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文曦
CHEN WEN-HSI
論文名稱: 六朝雞首壺研究
The study of Chicken Spout pot in the Sixth Dynasties
指導教授: 曾肅良
Tseng, Su-L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1
中文關鍵詞: 六朝雞首壺絲綢之路
英文關鍵詞: Chicken – spouted pot, Sixth Dynasty, Celadon, Porcelai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8下載:4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探討六朝雞首壺的相關問題。先從雞首壺的定義與形成的相關歷史背景、起源談起。以中國本土因素、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三方面,來進一步分析其器型形成的因素。並且配合目前可收集到出土的考古報告,盡可能探討雞首壺的發展路徑、影響的因素,導致在器型與的裝飾造型轉變或置換。
    藉由出土考古報告、各大公立博物館所藏的六朝的雞首壺,其中考古報告以有紀年的為主,尚未明確標示的年代,需靠考古報告推測可靠的年代,如東晉的謝溫,北齊的婁叡和天統三年(AD567)的庫狄業等,配合文獻資料進行比較,確定典型器之後,在之前學者研究的基礎與成果上,進行比對研究,鷄首壺的起源,並建立其系統脈絡。
    筆者亦著力於討論「雞」在六朝的象徵意義,「雞首」在文化象徵的意義。搭配裝飾造型中的連瓣紋、聯珠紋、弦紋在雞首壺上,從中觀察六朝墓葬中的雞首壺,當時的文化價值與社會意義。
    筆者分析雞頭、盤口、繫耳、把柄、裝飾造型、釉料等建立風格排比,並確立典型器。以線描方式,呈現每個朝代的異同,試圖找出可依循的規律,用數據程式比率,鑑別出每個朝代雞首壺的特色和功能,並期望呈現六朝雞首壺的樣貌。

    Abstract

    Researcher analysis “Chicken Head”, with dished mouth , on shoulder are a pair of horizontal loop-handles , handles, decorations, figures, glazing, and etc, Trying to build a series of style and then establishes a typical cas , so that find out style original.
    By the studies of excavation and Dynasty’s Chicken-spout pot stored in each public museum, they mainly have their definite era among these studies. If not, some studies can figure out its era by the study, like Xie-Wen of East Tsin Dynasty, Lou-Rui of North Chi(the ancient state), and Ku-Di-Ye , etc. Comparing with literature, after ensure a typical case , on the basis of scholars’ investigations and their results, we comparing research the origin of Chicken-spout, and build its systems and veins.
    Researcher use the line-describing to show every dynasty’s difference, to try to find some regular patterns, and use the number of the rate to differentiate every dynasty’s Chicken-spout of its feature and capability, hope to show the figure of sixth Dynasty’s Chicken-spout.
    Further, we discuss the symbol of “Chicken” in sixth Dynasty and the symbol of “Chicken Head” in culture. With the decorations of lotus patterns , bead-linking patterns, bow-string patterns putting on Chicken-spout, we observe the Chicken-spout in burial in sixth Dynasty of its value and mean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5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5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8 第三節 文獻探討與研究限制………………………………………12 第四節 研究內容……………………………………………………16 第二章 雞首壺的源起……………………………………… ..18 第一節 雞首壺的定義與形成的相關歷史背景……………………17 第二節 雞首壺器型的形成因素……………………………………21 第三節 「雞首」的象徵意義…………………………………………50 第三章 雞首壺的雞首造型分析…………………………….60 第一節 東吳至西晉時期……………………………………………60 第二節 東晉時期……………………………………………………67 第三節 南北朝時期及隋唐時期……………………………………94 第四章 雞首壺配件與紋飾特色………………………..108 第一節 東吳至西晉時期的雞首壺………………………………..108 第二節 東晉時期的雞首壺………………………………………..120 第三節 南北朝時期及隋唐時期…………………………………..141 第五章 結論………………………………………………………162 參考書目………………………………………………………………178 附錄……………………………………………………………………192

    參考文獻

    一、專書
    丁謙益(1915),佛國記地理考證,叢書集成三編,新文豐出版景印浙江圖書館叢書第二集,79冊。
    史記.貨殖列傳,卷一百二十九,台北:商務印書館,百衲本二十四史,第二冊。
    史記.南越尉佗列傳,卷一百一十三,台北:商務印書館,百衲本二十四史,第二冊。
    班固(1981),漢書.地理下,台北:商務印書館,百衲本二十四史第三冊。
    後漢書.西域傳,卷七十八,百衲本二十四史第七冊,台北:商務印書館。
    晉書.四夷傳,卷六十七,百衲本二十四史第九冊,台北:商務印書館。
    梁書.諸夷傳,卷四十八,百衲本二十四史第十四冊,台北:商務印書館。
    三國志.魏書.東夷書,卷三十,百衲本二十四史第八冊,台北:商務印書館。
    于大成主編(1947),類書薈編第一輯,歐陽詢撰藝文類聚,第八十五卷,文光出版社。
    大和文華館編(1997),大和文華館所藏品圖版目錄(7)中國陶瓷,奈良:大和文華館。
    小學館編,(1976)世界陶瓷全集,東京:小學館。
    中村圭爾(1993),江南六朝出土陶瓷の一考察 中國中世の文物,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中國上海美術出版社、美乃美,中國陶瓷編輯委員會編(1982),中國陶瓷全集33廣西陶瓷,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中國陶瓷全集委員會編(1989),中國美術全集. 陶瓷篇,台北:錦繡出版社。
    中國陶瓷編輯委員會編(1985),中國陶瓷廣西陶瓷,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中國硅酸鹽學會(1982),中國古陶瓷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1997),中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1983),中華民國五千年文物集刊瓷器篇 一,台北: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
    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編(1983),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瓷器篇一,台北: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
    六朝藝術編輯委員會(林樹中、馬鴻增主編)(1996),六朝藝術,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世界書局編輯部(1974),新編諸子集成,台北:世界書局。
    出光美術館(2006),青瓷の美:祕色の探求,東京:応和印刷株式会社。
    出版家編輯部(1981),大英博物館,台北:出版家文化。
    左宜徳(1977),中國歷代陶瓷圖鑑,台北:集文書局。
    矢部良明(1980),北朝陶瓷の研究,東京國立博物館紀要 。
    刑義田編譯(1998),古羅馬的榮光I-羅馬史資料選譯,台北:允晨文化。
    成耆仁著、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2003),中國紋飾及其象徵意義,台北:史博館,
    朱伯謙(1981),越窯,京都:上海人民美術出版十美乃美。
    朱伯謙編(1999),中國陶瓷全集:第四卷三國、兩晉、南北朝,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朱裕平(1996),中國陶瓷综述,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江蘇省文管會編(1957),南京出土六朝青瓷,北京:文物出版社。
    何政廣(1987),漢唐陶瓷大全,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巫鴻(2003)主編,漢唐之間的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
    李天石(2005),南朝文化(下),南京:南京出版社。
    李知宴(1996),中國陶瓷文化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李知宴(2004),陶瓷發展的歷史,北京:華齡出版社。
    村川堅太郎(1939),厄立脫利亞海周航記中所見南海貿易,東西交涉史論上卷,富山房。
    季旭昇撰(2002),說文新證,台北:藝文印書館。
    林梅村(1998),漢唐西域與中國文明,文物出版社。
    長谷部樂爾(1976),魏晉北朝陶瓷の陶磁世界陶瓷全集10:中國古代,東京 :小學館。
    青瓷風韻編輯委員會(1999),青瓷風韻:永恆的千峰翠色,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南京市文化局、南京市文物局主編(200),南京文物精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南京博物院編(1980),蘇州六朝青瓷,北京:文物出版社。
    姜亮夫(1993),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台北:台灣商務。
    姚建杭(2007),浙江省博物館,杭州:中國文化藝術出版社。
    徐寶定(2001),越窯青瓷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徐蘋芳(1995),中國歷史考古學論叢,台北:允晨文化。
    浦上蒼穹堂(1992),越州窯動物圖鑑,東京:光村印刷株式会社1992。
    浙江考古學會(2002),真如集:浙江考古學會學術論文集,杭州:西泠印社。
    浙江省博物館編(2000),浙江紀年瓷,北京:文物出版社。
    秦偉(2004),長日落日:早期青瓷隨筆,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
    草千里(2004),漢唐瓷器鑑定,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馬時雍(2004),杭州的考古,杭州:杭州出版社。
    高橋宣治譯(1991),陶瓷美,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1986),海外遺珠陶瓷,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1997),館藏中國歷代陶瓷特展,台北市:史博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2002),中外陶瓷史暨現代陶藝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史博館。
    張文玲(1998),古代中亞絲路藝術探微,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張志堯主編(1994),草原絲綢之路與中亞文明,新疆:新疆攝影出版社。
    張承宗著(2004),六朝民俗,南京:南京出版社。
    張俊彥(1968),古代中國與西亞非洲的海上往來,海洋出版社。
    陳文平(1990),中國古陶瓷鑑賞,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陳克倫(1997),瓷器,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陳進海(1995),世界陶瓷藝術史,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陳勤建(2003),中國鳥信仰-關於鳥化宇宙觀的思考,北京:學苑出版社。
    陸明華(2001),中國陶瓷,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童兆良(2003),檢點上林文明,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雲南省博物館(1959),雲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
    馮先銘(2000),中國古陶瓷文獻集釋,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馮先銘主編(1994),中國陶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黃永川(1995),六朝時代新興美術之研究,台北市:史博物館。
    黃光男(2001),文化掠影,台北:史博館。
    楊俊明等(2004),古羅馬文化知識圖本,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萬繩楠(1994),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縣:雲龍出版社。
    萬繩楠(2007),魏晉南北朝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經莉編輯(2003),中國古代陶瓷文獻輯錄,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葉劉天增(2002),中國裝飾藝術史,台北南天書局。
    劉善群(1995)客家禮俗,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東省博物館(1991),西漢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
    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廣州市博物館(1981),廣州漢墓,文物出版社。
    衛聚賢(1983),中國考古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養禽辭典編輯委員會(1988),養禽辭典,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魯諄、王才、馮廣裕主編(200),龍文化的民族精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霍華(1999),陶瓷述古,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謝明良(2006),六朝陶瓷論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謝明良編(1998),中國陶瓷史論文索引:1990-1994,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鎮江博物館編著(1997),鎮江文物精華,江蘇:黃山書社出版。
    羅宗真、王志高(2004),六朝文物,南京:南京出版社。
    羅斯托夫采夫著、馬雍、歷以寧譯(1985),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二、 外文專書

    A、M Belenizki, (Lisa Schirmer由俄文譯成德文)
    (1980), Mittelasien Kunst der Sogden, Leipzig.
    John Boardman(2000), Peria and the West, Thames & Hudson, London.
    Greece splendours of an Ancient Civilization Thames & Hudson, London.4.Rome splendours of an Ancient Civilization Thames & Hudson, London.

    三、期刊論文

    上海博物館(1984),上海市郊上海縣唐墓,考古,第7期,頁633-635。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1983),太原市北齊婁叡墓發掘簡報,文物,第10期,頁1-22。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4),臨淄北朝崔氏墓,考古學報,第2期,圖版貳陸之5。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朐縣博物館(2002),山東臨朐北齊崔芬壁畫墓,文物,第4期,頁4-2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1985),河南偃師杏園兩座魏晉墓,考古,第8期,頁721-735。
    王志敏(1956)1955年南京附近出土的孫吳兩晉青瓷器,文物參考資料,第11期,頁8-14。
    王書敏,(1995)鎮江城市考古出土六朝瓷器散論-兼談生活用瓷與喪葬用瓷,南方文物,第4期,頁71。
    王軼凌供稿、浙江省博物館編(2005),東方博物第十四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第3期,封底。
    王維伸(2003),絲綢之路沿線發現的死者口中含幣習俗研究,考古學報,第2期,頁220。
    代尊德(1981),太原北魏辛祥墓,考古學集刊,第1期,頁198圖3之一。
    弗雷德.T.普洛格(Fred T.Plog)(美)著(2006),考古學研究中的系統論,南方文物,第4期,頁85-92。
    仝濤(2003),魂瓶所反映的宇宙觀念,南方文物,第1期,頁30-3。
    任世龍(1990),浙江瓷業遺存類型初析,中國古陶瓷研究,第3輯,北京: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頁33-40。
    刑義田(1997),漢代中國與羅馬帝國關係的再檢討,王元化主編,學術集林卷十二,第12期,上海:遠東出版社。
    安家瑤(1990),試探中國近年出土的伊斯蘭早期玻璃器,考古,第12期,頁1116。
    朱伯謙(1958),黃岩秀嶺水庫古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第1期,頁111-129。
    朱伯謙著、謝明良譯(1984),越窯(下),雄獅美術,第163期,頁135。
    朱伯謙著、謝明良譯(1984),越窯(上),雄獅美術,第163期,頁122-3。
    江西省博物館(1981),江西南昌市郊的兩座晉墓,考古,第6期,頁500-503。
    江蘇文物管理委員會南京近郊六朝墓的清理(1957),考古學報,第1期,頁187-191。
    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56),南京南郊郎家山第4號六朝墓清理簡報,文物參考資料,第4期,頁9-13。
    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66),南京象坊村發現東晉墓和唐墓,考古,第5期,頁284。
    呂洪年(2007),吳越先民圖騰崇拜述略,東方博物第二十三輯,第6期,頁65。
    李家瑤(1986),北周李賢墓出土的玻璃碗-薩珊玻璃器的發現與研究,考古,第2期,頁173。
    李蔚然(1983),論南京地區六朝墓的葬地選擇和排葬方法,考古,第4期,頁343-346。
    李鑑昭 .屠思華(1958),南京石門坎六朝墓清理記,考古通訊,第9期,頁 65-69。
    李鑑昭、屠思華(1958),南京石門坎鄉六朝墓清理記,考古通訊,第9期,頁66。
    汪揚(1957),德清窯調查散記,文物參考資料,第10期,頁60。
    汪慶正(1983),中國陶瓷史研究中若干問題的探索,上海博物館集刊-建館三十年特輯,第7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85。
    言倩(2005),負洲傍海商貿名港-廣州黃埔村考察,南方文物,第3期,頁101。
    林向(2007),南方絲綢之路上發現的立杆測影文物,四川文物,第4期,頁36。
    河北省文物處(1979)河北景縣北魏高氏墓發掘簡報,文物,第3期,頁17-31。
    河南省博物館(1972),河南安陽北齊范粹墓發掘簡報,文物,第1期,頁47-86。
    邵陽縣文化局,邵陽縣文化館(1986),邵陽縣金稱市東晉墓,湖南考古輯刊,第3期,頁275。
    金琦(1963),南京甘家巷和童家山六朝墓,考古,第6期,頁306。
    長谷部樂爾(2008),青瓷大羊,國華,第1351號,頁38。
    侯鴻鈞(1983),洛陽出土西晉雞首壺,中原文物,第3期,頁118。
    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組(1973),南京大學北園東晉墓,文物,第4期,頁36-50。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1956),南京板橋鎮石閘湖晉墓清理簡報,文物,第6期,頁37-45。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1959),南京老虎山晉墓,考古,第6期,頁292。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1965),南京戚家山東晉謝琨墓簡報,文物,第6期,頁34-36。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1965),南京象山東晉王丹虎墓和二.四號墓發掘簡報,文物,第10期,頁29-45。
    南京市博物館(1972),南京象山五號、六號、七號墓清理簡報,文物,第11期,頁37。
    南京市博物館(1983),南京北郊東晉墓發掘簡報,考古,第4期,頁315-322。
    南京市博物館(1983),南京北郊東晉墓發掘簡報,考古,第4期,頁316。
    南京市博物館(1983),南京郊區兩座南朝墓,考古,第4期,頁328-333。
    南京市博物館(1989),南京雨花台區四座西晉墓,東南文化,第2期,頁141。
    南京市博物館、雨花區文化局(1998),南京南郊六朝謝琉墓,文物,第5期,頁4-14。
    南京市博物館考古組(1983),南京郊區三座東晉墓,考古,第4期,頁323-327。
    南京博物院(1966),南京富貴山東晉墓發掘報告,考古,第4期,頁196-204。
    南京博物院(1987),江蘇吳縣河山東晉墓,考古,第3期,頁204。
    南京博物院、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1976),南京木西霞山甘家巷六朝墓群,考古,第5期,頁316-325。
    施祖青(2000),越窯瓷器中的宗教與美學,東方博物第五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頁190。
    段少京(2003),南朝紀年墓出土青瓷研究,南方文物,第4期,頁77。
    津市文化館(1986),津市孽龍崗東晉墓,湖南考古輯刊,第3期,頁279。
    胥浦六朝墓發掘隊(1988),揚州胥浦六朝墓,考古學報,第2期,頁233-255。
    范東青(1983),略述古代陶瓷器上龍的裝飾演變,上海博物館集刊-建館三十年特輯,第7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93。
    唐嘉弘、張建華(1997),海上絲綢之路疏証,南方文物,第2期,頁66。
    徐伯元、楊玉敏、徐風華(1997),六朝青瓷裝飾藝術概論,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三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164-170。
    晉江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1983),福建南安豐州獅子山東晉墓,考古,第11期,頁1046-1048。
    晉江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1983),福建南安豐州獅子山東晉墓,考古,第11期,頁1047-8。
    桂林市文物工作隊(1988),桂林市東郊南朝墓清理簡報,考古,第5期,頁458。
    海軍指揮官約翰.羅克斯(希臘)、楊淑美譯(1989),中國商船開闢了絲綢之路,海交史研究,第2期,頁73。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9),杭州地區漢、六朝墓發掘簡報,東南文化,第2期,頁124。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58),黃岩秀嶺水庫古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第1期,頁128。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59),德清窯瓷器,第12期,頁51。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60),浙江瑞安桐溪與藘浦古墓清理,考古,第10期,頁33。
    偃師商城博物館(1993),河南偃師兩座北魏墓發掘簡報,考古,第5期,頁414-425。
    屠思華.李鑑昭,(1956)南京梅家山六朝墓清理記略,文物參考資料,第4期,頁14-18。
    紹興縣文物管理委員會(1977),紹興縣南池公社尹相公山出土一批南朝青瓷器,第一期,頁。
    郭麗英(1998),中國南北朝以前的佛教造像與江南地區佛教的傳入,遠望集(下),陜西;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頁789。
    陳炎(1985),東海絲綢之路初探-唐代以前的東海航路和絲綢外傳及其影響,海交史研究,第2期,頁6。
    陶正剛(1975),山西祁縣白圭北齊韓裔墓,文物,第4期,頁64-73。
    傅宗文(1997),中國古代海外貿易的管理傳統與早期海關,海交史研究,第1期,頁1。
    智雁(1977),隋代瓷器的發展,文物,第2期,頁63。
    曾廣亿(1999)廣東古陶瓷對外輸出探源,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五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117-122。
    湖南省博物館(1960),長沙五里牌古墓葬清理簡報,文物,第3期,頁38。
    湖南省博物館(1965),長沙南郊的兩晉南朝隋代墓,考古,第5期,頁225。
    無錫市博館(1985),無錫赤墩里東晉墓,考古,第11期,頁1006。
    程浩(1995),論廣州港在廣州歷史上的地位與作用,海交史研究,第1期,頁38-9。
    華東文物工作隊(1956),南京幕府山六朝墓清理簡報,文物參考資料,第6期,頁29-32。
    賀中香、喻少英(1997)漫談湖北六朝青瓷裝飾藝術-兼談外來藝術的影響,江漢考古,第1期,頁72。
    馮先銘(1980),三十年來我國陶瓷考古的收穫,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期,頁5。
    黃石林(1990),四川江由市青蓮古瓷窯址調查,考古,第12期,頁1094。
    黃展岳(1989),廣州漢代考古與海交史研究,海交史研究,第2期,頁67。
    黃貴賢.梁萍(1998),淺談廣西梧州市出土的六朝青瓷,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2期,頁106-109。
    黃翠梅(1998),傳承與變異-論新石器時代晚期玉琮形制與角色之發展,藝術學,第3期,頁7、8、18。
    新昌縣文管會(1983),浙江新昌縣七座兩晉墓清理概況,文物資料叢刊,第8期,頁56。
    溫州市文物處(1986),浙江蒼南縣藻溪南朝墓,考古,第7期,頁665-667。
    瑞安縣文物館(1983),浙江瑞安隆山晉墓清理簡報,文物資料叢刊,第8期,頁52。
    熊海堂、徐菁、程立憲(1982),青瓷器蓮花紋飾溯源-兼談蓮花、蓮花紋飾與佛教傳播的關係,江西歷史文物,第3期,頁91。
    磁縣文化館(1979),河北磁縣北齊高潤墓,考古,第3期,頁。
    福建省博物館(1983),福州東郊發現南朝墓,考古,第7期,頁688。
    綿陽博物館(1990),四川綿陽西山六朝崖墓,考古,第11期,頁1026。
    趙得雲(2007),從雞頭壺到龍柄壺的發展,考古與文物,第1期,頁95-102。
    趙德雲(2007),從雞頭壺到龍柄壺的發展-兼析外來因素在過程中的作用,考古與文物,第1期,頁95。
    劉建國(1984),鎮江東吳西晉墓,考古,第6期,頁。
    劉建國(1989),東晉青瓷的分期與特色,文物,第1期,頁82。
    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考古組(1985),廣西沙河頂西晉墓,考古,第9期,頁802。
    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等(1991),西漢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
    廣州市文物管理處、中山大學考古專業七十五屆工農兵學員(1977),廣州秦漢造船工廠遺址試掘,文物,第4期,頁。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1984),廣西融安安寧南朝墓發掘 簡報,考古,第7期,頁627-635。
    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1961),廣東英德、連陽南齊和隋唐古墓的發掘,考古,第3期,頁139。
    廣東省博物館(1983),廣東曲江南華寺古墓發掘簡報,考古,第7期,頁601。
    廣東省博物館.汕頭地區文化局.揭陽縣博物館(1984),廣東揭陽東晉.南朝.唐墓發掘簡報,考古,第10期,頁895-903。
    廣東省博物館等(1984),廣東揭東東晉、南朝、唐墓發掘簡報,考古,第10期,頁895-903。
    蔣人和(1999),北朝青瓷初探-兼談海外收藏的部份標本,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五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3-8。
    蔡乃武(1999),越窯的燒造歷史及其範圍散論,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五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33-8。
    蔡鋼鐵(1990),六朝甌窯瓷器,中國古陶瓷研究,第3輯,北京: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頁18。
    鄧端本(1984),廣州蕃坊考,海交史研究,第6期,頁74。
    鄧端本(1986),廣州是我國最早的對外貿易港,海交史研究,第1期,頁54。
    盧葦(1987),海上絲綢之路的出現和形成,海交史研究,第1期,頁1。
    戴雨享(2000),繼承與發展-從中國壺的功能變遷看現代壺藝設計,第5期,中國陶瓷。
    臨沂地區文管會、蒼山縣文管所(1989),山東蒼山縣晉墓,考古,第8期,頁717。
    謝明良(1994),魏晉十六國北朝出土陶瓷試探,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論文集刊,第1期,頁。
    鎮江市博物館(1973),鎮江東晉畫像磚墓,文物,第4期,頁58。
    鎮江博物館(1988),江蘇鎮江諫壁磚瓦東晉墓,考古,第7期,頁。
    魏正瑾.易家勝(1983),南京出土六朝青瓷分期探討,考古,第4期,頁347-353。
    羅宗真(1957),江蘇宜興晉墓發掘報告-兼論出土的青瓷器,考古學報,第4期,頁92。
    羅勁松(2005),江西出土六朝青瓷所蘊含的社會文化習俗,南方文物,第4期,頁77。
    譚躍(1998),南京六朝文物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東南文化,第2期,頁71。
    曾裕洲(2006),十六國北朝鉛釉陶研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
    鐘珮煖(2002),多維視角的觀察-中國崇鳥文化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