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永政 CHEN, YONG-ZHENG |
---|---|
論文名稱: |
孫中山社會互助論與達倫道夫衝突理論之比較研究 |
指導教授: |
李長貴
Li, Chang-Gu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畢業學年度: | 8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1 |
中文關鍵詞: | 孫中山 、社會互助論 、衝突理論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6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孫中山思想作為一套引導中國邁向現代化之正面意義的意識形態,確曾發揮出闡明
現狀、提示行動的方向、及加強人民團結等作用。其思想之精華既來自於當代學術
思潮,則隨著學術研究之進程,孫中山之思想亦應與時俱進,面對時代之挑戰或思
潮之衝擊,方不致於流為僵化教條。本研究意圖透過孫中山之社會互助論與達倫道
夫衝突理論的比較研究,了解孫中山思想之特質,尋求其在社會思想之歷史定位,
並藉著與現代學術研究成果的結合,使思想本身獲得擴充與成長,進而建構孫中山
之社會互助理論。
全文分為五章二十節,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研究方法、範圍、限制及研究架構。研究方
法主要為歷史詮釋學方法、構造類型法和比較法。
第二章為孫中山社會互助論,論述其思想傳承,並從三個基本假設:人性、同時代
之社會圖像、理想社會,討論其互助論。
第三章為達倫道夫衝突理論,討論其思想淵源,並就歷史之意義,現代工業社會的
社會結構,衝突團體與社會變遷,論述其衝突理論。
第四章為理論之比較研究,分別就知識目的與知識目標,人性與社會組織的圖像,
社會變遷之動力與法則,理想社會,逐項比較二氏理論。
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研究發現孫中山和達倫道夫持不同的觀點分析社會問題,係
受到不同知識傳統和時空背景的影響;二氏皆持人性二元論,並肯定人性達於完美
之可能性,孫中山認為社會是道德性體制,達倫道夫則認為社會組織是強制性的結
合;關於社會變遷之動力與法則,孫中山以為求生存為變遷之動力,互助則為其法
則,達倫道夫認為衝突為變遷之動力與法則,生活機會為衝突之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