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闕嘉瑜
Chueh, Chia-Yu
論文名稱: 大學校院課外活動組人員工作經驗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Work Experiences of the Staff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Divisions in Universities
指導教授: 蔡昕璋
Tsai, Hsin-Ch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5
中文關鍵詞: 大學校院工作經驗課外活動組人員
英文關鍵詞: staff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divisions, Universities, work experience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12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7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校院課外活動組人員工作經驗之研究,研究問題包括:(一)大學校院課外活動組人員工作經驗之內涵為何?(二)影響大學校院課外活動組人員工作經驗之因素為何?(三)對大學校院課外活動組人員之建議為何?最後,提出對於大學校院課外活動組人員之建議。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透過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訪問四位現職課外活動組人員;過程遵循質性訪談倫理,並使用三角檢驗法、研究參與者檢驗、以及同儕檢視,增加研究信實度。研究結果如下:
    一、大學校院課外活動組人員工作經驗內涵:(一)大學時期社團參與經驗、過去工作經驗以及人格特質是入行的契機與養分;(二)專職分工對於學生社團與校園活力有正向的影響;(三)學生與長官的回饋是工作上重要的動力來源;(四)工作上不斷上演「溝通」的課題,造成業務困難。
    二、影響大學校院課外活動組人員工作經驗因素:(一)擁有好的榜樣將影響自己的工作價值觀;(二)陪伴、協助學生學習成長,與學生有良好互動就是課外活動組的工作使命;(三)提升學務知能專業,能對實務工作有所助益。
    三、對大學校院課外活動組新進人員之建議:(一)不斷累積經驗,並充實自我專業能力;(二)擁有創新創意的勇氣並保持彈性;(三)盡可能保持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平衡。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對於大學校院、學務人員與未來研究提出相關研究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work experiences of the staff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divisions in universities, focusing on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were the contents of the work experiences of the staff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divisions? (2) What wer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work experiences? (3) What were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staff in the same profession? Lastly, this study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staff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divisions in universities.
      The author employed purposive sampling and applied the method of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in the dialogue with 4 current staff members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divisions. The whole process adhered to the ethics of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hile the triangulation method, participant test and peer review were applied to enhanc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Contents of the work experiences of the staff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divisions: (1) Club and society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s during university years, work experience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had motivated and nurtured their ambitions in joining this profession; (2) specialization and division of labor had positive influence on student clubs and societies, as well as the dynamic in campus; (3) The feedback of students and supervisors turned into crucial motivation for their work; and (4) the issues of “communication” that emerged frequently in their work brought difficulties to the operations.
    2.Factors affecting the work experiences of staff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divisions in universities are as follows: (1) Having a good role model would affect one’s work values; (2) accompanying and helping students to learn and grow, and having good interactions with them were the missions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divisions; and (3) enhanc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s in student affairs could be beneficial to their practical work.
    3.Suggestions for new staff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divisions in universities: (1) Continue to accumulate experience and enhance one’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2) have the courage to be innovative and creative while remaining flexible; and (3) maintain work-family balance as far as possible.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proposes relevant research suggestions for universities, staff of student affairs, and future studi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限制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大學校院課外活動組發展與脈絡 8 第二節 職涯與工作家庭抉擇相關論述 18 第三節 學校組織文化與人力資源管理 25 第四節 大學校院行政人員相關研究 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6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6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38 第三節 研究步驟 39 第四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42 第五節 研究的信實度 45 第六節 研究倫理 4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8 第一節 工作經驗分析 48 第二節 工作經驗中重要影響因素 57 第三節 對課外活動組新進人員之建議 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8 第一節 結論 68 第二節 建議 71 第三節 研究者反思 73 參考文獻 77 中文部分 77 西文部分 81 附件一、訪談大綱 83 附件二、訪談同意書 84 附件三、訪談摘要文 85 附件四、訪談逐字稿範例 93

    中文部分
    大學法(1994)。
    大學法(2019)。
    王如哲、楊瑩、劉秀曦(2012)。臺灣高等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台灣教育,674,20-24。
    呂純怡(2009)。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靜慧(2006)。大學校院教師兼任課外組主管角色衝突與工作滿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育枝、梁朝雲(2012)。大學校院學生事務教育者之組織學習與工作效能。學生事務:理論與實務,51(4),15-45。
    李育齊(2009)。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中階主管經營能力與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以北區大學校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政翰(2006)。形塑優質學校組織文化途徑之探討。學校行政,45,47-59。
    吳楦晴(2005)。大學校院課外活動組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竹林(2000)。大學行政人員在職進修意向與工作價值觀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筱琪(2002)。高等教育中的沉默耕耘者—女性大學學生事務行政人員生涯發展之質性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金耀基(2003)。大學之理念。臺北市:時報文化。
    林清江(1971)。教師角色理論與師範教育改革動向之比較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3,45-107。
    林至善(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6-15。
    岳成峰(2004)。我國大學校院生活輔導組成員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投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漢東(2005)。我國大學校院僑輔人員的工作專業認知與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范熾文(2004)。學校人力資源管理內涵之建構。學校行政,30,1-15。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10)。大學校院校務評鑑實施計畫。
    高淑清(2000)。家庭教育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高雄市:麗文文化。
    翁振益、林若慧、劉士豪(2008)。以社會支持調適第一線員工的工作—非工作衝突與提升生活,管理與系統,15,355-376。
    品質。管理與系統,15,355-376。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臺北市:洪葉。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
    黃玉(1995)。大學學生事務工作發展之省思與借鏡。公民訓育學報,4,333-357。
    黃玉(1996)。大學學生事務的角色與功能。公民訓育學報,5,167-192。
    黃瓊慧(2019)。當工作要求在不該出現的時候出現:探討非工作時間工
    作要求即時通訊對工作—家庭平衡之影響。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9(1),27-52。
    梁朝雲(2014)。從年齡和年資差異初探大學學務組織學習對工作效能之影響。學生事務與輔導,53(3),18-3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2006)。2006台灣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2010)。2010年「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國際學術研討會-「學生成功學習」宣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訓育委會(1980)。大專課外活動工作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訓育委會(2000)。大專課外活動工作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訓育委會(2002)。全國大專校院學生事務(訓導)。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訓育委會(2004)。高等教育學生事務工作發展願景目標與策略規劃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補助大專院校學生社團辦理民主法治教育研習活動要點(1993)。
    教育部鼓勵大專院校學生社團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實施要點(1997)。
    教育部推動校園社團發展方案(1998)。
    教育部(2012)。102年度大專校院全校性學生自治組織概況調查。2019年12月26日。擷取自https://reurl.cc/oLjZyV
    教育部(2018)。107年度大專校院全校性學生自治組織概況調查。2019年12月26日。擷取自https://reurl.cc/oLjZyV
    張雪梅(1996)。學生發展:學生事務工作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張雪梅(2016)。淺析臺灣高等教育學生事務主管領導力—從大學校院學務人力角度分析。學生事務與輔導,55(1),12-25。
    張同廟、吳明隆(2015)。大學學生事務人員是組織的好戰士或是好演員?-探討正向領導、信任對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高雄師大學報,39,1-24。
    張同廟、劉維群(2010)。影響大學學生事務團隊效能的相關因素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20,55-103。
    楊極東(1976)。我國大學院校學生課外活動現況調查研究。台北市:正中。
    楊仕裕(1997)。從數字談課外延伸教育的未來趨勢。訓育研究,36(4),32-34。
    楊昌陸(2000)。學校對學生社團輔導之策略。訓育研究,39(1),25-30。
    楊昌裕、劉若蘭、黃玉(2009)。大學教育目標與學生事務專業發展引導原則研究─大學學務主管與其他主管及導師觀點之分析。公民訓育學報,20,63-95。
    廖芝萱(2014)。勇闖學務專業路-一位資深優秀大學學務工作者的生命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焜輝(1997)。輔導原理與實務。臺北市:三民。
    蔡昕璋(2015)。大學生全人教育之參與經驗與素養發展關係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昕璋(2019)。課外活動輔導人員美感素養、工作滿意度與公民行動特質之關係研究。學生社團學刊,7,73-96。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臺北市:心理。
    鄭石岩(1994)。訓輔工作的新猷—當前訓輔政策與工作展望,論文發表於教育部主辦「83年全國大專校院學生事務工作傳承研討會」,臺北市。
    簡信男(2017)。從人力資源管理角度探討學務人員規劃與培育。學生事務與輔導,56(2),1-6。
    簡信男、李育齊、李育逢(2018)。我國大專校院課外組組長人格特質及其單位人力相關之調查研究。學生社團學刊,6,27-47。
    謝智謀、吳崇旗、王怡婷(譯)(2009)。反思學習理論與實務(原作者:D. A. Sugerman, K. L. Doherty, D. E. Garvey & M. A. Gass)。桃園市:臺灣外展教育基金會。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西文部分
    Butler, A. B., Grzywacz, J. G., Bass, B. L., & Linney, K. D. (2005). Extending the demands–control model:A daily diary study of job characteristics,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work–family facilitatio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8, 155-169.
    Carr, D. (2002).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work–family trade-offs for three cohorts of men and women.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65, 103-124.
    Chickering,A. W.(1969). Education and identit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enzin, N. K. (1989). Interpretive Biography. Newsbury, CA:Sage.
    Gardner, R. L. (1999). Benchmark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rganizational as a primacy factor in safety performance. Professional safety, 44(3), 26-32.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Y.:Harper & Row. publishers
    Knefelkamp, L. L., & Slepitza, R. (1976). A Cognitive-developmental model of career development--An adaptation of the Perry scheme.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6(3), 53-58.
    Kolb, D. A.(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Kuk, L., & Hughes, B. (2003). Bridging the gap for new professionals. Retrieved October 16, 2012, from https://reurl.cc/L3EX5x
    Kuk, L., Cobb, B. & Forrest, C. (2007). Perceptions of competencies of entry-level practitioners in student affairs. Journal of Student Affairs Research and Practice, 44(4), 1039-1331.
    Liamputtong, P. (2013).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outh Melbourne, Austral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rry, W. G. Jr. (1981). Cognitive and ethical growth: The making of meaning. In A.W.Chickering(Ed.), The modern American colleg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uper, D. E. (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 An introduction to vocationaldevelopment. New Year: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wain, R.(1984). Easing the transition: A career planning course for college student. The Personal and Guidance Journal, 62(9), 529-53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