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江義雄 Chiang, Yi-Shiung |
---|---|
論文名稱: |
臺灣「黑白無常」與「范謝將軍」研究 “Black and White Impermanence”and“Generals Fan and Xie” Research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鍾宗憲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2 |
中文關鍵詞: | 勾魂鬼使 、黑白無常 、范謝將軍 、七爺八爺 、臺灣民間信仰 |
英文關鍵詞: | Black and White Impermanence, Generals Fan and Xie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81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0 下載:7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受中國古代的靈魂觀與幽冥觀影響,穿梭陰陽兩界的勾魂鬼使於焉形成,自古以來的勾魂鬼使無疑地以「黑白無常」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然而,截至目前為止,學界關於黑白無常的研究似乎僅限於剪影式的介紹,未見根源性的追溯與脈絡式的闡論。
本論文從中國古代文獻中搜索「無常」的魅影,推估此鬼胎降生中國歷史的時間,最遲不晚於明朝泰昌、天啟年間《喻世明言》成書年代(約西元1621年左右)。同時,本論文整理、臚列歷代勾魂鬼使的特徵,探究其與黑白無常形象塑造的關聯性,以及解析黑白無常在世人心中形象由初始令人聞風喪膽的勾魂厲鬼,歷經長期衍化,轉變成民眾心靈倚賴的療癒神尊、兒童守護神與另類財神爺的過程。
臺灣地區每逢城隍爺等神明誕辰遶境,隊伍中最具吸睛魅力者非「范謝將軍」莫屬,「范謝將軍」在臺灣亦有「黑白無常」之稱,此稱謂頗有爭議之處。本論文運用比較研究法中的類型比較法,針對民間傳說、供奉位置、體材狀貌等細膩且深入的比對,判讀黑白無常與范謝將軍的區別,還原二者在信仰界域與身分職權上的歷史定位:黑白無常蜚聲大中華文化圈,主掌陰曹勾攝魂魄引領死者入冥接受閻羅王審判的職責;范謝將軍活躍於臺、閩地區,擔綱翦除區境邪靈惡鬼,戮力護衛城隍爺等維安任務。
此外,透過實地田野調查,發現座落於彰化全臺唯一敬奉范謝將軍為主神的廟宇「彩鳳庵」,詳細記錄其歷史沿革、建築藝術、祝壽科儀、清明遶境、特殊民俗等珍貴資料。更進一步歸納臺灣配祀范謝將軍的主神種類,描繪范謝將軍神像、神將、家將等風格獨具的造型特色,載明范謝將軍的誕辰日期與慶祝活動,採錄牽繫著芸芸眾生心靈寄託的種種特殊民俗活動,以彰顯范謝將軍對臺灣社會涵融司法、教育、經濟、社交、娛樂、撫慰人心等諸多貢獻,秉心珍藏臺灣民間重要的文化資產。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一)古籍(依時代排序)
〔春秋〕左丘明,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戰國〕佚名,袁珂譯注:《山海經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戰國〕列禦寇(或言魏、晉時人蒐編),楊伯峻釋:《列子集釋》,北京:
中華書局,1979。
〔戰國〕莊周,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
公司,1993。
〔戰國〕屈原等著:《楚辭四種》,臺北:華正書局,1978。
〔戰國〕韓非,傅武光、賴炎元注譯:《新譯韓非子》,臺北:三民書局,2000。
〔秦〕呂不韋,朱永嘉、蕭木注譯:《新譯呂氏春秋》,臺北:三民書局,2000。
〔漢〕司馬遷,瀧川龜太郎編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宏業書局,1992。
〔漢〕戴聖,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漢〕王充,黃中業、陳恩琳譯注:《論衡》,臺北:錦繡出版公司,1993。
〔漢〕許慎,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段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
〔晉〕干寶,黃鈞注譯:《新譯搜神記》,臺北:三民書局,1996。
〔晉〕法顯,郭鵬注譯:《佛國記注譯》,長春:長春出版社,1995。
〔唐〕六祖慧能,心印法師編:《六祖壇經》,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出版部,1991。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臺北:新興書局,1959。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宋〕淡痴,沈湘寶輯印:《繪圖玉曆寶鈔勸世文》,臺南:新世紀出版社,1978。
〔宋〕淡痴,趙罡風語譯:《揭開輪迴的秘密--玉歷寶鈔勸世文》,臺北:蓮魁出版社,1997。
〔宋〕淡痴,吳重德圖文改編:《玉曆寶鈔的故事》,臺南:能仁出版社,2006。
〔元〕佚名:《三國志平話》,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83。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臺北:三民書局,1992。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1。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77。
〔清〕王夫之撰:《禮記章句》,臺北:廣文書局,1967。
〔清〕永瑢、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清〕李慶辰:《醉茶說怪》,收於《零玉碎金集刊(27)》,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
〔清〕吳友如:《吳友如畫寶.風俗志圖說(下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收於《筆記小說大觀》二十八編第六冊,
臺北:新興書局,1978。
〔清〕俞樾:《茶香室叢鈔》,北京:中華書局,1995。
〔清〕袁枚:古曄等譯:《子不語》,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2。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文星書店,1964。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81。
〔清〕蒲松齡: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臺北:里仁書局,1991。
〔清〕顧炎武:王雲五主編,《日知錄集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二)近現代專著(依姓氏筆劃排序)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王國璠:《臺北市歲時紀》,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68。
王景琳:《鬼神的魔力--漢民族的鬼神信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
王萬邦:《家將神兵》,臺北:商訊文化有限公司,2007。
王毓榮:《荊楚歲時記校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
方俊吉:《禮記之天地鬼神觀探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文彥生:《中國鬼話》,臺北:泉源出版社,1992。
尹飛舟:《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
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卍續藏經》,臺北: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71。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總編纂:《蘆洲市志》,臺北:臺北縣蘆洲市公所,2009。
仇德哉:《臺灣之寺廟與神明》,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
江志宏:《臺灣傳統常民社會的明幽二元思維--普度、祭厲與善書》,臺北:
稻香出版社,2005。
阮昌銳:《中國民間宗教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出版,1990。
李家瑞:《北平風俗類徵》,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
吳曉邦主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浙江卷)》,北京:中國舞蹈出版社,1990。
沈宗憲:《宋代民間的幽冥世界觀》,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
呂江銘:《家將》,臺北:綠色旅行文教基金會,2002。
---------:《蘆洲神將》,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
---------:《台灣家將臉譜藝術--官將首卷》,臺北:石渠出版社,2010。
---------:《台灣家將臉譜藝術--八家將卷》,臺北:石渠出版社,2013。
呂宗力、欒保群:《中國民間諸神》,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宋兆麟:《華夏諸神:民間神像》,臺北:雲龍出版社,1998。
林茂賢:《台灣民俗記事》,臺北:萬卷樓圖書,1999。
周慶芳等著:《臺灣民間殯葬禮俗彙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5。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上海:上海書店,1986。
姜義鎮:《台灣的鄉土神明》,臺北:臺原出版社,1997。
徐少知:《魯迅散文選集--《野草》《朝花夕拾》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2。
馬昌儀:《中國靈魂信仰》,臺北:漢忠文化,1996。
馬書田:《華夏諸神--鬼神卷》,臺北:雲龍出版社,1993。
---------:《中國鬼神》,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
---------:《圖說中國三百神》,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
袁珂:《中國神話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袁陽:《生死事大--生死智慧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郭玉雯:《聊齋誌異的夢幻世界》,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
陶立璠:《民俗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陳彥仲等:《台灣的藝陣》,臺北:遠足文化,2003。
陳耕等:《閩南民系與文化》,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6。
陳義孝居士:《佛學常見詞彙》,臺北:大乘精舍印經會,1986。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
許雪姬:《鹿港鎮志.宗教篇》,彰化:鹿港鎮公所,2000。
淨松居士:《因果報應實證》,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1998。
張幼雯:《台灣熱門廟會民俗》,臺北:戶外生活圖書,1989。
張勁松:《中國鬼信仰》,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
張晨霞等:《中國風俗通史.民國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
黃文博:《台灣信仰傳奇》,臺北:臺原出版社,1989。
---------:《台灣民俗田野現場實務》,臺北:常民文化,1999。
黃柏芸:《台灣的城隍廟》,臺北:遠足文化,2006。
黃澤新:《中國的鬼文化》,臺北:博遠出版公司,1993。
黃輝:《中國歷代服制服飾》,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1。
湯坤山、徐慧琴:《楊日松傳奇》,臺北:秋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
葉倫會:《希望之光--臺灣神明的故事》,臺北:蘭臺出版社,2007。
新莊市志編輯委員會:《新莊市志》,臺北:臺北縣新莊市公所,1998。
裘士雄、黃中海、張觀達:《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3。
楊澤:《魯迅散文選》,臺北:洪範書店,1995。
董芳苑:《探討台灣民間信仰》,臺北:常民文化,1996。
---------:《台灣宗教論集》,臺北:前衛出版社,2008。
---------:《台灣人的神明》,臺北:前衛出版社,2009。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允晨文化,1995。
廖瑞銘:《永康市志》,臺南:臺南縣永康市公所,2010。
鄭土有、王賢淼:《中國城隍信仰》,上海:三聯書店,1994。
鄭土有、劉巧林:《護城興市--城隍信仰的人類學考察》,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臺北:明文書局,1982。
劉還月:《臺灣的歲節祭祀》,臺北:自立晚報,1991。
---------:《台灣民俗田野行動入門》,臺北:常民文化,1996。
---------:《田野工作實務手冊》,臺北:常民文化,1996。
盧潤祥:《談狐說鬼錄》,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
鍾華操:《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臺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
鍾宗憲:《炎帝神農信仰》,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
---------:《民間文學與民間文化采風》,臺北:里仁書局,2006。
謝宗榮:《台灣的王爺廟》,臺北:遠足文化,2006。
謝宗榮、李秀娥:《台北霞海城隍廟》,臺北:台北霞海城隍廟,2006。
蕭登福:《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臺北:學生書局,1989。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
羅基:《地獄眾生相》,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
(三)外文著(譯)作(依出版先後排序)
黃鳳姿:《七爺八爺》,臺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台北支店,1940。
佛斯特,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73。
中村元,沈觀鼎編譯:《佛教古語今解》,臺北:常春樹書坊,1990。
增田福太郎,古亭書屋編譯:《台灣漢民族的司法神--城隍信仰的體系》,
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99。
康豹:《從地獄到仙境--漢人民間信仰的多元面貌》,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
二、學位論文(依發表先後排序)
丁敏:《佛家地獄說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李燕惠:《魏晉南北朝鬼神故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賴雅靜:《六朝志怪小說中的死後世界》,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陳麗玲:《唐代冥界故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楊天厚:《金門城隍信仰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許正欉:《台北縣新莊市大眾爺廟(地藏庵)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
江怡葳:《新竹市城隍信仰與六將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江美惠:《蘆洲神將文化與王兩傳神將雕刻》,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視覺藝術教學碩士論文,2011。
蔡愷俐:《七爺八爺--中西宗教不同觀點表現於電腦動畫創作》,臺北: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11。
林意筑:《《太平廣記》中的鬼形象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學碩士論文,2013。
三、單篇期刊論文(依發表先後排序)
吳宏一:〈六朝鬼神怪異小說與時代背景的關係〉,《現代文學》第44卷,
1971年9月。
許長樂:〈七爺八爺〉,《台灣風物》第22卷1期,1972年3月。
葉慶炳:〈魏晉南北朝的鬼小說與小說鬼〉,《中外文學》第3卷12期,
1975年5月。
李亦園:〈民間宗教儀式之檢討:討論的架構與重點〉,《中國民族學通訊》第23期,1985年6月。
劉還月:〈七爺八爺及其他〉,《民俗曲藝》第36期,1985年7月。
杜正勝:〈生死之間是連繫還是斷裂?──中國人的生死觀〉,《當代》第58期,1991年2月。
杜正勝:〈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新史學》
第2卷3期,1991年9月。
高賢治:〈台灣幽冥界特殊的神衹〉,《台灣風物》第39卷3期,1991年10月。
許雪姬:〈大稻埕霞海城隍廟之研究〉,《臺北文獻》直字第102期,1992年12月。
李豐楙:〈臺灣東港平安祭典的王爺繞境與合境平安〉,《民俗曲藝》第85期,1993年9月。
葉明生:〈論「八將」在福建的流布、變異及儺文化的意義〉,《民俗曲藝》第85期,1993年9月。
曾玉昆:〈由舊城隍爺的出巡探討民間的城隍信仰〉,《高雄文獻》第10卷3期,1998年1月。
蔡文婷:〈戲班祖師爺 ──田都元帥與西秦王爺慶華誕〉,《臺灣光華雜誌》 2002年9月號。
李宗益:〈新莊地藏庵文武大眾爺禳災儀式的轉化〉,《民俗曲藝》第143期,2004年3月。
陳威伯、施靜宜:〈七爺八爺成神故事〉,《稻江學報》第3卷1期,2008年。
鍾宗憲:〈如何測量田野的距離──談文學的田野工作與經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九十八學年第一學期第二場學術演講,2009年11月。
賴亮郡:〈家將的裝扮與傳說〉,《興大歷史學報》第24期,2012年6月。
吳彥鋒:〈「黑白無常」與「七爺八爺」關係試探〉,《媽祖與民間信仰:研究通訊(3)》,2013年8月。
賴亮郡:〈釋「坐筊」--一個難解的家將儀式展演橋段〉,《媽祖與民間信仰:研究通訊(5)》,2014年6月。
辜神徹:〈謝范將軍信仰與神將文化--以臺北市艋舺為中心〉,《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集刊》第3期,2014年10月。
四、新聞資料(依報導先後排序)
林昭彰:〈七爺八爺誕辰〉,《聯合報》,2005年11月25日,C1版。
魯念祖:〈施公祠--古蹟背後的歷史淵源典故〉,《澎湖時報》,2006年7月17日,第八版。
林宛諭等:〈鹿港城隍廟有個「破案」范將軍〉,《聯合新聞網》,2008年12月2日,彰化地方新聞。
林宛諭:〈全國城隍爺鹿港逗鬧熱〉,《聯合報》,2009年4月27日,第C2版。
莊旻靜:〈峨眉零死亡車禍〉,《聯合報》,2013年10月11日,新竹地方新聞。
林佩均:〈臺中首座城隍廟「臺灣神坐日本轎」〉,《聯合報》,2015年7月31日,臺中地方新聞。
五、網路資源(依首字筆劃排序)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http://twh.boch.gov.tw/non_material/index.aspx,2015年12月6日。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www.cbeta.org,2013年6月20日。
《中文百科在線》: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134888.aspx,2014年1月28日。
《古今圖書集成》:http://210.60.55.29/book/,2013年8月15日。
《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2014年10月6日。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2015年1月25日。
六、廟宇簡介(依北南縣市排序)
艋舺青山宮:〈三級古蹟艋舺青山宮簡介〉,臺北:青山宮管理委員會編印,
未標出版年。
艋舺晉德宮:〈晉德宮助順將軍略傳〉,臺北:助順將軍廟管理委員會編印,
未標出版年。
豐原城隍廟:〈豐原城隍爺廟歷史沿革〉,未標出版單位及年分。
鹿港玉渠宮:〈鹿港玉渠宮〉,未標出版單位及年分。
彰化彩鳳庵:〈彰化彩鳳庵五府千歲六將尊神沿革〉,未標出版單位及年分。
澎湖施公祠:〈縣定古蹟施公祠〉,澎湖:施公祠管理委員會編印,2011年6月。
臺南元和宮全臺白龍庵:《府城元和宮全臺白龍庵簡介》,臺南:元和宮全臺白龍庵管理委員會出版,未標出版年。
臺南四草大眾廟:〈四草大眾廟〉,臺南:四草大眾廟管理委員會編印,2012年
6月。
臺南西羅殿:《西羅殿》,臺南:西羅殿管理委員會出版,2014年1月。