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再亨
論文名稱: 我國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之研究
The Study on Risk Behaviors in Road Traffic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許良明
Xu, Liang-Ming
陳明堂
Chen, Ming-T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2
中文關鍵詞: 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
英文關鍵詞: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oad traffic, risk behavior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2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我國國中生的道路交通危險行為,將從行人角色、駕駛人角色與乘客角色三個層面探討,其研究目的為:1.暸解我國國中生在道路交通危險行為的基本認知、認知程度及表現頻率上的情形。2.比較我國國中生不同個人背景變項,與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及表現頻率之差異。3.比較不同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的國中生,與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的差異。4.透過上述研究結果,提出相關的交通安全教育對策,提供教育及交通相關單位參考。
    本研究主要以調查研究法來進行,針對台灣本島地區716所國中進行抽樣,依據學校地理區域及學校城鄉類型劃分方式進行調查研究,共計抽出49所學校,寄發問卷1,764份,有效問卷1,498份,回收率為84.9%,並將蒐集之資料利用SPSS11.0 for Windows統計應用軟體程式進行統計處理與資料分析,主要利用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t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
    在完成研究後,本研究得到以下幾項結論:
    一、我國國中生個人背景變項,與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有顯著差異。
    二、我國國中生個人背景變項,與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的國中生,與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有顯著差異。
    最後,綜合本研究所獲得的研究發現以及結論,提出建議以供教育、交通主管機關、相關教育人員、道路使用者(國中生)與未來後續研究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road traffic risk behavio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The study discussed the topic from three aspects of road users, the roles of pedestrian, driver and passenger. The objectives were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1.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road traffic risk behavio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n basic cognition, cognitive degree and behave frequency in Taiwan. 2. The difference in the cognitive degree of risk behaviors and behave frequen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oad traffic based on background variables. 3. The difference in cognitive degree of risk behavio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oad traffic based on the behave frequency of risk behaviors in road traffic. Provide suggestions of improving the road traffic environment and reinforcing the road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to relative authorities.
    This study adopted survey research method and randomly sampled from 716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wan. 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based on classification of school districts and zones. A total of 49 school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surveyed. A total of 1,764 surveys were distributed and 1,498 were returned; a return rate of 84.9%. The data was then compiled and entered into a statistics software program, SPSS11.0 for Windows, where the information was tallied and analyzed. Methods of frequency distribution, percentage, average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and one-way ANOVA were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A difference is shown in cognitive degree of risk behavio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oad traffic based on background variables.
    2. A difference is shown in behave frequency of risk behavio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oad traffic based on background variables.
    3. A difference is shown in cognitive degree of risk behavio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oad traffic based on behave frequency of risk behaviors in road traffic.
    Finally, the conclusions and data were compiled and provided to edu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authorities, educators, pedestrian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or reference,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future research.

    謝誌…………………………………………………………………………… I 中文摘要……………………………………………………………………… I I 英文摘要……………………………………………………………………… I I I 目錄…………………………………………………………………………… V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V I 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假設…………………………………………………………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五節 名詞釋義…………………………………………………………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國中生的身心發展特性………………………………………… 13 第二節 危險的認知與行為表現………………………………………… 22 第三節 人因工程與道路交通行為關係………………………………… 30 第四節 國中生的道路交通角色與危險行為…………………………… 39 第五節 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探討………………………………………… 5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步驟………………………………………………………… 63 第二節 研究架構………………………………………………………… 6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6 第四節 調查實施………………………………………………………… 80 第五節 資料處理………………………………………………………… 87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國中生之背景資料分析………………………………………… 91 第二節 國中生之基本認知分析………………………………………… 100 第三節 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與表現頻率之情形……… 105 第四節 國中生背景變項與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之差異性分析 107 第五節 國中生背景變項與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之差異性分析 130 第六節 不同認知組的國中生與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之差異性分析……………………………………………………………… 153 第七節 綜合討論………………………………………………………… 15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71 第二節 結論……………………………………………………………… 176 第三節 建議……………………………………………………………… 178 參考文獻……………………………………………………………………… 181 附錄 頁次 附錄一 預式問卷…………………………………………………………… 195 附錄二 專家會議名單及記錄……………………………………………… 201 附錄三 正式問卷…………………………………………………………… 207 附錄四 學校系函、徵求同意信及問卷施測說明表……………………… 181 附錄五 台灣本島地區國中學校總覽……………………………………… 185 附錄六 抽樣學校一覽表…………………………………………………… 207 表目錄 頁次 表1-1 民國79年至91年,12歲至16歲道路交通死亡人數…………. 2 表2-1 Piaget的認知發展期主要概念……………………………………. 14 表2-2 「risk」的定義彙整………………………………………………… 23 表2-3 人為錯誤在執行的三個層次中主要導致錯誤的因素…………… 38 表2-4 民國91年學生道路交通事故與乘坐車種關係統計表………….. 39 表2-5 民國88年學生交通事故與發生位置關係的統計……………….. 40 表2-6 都市與農村的國中生平日逗留在各地的時間…………………… 41 表2-7 道路交通事故人與車型態統計…………………………………… 43 表2-8 民國88年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之主要車種駕駛者年齡分析統計…………………………………………………………………… 44 表2-9 民國82年至91年各級學校學生騎腳踏車交通事故死亡狀況….. 45 表2-10 腳踏車事故案例分析研究………………………………………… 46 表2-11 民國84年各級學校發生駕乘機車肇事傷害情形……………….. 49 表2-12 民國86年至89年未滿18歲青少年無照駕車事故死亡狀況….. 50 表2-13 近年來我國機車事故死傷與有無配戴安全帽之關係…………… 51 表2-14 國中學生騎乘機車戴與不戴安全帽死傷關係…………………… 52 表2-15 國中生用路人角色之危險行為表現……………………………… 55 表3-1 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69 表3-2 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70 表3-3 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71 表3-4 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72 表3-5 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73 表3-6 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74 表3-7 台灣本島國民中學之地理區域分佈狀況………………………… 80 表3-8 各區域之國中校數與城鄉類型分佈……………………………… 82 表3-9 分層之學校抽樣率及學校數狀況………………………………… 83 表3-10 北區抽樣學校問卷回收概況表…………………………………… 85 表3-11 中區抽樣學校問卷回收概況表…………………………………… 85 表3-12 南區抽樣學校問卷回收概況表…………………………………… 86 表3-13 東區抽樣學校問卷回收概況表…………………………………… 86 表4-1 本研究樣本「個人基本資料」分析一覽表……………………… 93 表4-2 本研究樣本「腳踏車使用狀況」分析一覽表…………………… 94 表4-3 本研究樣本「上放學道路交通型態」分析一覽表……………… 96 表4-4 本研究樣本「社會群體影響因素」分析一覽表………………… 97 表4-5 本研究樣本調整過後之背景變項資料分析一覽表……………… 99 表4-6 本研究樣本「基本認知」分析一覽表……………………………. 100 表4-6 我國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各層面分析統計…. 105 表4-7 我國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各層面分析統計表.. 106 表4-8 「性別」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各層面t考驗分析摘要表……………………………………………………… 108 表4-9 「年齡」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各層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9 表4-10 「年齡」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110 表4-11 「學校屬性(公私立)」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各層面t考驗分析摘要表…………………………………………. 111 表4-12 「學校城鄉類型」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各層面t考驗分析摘要表……………………………………………. 111 表4-13 「學校地理區域」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各層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2 表4-14 「學校地理區域」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113 表4-15 「是否會騎腳踏車」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各層面t考驗分析摘要表…………………………………………. 114 表4-16 「騎腳踏車的經驗」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各層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5 表4-17 「騎腳踏車的經驗」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115 表4-18 「騎腳踏車的頻率」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各層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6 表4-19 「騎腳踏車的頻率」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117 表4-20 「國小階段家裡與學校距離」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各層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8 表4-21 「國小階段家裡與學校距離」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119 表4-22 「國小階段主要通學方式」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各層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0 表4-23 「國小階段主要通學方式」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120 表4-24 「國中階段家裡與學校距離」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各層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2 表4-25 「國中階段家裡與學校距離」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122 表4-26 「國中階段主要通學方式」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各層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3 表4-27 「國中階段主要通學方式」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124 表4-28 「受父母影響而改善」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各層面t考驗分析摘要表…………………………………………. 125 表4-29 「受同學影響而改善」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各層面t考驗分析摘要表…………………………………………. 126 表4-30 「受老師影響而改善」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各層面t考驗分析摘要表…………………………………………. 127 表4-31 「受父母影響而表現」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各層面t考驗分析摘要表…………………………………………. 128 表4-32 「受同學影響而表現」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各層面t考驗分析摘要表…………………………………………. 128 表4-33 「受老師影響而表現」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各層面t考驗分析摘要表…………………………………………. 129 表4-34 「性別」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各層面t考驗分析摘要表……………………………………………………… 131 表4-35 「年齡」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各層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3 表4-36 「年齡」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133 表4-37 「學校屬性(公私立)」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各層面t考驗分析摘要表……………………………………… 134 表4-38 「學校城鄉類型」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各層面t考驗分析摘要表……………………………………………. 134 表4-39 「學校地理區域」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各層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5 表4-40 「學校地理區域」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136 表4-41 「是否會騎腳踏車」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各層面t考驗分析摘要表…………………………………………. 137 表4-42 「騎腳踏車的經驗」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各層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8 表4-43 「騎腳踏車的經驗」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138 表4-44 「騎腳踏車的頻率」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各層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9 表4-45 「騎腳踏車的頻率」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140 表4-46 「國小階段家裡與學校距離」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各層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41 表4-47 「國小階段家裡與學校距離」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141 表4-48 「國小階段主要通學方式」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各層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43 表4-49 「國小階段主要通學方式」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143 表4-50 「國中階段家裡與學校距離」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各層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44 表4-51 「國中階段家裡與學校距離」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145 表4-52 「國中階段主要通學方式」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各層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46 表4-53 「國中階段主要通學方式」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147 表4-54 「受父母影響而改善」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各層面t考驗分析摘要表…………………………………………. 148 表4-55 「受同學影響而改善」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各層面t考驗分析摘要表…………………………………………. 149 表4-56 「受老師影響而改善」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各層面t考驗分析摘要表…………………………………………. 150 表4-57 「受父母影響而表現」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各層面t考驗分析摘要表…………………………………………. 150 表4-58 「受同學影響而表現」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各層面t考驗分析摘要表…………………………………………. 151 表4-59 「受老師影響而表現」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各層面t考驗分析摘要表…………………………………………. 152 表4-60 「不同認知組」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各層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54 表4-61 「不同認知組」在國中生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154 表4-62 我國國中生「基本資料部分」的變項在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上之統計分析彙整表…………………………………… 155 表4-63 我國國中生「騎腳踏車情況部分」的變項在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上之統計分析彙整表……………………………… 157 表4-64 我國國中生「上放學道路交通型態情況部分」的變項在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上之統計分析彙整表………………… 159 表4-65 我國國中生「社會群體影響因素部分」的變項在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認知程度」上之統計分析彙整表………………………… 160 表4-66 我國國中生「基本資料部分」的變項在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上之統計分析彙整表…………………………………… 162 表4-67 我國國中生「騎腳踏車情況部分」的變項在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上之統計分析彙整表……………………………… 164 表4-68 我國國中生「上放學道路交通型態情況部分」的變項在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上之統計分析彙整表………………… 166 表4-69 我國國中生「社會群體影響因素部分」的變項在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上之統計分析彙整表………………………… 167 表4-70 「不同認知組」在道路交通危險行為「表現頻率」上之統計分析彙整表…………………………………………………………… 170 圖目錄 頁次 圖1-1 民國83年至92年臺閔地區機動車輛登記數…………………….. 1 圖1-2 民國79年至91年,12歲至16歲道路交通死亡人數統計圖…… 2 圖2-1 訊息處理模式…………………………………………………….…. 26 圖2-2 意外事故次序模型……………………………………………….…. 27 圖2-3 刺激-反應的道路交通行為模式……………………………………. 28 圖2-4 車禍的各種人為失誤彙總……………………………………….…. 35 圖2-5 以車禍四種人為直接原因分類表示之車禍百分比彙總表…….…. 36 圖2-6 汽車的視野死角與人為失誤關係………………………………….. 37 圖3-1 研究步驟與研究流程……………………………………………….. 64 圖3-2 研究架構…………………………………………………………….. 65 圖3-3 台灣本島國民中學之地理區域分佈狀況……………………….…. 81 圖3-4 各區域之國中校數與城鄉類型分佈…………………………….…. 82

    壹、中文資料
    內政部警政署(民82)。道路交通事故統計資料。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警政署(民83)。道路交通事故統計資料。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警政署(民84)。道路交通事故統計資料。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警政署(民85)。道路交通事故統計資料。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警政署(民86)。道路交通事故統計資料。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警政署(民87)。道路交通事故統計資料。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警政署(民88)。道路交通事故統計資料。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警政署(民89)。道路交通事故統計資料。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警政署(民90)。道路交通事故統計資料。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警政署(民91)。道路交通事故統計資料。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警政署(民92)。道路交通事故統計資料。台北:內政部。
    王介民、白璐(民87)。青年學生對機車事故傷害危險認知與冒險行為之研究。中華民國第一屆交通安全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王文科(民90)。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財興(民84)。交通改善各項專案活動的意義。交通安全教育專論。
    王國川(民87)。從青少年機車事故傷害經驗與其威脅性認知之關係來思考未來我國學校、社會交通安全教育宣導之內容與方向。中華民國第一屆交通安全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王淑俐(民79)。國中階段青少年情緒的發展與問題及輔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煥琛、柯華葳(民88)。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白 璐(民83)。青少年學生騎乘機車事故傷亡研究研究報告。交通部道安委員會。
    白 璐(民85)。兒童交通事故傷害防制。交通事故傷害研究輯。
    交通部、教育部(民90)。交通安全教育融入式教學康輔教材之國中教學指引。交通部、教育部。
    交通部、教育部(民92)。國中生腳踏車安全學習手冊。交通部、教育部。
    交通部(民79)。交通統計資料。交通部。
    交通部(民80)。交通統計資料。交通部。
    交通部(民81)。交通統計資料。交通部。
    交通部(民82)。交通統計資料。交通部。
    交通部(民83)。交通統計資料。交通部。
    交通部(民84)。交通統計資料。交通部。
    交通部(民85)。交通統計資料。交通部。
    交通部(民86)。交通統計資料。交通部。
    交通部(民87)。交通統計資料。交通部。
    交通部(民88)。交通統計資料。交通部。
    交通部(民89)。交通統計資料。交通部。
    交通部(民90)。交通統計資料。交通部。
    交通部(民91)。交通統計資料。交通部。
    交通部(民92)。交通統計資料。交通部。
    交通部(民93)。交通統計資料。交通部。
    朱永裕(民90)。我國大學生道路交通行為表現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健全、張新立(民87)。推行國小學童上下學專車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中華民國第一屆交通安全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江淑娥(民85)。台北市青少年學生騎機車之冒險行為。國防醫學院碩士論文。
    余民寧(民89)。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三民。
    吳 綿(民90)。青少年飆車問題及其防治策略。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會成立十五週年年刊。
    吳佳滿(民84)。如何落實大專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專論。
    吳宗修(民84)。學校交通安全教育之評量。交通安全教育專論。
    吳明隆(民89)。SPSS 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舜丞、張新立(民87)。國民中學學生上下學旅次特性之分析-以新竹市為例。中華民國第一屆交通安全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吳順發(民84)。車禍、重生、話學校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專論。
    吳瓊洳(民86)。國中學生次文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呂家清(民82)。營造業勞工危險意識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惠加(民86)。青少年發展。台北:心理。
    李開偉(民88)。人因工程–基礎與應用。台北:全華。
    李開偉(民89)。實用人因工程學。台北:全華。
    周文生(民79)。機車安全帽使用推廣策略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尚樂野(民84)。對降低機車駕照取得年齡的現代觀。交通安全教育專論。
    林大煜(民87)。青少年交通事故分析與交通安全教育芻議。交通安全專論第二集。
    林大煜、洪文向、張邱春、張新立、陳子儀、楊永慶、態宗樺、謝文和、謝明昌、魏信堅(民85)。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與處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資訊年刊八十五年版。
    林大煜、曹瑞和(民90)。交通安全改善理念面面觀。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會成立十五週年紀念年刊。
    林大煜、傅毓良、周文生(民78)。機車安全帽使用效益與推廣策略之研究。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林大煜、鄭俊明、曹瑞和、袁正平(民81)。違規駕駛人性向特徵分析及矯正模式之研究。中華民國運輸學會第七屆論文研討會。
    林大煜、賴靜慧(民89)。民國八十八年及歷年道路交通事故之趨勢與特性分析。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資訊年刊八十九年版。
    林生傳(民92)。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心理。
    林昭賢(民84)。道路交通管理與交通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交通安全教育專論。
    林修如(譯)(民84)。應用人因工程學。台北:桂冠。
    林清山(民81)。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
    林慶忠(民92)。我國高中生道路交通安全個人行為原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東旭、鄭世宏(民92)。新版人因工程。台北:鼎茂。
    洪慶章、邱文達、葉高勳(民85)。交通意外傷害與頭部外傷。交通事故傷害研究輯。
    倪兆雄(民70)。前車可鑑(二十五件學生車禍故事分析)。台北:長勝。
    孫 澈(民87)。當前國小交通安全教育。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會成立十二週年紀念年刊。
    席世民(民89)。淺談兒童騎腳踏車之安全觀念。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資訊年刊八十九年版。
    袁宗蔚(民81)。危險管理。台北:永裕。
    高 屏(民77)。中學生心理學。台北:水牛。
    張一岑(民86)。人因工程學。台北:揚智。
    張春興(民8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哲揚、廖天賦(民87)。學生交通安全理論與實務。中華民國第一屆交通安全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張振成(民88)。青少年飆車問題與因應對策。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會成立十三週年紀念年刊。
    張振成(民90)。如何改善交通秩序。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會成立十五週年年刊。
    張新立(民77)。重型車輛安全分析與肇事預防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研究中心。
    張新立(民85)。台灣地區青少年學生運輸需求特性及交通安全風險感認知之調查研究。東陽吳篙文教基金會。
    張新立(民87)。新竹市國中國小學生上下學接送方式之規劃研究。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研究中心。
    張嫺茹、黃國平(民88)。學齡對於學習交通行為及認知交通安全研究。中華民國第六屆運輸安全研討會。
    教育部(民90)。交通小百科:第九集汽車潛在的危險。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民93)。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民國九十三年版)。台北:教育部。
    曹乃怡、劉麗容(民88)。狂飆少年:引導青少年遠離危險行為。台北:遠流。
    莊仲仁(民79)。從心理學談安全行為。航空醫學會會刊,4,35-39。
    許良明(民92)。學童上放學交通安全教育教學觀摩會的意義與展望。CYCLAND單車休閒,27。
    許良明、葉奕君、葉松海(民93)。國民中學學生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之研究。道路安全與交通事故傷害防制研討會。
    許添本(民92)。交通評論、施政及論壇彙集(第一集)。中華民國運輸學會。
    許勝雄、吳水丕、彭游譯(民89)。人因工程:工程與設計之人性因素(下)(第七版)。台中:滄海書局。
    許勝雄、彭游、吳水丕(民80)。人因工程學。台北:揚智文化。
    逢甲大學銀行保險學系(民75)。危險管理研討會實錄。逢甲大學銀行保險學系研討會實錄。
    郭諍諍(民87)。交通安全的紮根教育。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會成立十二週年紀念年刊。
    陳子儀(民82a)。學生交通事故分析與防範措施。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督委員會。
    陳子儀(民82b)。道路交通事故分析與防範對策。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資訊年刊八十二年版。
    陳子儀(民83)。如何改善行人交通系統。台北市道路交通安全促進會八十三年度專題研討會論文集。
    陳子儀(民85a)。探討機車交通問題與背景剖析。中華民第一屆機車安全研討會。
    陳子儀(民85b)。從駕駛行為探討易發生事故者之特性。中華民國第三屆運輸安全研討會。
    陳子儀(民88)。探討如何規劃終生學習之交通安全教育。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會成立十三週年紀念年刊。
    陳子儀(民89a)。如何有效推動高中生交通安全教育。全國高中職校交通安全教育觀摩研習會。
    陳子儀(民89b)。從道路交通事故國家經濟損失探討交通安全對策與社會責任。交通部運輸研究所交通事故與交通違規之社會成本推估討論會。
    陳子儀(民90)。兒交通傷害與安全教育之探討。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會成立十五週年年刊。
    陳子儀(民93)。人有什麼過失而引起交通事故。台北縣九十三年度國中學生自行車交通安全管理教學觀摩會暨實際示範賽研習會。
    陳家福(民78)。台北市交通違規行為分析與執法對策之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時宗(民84)。交通安全之我見。交通安全教育專論。
    陳高村(民87)。學習認知理論在交通教育規劃設計之運用。中華民國第一屆交通安全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陳雲中(民79)。保險學要義:理論與實務。台北:三民。
    陳獻中等(民89)。文馨新觀念英漢辭典。台北:文馨。
    陳雄(民88)。交通教育內容應不局限於交通安全-當前應教育之交通問題。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會成立十三週年紀念年刊。
    彭素蓉(民87)。推動交通安全教育的省思。交通安全教育專論。
    彭駕騂(民74)。青少年問題探究。台北:巨流。
    湯秀綢(民84)。交通安全學習手冊使用心得報告。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學會資訊年刊。
    黃如瑋(民92)。國中學生交通安全教育介入之成效研究-以台北縣某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
    黃秀玲(民83)。危險管理88。台北:平安。
    黃依涵(民84)。機車騎士動態交通違規特性分析與因應對策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
    黃宗輝(民84)。交通安全教育之我見。交通安全教育專論。
    黃國平(民84)。交通事故的預防與處理。交通安全教育專論。
    黃國平(民87)。觀察與檢討我國的交通安全教育政策。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會成立十二週年年刊。
    黃國平、魏銀河(民87)。縣市層級交通安全教育之市場、策略與推動方式。中華民國第一屆交通安全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黃清賢(民85)。危害分析與風險評估(一版)。台北:三民。
    黃煜峰,雷靂(民84)。國中生心理學。台北:五南。
    葉奕君(民92)。台灣中部地區國民中學學生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虞同文(民89)。駕駛心理活動規律之初探。第八屆海峽兩岸都市交通學術研討會。
    廖天賦(民88)。運用電腦科技推廣交通安全教育之探討。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會成立十三週年紀念年刊。
    廖慧芳(民87)。青少年飆車問題之探討。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會成立十二週年紀念年刊。
    劉韻珠(民87)。八十六年學生交通事故統計分析。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資訊年刊八十七年版。
    劉韻珠(民87)。學校導護老師與義工交通服務隊之法律定位以及如何讓你更安全。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會成立十二週年紀念年刊。
    劉韻珠(民89)。八十八年學生交通事故統計分析。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資訊年刊八十九年版。
    劉韻珠(民90)。以3E手段解決機車安全管理問題。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會成立十五週年年刊。
    劉韻珠(民91)。九十年道路交通事故探討分析及九十一年交通新措施背景說明。交通安全教育資訊年刊九十一年版。
    潘盟煌(民87)。交通違規行為習慣性之衡量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保田(民76)。教育研究方法論:調查研究法在教育上的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蔡逢時(民84)。推行交通安全教育重在知行合一。交通安全教育專論。
    衛生保鍵電話調查中心(民93)。民眾對自行車安全看法。電話調查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衛生署(民91)。國內主要死因統計資料。台北:內政部。
    鄭燦堂(民84)。風險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鄧家駒(民87)。風險管理。台北:華泰。
    盧成皆(民85)。行人意外受傷之流行病學研究。交通事故傷害研究輯。
    賴保禎、周文欽、張鐸嚴、張德聰(民88)。青少年心理學。台北:空大。
    藍武王、溫傑華(民82)。兒童步行事故之比較分析。都市交通,68。
    藍福良(民80)。個人因素-人為失誤災害防止淺談。勞工研究,105,47-57。
    魏信堅(民84)。交通安全教育相關問題答詢舉隅。交通安全教育專論。
    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民93)。校安補給站(校園安全之深入探討)(93.11.09)。取自:http://csrc.edu.tw/
    教育部統計處(民93)。各級學校名錄/國民中學(93/11/10)。
    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statistics/index.htm
    貳、日文資料
    大塚博保(1975)。事故者心理。東京都:新三容。
    日本指定自動車教騎所協會聯合會(1990)。安全運轉知識。日本指定自動車教騎所協會聯合會。
    日本財團法人交通事故綜合分析(2002)。2001年交通事故例調查分析報告書。日本財團法人交通事故綜合分析。
    宇留野藤雄(1990)。事故防止駕駛人心理檢測。日本實業出版社。

    參、英文資料
    Bailey, R. W. (1989).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 J., USA. Human Performance Engineering, 4, 50-75.
    Becker, W. C. (1964).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s.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Bettinghaus, E. P. & Cody, M. J. (1987). Persuasive communica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Chen, C. L., Wong, M. K. & Chang, Y. L. (1992). Analysis of 551 head injury childen.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36(1), 5-7.
    Coleman, J. C. (1980). Friendship and he peer group in adolescence. In J. Adelson (Eds.),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Coopersmith, S. (1967). 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Durkin, M. S., Laraque, D., Lubman, I. & Barlow, B. (1999).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of Traffic Injuries to Urban Children and Adolesents. Pediatrics, 103(6), 1273-1274.
    Eisenlauer, L. (1996). Driver and traffic safety. Program evaluation, K-12, Social Studies, 41.
    Elkind, D. (1967). Egocentrism in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38. 1025- 1034.
    Evans, L. & Frick, M. C. (1988). Helmet effectiveness in preventing motorcycle driver and passenger fatalities.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20(6), 477-458.
    Fell, J. C. (1976). A motor vehicle accident causal system: the human element. Human Factors, 18(1), 85-94.
    Finn, P. & Bragg, B. W. E. (1986). Perception of the risk of an accident by young and old drivers. Accid. Anal. &Prev, 18, 289-298.
    Grummon, P. T. H. & Still, J. D. (1984). Unlocking the door to safety attitudinal aspects of safe behavior at work. Professional Safety, 9. 13-18.
    Heinrich, H. W. (1959). 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Hills, B. L. (1980). Vision, Visibility, and Perception in Driving, Perception, 9, 183-216.
    Hodgdon, J. D., Bragg, W. E. & Finn, P. (1981). Young driver risk-taking research: The state of art. Report preared by 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 U.S. DOT. HS-805-967.
    Kagan, J. & Moss, H. A. (1962). Birth to maturit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Kelly, P., Sanson, T., Strange, G. & Orsay, E. (1991).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helmet usage on motorcycle trauma. Annu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8), 852-856.
    Knight, F. (1921). 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 233.
    Kraus, J. F., Riggins, R. S. & Franti, C. E. ( 1975). Some epidemiologic features of motorcycle collision injuries.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02(1), 99-109.
    Malaterre, G. (1990). Error analysis and in-depth accident studies. Ergonomics, 33, 1403-1420.
    Maunering, F. L. & Grodsky L.L. (1994). Satistical analysis of motorcyclists’ perception accident risk. 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27(1), 21-31.
    Mayer, R. E. & Treat, J. R. (1977). Psychological, Social and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Risk Drivers: A Pilot Study. 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McCandles, B. R. & Coop, R. H. (1979). Adolescents (2nd.ed). New York: Holt.
    Mckenna, F. D. (1983). Accident proneness: A conceptual analysis.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15 (1), 65-71.
    Millen, L. & Roll, S. (1979). Adolescent males rating of being understood by fathers, best friends and significant others. Psychological Report, 40, 195-198.
    Molen, V. D. (1981). Child pedestrian’s exposure, accidents and behavior.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13(3), 193-221.
    Mourant, R. & Rockwell, T. (1970). Mapping eye-movement patterns to the visual scens in driving: An exploratory study. Human Factors, 12(1), 81-87.
    Mourant, R. & Rockwell, T. (1972). Strategies of visual search by novice and experienced drivers. Human Factors, 14, 325-335.
    Olsen, R. A. (1981). Human Factor Engineering and Psychology in Highway Safety from Transportation and Behavior. New York.
    Peters, G. A. (1962). Human error and goof proofing. Paper presented at Product Assurance Symposium, America Society for Quality Control, San Fernando Valley Section, Glendale, California, 10, 20.
    Piaget, J. (1954).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the child. New York: Basic Books.
    Ramsey, J. (1985). Factors in task analysis for consumer product safety, J. of Occupational Accidents. Frgonomic, 7, 113-123.
    Reason, J. (1987). Generic error-modeling system (GEM): A cognitive framework for locating common human error form. In Rasmusses J., Durcan, K. & Leplat, J. (ed). New Technology and Human Error.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63-83.
    Richards, J. (1992). Preventing injury: A safety curriculum. Grades 1 and 2. Santa Cruz, CA: ETR Associates.
    Riegel, R. & Miller, J. S. (1967). Insuranc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iesman, D. (1950). Reuel Denney and Nathan Glazer. The Lonely Crow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W. B. (1989/1995). Human performance engineering: using human factors/ergonomics to achieve computer system usability. Englewood Cliffs, N. J. : Prentice Hall.
    Roberts, J., Golder, T. & Chick, G. (1980). Judgement, oversight and skill: A cultural analysis of p-3 pilot errors. Human Organization, 39, 5-21.
    Sanders, M. & McCormick, E. J. (1987). Human Factor in Engineering. New York: McGraw Hill.
    Santrock, J. W. (1996). Adolescence (6th ed.). Madison: Brown & Benchmark Publishers.
    Shinar, D. (1978). Psychology on the road: The human factor in traffic safety. New York: John Willy & Sons.
    Sosin, D. M. & Jeffrey, S. J. (1996). Pediatric head injuries and deaths from bicyc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Pediatrics, 98(5), 868-870.
    Treat, J. R., Tumbas, N. S., McDonald, S. T., Hume, R. D., Mayer, R. E., Stansifer, R. L., Castellan, N. S. (1977). Tri-Level Study of the Causes of Traffic Accidents. Report No. DOT-HS-034-3-535-77 (TAC), Indiana University.
    Triggs, T. (1988). Speed estimation. In G. Peters and B. Peters (eds.), Automotive engineering and litigation, 2. New York: Garland.
    Willett, A. H. (1951). The Economic theory of Risk and Insurance.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hiladelphia, 9-1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81). Psychosocial factors to accident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EURO Reports and Studies.
    Yetes, J. F. (1992). Risk taking and accident causation in: Risk-taking behavior. John Wiely & Son Ltd, 258-25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