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姵君 |
---|---|
論文名稱: |
宋南渡詞人的汴都之思與臨安之情 From Bianjing to Lin'an: The Gradual Process of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Poets in the Period of Nandu of Song Dynasty |
指導教授: | 劉漢初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3 |
中文關鍵詞: | 南渡詞人 、汴京 、臨安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9 下載:3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南渡時期的詞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探究宋人汴都思懷以及臨安眷戀之情感消長。
第二章以靖康之難為切入點,探討南渡前期詞人思懷故國情狀,顛沛流離之間,回憶中的汴京成為承平時代鮮明的象徵,作品中深刻的展現企盼盛世再臨的呼喊。南渡後,語言之隔閡,風候之不適,皆促使詞人心境更加慘淡,猶以陳與義與朱敦儒之作,最具代表性。
第三章探討定都臨安以後,宋人心境上的轉變。居亂時「何暇窮游」的慘淡風氣不再,游賞風俗復起;再者,皇室宮殿及私人園林書齋的建築愈趨完備,已見落居當地的想法;而後應制詞再度盛行,在上位者以孝親為名行逸樂之實,偏安的心態明顯。
第四章討論宋金議和後,政治局勢安定,對照南渡前期排斥南方風物的心態,此時詞人已在作品中展現悅納之情,汴都在詞人心中的國都定位已逐漸削弱,轉向個人對於盛年思懷的情感投射。
第五章綜合前論作結,臨安已然成為南宋國都,但汴京城作為生命起源,或仕途起點的心理定位是難以取代的。
一、古籍(以下按時代,姓氏筆劃排序)
(一)詩詞文集
梁.蕭統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梁.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香港:商務印書館,1995年。
漢.劉向編集,王逸章句:《楚辭》,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後蜀.趙崇祚:《花間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景印四部叢刊本。
唐.白居易原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杜甫:《杜工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年。
唐.李白:《李太白全集》,臺北:河洛出版社,1976年。
宋.王正德:《餘師錄》,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呂本中:《東萊先生詩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宋.李彌遜:《筠谿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李光:《莊簡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李綱:《李綱全集》,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
宋.李清照著,黃墨谷輯校:《重輯李清照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周必大:《文忠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周紫芝:《太倉稊米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周南:《山房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范成大《驂鸞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宋.胡寅:《斐然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曹勛《松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陳與義:《增廣箋註簡齋詩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四部叢刊》本)
宋.陳與義著,清.汪能肅手書題記,近人沈曾植批校題記:《簡齋詩集》,舊鈔本。
宋.陳淵:《默堂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張元幹:《蘆川歸來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張守:《毗陵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張端義《貴耳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趙彥衛 :《雲麓漫鈔》,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章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楊萬里:《誠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景印四部叢刊本。
宋.葉夢得:《建康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劉子翬:《屏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樓鑰:《攻媿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景印四部叢刊本。
宋.樓昉:《崇古文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謝維新撰,虞載續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鮦陽居士:《復雅歌詞》,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排印本,1931年。(《校輯宋金元人詞》第五冊)
宋.蘇軾:《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元.方回:《瀛奎律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方虛谷原選,清.紀昀批點:《紀批瀛奎律髓》,臺北:佩文書局,1960年。
元.元好問原著,姚奠中主編,李正民增訂:《元好問全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
明.馮惟訥:《古詩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王鵬運:《四印齋所刻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浦起龍撰:《讀杜心解》,臺北市:大通書局,1974年。
清.趙翼:《甌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錢謙益:《牧齋初學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清.清聖祖御製:《全唐詩》,臺北:宏業書局,1982年。
唐圭璋編纂,王仲聞參訂,孔凡禮補輯:《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錢鍾書:《宋詩選註》,臺北:木鐸出版社,1980年。
(二)詩話詞話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劉克莊:《後村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古今詩話叢編》)
清.陳廷焯著:《白雨齋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清.張思巖:《詞林紀事》,臺北:學人月刊雜誌社,1971年。
丁仲祜編:《續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王國維:《人間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顧隨:《駝庵詩話》,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三)經史諸子筆記小說
《周易》,(清)阮元刻本,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55年。
《論語》,(清)阮元刻本,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55年。
《詩經》,(清)阮元刻本,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55年。
《孟子》,(清)阮元刻本,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55年。
周.左丘明傳,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
周.列禦寇原著,巖靈峯編輯:《列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無求備齋列子集成》本。
周.莊子原著,郭象註:《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北齊.顏之推:《重校顏氏家訓》,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漢.劉歆:《西京雜記》,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唐.路德明撰,吳承仕疏證,張力偉點校:《經典釋文序錄疏證:附經籍舊音二種》,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
宋.王明清:《揮麈錄》,上海:上海書局出版社,2009年。
宋.朱弁:《曲洧舊聞》,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李格非:《洛陽名園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汪藻原著,王智勇箋注:《靖康要錄箋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
宋.岳珂原著,吳企明點校:《桯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續編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宋.周淙:《乾道臨安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宋.周應合:《景定建康志》,臺北:國泰文化,1980年。
宋.周煇《清波雜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周密:《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孟元老等著:《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
宋.邵伯溫原著,李劍雄、劉德權點校:《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宋.范成大著,陸振岳點校:《吳郡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宋.袁□:《楓窗小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中國野史集成續編》)
宋.莊綽原著,蕭魯陽點校:《雞肋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上海市: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中國野史集成》)
宋.劉昌詩原著,張榮錚點校:《蘆浦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歐陽脩:《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百衲本二十四史》。
宋.蔡絛原著,馮惠民、沈錫麟點校:《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確庵編,崔文印箋證:《靖康稗史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潛說友:《咸淳臨安志》,臺北:國泰文化,1980年。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脫脫:《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百衲本二十四史》。
元.佚名著,李之亮點校:《宋史全文》,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明.李濂:《汴京遺跡志》,臺北:新興出版社,1983年。
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臺北:三民書局,1956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畢沅:《續資治通鑑》,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四部備要》本。
清.王洛川校正,黎烈文標點:《大宋宣和遺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清.紀昀等編:《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陳垣:《通鑑胡注表微》,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二、近人專著
(一) 年譜
王兆鵬:《兩宋詞人年譜》,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王兆鵬等:《兩宋詞人叢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方星移:《宋四家詞人年譜》,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趙效宣:《宋李天紀先生綱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二) 各家詩詞注本
王仲聞:《李清照集校註》,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白敦仁:《陳與義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沙靈娜注釋:《樵歌注》,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
鄭騫:《陳簡齋詩集合校彙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鄭子勉校注:《樵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曹濟平校注:《蘆川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夏承燾、蔡嵩雲:《詞源注樂府指迷箋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三) 詩詞的相關研究
王易:《詞曲史》,臺北:廣文書局,1960年。
王兆鵬:《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余陛雲:《詩境淺說》,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李劍亮:《唐宋詞與唐宋歌妓制度》,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
李正治:《神州血淚行》,臺北市:月房子出版社,1994年。
吳梅:《詞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金啟華、張惠民等編:《唐宋詞集序跋匯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施議對:《詞與音樂關係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黃文吉:《宋南渡詞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許伯卿:《宋詞題材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張明華:《徽宗朝詩歌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陶爾夫、劉敬圻:《南宋詞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年。
葉嘉瑩:《詞學新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楊海明:《唐宋詞主題探索》,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楊曉山:《私領域的變形──唐宋詩歌中的園林與玩好》,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劉揚忠:《唐宋詞流派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劉明華:《文化視野下的中古代文學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鄧喬彬等編:《詞學》第一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年。
鄧喬彬等編:《詞學》第十二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鄧喬彬等編:《詞學》第十三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潘殊賢:《葉夢得與蘇軾》,四川:巴蜀書社,2009年。
蔣哲倫:《詞別是一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蔡振念:《杜詩唐宋接受史》,臺北:五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
錢建狀:《南渡初期的文化重組與文學新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
繆鉞、葉嘉瑩合著:《靈谿詞說》,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龍榆生:《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龍榆生:《中國韻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
美.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美.宇文所安著,陳引馳、陳磊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四)園林空間相關研究
王毅:《中國園林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
吳必虎、劉筱娟:《中國景觀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劉策等編著:《中國古典苑囿與名園》,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
儲兆文:《中國園林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年。
(五)文藝理論研究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周曉琳、劉玉平著:《空間與審美——文化地理視域中的中國古代文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馬大康、葉世祥、孫鵬程著:《文學時間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黃頌杰主編:《二十世紀哲學經典文本:歐洲大陸哲學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歐陽周、顧建華、宋凡聖編著:《美學新編》,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1年。
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法.巴什拉著,張逸婧譯:《空間的詩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
(六)其他
王世宗:《南宋高宗朝變亂之研究》,臺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9年。(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82)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李伯重:《多角度看江南經濟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3年。
周峰主編:《南宋都城杭州》,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夏承燾:《夏承燾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吳松弟:《北方移民與南宋社會變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黃杰:《宋詞與民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徐吉軍:《南宋都城臨安》,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年。
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
梁方仲編著:《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詹伯慧:《現代漢語方言》,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1年。
詹伯慧:《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劉明華:《文化視野下的中國古代文學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劉馨珺:《明鏡高懸-南宋縣衙的獄訟》,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鄭焱:《中國旅遊發展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黎國韜:《先秦至兩宋樂官制度研究》,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
蕭放:《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日.寺地尊著,劉靜貞、李今芸著:《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社,1995年。
美.蘿普著,洪蘭譯:《記憶的秘密》,臺北:貓頭鷹出版,2004年。
三、學位論文
于莎雯:《宋代中秋詞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5月。
白帥敏:《兩宋父子詞人曹組曹勛研究》,南京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宋孔弘:《張煌言詩「亂離書寫」義蘊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孟慶光:《宋代應制詞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5月。
林郁迢:《南宋士人思維中的南朝影像》,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徐海梅:《南宋園林詞研究》,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郝天培:《李彌遜及其詩歌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陳宜伶:《南宋詞人心中之理想都城》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3年。
陳素平:《北宋東京都市旅游研究》,湘潭大學史學碩士論文,2004年。
張薰:《宋代西湖詞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四、期刊論文
木齋:〈論早期應制應歌詞的詞史意義〉,《江海學刊》(2005年),頁172-177。
王兆鵬:〈漂泊者之歌—宋南渡詞心探之二〉,《求索》,第6期(1990年),頁93-97。
左福生:〈劉子翬與汴京紀事考論〉,《重慶社會科學》,第7期(2006年),頁68-72。
沈文雪:〈「紹興和議」後南宋文士命運與文學發展走向〉,《華夏文化論壇》(2009年),頁105-110。
李紅霞:〈從文化學角度解讀南宋壽詞的勃興〉,《江淮論壇》,第3期(2004年),頁127-129。
林正秋:〈南宋定都杭州的經過與原因〉,《杭州通訊》第3期(2008年),頁33-37。
吳十洲:〈齋號室名的文化學闡釋〉,《中華文化論壇》(2003年3月),頁75-80。
吳淑元:〈古代懷鄉詩的情結與情操〉,《求索》(2007年12月),頁200-201。
陳樂素:〈南宋定都臨安的原因〉,《思想與時代》,第47期(1947年9月),頁24-28。
寧宗一:〈心態史研究與文學史建構——一個層面的考察〉,《東方叢刊》第2期(2006年),頁25-39。
薛瑞生:〈南渡詞論略〉,《西北大學學報》,第2期(1987年),頁49-55。
孫豔輝:〈南宋名臣趙鼎年譜簡編〉,《船山學刊》第3期(2010年),頁96-99。
黃奕珍:〈積極/遠隔——論陳與義面對世亂的兩種主要心態〉,《明道中文學報》,第1期(2008年11月),頁5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