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珮甄
Pei-chen Hsu
論文名稱: 明清節慶中的女性節俗與性別文化——以元宵節為中心
指導教授: 林麗月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1
中文關鍵詞: 元宵節性別文化迎紫姑走百病明清節慶文化通過儀式聖俗空間狂歡節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67下載:4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的傳統社會中,人民大致依循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自然節奏,渡過每個「年冬」。在每一天、每一年的工作循環裡,「日落」成為每日作息的分界;「節日」成為常年作息的緩衝。在中國的傳統節日裡,「年節」是所有節慶的重頭戲,而「元宵」則是慶典中最後一個高潮,元宵代表的不僅是個句點,也是個起點。在這一天歡慶的氛圍中,作╱息、常╱非常、內╱外、男╱女、理智╱情欲的界線,在此刻都被有意的忽略與模糊,人們也從挑戰社會規範的「逾矩」行為中,回歸到初民社會的原始,釋放了「規矩」下所積累的壓力與情緒。
    正月十五的儀式早期多屬於原始的占卜巫儀,或祝禱式的民間信仰。至於燈節慶典的出現,則要晚到唐朝,從元宵節慶儀式的轉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原始信仰的殘存,瞭解古代社會觀念在現今社會的變與不變。在元宵節慶舞台上,還有一項頗值得聚焦的面向,也就是女性在節慶中的特殊表現,在中國傳統禮教的束縛下,女性抒發情欲的管道可說是少之又少,元宵、七巧、中秋這幾個節日所進行的女性特有活動,是有其存在意義與必要性,透過巴赫金狂歡節、人類學「通過儀式」(Rite of Passage)、與巫術信仰等相關理論來闡析女性特有的節慶文化,可以瞭解這些節慶儀式其背後所欲解決的問題,抑或呈現怎樣的思考層次。
    在面對女性特殊的節俗文化,擁有知識掌控權與發言權的當代男性發言人,會有怎樣的批判?尤其是站在體制大傘下的君主與地方官員,又是如何看待與處理婦女的「失序」行徑?本文擬從性別(gender)的角度去觀照這些發言人在發表此類論述的背後,蘊藏著怎樣的思維與權力運作,描繪著什麼樣的理想藍圖?同時也觀察明清女性在此時又有怎樣的反應與表現。

    緒論 001 第一章 狂歡不羈花火夜――元宵節慶的轉變 013 第一節 有關燈節起源的幾個說法 013 第二節 歷代元宵節俗 022 第二章 逐隊踏月城門過——明清元宵慶典中的女性節俗 039 第一節 迎紫姑 039 第二節 走百病 047 第三節 其他小眾女性節俗 054 第三章 未知嬌女心中事——元宵女性節俗的文化意義 075 第一節 情愛與婚姻 076 第二節 醫療與信仰 080 第三節 狂歡與秩序 086 第四章 分寸之間——明清時人對元宵狂歡與女性文化的議論 097 第一節 明人的評議 097 第二節 清人的評議 104 結論 豈是煙消火滅時 113 徵引書目 117

    一、古籍史料
    (一)經書、正史、官書
    《周禮》,收入《斷句十三經經文》,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4。
    《春秋左傳》,收入《斷句十三經經文》,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4。
    《禮記.雜記下》,收入《斷句十三經經文》,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4。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禮記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儀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唐.玄奘譯,辯機撰,《大唐西域記》,收入《大正新俢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
    唐.道世,《法苑珠林》,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
    宋.志磐,《佛祖統紀》,收入《大正新俢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
    北齊.那連提耶舍譯,《佛說施燈功德經》,收入《大正新俢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
    《赤松子章曆》,收入《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
    《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收入《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
    西漢.司馬遷,《史記》,收入《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東漢.班固撰,《漢書》,收入《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收入《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西晉.陳壽,《三國志》,收入《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北齊.魏收撰,《魏書》,收入《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收入《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南朝梁.沈約,《宋書》,收入《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南朝梁.蕭子顯撰,《南齊書》,收入《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唐.李百藥撰,《北齊書》,收入《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唐.魏徵撰,《隋書》,收入《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收入《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元.脫脫等撰,《宋史》,收入《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收入《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台北:世界書局,1961。
    宋‧王溥,《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74。
    《宋會要輯本》,台北:世界書局,1964。
    明.陳子龍等選編,《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
    清.盛康,《皇朝經世文編續編》,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85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清.崑岡等奉敕著,《大清會典事例》,北京:中華書局,1991,光緒25年石印本。
    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
    《明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66初版。
    《清實錄》,台北:華文書局,1964。

    (二)地方志
    南宋《吳郡志》,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8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據宋紹定2年重刊)
    弘治《黃州府志》,明.盧希哲纂修。收入《寧波天一閣藏名代方志選刊》,第1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明弘治13年刻本影印。
    正德《松江府志》,明.陳威、喻時修,顧清纂。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90,第5冊,據明正德7年刻本影印。
    萬曆《海門縣志》,明.崔桐纂。收入《寧波天一閣藏名代方志選刊》,第4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明嘉靖原刻萬曆增刻本影印。
    萬曆《黃岩縣志》,明.袁應祺修,牟汝忠等纂。收入《寧波天一閣藏名代方志選刊》,第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明萬曆7年刻本影印。
    萬曆《會稽縣志》,明.楊維新修,張元忭、徐渭纂。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28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90,據明萬曆三年刻本影印。
    萬曆《蕭山縣志》,明.林策修,張燭纂,魏堂續增。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29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90,據明萬曆3年增刻本影印。
    萬曆《瓊台志》,明.唐胄纂修,收入《寧波天一閣藏名代方志選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第18冊,據明嘉靖原刻萬曆增刻本影印。
    嘉靖《六合縣志》,明.董邦政修、黃紹文纂。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90,第7冊,據明嘉靖32年刻本影印。
    嘉靖《安吉州志》,明.江一麟修,陳敬則纂。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28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90,據明嘉靖36年刻本影印)。
    嘉靖《尉氏縣志》,明.曾嘉誥修、汪心纂。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第15冊,據明嘉靖27年刻本影印本。
    嘉靖《常德府志》,明.陳洪謨纂修。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第17冊,據嘉靖14年刻本影印。
    嘉靖《通州志》,明.鐘汪修,林穎等纂。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10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90,據嘉靖9年刻本影印。
    嘉靖《鉛山縣志》,明.費寀纂修。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90,第46冊,據嘉靖4年刻本影印。
    嘉靖《歸德志》,明.李嵩纂修。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90,第60冊,據明嘉靖末年刻本影印。
    康熙《束鹿縣志》,民國.謝道安修。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河北省》第155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五志合刊之康熙保定府祁州《束鹿縣志》,據民國26年刊本影印)。
    康熙《新昌縣志》,清.吉必兆等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893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據康熙22年刊本影印)。
    康熙《龍門縣志》,清.章焞纂修,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北地方.察哈爾省》第23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據康熙51年刊本影印)。
    乾隆《任邱縣志》,清.劉統修,劉炳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北地方.河北省》第521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據乾隆27年刊本影印)。
    乾隆《西和縣志》,清.邱大英修,任尚蕙等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塞北地方.甘肅省》第331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據乾隆39年抄本影印)。
    乾隆《海豐縣志》,清.于卜熊纂修,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廣東省》第10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據乾隆15年刻本影印)。
    乾隆《偃師縣志》,清.湯毓倬修,孫星衍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北地方.河南省》第442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據乾隆53年刊本影印)。
    乾隆《揭陽縣正續志》,清.劉業勤纂修,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南地方.廣東省》第195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據乾隆44年修,民國26年重刊本影印)。
    乾隆《新鄉縣志》,清.趙開元纂修,暢俊蒐輯,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北地方.河南省》第472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據乾隆12年石印本影印)。
    乾隆《廣靈縣志》,清.郭磊纂修,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北地方.山西省》第411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據乾隆19年刊本影印)。
    乾隆《諸暨縣志》,清.沈樁齡等修,樓卜纏等纂。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浙江省》第598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據乾隆38年刊本影印)。
    乾隆《臨晉縣志》,清.王正茂纂修,清.施景舜等纂修。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山西省》,第436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據乾隆38年刊本影印)。
    乾隆《懷安縣志》,民國.景佐綱修,張鏡淵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北地方.察哈爾省》第27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據乾隆4年刊本影印)。
    嘉慶《平陰縣志》,清.喻春林修,朱續孜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北地方.山東省》第370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據清嘉慶13年刊本影印)。
    嘉慶《如皋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9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據清嘉慶13年刊本影印)。
    嘉慶《揚州府志》,清.阿克當阿等修,姚文田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145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據嘉慶15年刊本影印)。
    嘉慶《新安縣志》,清.舒懋官修,王崇熙等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南地方.廣東省》第172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據嘉慶25年刊本影印)。
    道光《直隸南雄州志》,清.余保純等修,黃其勤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廣東省》第60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據道光4年刊本影印)。
    道光《新會縣志》,清.林星章修,黃培芳纂。收入《中國方志叢書.廣東省》,第5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據道光21年刊本影印)。
    咸豐《固安縣志》,清.陳崇砥等纂修。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河北省》,第201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據清咸豐9年刊本影印)。
    同治《房縣志》,清.楊廷烈纂修,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湖北省》第329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據同治4年刊本影印)。
    同治《東湖縣志》,清.金大鏞修,王柏心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湖北省》第351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據同治3年刊本影印)。
    同治《醴陵縣志》,清.徐淦修,江普光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湖北省》第283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據同治9年刊本影印)。
    光緒《江夏縣志》,清.王庭禎修、彭崧毓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湖北省》第341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據光緒7年重刊本影印)。
    光緒《孝感縣志》,清.朱希白等修,沈用增等纂。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河南省》第349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據光緒8年刊本影印)。
    光緒《花縣志》,清.王永名修,黃文龍等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廣東省》第55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據光緒16年重刊本影印)。
    光緒《重修靈寶縣志》,清.周淦修,高錦榮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北地方.河南省》第491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據光緒2年刊本影印)。
    光緒《容縣志》,清.易紹悳修,封祝唐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南地方.廣西省》第196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據光緒23年刻本影印)。
    光緒《桃源縣志》,清.余良棟修,劉鳳苞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湖南省》第111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據光緒18年刊本影印)。
    光緒《高州府志》,清.楊霽修,陳蘭彬等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廣東省》第68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據清光緒15年刊本影印)。
    光緒《高明縣志》,清.鄒兆麟修,蔡逢恩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南地方.廣東省》第186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據清光緒20年刊本影印)。
    光緒《綏德州志》,清.孔繁撲修,高維嶽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北地方.陜西省》第298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據光緒31年刊本影印)。
    光緒《壽陽縣志》,清.馬家鼎修,張嘉言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北地方.山西省》第435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據清光緒8年刊本影印)。
    光緒《樂亭縣志》,清.史夢蘭纂,游智開等修,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北地方.河南省》第191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據光緒3年刊本影印)。
    光緒《樂清縣志》,清.李登雲修,陳坤纂。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浙江省》,第477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據光緒27年修,民國元年補刊本影印)。
    光緒《潮州府志》,清.周碩勛纂修,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廣東省》第46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據光緒13年重刊本影印)。
    光緒《潮陽縣志》,清.周恒重修,張其曾羽 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廣東省》第12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據光緒10年刊本影印)。
    光緒《灤州志》,清.楊文鼎、王大本等纂修。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河北省》,第220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據光緒24年刊本)。
    宣統《項城縣志》,清.施景舜等纂修。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河南省》,第102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據宣統3年石印本影印)。
    民國《太倉州志》,民國.王祖畲等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176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據民國8年刊本影印)。
    民國《四會縣志》,清.陳志喆修,吳大猶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南地方.廣東省》第54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據民國14年刊本影印)。
    民國《石城縣志》,民國.鐘喜焯修,江珣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南地方.廣東省》第179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據民國20年鉛印本影印)。
    民國《良鄉縣志》,民國.周志中修,呂植等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北地方.河北省》第128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據民國13年鉛印本影印)。
    民國《來賓縣志》,民國.賓上武修,翟富文纂修,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南地方.廣東省》第201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據民國25年鉛印本影印)。
    民國《東莞縣志》,民國.葉邁修,陳伯陶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第52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據民國10年刊本影印)。
    民國《林縣志》,民國.張鳳臺修,李見荃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北地方.河南省》第110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據民國21年刊本影印)。
    民國《雄縣新志》,民國.秦廷秀等修,劉崇本等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北地方.河北省》第218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據民國18年鉛印本影印)。
    民國《儀封縣志》,清.紀黃忠等纂修,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北地方.河南省》第442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據民國24年刊本影印)。
    民國《龍巖州志》,民國.馬龢鳴修,杜翰生等纂。收入《中國方志叢書.福建省》,第86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據民國9年鉛印本影印)。
    民國《翼城縣志》,民國.馬繼楨督修,吉廷彥編纂。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山西省》第417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據民國18年鉛本影印)。
    民國《臨海縣志》,民國.張寅等修,何奏簧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浙江省》第218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據民國23年重修鉛印本影印)。
    民國《襄陵縣志》,民國.李世祐修,劉師亮纂,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北地方.山西省》第402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據民國12年刊本影印)。
    《重修台灣府志》,清.范咸,台北:台灣銀行,1961。
    《澎湖廳志》,清.林豪,台北:台灣銀行,1916。
    《新竹縣志初稿》,清.鄭鵬雲、曾逢辰輯,台北:台灣銀行,1959。
    《安平縣雜記》,作者不詳,台北:台灣銀行,1959。
    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西北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89。
    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北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89。
    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1。
    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東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5。
    (三)文集、筆記、小說
    西漢.劉安,《淮南子》,收入《四部備要.子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
    唐.劉肅,《大唐新語》,上海:商務書局,1937。
    唐.李商隱,《李義山詩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
    唐.孫思邈,《千金翼方》,台北:中國醫藥研究所,1974。
    宋.徐堅,《初學記》,台北:新興書局,1972。
    宋.朱弁,《曲洧舊聞》,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台北:天工書局,1989。
    宋.高承,《事物紀原》,台北:新興書局,1967。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書局,1930。
    宋.周密,《武林舊事》,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62。
    宋.宗懍,明.項琳之編、陳臯謨校,《(寶顏堂訂正)荊楚歲時記》,收入《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宋.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台北:世界書局,1999。
    宋.沈括,《夢溪筆談》,收入《中國學術名著<讀書劄記叢刊>》,台北:世界書局,1961。
    宋.蘇軾,《東坡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宋.范成大,《范石湖集》,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4。
    宋.張世南,《游宦紀聞》,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79。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6。
    五代.王裕仁,《開元天寶遺事》,收入《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5。
    明.王士性,《廣志繹》,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6。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
    明.沈榜,《宛署雜記》,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3。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台北:偉文書局,1976。
    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明.謝肇淛,《五雜俎》,台北:新興書局,1971。
    明.蔣一葵,《長安客話》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3。
    明.王象春,《問山亭遺詩補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1。
    明.張大復,《聞雁齋筆談》,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8。
    明.張瀚,《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張岱,《陶庵夢憶》,北京:中華書局,2007。
    明.笑笑生著,故宮藏萬曆丁巳本《繡像金瓶梅詞話》,雪山圖書有限公司,1992。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臺北:三民書局,1992。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1960。
    清.沈光文,《台灣詩鈔》,台北:台灣銀行,1970。
    清.吳慶坻,《蕉廊脞錄》,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清.徐珂,《清稗類鈔》,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66。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袁枚,周欣、鍾明奇校點,《袁枚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清.顧祿,《清嘉錄》。收入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編,《民俗叢書》,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70。
    清.張江裁,《北平歲時志》,收入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編,《民俗叢書》,台北:東方書局,1970。
    清.項維貞,《燕臺筆錄》,收入《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3。
    清.談遷,《北游錄》,北京:中華書局,1960。
    清.錢泳,《履園叢話》,收入《叢書集成三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
    清.秦嘉謨,《月令粹編》,台北:廣文書局,1970。
    清.董穀士、董炳文,《古今類傳》,收入《歲時習俗資料彙編》,台北:藝文印書
    館,1970。
    清.蕭智漢,《新增月日紀古》,收入《歲時習俗資料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1970。
    清.曹雪芹、高鶚著,《紅樓夢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4。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台北:宏業書局,1975。
    清.顧嗣立編,《元詩選》,收入《四庫全書薈要.集部》,台北:世界書局,1988。
    逯欽立校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
    王利器、王愼之、王子今輯,《歷代竹枝詞》,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
    (四)圖錄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纂委員會編,《故宮書畫錄(卷七)》,第四冊,收入《故宮書畫》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painting.npm.gov.tw/npm_public/index.htm
    朱敏主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繪畫卷.風俗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3
    《點石齋畫報》,台北:天一出版社,1978。
    清.吳友如等著,《清末浮世繪:點石齋畫報精選集》,台北:遠流出版社,2005。
    清.吳友如等著,《(新版)清末浮世繪:點石齋畫報精選集》,台北:遠流出版社,2008。
    英.托馬斯.阿羅姆繪,《大清帝國——城市印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二、今人論著
    (一)專書
    余世謙、余娟編著,《中華節日風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頁18。
    宋兆麟,《生育神與性巫術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杜芳琴、王向賢主編,《婦女與社會性別研究在中國(1987-2003)》,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常建華,《歲時節日裡的中國》,北京:中華書局。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程歗,《晚清鄉土意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薛公忱主編,《中醫文化溯源》,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陶思炎,《祈禳:求福、除殃》,台北:台灣珠海出版,1993。
    喬繼堂、瑞平編,《中國歲時節令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夏忠憲,《巴赫金狂歡化詩學研究——俄國形式主義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錢中文主編,《巴赫金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評述》,台北:麥田出版,1995。
    山田慶兒,〈中醫藥的歷史與理論〉,收入氏著《古代東亞哲學與科技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增訂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1989。
    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著,徐育新、汪培基、張澤石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
    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1。
    雷立伯編,《基督宗教知識辭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靄理士(Havelock Ellis)著,潘光旦譯注,《性心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二)期刊論文
    刁統菊,〈白綾衫照月光殊〉,《棗庄學院學報》(棗庄:棗庄學院,2002),第19卷,第6期,頁15-17。
    王三慶,〈試論元宵到燃燈節俗的演化與文化融合〉,《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台北:華梵大學,2000)。刊登於網路學報:http://www.hfu.edu.tw/~lbc/BC/
    4TH/BC0423.HTM
    向柏松,〈元宵燈節的起源與文化內涵新論〉,《中南民族學院學報》(湖北:中南民族大學,2000),第20卷,第2期,頁32-35。
    呂廷文,〈轉九曲與燎百病的文化內涵〉,《延安教育學院學報》(延安:延安教育學院,1991),第1期,頁15。
    李豐楙,〈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93),第22卷,第3期,頁116-150。
    李傳軍,〈論元宵觀燈起源於西域佛教社會〉,《西域研究》(烏魯木齊:新疆社會科學院,2007),第4期,頁108-114。
    宋鎮豪,〈殷墟甲骨占卜程式的追索〉,《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第4期,頁40。
    洪淑苓,〈女性節日文化初探:以近代地方志中的「元宵走橋」等習俗為例〉,《台大文史哲學報》(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2003),第59期,頁297-336。
    涂元濟、涂石,〈燈節的起源與發展〉,《民間文學論壇》(北京:民間文學論壇雜誌社,1985),第12期,頁92-96。
    俞秀紅,〈西域文化對元宵燈俗的影響〉,《新疆大學學報》(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07),第35卷,第2期,頁65-68。
    陳熙遠,〈中國夜未眠-明清時期的元宵、夜禁與狂歡〉,收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75:2(台北:中硏院史語所,2004),頁283-329。
    張澤洪,〈道教齋醮科儀與民俗信仰〉,《宗教學研究》(成都: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1999,第43期。
    張乃格,〈元宵張燈風俗探源――以蘇北地方史志資料為例〉,《中國地方誌》(北京:中國地方志發行部,2007),第12期,頁49-53。
    閻真,《文化史的虛構:巴赫金「狂歡」理論的七大缺失》,《文藝研究》,第12期(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頁52-60。
    詹丹、張瑞,〈城市狂歡的傳統表現和《紅樓夢》的元宵節慶〉,《紅樓夢學刊》(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第3輯,頁105-118。
    魏月萍,〈原始的反叛:精神領域的無秩序狀態? ──評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明代研究》(台北:中國明代研究協會,2004),第7期,頁75-94。
    魏遠征,〈歲時節日在《金瓶梅》中的敘事意義〉(安慶: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04),第23卷,第6期,頁86-90。
    龍彼得(Piet Van der Loon),〈中國戲劇源於宗教儀典考〉,《中國文學論著譯業》(台北:學生書局,1985),下冊,頁523-548。
    三、電子資料庫/電子新聞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清代經世文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閣漢文題本專題檔案:刑科婚姻類提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新華社,〈正月十五鬧紅火――三晉大地元宵習俗集錦〉,《新華網山西頻道》,2008年2月5日,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sx.xinhuanet.com/
    newscenter/2008-02/05/content_12412458.htm。
    新華社,〈東山節日習俗〉,《新華網福建頻道》,2007年6月13日,取自http://big5.
    xinhuanet.com.gate/big5/www.fj.xinhuanet.com/zb/2007-06/13/content_10289835.htm。
    徐心希,〈福州台江民俗文化縱橫談〉,《中國民俗網》,2006年11月16日。取自www.chinesefolklore.com/9/mslt.files/0000705.ht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