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美陽 |
---|---|
論文名稱: |
外國宣教師在純德女中(1948-1956)的關懷典範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許美瑞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3 |
中文關鍵詞: | 外國宣教師 、純德女中 、關懷典範 、口述歷史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31 下載:7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外國宣教師在純德女中(1948-1956)的關懷典範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從諾丁關懷倫理學的觀點,探討光復初期純德女中這所全台最早女學校的整體氛圍,以及外國宣教師杜姑娘與德姑娘和純德女中師生的互動情形,研究目有二:1. 探討純德女中的整體氛圍;2.探討杜姑娘與德姑娘的關懷典範。
本研究經由與十一位純德女中的校友及教職員進行訪談,蒐集到大量的口頭錄音資料後,先將錄音資料轉成逐字稿,再轉稿整理為訪問紀錄。研究者利用這些訪問紀錄,輔以德女中校友及教職員所發表的文件資料,以及所提供的照片資料中,歸納出以下兩點結論:
一、影響純德女中的整體氛圍,可以分為1.外部環境:教育政策與環境的影響、文化融合的問題、與男校淡江中學的關係;及2.內部經營:「愛與服務」的教育目標、小而巧的學校規模、多元的課程安排、師生長期的相處。
二、外國宣教師杜姑娘與德姑娘在純德女中的關懷典範,可以分為1.關心:來自加拿大的關心、主動的關心之情、長時間的關心;2.照料:多面向的照料、全心全力的照料;3.關懷:身教、對話、實踐、肯定;及4.受關懷:對純德女中師生的影響、純德女中師生對杜姑娘與德姑娘的懷念。
根據研究的結果,對於教育實踐提出三項建議:
一、對中等教育的建議:1.在教育目標上,建議不要以認知的學習為唯一目標,更要重視情意的培養,以教育出具有關懷能力的下一代;2.在學校規模上,建議減少各個學校的學校人數及班級人數,以利師生彼此關係的建立;3.在課程安排上,建議需安排重視個殊需求與關懷實踐的多元課程;4.在師生相處上,要儘量讓師生相處較長的時間,以利師生有充足的時間建立關係,因此建議中等教育的規劃,能以社區完全中學為主。
二、對家政教育的建議:家政課程的核心是要處理個人、家庭、與其切身環境及大環境間的關係,所以須要以「關懷」為基礎,以利彼此關係的建立。由於家政在科目上為非考科,常有被邊緣化的現象,因此建議家政教師要發揮本身學科的優勢,尤其在教學上也可使用關懷倫理學「身教」、「對話」、「實踐」及「肯定」的教育方法,增進教學過程的關懷情境,以真正培養出具有關懷能力的學生。
三、對生命教育的建議:高中生命教育類選修課程,在課程建構上包含終極關懷與實踐、倫理思考與反省及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三個領域。1.由於終極關懷與實踐涉及人生觀、生死觀與宗教觀等終級智慧的涵養,所以宗教教育未來將正式進入學校課程中。而純德女中是一所基督教學校,校內充滿宗教氣氛,不但在課程上有聖經課也舉辦許多宗教活動。建議未來進一步探討基督教及其他宗教團體辦學的理念與實踐,以瞭解宗教教義及信仰對辦學的影響。2. 生命教育強調終極智慧與倫理價值,不能只停留在「知」的層面,必須融貫到人的知情意行與身心靈各層面,所以重視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而杜姑娘與德姑娘對人充滿愛與關懷,讓純德女中的校園形成一個「關心」、「照料」、「關懷」、「受關懷」的環境,這種型塑關懷理念辦學的典範值得生命教育參考。
關鍵詞:外國宣教師、純德女中、關懷典範、口述歷史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文科(民84)。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芝芝譯(民86)。大家來做口述歷史。台北:遠流出版社。
王勇智、鄧明宇合譯;丁興祥校訂(民92)。敘說分析。台北:五南。
方志華(民89)。諾丁關懷倫學之理論發展與教育實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方志華(民93)。關懷倫理學與教育。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編(民54)。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台北縣私立淡江高級中學主編(民86)。淡江中學校史。台北:台北縣私立淡江高級中學。
台北縣私立淡江高級中學校友會(民89)。桃李爭榮-私立淡江高級中學校友名冊。台北:台北縣私立淡江高級中學。
台北縣私立淡江高級中學校友會編(民91)。純德女中校友回娘家手冊。台北:台北縣私立淡江高級中學。
何琦瑜、鄭一青等(民93)。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台北:天下雜誌。
李妙虹(民91)。戰後台灣婦女的社會地位(1970-2000)。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治平主編(民87)。台灣基督教史-史料與研究回顧。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林治平主編(民91)。從險學到顯學-中原大學2001年海峽兩岸三地教會史研究現況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胡幼慧主編(民8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馬偕著;陳宏文譯(民85)。馬偕博士日記。台南:人光出版社。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民90)。質性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許美瑞(民87)。關懷本位的家政教育:二十一世紀的家政課程新典範。課程與教學季刊,1(4),95-112。
許育光(民89)。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4),17-26頁。
陳宏文(民71)。馬偕博士在台灣。台北:中國主日學協會。
陳向明(民8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向明(民91)。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洪葉。
黃六點主編(民61)。北部教會大觀-北部設教百週年紀念刊。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黃武東、徐謙信合編;賴永祥增訂(民84)。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年譜。台南:人光出版社。
黃政傑等譯(民83)。多元文化課程。台北:師大書苑。
曾漢塘、林季薇譯;湯堯校閱(民89)。教育哲學。台北:弘智。
游鑑明(民76)。日據時期台灣的女子教育。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鑑明(民81)。有關日據時期台灣女子教育的一些觀察。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3,13-18。
游鑑明(民91)。傾聽她們的聲音:女性口述歷史的方法與口述史料的運用。台北:左岸。
葉晨聲(民93)。從牛津學堂到淡江中學-一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學校的個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淑蓮(民88)。清末台灣基督教女子教育的發展—以台南長老教女學之設立為例。弘光學報,33,283-306。
潘淑滿(民92)。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歐陽教(民62)。教育哲學導論。台北:文景書局。
盧維姃(民84)。基督教對台灣音樂教育的影響及其在台灣鄉土教材研究的重要性。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成熙、侯雅齡(民86)。關懷倫理學與教育—姬莉根與諾丁思想初探。屏東師院學報,10,133-164。
簡成熙(民89)。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的論辯:女性倫理學的積極意義。教育資料集刊,10,133-164。
羅芝芸(民87)。淺談傳統女子教育。教育資料文摘,42(4),174-184
蘇文魁(民82)。德明利宣教師—淡水「姑娘樓」最後離去的「姑娘」。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25,185-211。
蘇文魁(民93)。淡水姑娘樓與德姑娘。尚未發表。
顧瑜君譯(民87)。質性研究寫作。台北:五南。
顧燕翎主編(民85)。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二、西文文獻
Beck, L. G..(1994). Reclaim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s a caring profession.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
Brabeck, M. M., & Ting, K.(2000). Feminist ethics: Lenses for examining ethical psychological practice. In Mary M. Brabeck ed., Practicingeing feminist ethics in psycholog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Geddes,J.E.(1994). Pioneers in momen’s education in north Taiwan. 基督教與中國現代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林治平主編)。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Gilligan, C.(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ekman, S. J.(1995). Moral voice, moral selves: Carol Gilligan and feminist moral theory.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MacKay, G.. L.(ed. by MacDonald, J. A. 2002). From far Formosa-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 台北:南天書局。
Hult, R.E.(1979). On pedagogical caring. Educational theory 29(3):237-243.
Noddings, N.(1984). Caring: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Berker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oddings, N., & Witherell, Carol. ed.(1991). Stories lives tell: narrstive and dialogue in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Noddings, N.(1992). 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 –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 New York & London: Teachers College Press.
Noddings, N.(1998).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xford: Westview Press.
Tronto, J. C.(1993). Moral boundaries: apolitical argument for an ethic of care.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