博士紀念集編輯委員會編輯,《江良規博士紀念集》(臺北:師大,1968年)。
7. 朱雲影教授逝世周年紀念會籌備會編輯,《朱雲影教授逝世周年紀念》(臺北:師大,1996年)。
8. 朱際鎰先生文集編輯委員會,《中國歷史與歷史教育-朱際鎰先生文集》(臺北:學生書局,1993年)。
9. 伍振鷟、黃士嘉,〈我國師範教育的回顧〉,《教育資料集刊》22,1997年6月。
10. 李園會,《臺灣光復時期與政府遷臺初期教育政策之研究》(臺中:復文,1984年)。
11. 李園會,《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制度》(臺北:南天,1997年)。
12. 李筱峰,《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自立晚報,1987年三版)。
13. 李筱峰,《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臺北:玉山,1996年)。
14. 杜武志,《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臺北:北縣文化,1997年)。
15.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1983年)。
16.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
17.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的高等教育〉,《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5 ,1993年9月。
18. 吳文星採編,《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四六事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
19. 吳文星,〈近五十年來關於日治時期之歷史研究與人才培育(1945-2000)-以歷史研究所為中心〉《臺灣史研究》第8卷第1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10月。
20. 何清欽,《光復初期之臺灣教育》(高雄:復文,1980年)。
21. 何鳳嬌編,《政府接收臺灣史料彙編》(新店:國史館,1993年)。
22. 汪知亭,《臺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商務,1978年)。
23. 沈翠蓮,〈1950-1960年臺灣小學師資培育的社會生態與意識型態〉,《臺灣風物》50:3,200年9月。
24. 沈灌群,〈戰後我國師範教育之商榷〉,《教育雜誌》32:2,1947年2月。
25. 宋益喬,《梁實秋傳》(臺南:文國,1999年)。
26. 林茂生著、林詠梅譯,《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臺北:新自然主義,2000年)。
27. 林銓居,《王孫.逸士.溥心畬》(臺北:雄師,1997年)。
28. 周遜寬,《嘎然而止的音符》(臺北:藝軒,2003年)。
29. 胡國臺、郭瑋瑋,《劉真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
30. 孫邦正,《師範教育》(臺北:正中書局,1963年)。
31. 徐南號,《臺灣教育史》(臺北:師大書苑,1996年)。
32. 唐秉玄,〈從臺灣教育接收追憶趙迺傳先生——為紀念臺灣光復二十週年而作〉,《傳記文學》7:5,1965年。
33. 張文昌,〈怎樣解決師範學院專業訓練的困難─教材教法與教學實習〉,《教育雜誌》,33:11,1948年11月。
3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史》(臺北:師大,1985年)。
3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史》(臺北:師大,1986年)再版。
3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史》(臺北:師大,1993年)。
3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編輯委員會主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五十週年校慶特刊》(臺北:師大,1996年)。
3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師鐸聲揚》(臺北:師大,2001年)。
3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師鐸聲揚》(臺北:師大,2002年)。
4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師鐸聲揚》(臺北:師大,2003年)。
41. 陳三井、陳存恭紀錄,《郭廷以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
42. 陳光輝,〈臺灣地區師範教育的演進概況及其問題〉,《臺灣教育》517,1994年1月。
43. 陳奎,〈我國師資培育制度變革之分析〉,《教育資料集刊》23,1998年6月。
44. 陳能治,《戰前十年中國的大學教育》(臺北:臺灣商務,1990年)。
45. 陳清添,〈略述臺灣光復後教育政策與主要教育行政措施〉,《臺灣文獻》40:3,1989年。
46. 張光直,《蕃薯人的故事》(臺北:聯經,1998年)。
47. 張勝彥等編著,《臺灣開發史》(臺北:空大,1996年)。
48. 黃士嘉,〈臺灣光復初期的師範教育(上) (下)〉,《臺北文獻》118, 1996年12月;119,1997年3月。
49. 黃守誠,《劉真傳》(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50. 黃克武、陳儀深、許文堂、沈懷玉《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二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
51. 黃秀政,〈評介吳 ﹝文星﹞ 著 <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臺灣風物》33:4,1983年12月 。
52.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臺北:聯經,1980年)。
53. 湯熙勇,〈臺灣光復初期的公教人員任用方法:留用日籍、羅致外省籍及徵用日人〉,《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4:1(80),1991年。
54. 湯熙勇,〈戰後初期臺灣中小學教師的任用與培訓〉,《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8:1,1996年3月。
55. 葉龍彥,〈臺灣光復初期的高等教育(1945-1949)〉,《臺北文獻》102,1992年12月。
56. 葉龍彥,〈臺灣光復初期的師範教育(1945-1949)〉,《臺灣文獻》44:1,1993年3月。
57.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主編,《師大貳拾年》(臺北:師大,1966年5月)。
58. 歐素瑛、李文玉編,《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臺北:國史館,2002年)。
59. 歐素瑛,〈戰後初期臺灣中等學校之學風與訓育(1945~1949)〉,《國史館學術集刊》,第2期,2002年12月。
60. 鄧玉祥,《劉真先生與臺灣教育》(臺北:臺灣書店,1993年)。
61. 劉真,《教育家的智慧:劉真先生語粹》(臺北:臺灣書店,1994年)。
62. 劉真,《辦學與從政》(臺北:臺灣商務,1965年)。
63. 劉真,〈談師範教育〉,《臺灣教育》448,1988年4月。
64. 劉季洪,《教育生涯漫談》(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65. 鄭梓,《戰後臺灣議會運動史之研究——本土精英與議會政治(1946~1951)》(臺北:華世,1988年)。
66. 鄭梓,《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臺北:新化,1994年)。
67. 鄭麗玲,〈臺北帝國大學與海南島—以海南島的學術調查為中心〉,《臺灣風物》,49:4,1999年12月。
68. 盧紹稷,《一個中學教師的自述》(臺北:淡江書局,1965年6月)。
69. 盧紹稷,《從教師到教授—一個中學教師升為大學教授的自述》(臺北:三民,1977年)。
70. 賴澤涵總主筆,《「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
71. 謝里法,《我所看到的上一代》(臺北:望春風文化,1999年)。
72. 謝漢儒,《關鍵年代的歷史見證》(臺北:唐山,1998年)。
73. 謝振民編著,《中華民國立法史》(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
74. 瞿立鶴,〈近百年中國民族精神教育思潮〉《師大學報》第19期,1974年6月。
75. 藍博洲,《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師院部分)》(臺中:晨星出版社,2000年)。
76. 藍博洲,《麥浪歌詠隊: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臺大部分)》(臺中:晨星出版社,2001年)。
四、學位論文(按筆畫順序排列)
1. 吳家瑩,〈國民政府的教育政策及其內外形勢〉,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
2. 何進財,〈我國臺灣地區大學訓育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3. 林秀玲,〈高雄中學與「二二八事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4. 林慧貞,〈劉真研究—以辦學與從政為中心〉,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5. 金貞任,〈張大千與溥心畬水墨山水〉,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論文,2003年。
6. 洪瑞重,〈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教育的接收與推展(1945-194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7. 莊焜明,〈抗戰時期中國高等教育之研究〉,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9年。
8. 陳畢慧,〈戰後臺灣師範學校教育之研究(1945~1967)〉,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9. 黃禕婷,〈光復初期臺灣國民學校師資之培育(1945~194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10. 曾士榮,〈戰後臺灣之文化重編與族群關係─兼以「臺灣大學」為討論例案(1945~50)〉,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11. 歐素瑛,〈光復初期臺灣職業教育之研究(1945-194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12. 歐素瑛,〈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的臺灣大學(1945~195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13. 劉惠璇,〈抗戰時期大後方大學訓育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14. 劉謦豪,〈民國初期的師範教育(1912~1928)〉,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15. 蕭勝文,〈羅家倫與中央大學發展之研究(1932~194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